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9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6      字数:4855
  舒闲地躺卧着读报,艾丽森在忙着熨衣服。尽管是4 月,天空并不灿烂晴朗,
  云影密布,也丝毫没有春天的气息。家中的气氛亦是阴郁、不安。在吉米的
  家里,星期天并不意味着烤牛肉和一周疲劳过后的愉快和轻松,它是一个压
  抑和乏味的日子。可不是,吉米又开始攻击了。他先批评教堂,批评养尊处
  优的社会,批评枯燥的美国时代。接着又批评艾丽森的朋友和她保守的兄弟
  尼吉尔,以及她“恶毒”的母亲。最后,他又嘲笑艾丽森的自呜得意,嘲笑
  她从不用脑子思索。他厌恨时下普遍存在的对时代的冷漠:“没人思考,没
  人关心。没有信仰,没有信念,也没有热情。不过是又一个星期天晚上。”
  五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只造就了一个物质享受而精神懒散的无聊时代,吉米痛
  恨这种群众的自得状态,这种对广泛的生存问题视若无睹的懒惰。吉米的嘲
  笑和讽刺几乎使艾丽森忍无可忍,欲与之发作,但受到了克利夫亲切的安慰,
  她暂时平息了。她告诉克利夫她已经怀孕,而吉米还未知道,克利夫就催促
  她把这消息告诉吉米。正当她要启口时,电话铃响了。真遗憾,是艾丽森的
  女友海伦娜——她还是吉米的“天敌”。海伦娜因为要到附近演出,想来艾
  丽森家住几天。吉米刚刚平和的情绪又突然发作成急风暴雨,大幕就在新的
  争吵声中拉上了。第二幕发生的时间是两星期后的又一个星期天晚上。海伦
  娜的来访更激化了吉米的攻击情绪,因为她代表了吉米所蔑视的一切,“中
  产阶级女士风度”昂贵的特权以及普通的价值观。艾丽森还没告诉他怀孕的
  消息。她最终终于无法忍受吉米的侮辱,在海伦娜的鼓励下,离开了丈夫,
  她回到自己那个上层社会的家中。她刚要嫁给吉米时,这个家曾坚决反对过
  这桩极不相配的婚事。艾丽森走后,海伦娜把她怀孕之事告诉了吉米,但这
  并未唤起他的同情心,而只是引发了他的又一阵辱骂:“我不在乎。(。。)
  我不在乎她是不是怀了孕。我不在乎它是不是有两个脑袋!(。。)我让你
  厌恶了吧?好吧,来呀——打我的嘴巴。(。。)让我一个人呆着吧,滚开,
  你这恶毒的小处女。”海伦娜被这阵发作激怒了,她狠狠地掴了他一掌。随
  后,出人意外地、颇富戏剧地,她充满爱意地亲吻了吉米。大幕落下。第三
  幕的时间是数月后的又一个星期天晚上,地点未变。吉米和克利夫又舒闲地
  仰躺在椅子上,读着星明日的报纸,不过这时,是海伦娜在熨衣板前忙碌。
  她个人的衣物已经取代了艾丽森的东西,因为她竟成了吉米的新情人!克利
  夫并不象喜欢艾丽森那样喜欢海伦娜,他开始考虑搬出去住了。当舞台上就
  剩下海伦娜和吉米时,海伦娜宣布了她对吉米的爱情。就在这时,艾丽森突
  然回来了,她面色憔悴,衣衫不整。她失去了她非常渴望的孩子。见到艾丽
  森,海伦娜突然醒悟,她意识到她无权和吉米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发生的
  事情是错误的。她决定她必须离开吉米。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艾丽森却努力
  劝说她留下,因为,如果海伦娜也离开他,“他就谁也没有了”。但海伦娜
  果断地收拾了行装准备离去。最后就剩下吉米和艾丽森二人,他们终于和解,
  言归于好。他们将象熊和松鼠那样相依为命,象“长着毛茸茸的小脑袋的毛
  茸茸的小生灵。相互间充满笨拙的、单纯的爱情。”他们将相互保护,一起
  抵御他们那安逸的小窝外那个残酷又危险的世界。
  作品鉴赏《愤怒的回顾》1956 年上演时,轰动了整个剧坛。它以其对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得情绪以及现存机构之特权的有力攻击,赢得了英国
  戏剧史上重要的一席。它的问世,使英国戏剧从描写上层社会的客厅,转向
  反映忧郁自怜的青年一代,反映生活在中下层的普通人们,从而掀起了戏剧
  改革的浪潮。批评家们认为,该剧准确地抓住了战后英国青年一代的痛苦情
  绪,也赞扬奥斯本有勇气把一个“愤怒青年”搬上舞台激昂陈辞,使长久沉
  闷的英国剧坛突然喧闹起来,批评家们欢呼《愤》剧是“他(奥斯本)这一
  代人的剧作”(约翰·雷蒙德,《新政治家和政府》),是“这十年最杰出
  的青年剧作”(肯尼斯·泰南,《观察者》)。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在《英
  国文学》一书中这样评价道:“英国戏剧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历了一次显
  赫的复兴。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点燃了它新生命的光耀;《愤》
  剧尽管编剧手法非常传统,但它以强劲的原始之力表达了英国一部分人的不
  满情绪,这些人从前根本没有自己真正的声音——外省的‘愤怒青年’,因
  受着为公众学校和‘牛津剑桥’英国社会生活所束缚的痛苦,痛恨教堂和政
  府的伪善,满怀着对强劲为浪漫英国无望的怀恋——爱德毕时代或十八世纪
  ——那个英国或许从未真正存在过。”加米尼·萨尔盖多在《英国戏剧:批
  评导论》一书中评价主人公吉米·波特是“英国现代戏剧中第一个非中产阶
  级、外省的、反社会的英雄”。英国戏剧评论家阿诺德·欣奇利夫在《约翰·奥
  斯本》一书中谈到《愤怒的回顾》时说,这部剧“本身是关于性、失败、根
  基于社会和政治历史诸问题的戏剧”,又说,三幕剧所设置的地点——英国
  中部的一间套房,以及时间——一个英国星期天的傍晚,都正好“提供了一
  种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中弥漫着空虚乏味,在这种状态下唯一可做的就是
  以闲聊打发时光。法国人把它译为《星期日的沉寂》是种非常讽刺的出色译
  法,它也取消了询问‘吉米为了什么愤怒’的必要。但愤怒是重要的。”“星
  期天报纸的提示正好给吉米提供了广泛的话题,不过它们最终都汇聚到使吉
  米愤怒的最基本原因上:阶级和懒惰。星期天——一成不变——更强调了那
  种惰性,导致他呼吁人们的一点点热情,导致他恳求人们哪怕假装是人,还
  活着还有人性。”关于人物的设置,他分析道:“如果吉米在舞台上,其他
  人物便都是他的观众;如果他不在,他们便都谈论他。但这并不是说,他们
  没有象许多评论家所认为的作为人物在发展。”不过,在第一幕里,他们确
  实为吉米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话题。里查德·劳在《从愤怒到超然》一书中是
  这样分析《愤怒的回顾》的:“《愤怒的回顾》标志着奥斯本向前迈出了虽
  然不大但却是重要的一步,他实在无意把它伪装成一出传统的‘结构剧’,
  因而奥斯本用戏剧进行抨击的真正才能便得以在一种较为松散的结构里充分
  地发挥出来了。当然,该剧不时也有情节剧式的过火映点。”他又说:“在
  一定程度上说,《愤怒的回顾》随心所欲地信笔描写出了奥斯本那种典型的
  演员类型的人,这种人虽然牢骚满腹、自私而又残忍,但他们那种与人极难
  相处的性格却使我们不得不同情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平庸所进行的不懈的斗
  争。对许多人来说,其中包括奥斯本本人,吉米粗暴地抛弃中产阶级的习俗
  被看作是被人忽视的一代的嘹亮号角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该剧
  社会抗议的成分并不象表面看来的那样重要”。哈罗德·霍布森这样评价:
  “在《愤怒的回顾》里,实际上存在着两出戏。”第一出戏在吉米·波特所
  说的每一句话里;第二出则从长期受折磨的艾丽森及与她丈夫的剖示中显现
  出来。这“第二”出剧的结构是直率的,甚至还是简朴的。有的评论家推崇
  第二出戏,而有些则把该剧具有影响力的缘由归于第一出。剧作家阿瑟·米
  勒认为《愤怒的回顾》是“我看过的唯一一出现代英国戏剧。说它现代,是
  因为剧中最基本的关注点是投向了所涉及的人物的感情观念,投向了所涉及
  的剧作家的感情观点,而不是投向表面的光耀和愉悦。”
  (于晓丹)
  约翰·布莱恩向上爬(1957)
  作者简介约翰·布莱恩(1922—),1922 年生于英国约克郡的布莱德
  福。父亲原为工人,后成为监工。母亲原籍爱尔兰,是天主教徒。布莱思也
  是天主教徒,他没受过很多正规教育。初中毕业后作过店员、实验员、海军
  报务员。从军队复员后,他任布莱德福图书馆馆员多年,随后靠自己的一点
  积蓄为生,开始从事专业写作,起初只是在杂志上发表文章。1957 年他的小
  说《向上爬》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他一举成名,从此长期居住在
  英国一个小镇的工人区,专事写作。这部作品则被认为是英国“愤怒的青年”
  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之一。1962 年,他出版了另一部重要小说《上层生
  活》,是《向上爬》的续篇,写主人公约瑟夫。兰普登爬到上层社会以后的
  精神幻灭。这两部小说都是以英国约克郡的实地生活为背景,真实地描绘了
  当时英国工业区中下层社会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自此以后,象许多“愤
  怒的青年”派作家一样,布莱恩的作品开始改变方向。《嫉妒的上帝》(1964)
  是基于他本人天主教背景的一部有关精神问题探讨的作品,《叫喊的游戏》
  (1968)反映了他激烈的反左派观点;《陪我待天明》(1970)重点在于写
  性变态,反映了他对先锋派文学的反感。此外他还出版有《写一部小说》
  (1974)等作品。
  内容概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战争创伤尚未平复,生活必需品
  还在实行配给制,老百姓抱怨执政党和政府无能,抱怨生活在一个没有生气,
  没有美,没有诗,没有爱的时代。出身工人家庭的25 岁青年约瑟夫·兰普登
  离开他所生长的工矿区达夫顿,来到约克郡内比较兴旺发达的沃莱市,谋得
  一份市政厅小职员的工作。他明显意识到,这是他脱离贫困、肮脏的环境,
  跻身上流社会的转机。他所寄住的靠近富人区的寓所,房东家中产阶级的生
  活方式,以及他生平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个人的房间,喝上了茶,穿起了晨
  衣,都使他心旷神怡。
  兰普登生来高大、英俊,也颇机敏、有人缘,尤其易得女人青睐。在沃
  莱,他加入了业余演员剧院,对一位娇艳、任性的年轻小姐苏珊·布朗一见
  倾心。但她是当地一大企业家和市议员的爱女,并与当地另一富豪之子杰
  克·威尔斯有青梅竹马之缘。面对他们的豪华住宅和高级轿车,兰普顿忽而
  情绪沮丧,自惭形秽;忽而发誓要与威尔斯比试高低,非要把“他的女人”
  弄到手。
  兰普登在与苏珊若即若离地交往中间,又在业余演员剧院与一位同台演
  戏的有夫之妇爱丽丝混熟,并开始私通。此女年长兰普登约10 岁,其夫也是
  富有的企业家。她年轻时曾混迹于下层社会,精神和感情上十分自由、开放,
  但经济上全靠丈夫供给。其夫另有所欢,她也常自寻快乐和寄托。兰普登周
  旋于此二人之间,身为有钱丈夫之妻的情夫,又常带当地最漂亮的富家女儿
  外出野游,颇为自得。
  圣诞节期间,兰普登回到达夫顿姨母家过节。旧地重游,使他回忆起在
  德国人空袭中双双遇难的父母;故友再见,他接受少年时的伙伴查尔斯的劝
  告,在精神上彻底告别达夫顿,并要采取欲擒先纵的手段,将苏珊弄到手。
  回到沃菜,兰普登暂时冷落苏珊,继续不断与爱丽丝幽会。他们彼此从
  对方得到性爱的满足,但也时时感到年龄的差异。一次兰普登因偶尔得知爱
  丽丝曾在敦伦当过人体模特,感情大受刺激,遂与爱丽丝中断往来,并与苏
  珊重修旧好。苏珊的父母风闻此情后,通过兰普登的上司婉言劝阻。此事引
  起兰普登一番认真的内省。他意识到苏珊的高不可攀,相形之下,愈感爱丽
  丝亲切自然,难以忘怀。不久,在沃莱市隆重的市民舞会上,兰普登感受到
  苏珊父母及威尔斯对自己含而不露的轻蔑,苏珊当场又没有勇气对他以恋人
  相待,这使他深感屈辱。于是重又投入爱丽丝的怀抱。由于朋友跟踪告密,
  苏珊得知爱丽丝与兰普登的隐情,毅然写信与兰普登绝交。
  暑期来临,兰普登与爱丽丝精心策划,到英格兰南方海滨度过了4 天4
  夜如醉如痴的假日,二人都认为他们的幸福已达顶点。爱丽丝走后,查尔斯
  前来汇合兰普登一同度假。此时查尔斯已离开达夫顿在伦敦站住脚,并与一
  位公司经理的女儿订婚。他再次向兰普登敷陈利害,规劝他切不可再与年老
  而又无钱的女人纠缠,并再次帮他出谋划策,代写情书,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