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2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7      字数:4905
  (阿明)
  罗马尼亚文学
  拉哈里亚,斯坦库乌露玛(1970)
  作者简介扎哈里亚·斯坦库,罗马尼亚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政论家
  和政治活动家。1902 年10 月了日生于罗马尼亚的特列奥尔曼县,1932 年毕
  业干布加勒斯特大学语言哲学系。在三十年代,他同左派和民主派的刊物积
  极合作,写诗和政论文章,抨击旧制度,保卫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1939 至
  1945 年因从事反法西斯活动而被监禁在集中营,1946 至1952 年担任国家民
  族剧院经理,1955 年被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1958 年至1968 年任罗马
  尼亚《文学报》主编,1964 年起担任罗马尼亚作家协会主席直至1974 年12
  月5 日逝世于布加勒斯特。斯坦库首先是作为一个诗人登上文坛的,1927 年
  发表了诗《普通的歌》。30 年代,他又发表了诗集《金钟》(1939)。在战
  争年代他写出了《硝烟迷漫的岁月》(1944)。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他的诗
  歌创作达到了高峰,连续发表了《低声吟唱》(1970)、《时代的利剑》(1972)。
  《天鹅之歌》(1973)、《月光诗》(1974)等。他还曾经把叶赛宁的诗译
  成罗文。斯坦库又写过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主要的有《赤脚汉》(1948)、
  《猎狗》(1952)、《苦根》(1956—1959)。此外还有《拼命》(1962)、
  《疯狂的森林》(1960)、《风风雨雨》(1969)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旧罗
  马尼亚地主资产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描写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对战前和
  战后罗马尼亚的政治生活都作了广泛的概括。他的许多小说曾被译成多种文
  字。《乌露玛》(1970)是斯坦库晚年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
  内容概要从浊流翻滚的多瑙河,到奔腾不息的大海,从灌木丛生的荒
  滩,到白垩岩峭壁,整个多布罗加古老而神秘。仲夏时节,习习的清风吹沸
  着平坦无垠的大地,成熟了的麦子好象给原野涂上了一层熔化的黄金。秋天,
  猛烈的飓凤袭来,暴雨倾盆,铺天盖地,使闪耀着金色光彩的多布罗加在一
  夜之间就变成了古旧的、蒙上一层绿衣似的青铜。冬季,肆虐的暴凤雨一直
  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狂奔,整个多布罗加似乎成为一个结上一层薄冰的银色世
  界。春天来了,天气转暗,万里无云,多布罗加又呈现给人们一个翡翠般娇
  绿的世界。在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
  那是平淡无奇而又动人情怀的几个月,是幸福而又痛苦的几个月,它在我的
  心灵上留下了一道久不愈合的创伤,我叫达利耶,是一个瘸脚流浪汉,在意
  大利半岛游荡了将近一年时间,终于又回到了祖国。在康斯坦萨,我同那些
  帮助我重返故上的海员们分手后,带着在甲板上赌赢的一点钱,想在当地找
  个工作干。但是,没有人肯要我找这个残废。于是,我便沿着海岸,毫无目
  标地向南走去。我又渴又累,在中午时分,走进了一个叫索格的鞑靼人居住
  的小村庄。我找到了村长,他叫赛利姆、列什特,我讲述了自己的来历,然
  后向他要活干。经过一段激烈的讨价还价后,他决定雇用我直到秋天。除了
  给我吃的和住的外,还能给我一点少量的工钱。于是,向在场的其他人告别
  后,我便随着村长向他家走去,他的妻子并不欢迎我,而且对我充满了敌意。
  只是慑于丈夫的权威,才勉强答应了我的到来。这时,一对青年男女赶着一
  群马象激流一样涌进了大院。他们是村长的掌上明珠。儿子叫乌巴特,女儿
  叫乌露玛。乌巴特长得丑陋不堪,而乌露玛却美貌动人。我只看了她一眼,
  就被她迷住了。我望着她,望得出了神。她的一双碧绿的眼睛,象月亮一样
  可爱的脸庞,柳叶以的弯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魂飞天外。我的任务是同
  乌露玛,同去放牧。第二天清晨,当东方的天际刚刚露出一线鱼肚白的时候,
  我们便赶着马群冲出了院落。很快,朝霞就染红了大海,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几乎陶醉了。等乌翼玛策马向远处飞驰而去的时候,我
  便脱下衣服奔向了大海,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可是,乌露玛又突然返
  了回来,她也一丝不挂地问我游来。我觉得自己仿佛处在一个美妙的童话世
  界里。上岸后,乌露玛突然而大胆地向我表露了她的爱情。我经不住她的亲
  切呼唤,抵御不了她那迷人的诱惑,终于投入了她的怀抱。从此以后,我们
  亲密无间,共同饮马,共同放牧。大海中,回响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沙滩上,
  留下我们爱的足迹。然而,时间却迈着无声的脚步在悄然地前进。仲夏时节,
  麦子成熟了。为了抢收庄稼,村长让我去割地、打场,不止我去放马了。虽
  然通过争执,我又多得了一份工钱,但这消除不了我同乌露玛分离的痛苦。
  地里的活又累又苦。天刚蒙蒙亮就要起床,夜里躺下后,又有无数的蚊虫赶
  来吞吸我的血液。就这样,从清晨干到落日,总算在三周内把村长的庄稼收
  割完毕。他额外给了我一点钱,让我到邻近的科尔甘村去找女人快活快活。
  可是,我心中想念的女人是乌露玛。我们已经好些天没在一起了。即使见了
  面,也只能偶尔说上一两句悄悄话。她告诫我,到那个村子里喝酒要特别小
  心,千万别接触那里的女人,因为她们的身上都有脏病。第二天一早,我便
  动身去了科尔甘村。在酒店里,有两个女人陪我喝了不少酒。但我没碰她们
  一下。待她们酒醉睡着后,就返回了索格村。村长家接下来的活是打场。但
  是,乌露玛却不愿意理我了,而且还经常莫名其妙地用鞭子抽打她的坐骑哈
  桑。打场完毕后,村长又叫我去放夜马,因为夜里的草可以使马膘肥体壮。
  就这样,在每天晚上,当别人都安然入睡后,我便赶着马群来到农场,然后
  直挺挺地躺在沙滩上,一直到天明,等到太阳升起来后,我就脱下衣服,跳
  进大海,一天夜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海面,我痛痛快快地游了一阵后,躺
  在岸上休息。这时,乌露玛出现在我的身边。我想拥抱她,但被她拒绝了。
  我们骑马在草原上奔驰。乌露玛说,如果我能追上她,捉住她,她就作我的
  女奴,听凭我的摆布。然而遗憾的是,我无论怎样也没能追上地。乌露玛的
  心情越来越糟了,对那匹马的虐待也日趋严重。乌巴特割礼的日期临近了,
  他热情地邀请我去参加他的割礼,并且希望我也成为一个鞑靼人。可乌露玛
  对我的感情却一天天冷淡了。乌巴待的割礼如期举行,仪式庄重而热烈。一
  个星期以后,他十分自豪地以一个男子汉的姿态出现了。而乌露玛则显得十
  分的憔悴,闷闷不乐。她说,自从我去科尔甘村那天起,他就不爱我了。虽
  然我没碰那里的女人一下,但毕竟同她们一块喝了酒,从而使自己遭到了亵
  渎。一天,她来到牧场,用一把锋利的铁叉,把那匹心爱的马哈桑杀掉了。
  秋风阵阵,凉意袭人,又落下了秋雨。我独自坐在海边,下定了离开这里的
  决心。这时,传来了鸟巴特落水遇难的消息。我疯狂地问那里奔去,远远看
  见乌巴特的尸体在海浪上漂浮。尽管村长和乌露玛冒死救回了他,但已没有
  成活的希望了。村长发给我工钱后,便打发我离开此地。他说是我这个瘸腿
  鬼给他家带来了灾难。我想,临走前再见乌露玛一面,向她告别。但她始终
  没有露面。我的希望破灭了,我沿着原路赶回了城里,登上了一列开住布加
  勒斯特的火车。在我的心中,多布罗加成了一段苦涩的回忆。
  作品鉴赏在普希金的长诗里,美丽的茨冈姑娘真妃儿同贵族青年阿乐
  哥的浪漫爱情曾使我们难忘。在梅里美的短篇中,吉卜赛少女卡门那桀骜不
  驯的性格和“不自由,毋宁死”的独立精神曾使我们惊叹。在肖洛霍夫的巨
  笔下,顿河哥萨克的纯朴生活场景更使我们陶醉。在这里,斯坦库为我们所
  展现的,又是一段充满强烈的抒情气息,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动人故
  事、一幅生活在罗马尼亚多布罗加大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画。在这幅
  洋溢着草原生活气息和颇具民族特色的画卷中,作者巧妙地交错运用诗的语
  言和散文语言,深情动人地描写了一对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青年男女之间
  的爱情悲剧。鞑靼族姑娘、天真活泼的乌露玛爱上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一个异教徒达利耶(林克)。她爱得奇特。奇特得当她第一眼见到达利耶时,
  就把他当作是命运为她所安排的意中人。所以,她不顿对方是个瘸子,是个
  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是她家的长工,主动而大胆地爱上了他。她爱得狂热。
  狂热得同达利耶第一次出外放马时就直接地表露了自己的爱情。并且不计一
  切后果,献出了自己的女儿之身,她更爱得深沉,深沉得作为村长的大小姐
  竟要发誓做一个长工的奴仆,听长工的摆布和安排,爱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但更多的却是痛苦。由于出身的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的不同,信仰的不
  同,所受教育的不同。爱情观念的不同,他们的爱情很快就陷入了痛苦的漩
  涡之中。达利耶是个流浪汉。见多识广,老于世故,饱经风霜。而乌露玛则
  始终生活在一个偏僻闭塞的小村子里,“差不多是个不开化的野蛮人。”这
  就决定了他们在爱情问题上很难有共同的语言。达利耶的爱带有很大的随意
  性、偶然性。流浪的生涯和坎坷的经历已使他的胸中很难燃起爱的火焰。即
  使爱起来也不如乌露玛那样深沉,那么热烈。而乌露玛的爱则是野性的爱,
  占有的爱、排他的爱。她认为,达利耶的出现是命运为她一人安排的。她不
  允许达利耶爱别人,更不能容忍别人爱达利耶。所以,一旦她得知达利耶去
  了科尔甘村同别的女人一道喝酒以后,在她的爱的洪流中便涌进了一股恨的
  怒潮。一方面,她对达利耶爱得发疯,发疯得要做达利耶的女奴。另一方面,
  她对达利耶又恨得切齿,以至于把无处表达的恨全部倾泻在那匹无辜的马身
  上。而当她终于明白达利耶不过是她生活中的一个匆匆的过客之后,便为了
  不当杀人犯而杀掉了那匹可怜的马,从而宣告了他们那短暂而又痛苦的爱情
  终结。如果说通过乌露玛的形象我们似乎找到了真妃儿、卡门的身影的话,
  那么,通过作家对大自然的描绘:我们又仿佛看到了屠格涅夫优美文笔的再
  现。在这部作品中,斯坦库对他的故乡多布罗加充满眷恋之情。于是,多布
  罗加的景色便成了作品的“主旋律”。而在这首一往情深的乐曲中,大海唱
  出了它的最强音。作家不但特别善于写海,而且还十分善于通过对海的描写
  来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心态。当达利耶又渴又累地在烈日下行走时,“海上烟
  波浩淼,波浪不兴。”当达利耶找到了工作时,大海“主机勃勃奔腾喧闹。”
  当达利耶面对乌露玛爱的呼唤迟疑不决的时候,“海在激荡。海在怒吼。海
  在高声呐喊。喧声阵阵,不绝于耳,。。。”当达利耶面对乌露玛的再次呼
  唤仍不敢上前的时侯,”碧绿的海又象原始森林那样咆哮着,波涛滚滚,扑
  上海岸,。。”当达利耶和乌露玛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明亮清
  澈的蓝天竟突然融化在大海的碧波之中。”“蓝天和碧海忽然和烘托我们的
  滚烫的沙合为一体。”当科尔甘村的两个女人企图勾引达利耶时,他觉得“大
  海也发现了我,它却对我发怒,它咆哮着,掀起万顷波涛。”当乌露玛对达
  利耶表示决裂的时候,“风声飒飒,巨浪涛涛。”当达利耶痛苦地离开多布
  罗加,回到城市的时候,“黑夜,笼罩着天空和大地,笼罩着城市和大海。”
  主人公的心境通过大海的变化而展现出来,显得那样的和谐,那样的自然。
  希腊文学
  塞弗里斯大海向西
  作者简介塞弗里斯(1900—1971),希腊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外交家。
  本名乔治·塞弗里阿底斯·塞弗里斯是他的笔名。塞弗里斯曾在法国巴黎攻
  读法律,后参加希腊外交工作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曾在卡拉和
  贝鲁特任职,后又任驻伦敦大使。1931 年出版了第一部成名之作——诗集《转
  折点》,引起人们的注目,被誉之为“未来的诗人”。此后又陆续出版了《水
  池》(1932)、《神话和历史》(1935)、《习作》(1940)、长篇诗《画
  眉鸟号》(1942)及《航海日志》(1940)卷。其中《神话和历史》共收诗
  二十四首,描述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