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节
作者:敏儿不觉      更新:2021-02-19 20:47      字数:4757
  剑桥的医学专科,到底是不是以兽医著称于世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可能真的能把人给读“高”。
  天才和白痴之间的距离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具有鲜明周星驰风格的“牛津剑桥入学面试题”,再一次向这一常识发起了挑战。
  申请牛津经济系的学生,面试时被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金钱并不能使人快乐,人们为何还希望经济增长?”
  想到牛津攻读法律的青年,必须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我在你房屋的一面外墙上作画,这幅画属于谁?”报考英文系的学生必须回答的是:“我教育你的意义何在?”历史系的面试题目是:“我们可以追溯使用声音的历史至多久远?”相比之下,社会及政治科学系的问题来得比较火爆:“你认为日本黑帮对巴西及美国有何影响?”
  近来牛津、剑桥开始受理中国学生的入学申请,并派人到北京组织面试。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有人披露过两校在北京的面试题,因此,老夫聊发少年狂,吃饱了撑的,今日在这里就对以上问题来作一番尝试性的回答:问题:“如果金钱并不能使人快乐,人们为何还希望经济增长?” ——试答:“助人为乐乃人类之天性。”问题:“为圣诞老人的驯鹿命名。”——试答:如果为圣诞老人拉车的驯鹿是一只,就命名为“圣诞一鹿”;如果是两只,就命名为“圣诞二鹿”;以此类推,如果为圣诞老人拉车的驯鹿数量太多,例如多达八只的话,就不妨简而言之,统称为“八个雅路”好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民国版成功人士标准(2)
  问题:“如果我在你房屋的一面外墙上作画,这幅画属于谁?”——试答:“这要视情况而论。如果你是凡高,那么这幅画肯定属于我;如果你是我,那么这幅画肯定属于你。”再来:“我们可以追溯使用声音的历史至多久远?”——请参考在中国各电视台频繁播出的“国窖1573”之广告词。问题:“你认为日本黑帮对巴西及美国有何影响?”——蠢才,《 杀死比尔 》已出到第二集了,难道连第一集你都没有看过吗?
  罢了,牛津大学就是“牛”,剑桥大学真够“剑”。早知英国的大学会变态到这种地步,说不定中国的有识之士们当年一定会把“成功人士俱乐部”的标准从“娶日本老婆,请中国厨师,拿美国工资,上英国大学”及时更改为“吃英国菜,住日本房子,拿中国工资,讨美国老婆”。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
  制服诱惑(1)
  黛米·摩尔挺着个大肚子拍裸照的时候,美国的女专栏作家爱玛·邦贝克发表评论说:这是黛米·摩尔的第二个孩子。我要重复这一点……换一种方式来说,羞怯已不再存在于她的词汇中。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许多的男人急匆匆地出入于我们的病房。美国每一个产房上都应该挂这样一块牌子:“地球上最后一个羞怯的女人进入这里!”
  为了强调上述观点,爱玛·邦贝克还附送了这样一个真人秀:她本人生第二胎时,和一个头胎的年轻妇女同一个房间,“她非常羞怯,在给她作检查时,她把头转向墙壁,把嘴唇都咬出血来了”。不过,分娩两天后,“她在大厅里走向一个男人,说:‘大夫,我要喂奶了。在你看来是否正常?’接着就脱掉了她的罩衣,一位护士把她领到她的房间里去,告诉她,她刚才向一个管维修的男人袒露她自己。”
  除了“二胎”一词较为敏感之外,黛米·摩尔的大肚子裸照以及美国的产房文化都不是我们今天会感兴趣的问题。借助于这个美国药引子,我想说的其实是关于制服。我相信,故事中的那个“头胎美国产妇”之所以会在医院大厅里轻浮地当着那个男人脱掉了自己的罩衣,主要是因为那个男人当时肯定正穿着医院的制服,而且,那身制服多半会是白色的。都是制服惹的祸。电影里也经常见到坏人只要穿上一身白的,外加一个口罩,就可以在医院里如入无人之境地干他们想干的任何坏事。
  当然,就邦贝克提到的那家医院的个案而言,维修工和妇科医护人员在制服上的区别不甚明显,显然属于管理上的一个漏洞。
  制服之功能,一方面用来统一和凝聚,一方面用来区别和隔绝。制服就是这样一种最拧巴的服装。写过《 格调 》一书的美国学者保罗·福塞尔( Paul Fussell )在《 爱上制服 》中指出:“世人共同面对的难题就是:每个人都必须穿制服,但同时又必须拒绝穿制服,以免自己珍贵的独特个性遭到抹杀。如果不肯穿得和别人一样,就会遭到嘲笑,实际上也没有人愿意在公众场合中穿得像个傻瓜或怪胎。企业主管恐怕永远都不可能穿着颜色鲜艳的紧身裤走在路上,但是一般人因自己独特衣着能够吸引别人目光而暗自窃喜的心态,恐怕也永远不会改变。”
  鉴于制服的这种“拧巴性”,性学层面上的“制服诱惑”—— 一些人身上的制服如何能变成另一些人心中的诱惑——更容易使人大惑而不解。即使充分并灵活应用现成的恋物癖原理,也无法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因为千奇百怪的制服比起那些被盗窃的内衣裤显然具有更丰富的社会学意义。因此,我认为要解开这道性学难题,应该从社会学入门。
  制服,又称“工作服”或“职业装”,所以不论有多么拧巴,对于因制服而导致性兴奋者而言,与其说“这个”人使他兴奋,不如说“这个人的行业”或“这个人的工作”使他们感到很High。换言之,他们其实是酷爱工作的人,并且深信“工作着是美丽的”或“工作着是性感的”。无论出于爱还是恨,他们期待发生性行为的目标,乃是一个行业或一种工作,而不是人。他们都是最最原教旨的集体主义者,渴望把最个人化的性行为最大化为一种社会化行为。黄子华在他的“栋笃笑”里曾把“结构性失业”解释为“因为整个行业都没有了而导致的失业”,参考这一解释,“制服诱惑”其实也可以定义为“结构性性兴奋”。
  衣冠使人区别于禽兽,制服使人区别于他人。人穿衣,宣示对自然对动物的权力;一些人穿制服,行使对另一些人的权力。
  杜拉斯专门写过一篇《 制服 》:“对特定的服装的考求,在于形式与内容,自以为显示出来的与期求显示的,自以为是那样与期望以所穿衣物通过暗示方式呈现出来的这两方面的一致。获得这种一致也不一定非去追求不可,一经得到,那就是确定下来了。最后也就把你也给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个人长期穿在身上的一套固定服装,也可以并定义为制服——“我有一件制服穿到现在已有15年之久,这就是制服。”(一件黑色坎肩,一条筒裙,卷领套衫,和一双冬季短筒靴 )。“确定下来”的意思是:制服对穿着者形成某种制约。制服的反义词是便装,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制服,其实就是一种更不方便的服装( 例如便衣警察比制服警察更便于开展某些工作 )。此外,制服在约束穿着者的同时也对他人形成某种制约机制并且更加便于制服穿着者去约束他人。在这个意义上,别说是一个人的“制服”,即便是一丝不挂,本质上也是制服的一种。纽约“裸体餐厅”里的Dresscode就是什么都不穿,也能反过来对穿着衣服的人形成制约,使他们成为犯规者,成为异类。
  简而言之,制服代表着权力以及权力的“被赋予”和“行使中”。权力来自于制度,制服就是制度的外衣,制服诱惑本质上乃是权力诱惑,对于制服的性迷恋实际上就是对权力以及制度化权力的迷恋。新华社在关于“大盖帽泛滥”的报道中援引北京大学某社会学教授的分析说:“警察在执法时动辄就强行抓人的‘威风’让其他执法人员十分羡慕。”就日本AV而言,出现频率最高的老师、护士以及警察等角色,可能与日本人集体潜意识中对于强制性权力的崇拜和“十分羡慕”有关。( 要是也有国产的制服诱惑AV,相信除了老师、护士和警察之外,热门角色的名单上一定还会包括保安、IT精英,若以年代分众,一定会有红卫兵以及北京副食品店里的女店员,无论从权力还是制服款式样式来讲,他们和同时期的护士都有一拼。)
  制服诱惑(2)
  当然,这只是一种主观臆测,有案可查的热门角色,目前只见到女性的偏好——“男性着哪种制服最易让女人兴奋?”据一项在华人地区所作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五位的制服分别是:西装(%)、健身教练服(%)、海军军服(%)、救生员服(%)和医生白大褂(%)。乐队指挥的燕尾服(%)和法官服(%)则排在最后两位。
  并不出人意料。比较有意思的是西装。在华人世界里,西装不仅被视为制服,而且是最诱惑的制服。所以,日本AV中对OL的迷恋也就不难理解,因为在中国和日本的企业里女老板都比较缺乏,OL便成了男性首选的替补。我觉得,这项调查针对的主要对象可能是女白领。因为榜上有名的皆为专业人士,正应了保罗·福赛尔的话:“既然我们的安全都托付在这些人的技能与勇气上,实在也很难不幻想将自己的肉体也托付给他们。”
  权力是美丽的,权力是性感的。“制服诱惑”在性心理上一方面是出自对权力和制度的崇拜,“幻想将自己的肉体也托付给他们”,具有某种程度的受虐倾向;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施虐的动机,即在权力和暴力压迫下的模拟性反抗或者性模拟反抗。以下这则报道充分集中体现了“制服诱惑”的双重拧巴性格:2003年5月6日,以色列警方发言人克莱曼表示,一名男警接到一宗投诉派对嘈吵事件后奉召到场,却被参加派对者误以为是脱衣舞男“到会”,惨遭一班女人蹂躏。尽管该名警察见形势不对而展示其警徽,但她们以为此乃“制服诱惑”表演的一部分,表现更为兴奋。该名惨遭“剥光猪”的警察接受访问时描述其中一名女人如何对他“百般蹂躏”:“她除掉我的衣衫,又解我的鞋带,继而开始抚摸我,还叫她的朋友加入。”
  脂肪厚,面皮薄(1)
  女作家苏青曾在《 论女子交友 》一文中无限感慨地写道:“自古以来,多的是才媛贤媛烈女孝女等等为翁姑父母夫婿儿女牺牲的人,却找不出女中管鲍,巾帼刘关张之类。你若想在女人身上找到仗义疏财,舍身救友等等奇迹,岂不是起码还要等上半个世纪吗?”
  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男人堆里的“刘关张”日渐稀缺,但是女人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答案似乎依旧是悲观的。每讲到这件事,不仅男人摇头,就连女人本身,也免不了怅然若失。
  “女人之间无友谊”的诱因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基本上不脱“男女有别”这四个字。先天性的生理构造,后天性的社会角色,使女人的行为多不容于男性的交友准则 ( 多数是孔子定的 )。首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是,女人的弱点,一上来就犯了大忌。正如苏青的密友张爱玲所言:“女人与女人交朋友,绝不像男人与男人那么快,她们有较多的瞒人的事……如果一个女人告诉了你一个秘密,千万别转告另一个女子—— 一定有别的女人告诉过她了。”
  “信”字之外,“容”也是朋友相处之道的另一个关键词。女性大多心思缜密,乃至心胸狭窄——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因为女性都是先天性的完美主义者,玉洁冰清,容不得半点污浊,她们是水做的嘛。不过,关于友谊,那些泥巴做的男人,却发明了一句不无世故亦不无智慧的至理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徒”也可以当“朋友”解 )。再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这一点女人做起来更难,我们知道,女人之间,要么不好,一旦要好起来,一定是好得昏天黑地,亲昵得毫无界线,只能是“狎而敬之”了。
  与男人相比,女人的皮下脂肪厚,脸上面皮薄,两人一旦翻脸,经双方闭门思过之后,虽然皆有诚意重修旧好,不过就是没有先迈出第一步的勇气。相比之下,男人要修补破裂的友谊,操作起来就容易得多,在女性看来,这多半是由于他们比较地厚颜无耻 ( 也可以解读为“小伙子心胸多宽广”)。此外,再加上善嫉、善变、小气,等等,亦完全不符合孔子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的“益者三友”之规矩,统统都是友谊的毒药。
  事实是清楚的,惟一的疑问是:这一切难道都是女人自己造成的吗?
  交换秘密和食谱
  ()免费TXT小说下载
  在所谓花季,女生之间的友谊,往往比男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