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节
作者:插翅难飞      更新:2021-02-19 21:26      字数:4877
  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话剧团推出的《决战淮海》,以其
  宏大的场面、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使我们看后感到十分惊
  喜。
  准海战役是个史剧题材,高度地概括在一部戏中是十分困难的。双方的
  统帅部一个在南京,一个在西柏坡,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最高决策者相距
  千里,为构成戏剧的冲突带来了困难。其次,大战役中的总前委,刘伯承、
  陈毅、邓小平三位在河南,率中野自西而东参加会战;粟裕、谭震林两位在
  山东,率华野由北而南,进逼黄伯韬兵团。这种互不见面的指挥格局,都要
  写进去,实在不容易。这场伟大的战役牵动着整个社会中的各个侧面,如何
  再现黑暗和光明的大决战,对任何一位作家而言,都是一份难答的考卷。话
  剧《决战淮海》的剧作者们,成功地吸收了外来的戏剧经验,采用开放式的
  戏剧结构对巴相距千里、互不见面的人和事凝聚在一起。奇妙地编成了一部
  电激雷鸣的史剧。
  这出戏不仅写了近四十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且有二十几名是双方实有
  其人的领袖和高级将领。这在我国近代戏剧史上也是罕见的。
  建国以来,军事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乏成功之作。随着时代的推
  移,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简单地描写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或简
  单地揭露敌人丑恶面目的戏剧作品。看了《决战淮海》,我感到了旧中国这
  座大厦是如何倾倒,新中国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该剧通过势如潮涌的支前
  大军、一个只有半天军龄的解放战士、杜聿明的马夫。。这许多下层的小人
  物,使我看到了新中国诞生前夕广阔的社会背景。
  多年以来,戏剧舞台上的历史人物也形成了一种模式:要么是近似具有
  超人智慧的神,要么是近似愚顽的丑角,或者干脆是凶相毕露的鬼了。
  事前,听说话剧写了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等同志的分歧,我为剧作者感
  到困惑:“这样写行吗?能通得过吗?。。”看过戏后才明白,这一笔写得
  好,写得成功,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神”还原到
  了人——是有血有肉,而且是可亲可信的人。该剧通过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夫
  妻戏,蒋介石和蒋纬国的父子戏。。较为成功地揭示了蒋介石那复杂的内心
  活动。也丝毫无损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物的形象,也丝毫没有力蒋介石
  涂脂抹粉。相反,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两种命运决战的必然结果。
  另外,看过《决战淮海》后才第一次知道了有关“三封电报”的史实(指
  邓小平向中央连发三份电报,要求改变中央原订计划,而实施前委最新作战
  方案一事。——编者)。我相信会有很多观众和我一样,通过观看话剧《决
  战淮海》,加深对小平同志历史功勋的认识。
  (原载《人民日报》1987年
  12月
  5日)
  我的感受
  ——话剧《黑色的石头》观后
  剧协前天已经开了个研讨会,现在,我就讲我看戏(《黑色的石头》)
  的感受和体会。我耳朵聋,看戏时有些台词听不清,但台下大家笑,大家兴
  奋、沉思,我感觉得非常清楚。
  过去大庆是光荣的,今天大庆还是光荣的。我们曾经靠大庆来维持祖国
  的经济,但是大庆的钻井工人每钻探到一口井,就又要去一个荒凉的地方、
  渺无人烟的地方。说他们艰难困苦,不光是物质生活方面艰难,精神生活方
  面更困苦,还有一条锁链,捆在他们身上,这锁链不被人们了解,不被秦队
  长(剧中人物)了解。他们之间有同情,有斗争,有矛盾,而最可怕的是社
  会上的人和社会上的世俗习惯对他们下理解。他们得到的待遇、安慰是不一
  样的,但这些人是不是大庆工人,是不是英雄呢?我看是。这个戏不单是写
  大庆工人,也是写八十年代真实的工人。每一个形象都很真实。杨利民十七
  岁就在大庆生活,他对工人实在是理解得深透。我们都说不深入生活,写不
  出好的东西来,问题在于会不会观察生活,要观察你听不到的东西。为什么
  有人搞了几十年,搞不出东西来?是不是观察了这方面,也观察了那方面?
  研究人要有智慧,要有很多同情,要有真正的理解。理解,是从感情上真正
  地和他们连在一起。我看这个戏,最突出的感觉是: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
  性,爱挑剔的人可能会这么说:“咱们的工人就是这样不文明吗?见到女人
  就那样吗?”我觉得这要看怎么理解。剧中的柳明喜欢名画《泉》,那是喜
  欢艺术。大宝子这个人物非常可爱,他走了,有他不平的理由,你不能责备
  他,不能说他是逃兵,这样说对不起中国的工人阶级。大黑这个人物很粗俗,
  精神生活很平凡,缺乏教养,没有文化,但大黑有真的深刻感情,尤其有真
  正的爱情。
  大黑爱情那部分写得非常好。男女之间的爱,每个人都有。剧中有的人
  没有爱人,老兵有爱人,但不能生孩子。他老婆怕人耻笑,说生豆芽菜还得
  勤浇水呢。说这话是因为那种境遏,妻子还要受责备。这个老兵在井队于了
  九年,本应当把老婆接来,但实际上办不到,有层层关卡,唯一的办法是走
  后门。这个人老实到什么程度?走后门都找不到门。你说他愚昧?他不对?
  实际上他不想走后门。秦队长说:“你是党员呀,应该带头。我们当初就很
  听话。”个人生活一点得不到满足,一味的听话。这种所谓听话并不好,只
  停留在一种口号上。光荣的传统,只能说明过去。
  我们是应该保持艰苦奋斗,但仅靠我们当初那样是不行的。你用当初的
  方法激励现代青年,怎么调动得了?但在真正有事情的时候,他们大都抢先
  上了。我觉得这是工人阶级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这个戏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社会
  还有很多缺欠,有很多叫人遗憾的地方,需要改革。光荣的传统,只是说明
  过去,不能指导现在,更不能指导将来。尤其现在改革,开放,而有些生活
  在传统之中不能自拔。拿过去一套指导现在千变万化的世界,是无济于事的。
  这个戏了不起地纠正了我们的看法,纠正了我们旧的思想方式,我们还能这
  样下去吗?
  这个井队是一个特殊的环境,需要人们去理解——互相理解。有句话:
  指导我们命运的不是我们的遭遇,而是我们对遭遇的看法。这个观点很重要。
  作者把遭遇表现出来了,对遭遇如何看呢?
  我的感受他提出来一个很大的问题。看完戏我非常难过、惭愧、痛苦,
  不能再这样下去啦!这个戏值得重视,就在于这些人物能打动我们。演员表
  演得非常好,秦队长多么可爱,多么了不起的英雄!他精神上还生活在那个
  时代当中,他不知道这已是八十年代了,他所领导的人都变了。他主持开会,
  检查大黑所犯的错误。那个错误也说明农村的愚昧。年轻人理解大黑,反而
  埋怨队长。柳明说:你辞职算了。大宝子说:“你干脆退党吧。”可见,秦
  队长这么个英雄落在了时代后边,他只知道用以前的老办法推动生产,他死
  前有一句话很感人。他向他们道歉,说有些事一辈子也说不明白呀!这“明
  白”二字很深刻,我们大家都应该“明白”,明白我们今天不是一帆风顺的。
  “十三大”成绩不小,但将来的困难还很多很多。秦队长们的办法是得改动
  一下,老不明白怎么行?
  以前写大庆、写工业的戏,总是提方案,先进的战胜了落后的,这样的
  戏看的还少吗?这个剧本把真实的本质的东西写出来了。它不是花花俏俏
  的。外国的新的东西,我们不要拒绝,不然我们还是闭塞,一定要看世界性
  的东西。有人说看不惯,非要看大幕一幕一幕的落下,现在完全不闭幕了,
  是不是一种进步?也不一定。
  我主张写真实的东西。只有写了真实才能感动人。戏的结尾,井队要搬
  走了,那些工人——调皮的,爱艺术的,爱发点牢骚的,都走了。很有回味
  劲儿。人要从灵魂上看,都是纯洁的。一谈女人就不纯洁?没道理。几十岁的
  人谈女人也没什么不正派。没有女人就没有我们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
  非改不行。
  这个戏唤醒我们的是什么?唤醒我们反思。反思、痛苦、苦闷。觉得需
  要解决问题。不要尽想着特区怎么样,现在比以前好多少倍。现在有一句后
  很重要的。我们在挣扎中。要发扬艰苦奋斗,要大庆精神,这个传统我们是
  需要的,但得有新的办法。要理解这些人所有的苦闷、所有的痛苦,使我们
  知道自己在哪里。处在顺境,显不出问题,看不见自己的力量。只有在障碍
  多的时候,才看出这个力量。要唤醒这个力量,希望更多更广地把全国人民
  唤醒起来。我们的民族是有智慧、有力量的,如舞台上的人物,牢骚一大堆,
  但干起来真干!
  戏中的庆儿很感人,他那么善良,什么苦都能吃,愿为大家服务。庆儿
  喜欢雁,有点哲学含意。当大黑把雁杀了,他突然勇敢地拿起刀来。人有了
  神圣感,就是勇敢的人。
  如何看这个戏,请有关各位大力宣传一下,专门地叫大家看看,一个好
  东西是怎么出来的,不足也给指出来。这是我们今年出来的好戏,应该让全
  国各省领导拿出钱来、去全国演一演。有人夜郎自大,不吸收好的东西,不
  肯看见自己的障碍:不看这样的好戏,不仅是艺术上的失策、墨守成规,也
  是世界观上对祖国目前现状不愿看的一个缺点。因此我请求吴雪同志。想办
  法让这个戏明年还、来北京演。今天早晨我把于是之叫起来、问他看没看,
  让于是之动员北京“人艺”的人都来看,要让“人艺”、”实验”、“青艺”、
  “总政”都来看,比较比较,心中有点数嘛,这个戏就像一颗肥胖的种子,
  它会长成大树,还要结出果。这不是捧,我认为这出戏是真正的好戏,我代
  表戏剧家协会向你们大庆、黑龙江致敬,向你们剧团、导演、演员致敬!还
  有在座的同志,今天这么热心。要组织材料在刊物发表,影响到全国。我再
  次感谢你们。
  (原载《剧作家》1988年第
  2期)
  谈徐晓钟的导演艺术
  刚才我与晓钟同志谈,他说咱们今天谈导演艺术不要谈他。这句后确实
  是他说的话,像他这个人,同时也像他的导演艺术——在他的导演艺术中看
  不见徐晓钟,但看见其完美的艺术。
  我国的旧戏是以演员为中心的,像京戏等最初不重视导演,现在导演问
  题也日益被重视起来。话剧目前几乎主要靠的是导演,当然也离不开演员等
  因素。
  《培尔·金特》有其深刻的哲学意义。最初我在大学读书时读过它,实
  在是很难懂。但在徐晓钟流畅的导演艺术下,戏充满了曲折浪漫的哲学意味。
  戏将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内上演,而且保留
  了《培尔·金特》原著的精神,使中国观众能够看懂、能够接受易卜生的这
  部名著。在戏中徐晓钟通过他的导演艺术比较准确地、真实地解释了作品,
  使易卜生重现在舞台上;而且戏搞得很有吸引力,很有诗情,很有生活“值
  得肯定的是徐晓钟通过其教学实践诱导并培养了像廖向红这样有独立见解的
  学生导演。
  《桑树坪纪事》是依据小说改编的。剧本很干净、很不错,但故事显得
  很分散、一块一块的。但戏导得是很成功的,把一个悲惨的故事处理得滑稽
  可笑。倘若是平铺直叙、毫不夸张地表现情节,那么戏肯定不会有吸引力;
  而现在戏的处理很精彩很有趣味,一点不死板,李金斗估产、麦客上场、”
  换亲”等抓住了观众。舞台的使用很漂亮。“剥衣”一场的处理似乎是神来
  之笔,很有深意、很高妙。
  看了这个戏有几点感想:海是装不满的,人的路是走不尽的,花是不谢
  的,感情的长河是流不完的。对于徐晓钟的导演艺术我有这么一种感觉。
  (原载《戏剧评论》1988年第
  3期)
  谈川剧《田姐与庄周》
  这个戏很好,非常深刻。田氏演得好,有功夫。这戏原来谴责田氏,颂
  扬封建思想,现在是把一个非常可爱的女人逼死了,把原来的《大劈棺》翻
  了个个儿,翻得好。这戏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又不勉强,写出了人性的复杂
  性。庄周自以为聪明,其实愚蠢;自以为无欲,其实自私。他保护花而不保
  护人,不保护天天为他服务的人。他把世界看得很空,落到自己身上就不行
  了。他的言行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