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你妹找1      更新:2021-02-19 19:24      字数:4753
  感觉到疼痛,会很快缩回手,这时你再跟他说“烫着了吧?烫伤是很疼的,下一次要小心。”他会把“烫”和疼的感觉联系起来,类似的盛着开水的杯子不会再去拿。当你再一次向他发出“会烫着”的警告时,他会想到“那是很疼的”感觉。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如果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某些东西对他的害处,他会自行回避。自然惩罚是让孩子自己接受事件本身的自然结果,让他在真实的感受中学习如何保护自己。这种方法可能比父母没完没了的警告更有效。当然,必须是在对孩子没有大伤害的前提下。
  孩子天生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他自主的探索中,这种能力会发挥出来。在磕碰撞伤中,他还会学习很多保护自己的经验。如果我们过度保护、限制他的活动,就剥夺了他发挥本能的机会,或压抑了自我保护的欲望,时间长了,孩子就更加不知深浅,完全依赖大人的保护。
  1~2岁(5)
  小孩子经常会受伤,父母不必大惊小怪,提醒,警告,指导,帮助孩子处理伤口是必要的。只要不是过分严重,千万不要因此限制孩子的活动,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受伤很可怕的印象。
  有人认为,在孩子听不懂道理的时候,犯了错误,打是很有效的。很多父母都有情急之下打孩子的经历。
  记得我的孩子1岁多的时候,一天晚上,因为玩得兴奋,延误了上床的时间,我对他说:“你这么晚了还不睡觉,我很着急!”他扬起脸来,认真地问我:“什么是‘着急’?”在这样的年龄,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忍心惩罚他,因为在孩子的天真里,确实还没有很清晰的是非对错的界限。皮肉之苦很容易让孩子害怕,退缩,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做事缩手缩脚的人。如果父母借此机会发泄愤怒的情绪就更可怕了。
  别吓唬我
  吓唬孩子很有效,但很愚蠢。
  ()好看的txt电子书
  我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爷爷、奶奶追着孙女喂饭,追累了就喊:“再不好好吃饭,警察就把你抓走!”哄孩子睡觉的妈妈已经很累了,会说“快点儿睡吧,否则大灰狼会把你叼走!”、“别闹了,大老虎要来了!”孩子怕打针,就说:“你会病死的!”爸爸会用“再闹我打死你!”之类的话威胁孩子。
  孩子并不知道“警察”、“老虎”、“大灰狼”、“死”是什么,但从大人的表情上,他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那一定是很可怕的东西。
  吓唬和威胁是大人无能的表现:我们对你已经无可奈何,让一种可怕的东西代替我们吧。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结果要么是让孩子莫名其妙地恐惧,要么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有些孩子长大后仍然害怕一些莫须有的东西,胆小、善于想像可怕的情景。还有的孩子对大人严厉的警告当作耳旁风,因为爸爸已说过无数次“打死他”,但从未付诸行动,威胁、恐吓也就毫无实际意义了。
  我们为什么不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多动些脑筋呢?这是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许多东西都在急速更新,为什么管孩子的老方法不能变一变呢?
  我能玩沙子吗
  父母不喜欢孩子脏兮兮的样子,但不能因此剥夺了孩子尽情玩耍的权利。
  为孩子挑选漂亮的衣服、精致的玩具是父母的一大乐趣,而孩子的乐趣又是什么呢?孩子似乎对那些价格昂贵,做工精细的玩具只有一时的兴趣,而对户外的一堆沙子,几根木棍却有着持久的兴趣。两只小手脏兮兮的,满脸灰土,鞋子里装满沙砾,两只眼睛却是晶莹闪烁,由衷地露出尽情尽兴的欢乐。
  妈妈心疼那身新买的衣服,担心沙子迷了眼,害怕细菌被吃到嘴里。
  总之,做父母的不大情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沙山上滚爬,拿着木棍乱跑。宁愿花钱买很多玩具,把孩子拴在家里。带孩子去公园,也宁愿花钱让孩子玩一些游乐器械,也不愿让孩子在柔软的草地上奔跑,在水塘边玩泥巴,在树阴下观看蚂蚁打架。
  周末,在公园里,我常见到打扮得很规整、体面的父母牵着同样规整的小孩子在散步。母亲穿着笔挺的裙装,高跟鞋,自己活动受到限制,也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如果在商店、电影院、酒店这样的打扮是适宜的,在公园,尤其是同小孩子在一起就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对于孩子,一张蓬头垢面的、天真烂漫的笑脸,比整洁、规范、拘谨的“服装展览”更使人心动。
  1~2岁(6)
  其实,孩子天生有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眷恋,这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所必须的。一个健康、活泼、乐观、善良、自由、富有创造活力的孩子,必然是一个天性没有受到压抑的孩子;必然是一个与大自然有着亲密接触的孩子。对大自然的由衷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点滴积累起来的。真正认识自然不是在书本里、字句里、课堂上,而是在鲜活的生命里和自发的兴趣中。
  希望有一个热爱大自然、健康、活泼、善良的孩子的父母们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不必劳民伤财地为孩子挑选很多玩具,把逛商店的时间用来带孩子去公园,特别挑选阳光明媚、自然景观迷人的地方,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一堆沙子,几粒石子足以令孩子开心。
  2带孩子做户外活动时,父母和孩子都换上宽松自在的休闲装,父母和孩子一样放松身心,不必拘泥于身份和体面,不要让虚荣拘禁了自在的心性。
  3尽量不要限制孩子自发的活动,只要没有大的伤害就行了。
  4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玩沙子,可以用盆子盛上沙子送给他做玩具。
  5孩子的衣服舒适比漂亮更重要,不要因为大人的嗜好而剥夺了孩子的乐趣。
  为我加油吧
  支持和鼓励是孩子自信心成长的营养品,经常向你的孩子竖起大拇指吧。
  在我们用手指表示对他人的态度、看法时,食指、大拇指和小拇指是最常用到的。习惯上用食指表示指示、警告、批评,甚至痛斥、辱骂。小拇指表示蔑视、鄙夷、看不起,通常包含着对人格的污辱。大拇指则表示赞赏、鼓励、欣赏,那是对人生的喝彩。每个人都喜欢看到别人为他坚起大拇指,那将胜过千言万语的赞美。
  刚刚踏上人生之旅的孩子,还不懂得确认自己的成功,但他已能感受到经由自己的努力而做成一件事很愉快。他也能从大人对他所做的事情的反应上了解这件事的意义。他还懂得要表现得尽量好些以博得父母的欢心。他把成|人的赞扬、奖赏当成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许多时候,他甚至是通过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这一时期会持续到青春期的到来。
  生命一旦形成,就会利用父母为他提供的各种条件,尽力成长。孩子天生就有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他会尽力展现生命的力量和价值,他会主动尝试学习,他会努力把他做的事情做得好些。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会成为他成长的强大驱动力。
  你的孩子自己试着滑滑梯,你对他说“加油!宝宝。”他的尝试成功了,你张开双臂迎接一个凯旋的小勇士,兴奋地对他说“你真棒!学会滑滑梯了!”“妈妈真为你高兴。”“你很勇敢!”
  你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你对他点点头,竖起大拇指,不必说话,孩子已心领神会。
  孩子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干成一件事,而你能确定那是他力所能及的,你可以鼓励他“试试看,你能行!”“妈妈(或爸爸)相信你能行!”
  “你能行”,“你真棒”,“我们为你高兴”,再加上大拇指是孩子成长的助力。
  ()免费电子书下载
  孩子是在你们的赞许中成长的,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取得成功所必须的自信心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自信的人,也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失败。
  遗憾的是我经常接触一些因望子成龙心切而一开始就用很高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一言一行的父母,他们只对孩子的错误感兴趣,似乎觉得孩子做的好是应该的,表扬会使孩子自满,父母的职责就是防范和矫正孩子的错误,他们喜欢以长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训、指责孩子,最常用的手指是食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造就出一个听话的、规范的孩子,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父母的烦恼会与日俱增。
  1~2岁(7)
  藏起对孩子的担心,表达对孩子进步的欣喜。
  我告诉奶奶去
  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
  父母之间会在养育孩子的方式上有不同的看法,隔代人之间更容易产生分歧。
  孩子犯了错误,父亲要惩罚他,奶奶和爷爷会护着孙子:“你要敢打他就先打我!”夹在自己父母和自己儿子之间的滋味实在很难受。
  喂孩子吃药时,孩子故意把药吐出来,爸爸严厉地对他说:“必须吃下去,这样病才会好。”妈妈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心里难受,抱紧孩子说:“算了吧,孩子生病已经很难受了,还要这样说他。”
  出生在大家庭的独生子女会得到更多的庇护,即使犯了错误,也能很快寻到靠山,免于惩罚。一旦受了“委屈”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后盾,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很会使用“告状”的方式来威胁别人,而不是想办法自己承担后果,解决问题。他们还不善于明辨是非,因为爸爸说不对的事情,妈妈认为没关系,爷爷奶奶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但求孩子不受委屈。这样的分歧会使孩子越来越难于约束。
  如果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1承认分歧,及早沟通协商,以求相互理解,尽可能达成一致的看法。
  2即使对孩子的某种做法有不同看法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并对孩子表现出不一致的态度,可以事后讨论。
  3“父严母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亲是理性的、威严的,母亲是感性的、慈爱的,你们可以配合起来,发挥不同的作用,但不要有根本上的冲突。
  4很有必要经常就养育孩子的问题进行讨论,不要把它看成不学就会的事情。年轻的父母要常学习一些有关的知识,必要时可请教专家。
  5年轻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一两年内,压力较大,情绪易波动,可能会借机发泄,互相要多给予支持和理解。
  你们感觉到我的进步吗
  当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个生命从软弱而单纯渐渐走向独立而丰富的过程,并参与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生命的神奇,和生命本身的尊严。
  你的孩子快满两岁了!
  不仅个头长高了,还学会了很多本领。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听别人说话的孩子变成一个喜欢叽里咕噜说话的孩子,他甚至可以背诵诗歌、童谣,哼唱歌曲。他拿着玩具试图自己做一些游戏,比如,把小动物排成一排,拿着一块长条的积木,当作梳子给娃娃梳头……他对学习新鲜的事情充满了兴趣,每学习一种新动作,都是劲头十足,学会之后,很快又转移目标。他看起来是个喜新厌旧的家伙。
  以前,妈妈离开他一会儿,他就忘了妈妈,直到妈妈重新出现,才会又想起。现在,即使妈妈离开了很长时间,他也记得,而且看见与妈妈有关的东西就会想起妈妈,所以他会是一个“难缠”的小家伙,我们常说的“怎么越大越没出息了,那么离不开妈妈”。在这个阶段,妈妈长时间离开会引起孩子的分离焦虑。
  更大的变化是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不像以前那么顺从大人的意愿了,甚至有意摆脱父母的控制。不好好走路,总喜欢跑跑跳跳,不让大人领着。有些事情你不让他干他偏要干,在你不注意的情况下,顷刻间就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他以毁坏东西为乐,撕毁纸张,摔破杯子,他成为家里最危险的分子。他不知深浅,无所畏惧,总是充满了冒险的热情,简直像一个探险家。孩子的顽皮、麻烦开始充分地显现出来,常常让父母疲惫不堪,无可奈何。
  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经历。
  孩子的求知欲以及热情、冒险、探索和创造力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这个年龄的孩子自然需要父母更多的呵护,以免出现意外,但不要过多地限制和担心,不要在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上人为地设置障碍。
  孩子撕纸时无异于成|人的科学研究工作,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调动了自己的脑细胞,认识这一事物。
  在孩子的第二个生日到来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他的进步表示祝贺。夫妻之间也应相互致谢,谢谢彼此为抚养孩子共同付出的辛苦。
  2~3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