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节
作者:古诗乐      更新:2021-02-20 14:04      字数:4804
  的奴隶制度,减少了对女性的限制,使得大秦的女子和奴婢们得到了自由,得到了争取社会资源的机会。
  对豪门世家进行限制,迫使他们除了嫡长子之外的一切嫡子和庶子都在成年后分家,获得独立的权利,使得豪门世家一步步削弱。改革科举制度,兴办学校,使得寒门学子有机会进入管理阶层,谋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样百年之后,就不再有世家和寒门的区别,人人生而平等不再是一个空想,人民们不论投生在哪个家庭中,都能获得差不多的社会资源和发展空间,幸福地生活着。
  我要使得大秦提早变得富强、民主、繁荣起来,让大秦提早几百年进入民主社会。这样,一切屈辱的历史就不会再重演,这片我最热爱的土地将永远会屹立在世界之巅,再无其他国家能撼动它的地位,再也不会有人会将“东亚病夫”“支那猪”等等屈辱的称号加诸在我深爱的子民们头上。我们大秦会变成一个全世界人人都向往的人间天堂。
  虽然我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的后人可能会想不开,可能会埋怨我的退位让他们失去了一个做天下之主的机会,让他无法获得那种让人心醉神迷的权力,但是我不后悔,我知道他们终将会想通的,等到日后他们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富强,等到日后他们的思想也进化到了充满自由和民主的程度,他们终将会为我而骄傲!”
  每次看到这里,小皇帝心中都会不寒而栗,他会觉得深深的害怕,居然差一点儿他和他世世代代的先祖就和皇位擦肩而过了,就被晚年那个不知道脑子里怎么想的神奇太祖将自己手中的权力、皇位拱手相让了!
  可是年幼的他又忍不住会偷偷想到,如果事情真的像太祖设定的那样发展,那他现在生活的这个大秦会变成什么样的?真的会变成一个女子、奴婢都自由,世家和寒门都平等的社会吗?真的会人人都丰衣足食、幸福安康吗?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没有皇帝,那大家怎么生活?大秦不会混乱么?是比现在好还是比现在差呢?
  他不知道谁是乔治华盛顿,他不知道太祖笔记中那些“东亚病夫”“支那猪”等屈辱的称号是怎么来的,他只知道这些都没有在历史上发生过!
  继续往后翻,就是高祖的笔记了,高祖是太祖唯一的儿子,太祖当年为了践行他自己推行的一夫一妻制度,只娶了一个皇后,没有纳妾,也没有封妃嫔,纳宫女,因此,值得了高祖这么一个独儿子。高祖即是长子,又是弟子,还是唯一的皇子,所以在太祖殡天后,他毫无争议的成为了继位的新帝,得到了所有□□留下势力的拥护。
  然而,高祖却有一个巨大的秘密,那就是——他为了继位却是杀害了太祖的,因为太祖晚年的时候居然脑抽得要放弃得来不易的皇位!搞什么民主,让他从一个皇位继承人立即沦为一届庶民,完全没有任何特权。
  既然太祖不给,那么高祖就自己□□了,而且夺权的过程想象不到的容易!
  当时在皇宫里完全没有太祖的心腹,太祖虽然文治武功很厉害,但是确是一个政治白痴,甚至都不将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当时的皇宫中侍卫很少,甚至找不到一个太监!因为□□甚至将太监制度也废除了。甚至当时的宫女都取消了奴婢的身份,仅仅是普通人家中没有签卖身契的帮佣一般,年限到了就可以出宫嫁人,完全不受主家辖制。
  被这样的人伺候着,混入一个自己安排的刺客简直是太简单了!于是,太祖在他刚刚向高祖透露出他的想法不久后就被高祖派人刺杀了,之后甚至无法查找谁是凶手,因为人太杂了,可能被任何人收买!
  继位后的高祖处于最好的黄金年代之中,他有着父辈打下来的万里江山和国富民强的基业,他的母亲早早去世,妻子也出身小门小户,完全没有外戚的制约,他继位的时候年龄也比较大了,自有一番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班底,朝堂之中没有势大的权臣,所以,他是专断的,说一不二的,随心所欲的君主。
  他立即废除了太祖的一夫一妻制度,广纳后宫,继续保留奴婢制度和奴籍贱籍,但是并未将太祖已经划归为良民的人再次变成奴婢,只是将新犯错的官员和囚犯家中亲属打为奴籍,也不算太违背太祖的旨意,没有引起社会的反弹。废除了女性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再次让女人沦为男人的附庸。
  但是,很多太祖设定的制度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因为高祖想要更加巩固他的皇权统治。比如说,一些削弱世家的做法,比如说,科举制度和县学免费教育制度,再比如说,京南大运河等惠民的大工程。
  高祖在位也算政治清明、河清海晏,因此,虽然高祖将太祖很多制度都推翻了,可是他依然是一个历史上难得的明君。
  但是,高祖随时警惕自己的后世子孙中也有人会冒出太祖那种还政于民的奇怪思想,将自己的百年基业葬送,因此将这些事情详细地记录在了太祖的日记后面,也将这本日记本变成了“帝王手札”,让每个帝王都要警醒。
  高祖在帝王手札中提到“权力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取不能让,如果失去了皇位,那么我们一族世世代代都会受到当权者的迫害和追杀,永无宁日,完全无法再回归到上层社会,无法再成为统治者和管理者,甚至有可能灭族!因为,我们将是现任掌权者最大的威胁!”
  高祖之后的历代皇帝也都沿袭了高祖的做法,将自己遇到的重要朝政之事都详细地记录在这本“帝王手札”之中,并且让这本“帝王手札”成为历代掌权者的参考读物,让自己的后代子孙们永远保住皇位,保住特权。
  小皇帝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看了自己的历代先祖的所作所为之后,更加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将自己的丰功伟绩也记录到这本“帝王手札”之中来,让后世子孙敬仰,于是,夺权似乎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他再次翻阅了好几篇历代主弱臣强的帝王所记录的□□记录,心中打了好几个腹稿,还是觉得这次沈相的母亲病逝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啪”的一声,小皇帝合上了这本“帝王手札”,决心还是继续进行计划,只是心中对这个计划的成功率没有那么乐观了。
  他决定不将李鸿过这个很有前途的探花郎抛出去做为炮灰,而是将另外一个被他拉拢的寒门翰林编修推出去试试水,看看沈相如何应对。
  只是,他还是需要考验一下李鸿过对他的忠心,看看李鸿过敢不敢照他的意思上折子。他愿不愿意保住李鸿过是一回事,可是李鸿过愿不愿意为他卖命却又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如果李鸿过这个人明知自己要将他推出去,还是不畏死地坚持上折子,那么日后还可用一番。他大可以把这个折子留中不发,即便沈相通过种种渠道得知了李鸿过上过这样的折子,只要自己存心隐匿,沈相也无法在明面上做什么,他也不敢和自己这个皇帝在明面上撕破脸!要不然,他怎么解释自己留中不发的折子里面的内容,沈相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呢?
  可是如果这个人连上折子为他这个皇帝拼一把的勇气都没有,就让他一辈子都在翰林院治史处里面养老吧!
  第58章 朝堂之争
  第五十八章朝堂之争
  事实证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通过李鸿过和方宝英的不懈努力,他们真的在短短的两天之内通过冯公公的干儿子搭上了冯公公的线,并且成功让冯公公在皇上面前提了提李鸿过,但是结果可能不如他们预料的那么好。
  当日的时候,皇上正在烦恼,心中不住地在完善自己让沈相乖乖回乡丁忧的计划,可是计划来计划去,越来越觉得自己可用的人少,胜算不高,便忍不住独自长吁短叹了一番,说道:“哎,能用的人太少啦!”
  这个时候伺候着他的太监冯宝便抓住机会适时说道:“圣上,老奴愿为圣上分忧!”
  皇上看着他笑了,说道:“冯大伴,你忠心我知道,可是这事儿真不是你可以替朕分忧的。”
  冯宝笑着说道:“圣上,老奴自知蠢笨,如何能理解朝廷中的事情,说给圣上分忧,不过是逗圣上玩笑,让圣上解解乏罢了。”
  皇上哈哈大笑,说道:“你倒是有自知之明。”
  冯宝这个时候才流露出点点自己的真实意图,说道:“圣上去年新点了这么多新科进士,总有几个得用的吧?他们可都是天子门生,而且时时刻刻盼着得见天颜,能为皇上分忧解难呢!”
  皇上自然不是好糊弄的主儿,在听到冯宝的话之后心头惊醒,眼睛微微一眯,锐利地盯着太监冯宝语,气却是不动声色,说道:“哦,照冯大伴看来,去年的新科进士里面,谁人可用啊?”
  冯宝说话的时候怎么敢直面天颜?当然是低头说着的了!所以他完全没有看到皇上的表情,还是笑嘻嘻地继续说道:“老奴也不识字,哪里知道哪个进士老爷学问好,只是觉得能得中三甲的进士却是其中学识最好的人。皇上可以考虑考虑他们三个。”
  皇上继续说道:“状元韩庆元本就是京城人士,虽然是韩家的旁支中人,也与沈相有旧,不然沈相怎会力主钦点他为状元?他自然是拉拢不了的。榜眼杨凌先虽然出身山东郡,与沈相八竿子打不着,可是他中了榜眼之后就拜了沈相为师,估计也是拉拢不过来了。”
  说道这里的时候,皇上故意停住,不再提探花李鸿过了,因为他心中怀疑就是李鸿过走通了冯宝的门路!三甲之中其余两人的走向已经是朝堂之上的人均心知肚明的事情了,他们两人也万不可能会再通过冯宝想要走自己这个皇帝的路子。
  果然,冯宝立即打蛇随棍上,接话说道:“这不还有探花郎嘛!圣上,老奴可是听说探花郎并未投靠沈相,一直心系皇上,几次沈相拉拢都不为所动呢!这样真心跟着圣上,又有才华的人,圣上何不召之一见呢?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个帮手,替圣上分忧呢!”
  小皇帝听到此处笑了,对着冯宝他也没有什么忌讳的,直接就笑问道:“冯大伴,你帮着李探花说了这么一箩筐的好话,怕是收了他不少银子吧?”
  冯宝闻言一惊,担心皇上因此龙颜大怒,于是立即跪倒,语气立即变得可怜兮兮的,哀求道:“圣上息怒!圣上息怒啊!老奴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圣上,的确,李探花是着人找到了老奴,希望老奴能在圣上跟前帮他美言几句,让圣上能召见他,好让他能有机会为圣上分忧解难!可是老奴也不是糊涂的人,虽然贪财,也知道什么样的钱能收,什么样的钱不能收。探花郎本人于沈相无甚关联,一心向着圣上,因此老奴才斗胆收了他的好处为他说话,也全是一心为了能让圣上找到可用之人啊!如果是沈相那边派来人拉拢老奴,老奴就算是有一百个脑袋也不敢收他们的好处啊!”
  一番做派声泪俱下,简直把他的忠心说得可鉴日月,皇上也对冯宝心中有数,没有整治他的想法,于是便挥手说道:“行了行了,冯大伴陪着朕这么多年,你的忠心朕当然了解。李探花的事情朕心中有数,你今天为了他说了这么多话也不冤枉他给你的那些银子了,朕对如何用他心中有数,日后这件事你就不要再瞎掺和了。”
  冯宝立即收了眼泪,磕着头退下了。一出大殿之后,他脸上的表情就立即收敛起来了,心中有些恼怒,帮这个探花郎说了话之后竟然差点儿出事,也不知道这银子收得值不值?日后再有这样的事可是要加钱了!
  当然,皇上对于李鸿过的处理心中早就有数了,听完冯宝的一番唱念做打之后并没有流露出召见李鸿过的意图。有一天过去,沈相母亲去世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城,天下皆知了。
  这一晚,李鸿过和方宝英有些相对无言,他们二人从冯宝那里得到了反馈,知道冯宝已经帮李鸿过在圣上面前说过话了,但是圣上却并没有召见李鸿过,难道,就这样了吗?
  怀着沉重的心情,李鸿过在书房之中认真写了一份希望沈相回乡丁忧的奏折,措辞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烈的语言,主要意思大概就是因为丧母的悲痛,沈相已经丧失了严谨和理性,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高强度地处理公务了,如果圣上强迫沈相夺情留任,是有悖与人子的天性的。所谓百善孝为先,希望圣上能够恩准沈相回乡丁忧,已尽人子之责。
  方宝英自然是在一边红袖添香的,也帮助李鸿过看看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