第 2 节
作者:指点迷津      更新:2021-02-20 18:24      字数:4871
  种植的方式,获得很高的产量,但是日本从来没有移植的想法,而是一直从中国进口麻黄,这是为什么?
  因为日本在实验后发现,中国西北干旱沙漠地区所产的麻黄,虽然产量不多,但是麻黄碱等有效成分非常多;而移种日本的麻黄虽然产量虽然很大,但是麻黄碱的有效成分几乎为零。这也就是为什么中药讲究“地道药材”,生产环境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草药的品质和药效。
  为了讲究“地道药材”,日本汉方制药企业大量从中国草药生长地进口药材每年从我国进口的生药原料,占其进口量的70%。并且,一些制药企业还在中国各大地道药材生长地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目前,光日本津村药业在我国西北、江浙等地就建有8个地道药材生产基地。
  对药材品质的严格要求,是日本中医药在三十余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1976年之前,日本汉方药剂(也就是中成药)的年产值不到100亿日元,至1986年,竟增加到1000多亿日元,猛增了十倍!现在已超过2000亿日元,并占领了世界中成药市场的90%左右。
  日本国对汉方药抽入的精力和财力,实在让许多中国中药制造企业自愧不如,为保证汉方药的品质,日本药材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每种草药都要通过不纯物实验,并且在草药栽培技术上不断改良,确保最后制剂的安全性。
  而日本汉方医药最值得称颂的,是在中国一部分人大喊着中草需要用现代科技进行检验时,拥有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的日本汉方界却认为:汉方医药对什么病以及对病的哪方面有好的治疗作用等,绝不是实验室、研究所能回答的,必须在临床运用中来认识。因此,日本对于汉方医药的疗效,只做一般的药效学实验,基本不进行或极少进行其它现代科技手段的实验研究。
  在日本,你走进街边任何一家药店,都可以看到从感冒伤风、跌打损伤,到老年病、慢性病,预防和治疗的的中药材;在各大城市街头,也常常见到针灸和推拿诊所。
  在日本,许多家庭主妇及老人经常收看电视汉方讲座,还参加各种各样的汉方讲习班,学习使用药草治疗常见病。
  在日本,日常饮食保健中,医食同源、食物养生的理念深入日本民众思想,药膳、食疗更是倍受青……。
  日本:不得不说的中医药大国系列:4 中药被贴上Made in Japan !
  “救心丹”是日本推出的心脏病急救药物,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异常火爆,据闻一年的销售额可达一亿美金。中国沿海一逞的居民,特别是广东居民,有心脏病史的家庭中,一般都备有“救心丹”。很多人并不知道,“救心丹”的配方拷贝自中国的“六神丸”,许多中医专家每每提到“救心丹”就感慨的摇头,当它还是“六神丸”时,在中国名不见经传,出了趟国,被包装了一下再返回中国时,俨然成了救命的宝贝,最重要的是,它已经被贴上了Made in Japan!
  中成药不仅在国际上有了汉方药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就连在中国的本土市场,也屡遭汉方打击。
  近年来,日本汉方药业从以往只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到在华生产和销售汉方药转变,这种转变使得汉方医药收益颇丰,不仅拥了大量优秀的中医药学人才,更是充分利用了中国许多天然地“地道药材”产地的优势。
  日本汉方药对于中医、中药的重视程度,几乎是许多中国人都不敢想像的:
  在日本药都富山县有一座“民族药物资料馆”,其规模之大居世界之首,收集的中草药标本资料也是世界最多的,它一般不对外开放,是专属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的药效解析中心。
  这座中草药博物馆诞生至今不过30几年,所收集的中草药标本却已达到10万种以上。其中已整理完成的生药标本2。1万件,未整理的有7000余件;植物草叶标本中整理完成的有3。2万多件,尚未整理的3。7万多件。
  另外,还有数百种生药制剂,保存了一大批配置药的资料和中医药的珍贵文献,当中包括在中国已散失不全的《小品方》和西藏民间医学经典《四部医典》。70多个资料柜中,中国的生药标本占1/3以上。
  凭借这些丰富的中草药第一手资料,近年,富山和汉药研究所开发了一系列以中医药理论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现代生活病的汉方药,并且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其中,对中药与免疫机能等课题的研究,都超过了中药的“故乡”——中国。
  我们常说“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而今中医、中医现况又何尝不是“中医药在国内,中医药学在日本”?
  从韩医“申遗”看其文化推进战略系列1 韩医之兴盛,从“大长今”说起
  文:任杰
  原载于《中华中医名流》杂志2007年秋之卷,授权环球中医网独家转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久远的过去,还并没有“韩医”的概念,韩国的医者一律称为“东医”。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规定将“东医”、“汉医”统称为“韩医”。
  还记得《大长今》吗?那是一部带起街头巷尾传唱“呜啦啦……呜啦啦……”的韩国电视剧,一部让“大长今药膳美容”、“大长今养生”甚至“大长今美白”类书籍大卖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里对医学、医药学的众多描述,其实都是对“东医”的真实写照。
  喜欢“大长今”的人,应该会发现,古代朝鲜医学,几乎承自中医理论,在长今开始学医时,就是从“望、闻、问、切”四诊法学起的,而剧中的中宗(1488年~1544年)生病,内医院众人无法确诊病情时,翻阅的主要医书,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当时在朝鲜难得一见的《金匮要略》,更是被奉为至宝。
  《大长今》一剧的历史背景是朝鲜李氏王朝(1392年~1910年)时期,剧中经常有提到“明国”,这里的明国,其实就是中国的明朝。1392年,李氏朝鲜王国的开国者李成桂,在明朝的帮助下夺得政权后,从此采取“亲明”政策,并向明称臣,从那时起直到清朝,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朝鲜“亲明”的好处,除了可避免强大的中国攻打外,也可得到中国的珍贵食材,例如四川省的罕有物——金鸡,又或是由明商引入,药效甚好的百本(黄蓍)等。
  “东医”不是李氏王朝的原创,要想弄明白“东医”的历史,还要追溯到更早以前,也就是公元前二世纪。
  那时候世界地图上还没有韩国这两个字,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北面为中国所有,汉武帝刘彻在北半岛上设置乐浪、临屯、玄菟(wǎn)、真番四郡;南半岛是马韩、辰韩和弁(biàn)韩三韩的活动范围,其分界线,与如今朝鲜、韩国的三八分界线相差无几。汉武帝在北朝鲜半岛设郡,为中医学传入朝鲜创造了机会,而后的几百年里,中国的《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也陆续传入朝鲜,最终发展成为了朝鲜医学的主流,到了公元5世纪时,中医药已经在朝鲜民众中广泛应用了。李济马提出了“四象医学”
  19世纪初的东医学家李济马运用中医学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以体质为诊治依据的四象医学学说,这是东医学的重要理论体系,但是同时他也为东方传统医学增添了体质医学的新内容。
  到了19世纪末,西方医学也开始传入朝鲜,但是朝鲜政府采取的是东、西医并存的政策,因此,东、西医学体系在朝鲜各自独立的发展,形成了东医学、西医学并立、双赢之势。
  唐朝时,新罗与唐朝贸易往来频繁,新罗常派留学生到长安学习。639年至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来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也就是在这个时间,中国大量的医学著作,如《甲乙经》、《难经》、《脉经》、《素问》等医书传入朝鲜,使中医学在朝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宋代,就不只是医书进入朝鲜了,宋朝政府经常会派遣医官去朝鲜教授医学,在这一过程中,中医逐渐与朝鲜当地医学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四象”体质概念为理论体系的朝鲜传统医学——东医学。
  但是东医学并没有就此停止,它还在持续不断的发展,1433年的《乡药集成方》、1448年的《医方类聚》和1613年的《东医宝鉴》的出现,标志着朝鲜医学已形
  成了完整的民族医学体系。
  新闻:
  1613年,韩国朝鲜时代的太医许浚编纂了一部《东医宝鉴》;到2013年,这部医学古籍就要满400岁了。韩国政府为纪念《东医宝鉴》面世400周年,有意将此书申报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计划引来中国学者的注意,称“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联合国世界遗产”。对此,韩国媒体表示,“中国方面的反应太过敏感,我们将申报的是‘韩国的传统医书’,又不是中医!”
  许浚在《东医宝鉴》中提出“身土不二”,意思是“身”和“土”不能分离,每个人与生养自己的故乡水土无法断绝联系。这一理念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医无论被改成什么样的名字,那些诊疗方法中源自中医精髓的东西,都无法分割。
  《东医宝鉴》:韩国的至宝
  《东医宝鉴》主要参考了中国的《素问》、《灵枢》、《伤寒论》、《证类本草》、《圣济总录》、《直指方》、《世医得效方》、《医学正传》、《古今医鉴》、《医学入门》、《万病回春》、《医学纲目》等71种医书,和高丽医学古书《乡药济生集成方》、《御医撮要方》等撰集而成,是确立高丽医学理论体系的朝鲜传统医学——“高丽医学”的巅峰之作,不仅对“高丽医学”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而且对整个东方传统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此医书已有36种不同版本。直到今天,这部医学经典依然在韩国、中国及日本广为流传。
  从韩医“申遗”看其文化推进战略系列2 韩医:受人尊敬的职业
  文:任杰
  原载于《中华中医名流》杂志2007年秋之卷,授权环球中医网独家转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分别为南北两个国家,南部为大韩民国(韩国)。1951年10月韩国政府颁布了国民医药法令,该法令规定:韩国东医和西医的地位相同,享受同等待遇,近数十年来东医学在韩国得以稳步发展。
  韩国医学院的入学考试难度很大,招生条件非常严格,水准要求很高,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成为韩医。韩医学的大学是本科6年、硕士2年、博士3年,学生大学毕业的同时参加考试拿到许可证后,国家允许才能独自开设诊所。在韩国,韩医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很高,很受人尊敬。
  重要的是,面对西方现代医学的冲击,韩医表现得更为传统和自信。在韩国,韩医不能使用西医的诊断机器来为病人做身体检查,比如超声波、血常规等都不允许使用,所以韩医对人体的研究非常细致。韩国保健卫生部还规定了11部古典医书里的处方,无需做临床等各种试验,即可由药厂生产,《东医宝鉴》就是其中之一。
  韩国重视传统文化,更为重视韩医药,因为韩医作为韩国的传统医学,一直是解除人民病痛的重要医疗手段,草药在韩国受到普遍赞同和信任。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长寿,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因为重视,所以韩国是世界上除中国之外的唯一一个在法律上西医、传统医并重的国家。以前,韩医就都是使用汉医学原理治病,随着韩医的发展,韩国觉得本国医术应与中国有所区别,所以1986年将原本的“东医学”、“汉医学”名称改为“韩医学”。但是韩医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科目与中国的还有很大相似之处,中医的经典《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都是要学习的,此外,附加了许浚的《东医宝鉴》和李济马的《四象体质》。
  《东医宝鉴》在韩国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该书的作者许浚,在韩国的知名度堪比中国的李时珍,韩国将他的故事也拍成了连续剧《医道》,剧中主人公许浚艰难曲折的求医经历,妙手回春的高超医术,治病救人的仁心仁术,甚至他曾经为功名所惑的失落……把观众紧紧的锁在电视机前,与剧中人同欢喜、共悲伤。
  从韩医“申遗”看其文化推进战略系列3 韩国:文化立国
  文:任杰
  原载于《中华中医名流》杂志2007年秋之卷,授权环球中医网独家转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韩国的文化战略,推动了《东医宝鉴》的申遗,这也证明韩国为保护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