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旅游巴士      更新:2021-02-20 08:22      字数:4800
  部门经理,陈重就是女初晓,初晓就是男陈重,那种对自己彻底的放弃,对真实感情的彻底怀疑,恬不知耻地享受糜烂生活又彻底地鄙视它,从人物性格到氛围一模一样。
  说这个抄袭,说那个抄袭,其实《圈里圈外》对自己好些地方的〃借用〃倒要当心了:该书开头部分前两段,〃我习惯按猪的方式把这个令人迷醉的城市分成若干圈,工作圈、娱乐圈、朋友圈、文化圈……〃,等等,等等,如果听过盘古乐队的《猪三部曲之圈》,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目了然。随手再举一例,《圈里圈外》47章一大段,〃高原认为,一个女人应该有气质,如果没有气质,她就应该长得漂亮,如果她不幸长得又很抱歉,那她就应该体贴人……如果她……那她就只有等缘分了〃,太熟悉了,这不是几年前《读者文摘》刊载过的一片翻译文章吗?相信知道的读者决不在少数。庄羽也许写的手滑了,唰唰唰,一〃借用〃就是几百字,如果哪天老外作者高兴了,来告《圈里圈外》跨国抄袭,真不知道庄羽如何应付。
  这几天网上对庄羽和郭敬明的官司议论很多,时有妙语,萌芽网上一个孩子说:〃这好比某人偶见一相貌与自己相似者,暴怒之下,当即持刀追砍,一边砍一边吼:叫你抄我!叫你抄我!〃真是令人厥倒。
  还有一点顺道提提,请注意鄙人的此篇文章,前两个小标题明显化用了《圈里》与《梦里花落》的书名,罪证昭彰。我正满怀期望地等待着:如果庄羽和郭敬明两个人都能来告我抄袭,打场官司,那我该火成什么样啊?
  独一代孩子的逻辑
  〃自怜是这样一个国度,那里其他所有人都不可理喻,那里显然无辜的你发出不平之鸣。造访这个国度有一种恐怖的愉悦,而要离开它却很难,你一旦进入那里,国界就在你身后被封锁上了。〃麦克尔·伍德在《他者的话语》一文开始时向人们描述了这样的一种自怜的状态,他接着说,〃我相信一定有人不知自怜为何物,并且连做梦都不曾这样讲过话,他们很幸运〃,而对于其他人,自怜则是〃偶尔会做出的自我夸饰,记录下了我们感到内疚却想要表演得品行端正时所采取的种种姿态。〃如果去掉〃偶尔〃两字,他的话就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孩子
  〃这一符号在独一代群体中所起到的心理暗示作用。
  〃孩子们〃首先假定,成人世界中的一切都是肮脏的,充满了阴谋。于是,〃成人〃与〃孩子〃的对立,也就被偷换成了〃肮脏〃与〃纯洁〃的对立,〃阴险〃与〃真诚〃的对立。这种阿Q式的道德优越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独一代身上流行开来。独一代们几乎不加思考地就迅速接受了这种观点,在一个〃当好人还是当坏人〃的选择题中立刻确定了自己的〃孩子〃身份。
  独一代的孩子们从出生起受到了太多的优待,他们是父母怀里的宝贝,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花朵〃,未来也归根究底是他们的。一本叫做《纸牌的秘密》的哲学普及书里这样说:一个人有一父一母,父母又各有一父一母,如此上溯10代,和这个人有血缘关系的就多达1024人;上溯20代,就会多达100万人。如果这100万人里有一个出了点什么岔子,或者50万对姻缘里有一段不成,20代以后就不会有这么个人了。所以每个人都是十分珍贵的存在,都是一种奇迹。于是,一种过度的自信心也就油然而生,〃独一代〃的每个孩子也就真的以为自己普天之下惟一的标准了。然而当他们接触现实时,许多得不如意也就接踵而来了:为什么我的成绩没有别人好?为什么张三可以考入重点中学而我不能?乃至为什么李四可以看得懂的文章我就看不懂呢?这怎么可能?于是,显然无辜的〃独一代〃开始自怜起来,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一定是阴谋。
  〃自怜的必然结果就是惊人的自我赦免。〃
  〃孩子们〃视成人世界为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场所,奇怪的是,对于成人世界带给他们的好处,他们接受起来却绝无别扭之感。孩子们认为成人世界是肮脏充满阴谋的,而自己则是必然纯洁的,因此,如果有什么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那必然因为是成人世界首先出了问题,自己不过是在一个巨大阴谋中作出了自然的反应而已。〃他还只是个孩子〃,他们会互相为彼此开脱。因为是孩子,所以即使做错了任何事也不应该受到批评;因为是孩子,所以你批评一个纯真的孩子,你就是肮脏的。
  问题在于,成人也是从孩子过来的,要说成人世界是肮脏的,那么这种肮脏难道是从孩童到成人过程中的基因突变么?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似乎从来不打算去想。
  独一代偶像的陷落
  这里要说的偶像并不是特指郭敬明,虽然他的确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这一个群体的偶像。
  这里要说的偶像是一个概念,一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追逐和模仿的价值标准的具体体现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郭敬明也有自己的偶像,他学习的正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东西。
  在遥远的年代里,我们塑造的偶像都是〃完人〃、〃超人〃,永远正确,不会出错,甚至没
  有七情六欲,精确完美得像机器。
  后来迟钝的大众开始感受到这种被塑造出来的偶像的虚假,他们慢慢发现了真实的偶像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于是比过去更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他们。
  受到鼓励的偶像们受宠若惊地懂得了:有时不要在公众面前表现得太过完美。而比他们更受到鼓励的,则是传媒工作者:有时不要把偶像们塑造得那么〃高大全〃!总之,大众、偶像和传媒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开窍〃。
  其后的日子里,像任何一种〃开窍〃一样,事情开始走向极端。偶像们开始从〃不必表现得完美〃,变成〃不必表现得优秀〃,再变成〃根本不追求优秀〃;传媒从〃不必把偶像塑造得完美〃,〃变成不妨把偶像塑造成普通人〃,再变成〃巴不得把偶像都塑造成坏料〃;而大众呢,则甚至开始津津乐道于偶像的种种丑闻。
  以上就是偶像的陷落史。我们在自己的恶趣味、媒体的低职业道德和公众人物的缺乏自我要求的三重夹击之下,沦为一批崇拜着骗子、偷税者、瘾君子、强奸犯、荡妇、歇斯底里症患者、弱智儿童……的卑微生物。我们惟一没有顶礼膜拜的是伪君子,在媒体的教导下我们学会了唾弃这些人,却丝毫不介意我们的偶像连〃伪〃都不愿意伪一下!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能指望他们怎么样?指望他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写在书上的以外的高尚和美德吗?相信这个世界的成年人不是个个都像报纸电视上所揭露的那样虚伪、贪婪、卑鄙和龌龊吗?
  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难怪,他们理所当然地要认为只有孩子最纯洁善良。他们理所当然地要认为成长就代表着堕落。
  但这毕竟不是事实啊!
  事实被蒙蔽了,错误在于我们没有揭示它。
  这个世界上曾经被命名的各种美德都还有一大批的忠实执行者。这个世界上不是不存在足以让每个成长中的孩子视为榜样的真正的成年人。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被埋没了。
  是的,我们也宣扬高尚的品格,偶尔在社会新闻版刊登一点抓小偷、捡钱包之类的好人好事,但是对于那些深沉复杂的哲思,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十年如一日的伟大品质,我们介绍的太少太少。
  难怪郭敬明的FANS要毫不留情地攻击每一个批评他们偶像的人,因为他们只听说过把文学当作生意、做梦都想着出名、只知道捞钱的同行妒忌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把艺术视为神圣、以人文主义者的胸怀表明立场、不屑于争夺市场的文字工作者,根本就不了解他们对于自身心智与灵魂的锤炼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他们看不到这些,于是只能崇拜一个躲在〃孩子〃盾牌后面的〃非作家〃。他们崇拜小土包,因为高山被我们藏起来了,被浮云遮盖得密不透风,无法让人看见。
  独一代的拒绝成长,只说明了一件事我们这个时代,成年人在给孩子树立榜样方面,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我们为什么失败?
  独一代的孩子崇拜郭敬明这样的偶像,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只因为这样的偶像和他们自己很像。郭敬明的很多想法,就是这些孩子自己平时所想的,他们有天然的亲近感。
  人总是喜欢和自己接近的人。对于〃另一个人优秀得超过自己想像〃这一点,人在本能上是抵触的。即使是寻找偶像,也只愿意找那些和自己喜好特点(缺点)差不多的,所想的自
  己都能理解,其私心可以得到自己认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树立偶像时,在行为操守方面喜欢那些〃本色真实〃的,在专精造诣方面喜欢那些半瓶醋的原因。因为〃本色真实〃的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很多缺点〃名人也有〃,可以原谅;而半瓶醋对于他那个领域的肤浅认识让我们也能听得懂,觉得自己也挺行。
  我们自己堕落得不思进取,因而根本不能也不敢树立起高大的偶像,那样会反衬出我们的渺小也许我们根本未曾思考到这一步,在思考以前,我们的潜意识已经拒绝承认〃有这样优秀到我无法想像的人存在〃了。
  我们自己每天生活得委琐无比,把搂钱当作头等大事,把情感看作可资利用的娱乐品,把惟一的快乐寄托在繁忙工作之后可以找点感官刺激,从不真正相信自己在人格上可以变得更高尚和完善,对哲学和艺术狗屁不通也毫不关心,倒是学了一大堆相关的时髦名词,整个下午沉迷于网络游戏麻醉自己,却从不花时间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灵魂的高度上远远低于平均线,指望我们拿什么来给孩子做榜样!
  即使如此,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认为笔者这么说是在危言耸听,因为我们早已学会欺骗自己,丧失了自省能力。
  独一代对于严肃文字工作者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我们这种鸵鸟政策的一个缩影。
  对自己过度宽容,把要求降低到不能再低的不光是孩子,而是我们全体。
  孩子和成人世界
  关于的关系,自古以来有很多艺术作品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描述。比如:彼得·潘:他出生的第一天,因为害怕长大,就从家里逃了出来,肯辛顿公园曾是他游荡的地方,如今他长住在一座远离英国本土的海岛永无乡。那里住着一个印第安人部落,一群海盗,各种野兽,人鱼,小仙人,以及一群被大人不小心丢失了的孩子,他们的队长就是彼得。他们不用上学读书,不用学规矩,还不时碰上冒险的乐事,惟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都是男孩,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需要一位母亲。但彼得·潘瞧不起世间所有成年母亲,想找一位小姑娘做母亲。于是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夏夜,他飞到伦敦,趁达林先生太太出门赴宴而狗保姆娜娜又被锁住的时机,飞进育儿室,诱使小女孩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跟他飞到了永无乡。温迪做了孩子们的小母亲。从此,三个来自内陆的孩子真正过上了只有在童话和睡梦里才见到的奇妙生活。他们住在地下的家里,出入经过树洞;在礁湖里玩人鱼的水泡球戏;和印第安人进行游戏战争,搭救过他们的首领美丽高傲的虎莲公主;彼得和温迪绝处逢生,被知恩图报的永无鸟搭救了性命;孩子们被掠上的海盗船,为救他们,彼得和阴险残暴的海盗头子胡克决一死战,使他调进了鳄鱼的血盆大口。温迪终于想念母亲,央求彼得送他们回到了伦敦的家。多年后,温迪长大了,做了母亲,彼得又来把温迪的小女儿带去了永无乡。于是,一代复一代,小母亲不断更换,彼得却始终是个满口乳牙的长不大的小男孩。
  (巴里《彼得·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那么一个全是孩子的群体是否就必然意味着纯洁和善良呢?请看:《蝇王》:一群天真烂漫的儿童被失事的飞机抛在一个富饶的小岛上,他们以螺号为〃兵符〃选出了首领,以点火为信号等待救援船只。为了吃肉,孩子们忘记了首领拉尔夫的吩咐,离开火堆去打猎,一次得到求援的机会就这样丧失了因为正是他们的火堆熄灭的时候,过路的轮船从小岛旁边远去。接下来,孩子们的阵营发生了分裂,最先倡议选出首领尊重〃公约〃的人最先背叛了这一切;自愿涂上泥彩沦为〃原始人〃的恰好是唱诗班的孩子;具有牺牲精神和先知远见的西蒙发现了怪兽的秘密,却被同类当作怪兽乱石砸死;善良的猪仔被另一个〃部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