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节
作者:插翅难飞      更新:2021-02-19 21:26      字数:4893
  着:
  “原谅我吧,亲爱的,我哭不出来。。你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想找原因,我找啊,
  找啊,可我还是不明白。威利,我今天付清了房子最后一期款项。今天付清了,亲爱的,
  可是家里没有人了。。我们自由了,自由了。”
  我的心里一阵阵酸楚,我难过,为了林达,为了这样一位失去终生伴侣
  的老妇人,为了她失去了“爱”的寂寞的余生。同时,我难过,也为了我无
  法回答她的问题——“威利,亲爱的,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我答不出,
  因此我思索,我为了林达而思索,我听到周围和身后的啼嘘声,我想这大约
  也是含着思索的眼泪吧。
  林达是久久留在我心中的一个女人。她使我想起数不清的经受了无穷悲
  痛的人。还有谁能比“特罗伊”(Troy)城失陷后的老王后赫卡拍(Hecuba)
  更痛苦呢!白发的衰弱的老王,肢体被脔割成一块块,她的那些英武的王子,
  被杀戮,剜刳,被敌人飞奔的战车,拖在尘上飞扬的地上死去;美丽的女儿
  被劫虏、被仇人占去作他们鞭挞的女奴,或是成了胜利者泄欲的工具。那满
  眼流泪,在火焰中赤脚奔走,披着槛楼的毡中的老王后啊!你使我懂得了什
  么才能够叫作悲痛!而这一点,那坐在丈夫墓前的林达也告诉我了!以不同
  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一切都是不相同的,除了她的悲痛。
  林达,你是贴近我心的。我想正因为我懂得你,才同情你、爱你,以至
  崇敬你。你用心去爱你的丈夫,理解他,保护他,温存着他。在你周围的人
  中,你是唯一一直清醒的。你承受着一切,而你恰恰是最无辜的,我永远忘
  不了手中补缀着袜子的你,永远忘不了在丈夫的墓石前独坐,喃喃地哀诉的
  你。我甚至想到你一个人回到家中,回到那所已经属于你的住宅。但你失去
  了一切,你献出了一切。你是一位具有高贵情感的妇人。我愿献给你眼泪,
  献给你我的思索。
  威利·洛曼死了。
  为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
  我想起这个戏的著作者阿瑟·密勒说过的话:“人是复杂的,世界也是
  复杂的。”那么“就把这一切看得复杂一点吧”。
  这个最普通的推销员,抛弃了他的真诚相爱的妻子,还有他的孩子;抛
  弃了那些永远值得追忆的美好的往日,那满墙的树叶的绿影,两棵老橡树树
  干之间悬挂着的睡网,摇着小旗,欢笑着去参加球赛;抛弃了多少年经过按
  期付款终于买下的房子;抛弃了他心中的那个“一切大门都敞开着,到处是
  了不起的、正直的人”的世界,就匆匆忙忙地走了,去到那个从来就没有人
  回来过的地方。
  他走得那么仓促,然而又是从容的。因为他可以不走,而又不能不走。
  他可以在老友查理手下拿到足够生活的薪水,可以不再四处奔波,可以不再
  为别人做出笑脸,可以不再为房子付款,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种胡
  萝卜。。然而他不能。因为这一切是与他的梦,与他做了一辈子,到死都在
  追寻的梦,无法相容的。他的梦在主宰他的精神,在催促他行动,在摧毁他
  的生命。
  也许他曾经是一个脸上充满幽默的笑容,妙语连珠,皮鞋锃亮,到处受
  到欢迎的推销员。他应该是。遗憾的是他觉得他应该永远是。他上了年纪,
  疲惫不堪,以至精神恍惚,可是这个念头无休无止地缠绕着他——为什么?
  成功的秘诀在哪儿啊?他不断地一次次地想起他的哥哥,他那个成功的偶像
  ——“本”。他羡慕他、崇拜他,为了自己没有成为他那样的人而感到大惑
  不解,为了曾经失去的某一次偶然的什么机会而懊悔不已。但是他不懂,他
  没有懂,他,是“威利·洛曼”;而那个发了大财的人,叫作“本”。我想
  这也就是戏的最后,在他的墓前,查理之所以要说:“可不能怪罪威利·洛
  曼这个人啊!”
  “本”的秘诀,其实他已经说出来了——“小子,跟生人打架,不能讲
  公道,就得心黑手狠,不然你一辈子也甭打算活着从原始丛林里出来。”
  威利·洛曼是美国梦的成功者的不可缺少的陪衬。因为他的善良,因为
  他的乐观,因为他的聪明与糊涂,因为他的软弱与固执,因为一切一切属于
  他的东西,所以他没有成为“本”。他不是“本”,他只是一个叫作威利·洛
  曼的推销员,一个生活在成功的梦中的推销员。
  他并不是懦弱,他是没有醒过来,他醒不过来,他用欺骗来维持他心目
  中的自己。没有这个,他就活不下去。他成了一个奴隶,一个被“发财的神
  话”掠夺去奴役的人。
  只有当他面对他唯一的依靠、他的妻子林达时,他才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干不了啦,林达,我就是干不下去了!”
  这是一句使人最力悲痛的话,因为它是一句真实的话。
  我不想多提他的小儿子哈皮了。哈皮就是哈皮,一个可以看得清楚的,
  甚至对他未来的生活也可以作出种种明确的假设的青年。他不像他的父亲,
  虽然他也吹牛,也有雄心,或者说是野心“他在父亲的墓前说:“威利·洛
  曼没有白死,他的梦是好梦,人只有这一个梦好做——压倒一切,天下第一。
  他这一仗是在这儿打的,我就要在这儿替他打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
  也会这样去做,无论他成功或失败,他都只是想当一个阔人。不过是如此。
  而他的另一个儿子比夫是完全不同的。我甚至想说,比夫是压倒一切的,
  面对这个“无情无义的世界”,面对这个社会,面对他周围所有的人。他的
  愤怒和觉醒震动了我——“老天爷呀!你们就让我去吧,把那套骗人的梦拿
  走,烧掉吧!不然还要出事。。”
  他哭了,搂住父亲的双肩抽泣着,他要走了,第二天一早就要离开了。
  但是他的走,将不是一种悲哀、一个悲剧,而是清醒,是透视出的光明和自
  由。
  他曾经是那样天真,那样地充满自信(他的父亲和别人给予他的自信)。
  现在,他不再天真了,但是他重又获得了自信,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普通人的
  自信。
  那最后的一场戏是惊心动魄的,它最充分地展现了威利和比夫他们之间
  的父子之爱。这是一种多么奇怪、奇特,甚至畸形的“爱”。威利爱比夫,
  他所做的就是把梦给了比夫。他不光维持心目中的自己,也要维持心目中的
  比夫,并且要求比夫也这样做!因为他爱比夫,他觉得比夫就是他生命延续
  的另一部分,所以比夫必将是前程万里,不可能不是这样!这对于威利既是
  他的梦的体现,更是一种爱的信念。
  而比夫呢,无疑他也是爱他的父亲的!他所做的是要打碎这个“梦”,
  把它不光从自己的心里,也要从父亲的心里铲除出去。他不光认识了自己是
  什么人,也要让父亲认识自己是什么人!
  他失败了。因为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种梦、这种发财的神话,已经
  溶在人的血液里了,成为了社会的基础和良心。不是吗?连比夫都像是从这
  就要塌陷的悬崖跳开,只差一步就晚了似的。
  但是,比夫那最简单的下意识的爱的流露,却震动了威利。在痛苦、绝
  望、犹豫、无路可走、完全垮了的威利的身上,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推动
  的力量。他觉得他又找到实现他的梦想的道路了,他的生命又有了盼头,这
  办法便是“死”。过去他也曾沉溺在这样的念头里,但他怀疑、犹豫,他缺
  少一个明确的目标。现在他明确了,保险公司的两万块钱,这不仅仅意味着
  钱,还意味着一个变得实在了的梦——“等他兜里有了两万块钱,你想想他
  将多么出类拔萃!”
  他去了,他死在他的最后的一个梦中,为了爱。
  威利·洛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该用弱者,用可悲,用崇高,用
  什么样的字眼来形容他呢!
  人性是多么复杂!人哪,是多么难以理解,真是不可思议。
  一九八三年六用四日北京。
  附注:文章引用的剧中台词,是北京人艺英若诚同志译的。
  (原载《文艺报》1983年第
  7期)
  《李宏林电视剧本集》序
  现在全世界对电视剧的需要,就像人们要吃饭,要喝水,要在空气中生
  活一样紧迫了。在我们国大人多的中国,更是如此。电视剧正在逐渐地成为
  人们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的前景既令人兴奋,又令人焦急。
  我们需要好的电视剧,我们需要好的电视剧本。在这样的时候,《李宏
  林电视剧本集》的出版是使人十分高兴的。
  李宏林同志是记者,他敏捷、热情;他的作品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新的
  风貌、新的人物,在小小的屏幕上,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这正是电视
  剧所应起的可喜作用。
  电视剧的历史短,还处在贫弱状况,但,只要能像李宏林同志那样,朝
  气蓬勃,孜孜不息地追求、创作,而不是凑合,电视剧就会很快地发展起来。
  《红楼梦》中,一次贾政带宝玉去新修的大观园,试试他的文才,我们
  的大师曹雪芹把大观园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来描写,无一不是千姿百态。我们
  的电视剧也应该像一个千姿百态的“大观园”,有清淡的,有浓烈的:有含
  蓄的,有奔放的。沈三白说,好的园林要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或显或露,或浅或深,这就是运用之妙,要靠多年的修养,多年
  的经验,要靠严肃认真,要靠对事业的忠诚热情。
  现在,小说、绘画各方面,我们都有大师,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涌
  现出一批电视剧艺术的大师。我想这不仅是我的希望,而是全国人民殷切的
  希望。
  (原载《辽宁日报》1983年
  9月
  13日)
  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改编
  《红楼梦》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大得很。我虽然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读
  《红楼梦》,一直读到今年七十二岁,但是还觉得没有认识、欣赏够。
  《红楼梦》在我们中国家喻户晓,是大家最爱读的一部古典长篇小说。
  它用极精美准确的文字,把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极其丰富地、
  极其深刻地描写了下来。《红楼梦》里总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有相当
  一部分写得性格非常鲜明。读了《红楼梦》就会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封建社会,
  它是如何腐败,如何堕落,最后又是如何衰亡下去的。要了解中国的封建社
  会,读读历史书不就行了吗?但是,历史书大都用概括性的叙述性语言,而
  在曹雪芹这个天才作家的笔下,才让人们看到了典型的真实的活生生的社会
  生活,才形象地知道了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帝王、官僚地主是如何维持他
  们的统治,众多的百姓是如何供养着少数骄奢淫逸、花钱如流水的贵族。
  中国的古典名著很多,但像《红楼梦》这样好的,实属凤毛麟角。可以
  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民
  族传统、民族文学的结晶,在所描写人物的深刻性上,在反映思想的深度上,
  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上,都是了不起的。曹雪芹是中华民族的文学大师,
  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在《红楼梦》传世以后,中国的作家大都受过它的影响
  和熏陶。如何观察生活,如何认识社会,如何构思,如何写作。。都可以在
  《红楼梦》中获得富有教益的启示。
  中央电视台决定把《红楼梦》搬上屏幕,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过
  去,一般人把《红楼梦》看作消闲小说、言情小说,大大贬低了它的价值。
  解放以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红学家们,认真地对《红楼梦》进行新
  的研究,揭示出深广的思想意义和精湛的艺术成就。今天,我们又要把这部
  伟大的作品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显诸屏幕,让全国广大人民看到活生生的《红
  楼梦》中的人物故事,可以受到反封建的教育作用(时至今日,封建制度虽
  然早已被摧毁,但封建思想却还残存在某些人的身上,有时还死灰复燃、祸
  害人民呢)、认识作用和美感享受。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大有裨
  益的。因此,这是我国当代人民所渴望的一桩美事,必须如邓力群同志所指
  出的:“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去完成。
  现在,由于《红楼梦》本身具有的不灭的艺术魅力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
  频繁,世界上知道、赞赏《红楼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中国和外国
  研究《红楼梦》的论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日益赢得
  了国际的崇高声誉。但是还不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有感情(深厚的感
  情)把曹雪芹和《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