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2-20 08:18      字数:4731
  些,没有建立共和的基础。而君主立宪制也太早了些,现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只会给后代君主开疆拓土建造麻烦以及给一些野心家制造擅权的平台。这两样既然都不行,大概只好在原有体制上尽量改革了。计议已定,遂宣郭嘉等诸位朝臣至偏殿晋见。由于王朝初立,各种礼仪制度尚未周全,故其各人仍然是沿袭汉时的官职、服饰。
  诸臣见礼,三呼万岁,我急忙命宦官赐座。我见众人俱已落座,于是说道:“联今日召卿等前来是有要事相商的。以前旧朝时诸种体制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已经不能适应今日之局面。故联打算大大的改革一下目前的朝庭体制,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联前些日苦思良久,略有心得,联现时便将孤的设想说出来,望诸位爱卿指正。”众人连称不敢。我笑笑道:“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天下万物亦没有一层不变之理!”郭嘉笑道:“陛下如此说法,定是已经胸有成竹,但请说来!”我点点头笑笑道:“联决意设立一府名国务院,相当于旧汉丞相职,掌权诸般权力,直接效忠于联!此一职位干系重大,联看这院长之职非奉孝莫属啊!”郭嘉一惊,连忙拜倒:“微臣鲁钝,怎敢受此大位?”我笑笑道:“非也,汝行事果断,细心谨慎,善能决胜于千里,是做大事之才。众文武也深服汝能,故联想诸公应无异议吧?”
  诸文武是时济济一堂,连忙点头,俱各羡慕地望着郭嘉。我接着道:“另外国务院下面联打算下设十七个部,掌管各管兵粮杂事,礼教文化。下面联就一一说来:
  兵部:掌管军队大事,行军作战,内灭叛乱,外御胡寇。子龙威望卓著,联欲以子龙为首。
  刑部:掌管全国刑律,抓捕宵小,维护国家安定。符皓刚正不阿,宜为其首。
  工部:掌握国中各项道路、水利、城池及府宅等的建筑。子泰心细,宜为其首。
  农业:农为立国为本,无农则国亡,非爱民之人不足以担此人,联欲以沮授为首。
  商业部:掌管国内各类店铺、行当买卖情况,严禁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公达善于学习,宜为其首。
  邮政部:掌管朝庭及民间各类信件、物品的传送,维护地方驿站。仲德为首。
  工业部:掌管国内各种类大大小小的作坊(工厂)。子阳爱于此道,宜为其首。
  礼部:掌管国家各项礼法制度的订立,监督各大学、私塾等的运行情况,举行各种类型的科举。志才为首。
  户部:两个字,收税,此国朝庭唯系之命脉,非才德兼备之人不能胜任,文若宜为其首。
  史部:掌握朝中所有官员的任免,此一重权宜为公正、权谋之人所掌,贾诩可以兼之。
  国土资源部:这一部可能诸位难懂些,便是掌握我掌我国所有土地使用情况以及各类矿产的开采。孝直耿直宜为其首。
  水利部:兴修水利,防止水灾两灾,维持粮食非收,保护百姓安全。徐庶为首。
  科技部:说得明了一点,便是将捣鼓各类的机关、杂学,研制各种工具,发展农、工行业的部门。在座诸公都不善此道,联欲以当世名匠郑浑为首。
  卫生部:当今天下百姓民生仍是困苦,看病困难。尤其洪灾过后瘟病频发,百姓往往无医可求,死者无数。故联打算在各州县均设立医所,由朝庭投良医入主,方便民众。子恪精细宜为其首。
  交通运输部:便是平时掌管国内各类道路、水路的运输情况,战时负责辎重、粮草补给的部门。董昭为首。
  监察部:督察各朝庭诸部中有无官员违法乱纪乱像,如有,搜集证据,送交刑部处;并搜集国内国外诸般军队、民生情况消息。伯宁久为此事,宜为其首。
  外交部:便是掌管朝庭对外番各国的各项交往。子鱼才名满天下,宜为其首。
  此各部均在各州、各郡、各县设有大小不一之机构,由国务院当级机构及上级相同机构双重领导!诸公,看联如此安排,有否遣漏!” (这么多部门基本应该全了,有些如电子产业部的,核子工业部的现在就拉倒吧,以后某某代儿孙用得上就自己设吧。)
  这时殿中群臣听到点及自己名字的俱各欣喜非常,当然啦,自己日后必是国之重臣,数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自然可喜可贺。未听到自己名字的则是暗暗惋惜,盘算自己将来会分到哪一个部去,现在得好好巴结巴结长官啦!贾诩出言道:“陛下,臣等认为主公之安排十分妥当,自无怨言。”贾诩自然高兴,手握人事任免大权,谁将来要升官不要看他脸色。心中虽美,但心机深沉,面上却仍面沉似水,看不出丝毫波澜。真是不愧‘智勇深沉贾文和’。我笑道:“文和所言过赞。既然诸公无异议,便就此决定。”
  诸武将则有些郁闷啦,马超出言道:“陛下,您对文官俱做了安排,我们武将呢?”我笑道:“孟起莫急,刚才只是各部统辖,大多是文职故未提到你等。孟起等皆是武将自是归兵部统一调遣。联打算在将来东吴剿平以后,为文武诸将仿汉时功臣阁设立凌烟阁永受国民祭祀,且早备公侯之位相待。但现在战事未定,不宜对军队大动改革,故此事得稍稍放下。诸公以为如何?”诸武将闻之大喜,纷纷点头,道:“主公所言极是。”欣喜非常,各自盘算开了小九九;“陛下怎么忘记我等血战之功!只是不知道自己在陛下心目中功劳是否足够进凌烟阁,胜任公侯之位。看样子日后征剿东吴时得抓紧这最后的机会,过了这村恐怕就没那店啦!”
  我自是心中有数,明了各人的想法,笑笑道:“既如此,我就朝庭新设各部之职责俱已做了详尽阐述,你等拿回家中,细细思量。如有不明可来问联!即早开始挑选人手,筹建各部为宜!”诸人称是,纷纷接过宫女递过来的书册而告辞。
  于是,在后面的三年中,整个大唐新王朝就开始全力的运转起来,开始了新朝的第一次政府革新。经过长达三年的漫长而艰苦的摸索,新一套政府制度总算在全国各地(除了东吴)建立起来。对于这一制度百姓们还是十分的拥护。毕竟其中对百姓们的照顾大大增强,让百姓当家作主的感觉大大提高,故对我这大唐新王朝的拥护也日益加深。可以说大唐王朝已度过了最初、最艰难的孵化期,已经建立了稳固的群众基础。
  慢慢的历史跨进了公元213年,政府制度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三年多来积累得财富亦足以打一场大规模的决战。我觉得决战东吴的时机已经到来,全国一统的步伐将不可再阻挡。于是王令下发,全国各处的军队随即开始大规模调动起来,一统的风暴不可阻挡地开始袭向东吴大地。
  正文 第七十节 东吴群臣各有所思
  却说公元209年初平定刘备、诸葛亮后,我大军因连年征战,粮草不足,故退回长安,留张辽、徐晃、乐进守合肥,甘宁、太史慈、徐盛、丁奉四将守荆州,虎视江东。
  旧岁时周瑜等将自赤壁大败后,退守柴桑,整顿兵马欲图再战。江南之民人心惶惶,一日三惊,深恐秦军旦夕而至,日夜不安。及至闻听我领秦军南下去取荆南四郡,方才松了口气。孙权原欲待去援刘备,一则实力不足,二则甘宁、张辽等据守赤壁等地,虎视其后,遂不敢轻举妄动。六月初,闻我大军已克长沙,东吴众文武更是心慌,以为我不日即将东进,收复江东,急寻孙权商议。孙权亦是愁眉不展道:“不想秦军如此善战,今刘备、诸葛亮已灭,天下只剩孤这一方诸侯,大势已去矣。奈何?”周瑜道:“主公勿须烦恼,今虽赤壁兵败,然我江东尚有雄兵二十万,虽可与其一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主公不宜灰心丧志,若如此,不用再战,我等便已输矣。”时一班东吴战将纷纷相劝,孙权方情绪稍有好转。只有东吴一班文臣大多默默无言。
  孙权烦恼,退入后堂,辗转不能眠。思道:“吾继父兄基业,镇守江东,未敢懈怠。江东日渐富饶,百姓安居乐业,原想欲借此成就一番王霸之业,却不料遇上蒋振华如此劲敌。今曹操、刘备等劲敌皆已被其剪除,只剩我孤身一人,恐大势已去矣,王霸难成也。”忽抬头望见父兄遗像,想起父兄昔年纵横杀场之英武,孙权顿时感到精神振作,曰:“大丈夫与世,怎可不战而降,舍弃父兄基业。今即便势孤,亦当全力以赴,一决雌雄。若胜,则可光大江东,若败,亦无愧于父兄。”想到此,孙权决心已定,决心抵抗到底。
  次日,孙权将抵抗决心告知诸人,文官不语,武将大多赞成。周瑜亦是大喜,极力称赞。于是,周瑜积极调集兵马、粮草,励兵秣马,准备再战。不数日,却接报,秦王因大军征战日久,粮草渐尽,已退兵西归长安矣。江东群臣脑中紧绷着的弦方才松下,暗暗松了口气。孙权聚诸文武商议道:“今幸秦军粮草已尽,退兵北还,江东危局暂解。然则其不久必复来,如之奈何。”周瑜曰:“主公勿忧,前者战败,乃其仗火药犀利耳,非战之罪也。前者赤壁水战中,我军兵士曾拾得数枚未爆之石雷。经我江东工匠细心研究,江东亦可制作,从此不惧其矣。今宜发展民生,整顿兵马,制造战船,恢复元气。待秦军复来时,再与其一决雌雄。那时秦军失了火器之利,我等就不信秦军能击败我东吴百战水师。”孙权闻言大喜,遂积极重整军武,发展农商,欲图再战。
  不久,孙权在江东惊闻我代汉而立,已称帝而诏告天下。孙权急招众人曰:“今蒋振华称帝,我等需如何自处?”张昭曰:“蒋锋称帝,天下震动。然则其善治天下,深得民心,百姓并无不服。若其以天子之名南征江东,吾等拒之则名不顺;若不拒之,则江东基业必属大唐。江东危矣!”权心慌,忙问计于诸人。阚泽道:“臣有一计。主公可声称蒋振华篡汉自立,是为国贼;而大王则大张兴汉旗号,自封为吴王,则拒之有名矣。”孙权大喜,却有犹豫曰:“若如此,民众服否?”周瑜欣然道:“主公三世镇守江东,民众归心,今称王声讨国贼,民众有何不服?宜速为之。”孙权相从,于是即日诏告江东六郡,言欲代大汉声讨我这个大国贼,自立为吴王(此处省略孙权大骂我的一千字,我看得心烦!)。我在长安闻之大怒,恨不得将孙权立马生吞活剥了。直欲立即出兵杀奔江东。郭嘉等急劝曰:“陛下,万万不可。前者征南方回,大军仍疲,且粮草不足,若再南下,恐大难将至。主公明察秋毫,请细思之。”我一想,是这个理,道:“虽如此,孙权小儿如此辱骂,联岂能善罢干休矣。”田丰劝道:“陛下应须保重龙体,孙权跳梁小丑,看看将死,何苦与之呕气。待来年兵精粮足,陛下再次挥戈南下,孙权必束手就擒矣。那时陛下亦不是可以如愿处置耶?”我心中方定,暗道:“小样的孙权,你给我等着,待日后抓到你,非拔光你的胡子,剃光你的头发,沿街示众不可。”想想孙权那时的惨样,不由得心花怒放,面露喜色。众人见我忽然微笑,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我谓诸人道:“即如此,便让孙权小儿再蹦达两年吧。然则准备工作亦不可不做,即传命于合肥与荆州小心提防孙权入寇。另即日招陆逊、丁奉将军来长安,联与其商议一下水师整顿的大事,以整兵随时入江东。”诸人领命。
  次日,长安东门冲出十余匹快马,携我之命令(不,应该是圣旨了)直奔荆州、合肥而去。
  一路不必多说,至荆州,宦官(没有办法,我原不想要,诸位大臣逼着说,祖训如此,如若陛下要改,也得慢慢来。呜呜,只好继续用这些看看就令我毛骨悚然的太监了。不过平时我总是用美眉来侍侯我。哈!)急令人招甘宁、太史慈、丁奉至(徐盛现在江夏郡镇守)。三将到后,宦官宣读诏书,令甘宁、太史慈等善守荆州,不得有误。另让丁奉快马兼程赶赴长安,共议水师整顿大事。
  宣读旨意罢,宦官满脸堆笑道:“甘大都督,陛下说本来您是最好的人选,可是镇守荆州,实在离不开您,故让丁奉将军前往长安商议,望大将军莫要多心。”甘宁忙道:“陛下英明神武,所为必有深意,甘宁怎敢不满。”于是甘宁和太史慈留镇荆州,丁奉则快马加鞭与宣诏人等赶赴长安。(为什么选丁奉呢?这是有深意的,在三国诸将中,这家伙活得最久,至公元265年蜀国灭亡时他竟还没有死。估计那时没有80也差不多啦。所以我看中了他的长寿以及水战将才,准备着重培养他成为日后辅助我子纵横四海之大将之才!)
  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