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节
作者:吻火      更新:2021-02-20 04:16      字数:4853
  午是一大勺菜汤(里头有几十粒麦片和一些土豆皮)。“按古拉格的定量,
  本来就没法让一个在严寒中劳动13 小时、哪怕10 小时的人吃饱”,还要统
  筹安排,“分成各种等级:凡完成定额不足百分之三十者,吃禁闭灶,一天
  300 克面包,一钵菜汤。。完成百分之八十一至一百者吃生产灶,500 至600
  克面包,三钵菜汤;再高就是突击工作者灶,面包700 至800 克,外加稀粥
  一至二份,奖励菜一份——一个又黑又苦的黑麦面做的豌豆馅包子。为了获
  得这点抵偿不了体力消耗的稀汤寡水,人们拚死拼活,耗尽体力。因此突击
  工作者和斯达汉诺夫工作者比装病不上工的人早入土。”饥饿使人顾肚皮顾
  不了脸皮,面包从切面包室运进食堂,没有人拿着棍子护送,就会被夺走抢
  光。厨房门口泔水坑里一倒进垃圾,守候在那里的人就一拥而上,互相厮打,
  在坑里寻找鱼头、骨头、菜帮子,然后把它们洗净、煮熟、吃光。饥饿使“人
  死得多么简单:正说着活就没有声音了,正走着路就倒下了,哆嗦一下就完
  事了”。劳改犯们衣着褴褛,肮脏无比。卫生状况坏得不能再坏。臭虫、虱
  子、跳蚤极多,可以咬死垂死的病人和老人。伤寒等各种疾病常常流行于营
  区,大批地死人。因此作者认为,劳改营的“任务是在榨干这些人最后一把
  力气后加以消灭”,故叫作“劳动消灭营”。但是,“忍受畸形的生活、饥
  饿的熬煎、过度的劳动的人们并不以自杀结束生命”。作者认为,其原因就
  是“他们的普遍的无罪感”,他们要“活下去”。正因为如此,逃亡比自杀
  多。第五、六、七部分着重描述劳改营里的反抗、闹事和逃亡情况。为防止
  逃跑,“当局给窗户装上又粗又密的铁格子,用几十道铁丝网把营区围起来,
  修建了碉堡、围墙、板墙,布置了潜伏哨、伏击兵,用带血的生肉养着军犬”。
  逃跑者一旦被活捉回来,便被打得鼻青脸肿,口吐鲜血。逃跑者被打死,则
  陈尸“以儆效尤”。虽然如此,逃跑事件仍不断发生。书中加意描写了藤格
  的逃跑过程。他是苏联海军军官,突然被捕了,原因莫明其妙,他决定逃跑。
  有一次,他与科里亚逃出了20 多天,吃尽了饥饿口渴之苦,但他们处处碰到
  敌视的人们,结果还是被抓回来并延长了刑期。劳改犯熬到服满刑期被释放
  后,“按规定,内务部有责任安置释放后囚犯,但是坐过牢的人不知道这条
  规定”,于是“没有工作就不给报户口,没有工作就领不到粮食卡片”,依
  然衣食无着。普罗霍罗夫·普斯特维尔被释放后自愿留在原地当一名自由雇
  佣的工程师,可行动科长对他说:“你被释放了。但是你要记住,你总是走
  在钢丝上的。”有些人释放后回到家里,感到陌生,与妻子难以情投意合,
  与子女难以感情融洽,过去的熟人也回避见面。他们孤独,怕见人,小心翼
  翼地触摸各种事物。“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是获释后精禅才振奋起来,只
  有这时才焕发出青春活力”,希望弥补一下过去失去的东西。但是,直到赫
  鲁晓夫时代,古拉格“群岛还在”。
  作品鉴赏《古拉格群岛》是苏联劳改营文学的代表作。它揭露了苏联
  一个历史时期内劳改营的内幕。作者给书名加了一个副书名,叫《文艺性调
  查初探》,“文艺性”就已表明其中材料并不可靠,《古拉格群岛》看起来
  是个地道的地名,其实不是个地名。“古拉格”是“苏联劳改营管理总局”
  的俄文缩写译音。“古拉格群岛”作为书名,其艺术构思颇为新颖别致,同
  时又具有高度浓缩的政治含义。它表示劳改营管理总局管理下的一个个孤立
  的与世隔绝的劳改营,宛如一个个岛屿一般遍布于苏联各地,而书中附的一
  张劳改营分布图是作者给“古拉格群岛”绘制的地图,也是作者给1917 年十
  月革命后的苏联绘制的一张鸟瞰图。正是这种性质贯穿着整部著作。作者一
  开始就描述的“监狱工业”,其题名与书名具有同样深刻的含义。书中不厌
  其烦地罗列了许多材料,有些显然是作者的推测,也不无夸大之处,意在给
  读者造成这样一个错觉:在那里,在社会主义苏联,没有法律,没有天理公
  道,暗无天日,人人自危。而“劳动消灭营”,则把“群岛”——劳改营—
  —描写成十足的人间地狱。那里的“土著”(犯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畜牲生
  活,从事着极其艰苦的奴隶劳动,直至饿死、累死。这显然是在攻击,劳改
  营的目的不是通过劳动来改造人,而是通过沉重的劳动来消灭人。这是一方
  面。另方面,作者力图说明,苏联是通过建立“监狱工业”来建设社会主义
  的,也就是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依靠劳改营来进行的,各个经济管理
  部门需要的劳动力是由劳改营提供的。这除了他意存污蔑之外,也是一种坐
  井观天之见。实际上,苏联宏伟的让会主义建设规模,岂能是一个囚徒所能
  了解、得窥全貌的。其次,劳改犯的劳动是有成绩的,这是事实,作者也不
  得不承认这一点,因为他们毕竟为在苏联地图上画上几条铁路和几大运河出
  了些力气,许多人刑满获释后“精神振奋,焕发出青春活力”,努力作出贡
  献。作者对此写得恨少,很苍白无力,而且是被歪曲着的,但也说明,通过
  劳动改造犯人令其自新的政策是成功的,是行之有效的。至于劳改营里的种
  种苦难,书中写得很多,很详,很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显然也是很片面的。
  因为,很自然,一个囚徒绝不会赞美监狱,同样的道理,作为“群岛上土著”
  的索尔仁尼琴,也绝不会赞美劳改营;憎恨、诅咒劳改营几乎是劳改犯的本
  性使然,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充分地自然
  主义的描写,确也补充了许多正面的报道和描写,说明苏联十月革命后和卫
  国战争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艰苦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索尔仁
  尼琴不吝笔墨,用14D 万字的巨大篇幅,大肆渲染地描绘苏联社会的这一“黑
  暗面”,而同时,也常常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沙俄专制社会的深厚感情和
  依恋不已的心态。这就暴露了作者的立场、观点是沙皇专制主义的。《古拉
  格群岛》内容庞杂,结构松散。不是一部小说。说它是报告文学,也确难概
  括它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而且文学的味儿也不够,作为艺术欣赏,恐怕是
  会令人失望的。说它是历史著作,却又有太多的文学性,讽刺幽默的笔法、
  辛辣尖刻的对话、夸张激越的描述、内涵深刻的比喻,也会使人误入歧途。
  就是这个文艺性杂记深深地揭开了苏联劳改营的内幕,震动了世界,引起了
  很大的反响。但它斐声世界,与其说是它的文学价值,毋宁说是它的政治原
  因。
  (倪合礼)
  瓦·格·拉斯普京活着,并且要记住(1974)
  作者简介见“最后的期限”条。
  内容概要1915 年初,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胜利的曙光已经展现在
  苏联的大地上。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阿塔曼村的人们翘首盼望亲人们从前
  线凯旋归来,这时候古斯科夫老人家里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失窃案件:藏
  在澡堂地板下的一把斧头不见了,猎用滑雪板和烟叶也被顺手牵羊偷走了。
  正当老人为此大发雷霆,怒骂窃贼的时候,他的儿媳纳斯焦娜以女性特有的
  敏感和细致觉得事情十分蹊跷:外人不可能对他家的情况如此熟悉,莫非是
  她的丈夫?。。可怕的猜测揪住了她那颗纯洁的心。为了检验自己的猜测,
  她在澡堂里放了一只刚烤出来的新鲜面包。两天后,面包不翼而飞,炉灰里
  还留下一个烟蒂。一天夜里,纳斯焦娜避开众人耳目,偷偷地守侯在澡堂里。
  突然门开了,一个巨大的黑影闯了进来。来人正是纳斯焦娜的丈夫安德烈·古
  斯科夫。安德烈于战争暴发后应征入伍。3 年内曾经伴随坦克冲锋,猛扑德
  寇机枪,滑雪夜袭抓“舌头”。战斗中他不冲在别人前头,也不落在别人后
  面,侦察兵还把他看作可靠的战友。1944 年夏天,他所在的炮兵连遭到敌人
  坦克偷袭,安德烈受了重伤,于是被送往新西伯利亚医院治疗。住院期间,
  纳斯焦娜打算去探望,可安德烈没有同意,因为他坚信伤愈后上级会给他探
  亲假,病友们也都这样认为。3 个月后,院方突然要求他出院并立即返回部
  队。安德烈暴跳如雷,到处找军医评理,可是军令如山,不容违抗。人们强
  迫他出院,硬给他穿上军装,把服役证和伙食供应证塞到他手里。他不满、
  憎恨医院首长不近人情,他决心“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被剥夺的权利夺回来”。
  经过短暂的犹豫,他终于违抗军令跳上了东去的列车,不过他准备在两三天
  内打个来回,再撒个谎把事情瞒过去。然而,路途中交通堵塞,火车行驶了
  3 昼夜才到达伊尔库茨克。他陷入了两难境地:若中途返回,等于白拆腾了
  一场;若继续前进,耽误的时间更长,回到部队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他迟
  疑不决,在车站上徘徊许久。但是回家的愿望占了上风,他便昼伏夜行,偷
  偷回到了阿塔曼村。他不敢堂堂正正跨进家门看望年迈的父母和日夜思念的
  妻子,就在安加拉河对岸的一间小屋里隐匿起来。趁着黑夜的掩护,他溜回
  家里拿走了斧子、滑雪板等日常用品,又经不住面包的诱惑,再一次闯进了
  澡堂。纳斯焦娜见到丈夫,恐惧、痛苦、惊奇和喜悦一齐涌上心头。她从未
  想到自己3 年苦苦的期待换来的竟是这样屈辱的会见。纳斯焦娜早年丧父,
  大饥荒的1933 年又失去了母亲,便领着8 岁的妹妹一路乞讨到了姑妈家。几
  年后嫁给了安德烈。她既要负担繁重的家务,又要服侍公公和瘫痪在床的婆
  婆,凭着她勤劳的双手和温柔的性格,将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她结婚4 年
  没有生育,因此遭来丈夫的责骂和殴打,她自己也认为不会生育的女人算不
  上女人,于是从期待发展为焦躁,进而又变成恐惧,直到战前那一年,夫妇
  俩确认双方都没有毛病,迟早总会有结果,心里才变得踏实,日子也过得比
  较和睦。战争使纳斯焦娜生育的希望成了泡影。她一心盼着丈夫能够活着回
  来,一切将得到弥补,因此在艰难的日子里忍辱负重,克服了种种困难。谁
  料到安德烈竟是这般模样回来,她既激动又害怕,既兴奋又羞愧。但她认为
  丈夫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她,因此决定不管怎样也要同丈夫一起分担这份罪
  责,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无论遇到什么灾难,她应该尽到妻子的责任,与丈
  夫风雨同舟,相依为命。安德烈也威胁她不准向任何人透露半点风声,否则
  要杀死她。于是她瞒着公婆,陆续将猎枪、弹药、面粉、土豆等日用品和食
  物带到安德烈的藏身之处甚至冒着暴风雪,越过冰封的安加拉河,偷偷地看
  望丈夫。安德烈原想看一眼父母和妻子之后听凭命运的安排,但是既然迈出
  了可耻的第一步,必然在错误的泥坑中越陷越深,他不仅外表上篷头垢面,
  三分象人七分象鬼,而且在行动上也渐渐变成没有人性的野兽。他偷走了别
  人钓到的鱼,用斧头残忍地杀死了牛犊,甚至学会了狼嚎,那尖利纯正、比
  狼还象狼的嚎叫声盘旋起伏,久久回荡在空中。纳斯焦娜怀孕了。她梦寐以
  求的理想终于成为现实,但她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羞耻。安德烈听到这个消息
  激动万分,他为自己终于有了传宗接代的亲骨肉而高兴得搂住妻子连连称她
  为圣母,他吩咐妻子顶住种种污言秽语,无论如何要把孩子生下来。随着腹
  部逐渐隆起胎儿日益长大,纳斯焦娜的焦虑和恐惧与日俱增。战争结束的喜
  讯传到阿塔曼村,人们欣喜若狂,雀跃欢呼,互相亲吻拥抱,载歌载舞,庆
  祝胜利。在这万众欢腾的日子里,纳斯焦娜既为胜利而高兴,又为自己无权
  与大家共亨胜利的喜悦而流下苦涩的眼泪,她愧对受尽苦难的父老乡亲,愧
  对为胜利而牺牲的烈士,愧对从战场上回来的英雄。不久,纳斯焦娜怀孕的
  事被婆婆发觉,面对婆婆的严厉追问,她不能吐露实情,只能违心地承认自
  己与野男人勾搭。婆婆盛怒之下把纳斯焦娜逐出家门。她只能寄居在同村女
  友家。公公深知媳妇人品,不相信她会做出这种伤风败俗的丑事,他根据种
  种迹象判断,儿子安德烈就在附近,于是央求媳妇让他跟败坏家族名声的逆
  子见一面,纳斯焦娜依然矢口否认。巨大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