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节
作者:做男人挺好的      更新:2021-02-19 06:04      字数:4916
  ;专心干自己的事了。对其父赴京任职民国也大不以为然:你是清朝的封疆大吏;怎么可以站到对立面去?结果;他本人书是读成功了;与叶蒲荪、陈祖壬都成了桐城学派的传人马通伯先生的得意弟子;不仅著述极丰;子孙亦好学有为。
  可惜家业未能管好;当铺、银行和房地产均被管家们“管理”得七零八落。当李家宣布经济破产、不得不卖掉花园豪宅之时;正是管家的新房子落成之日。 李经羲的二儿子李国筠(即前任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的祖父);似乎继承了老太爷的“革命的细胞”;民国后曾南下广州;出任广东巡按使(相当于省长)和广西巡按使;以及参政院参政、大总统府顾问、大总统府秘书等职;在位清廉勤政。别人都视省长为肥缺;当官没几天即可私囊肥厚;而李国筠任职期满返沪时;却两袖清风;拿得出手的只有当地士绅送他的三百盆兰花;上下车时搬运不慎;中途又损失不少;回到上海;还得从大家族的账房上领钱花。李国筠的太太赵氏是赵朴初的亲姑妈;赵朴初小时候亦得以在李家私塾里念书。随从李国筠返沪的还有几十名亲兵;荷枪实弹;威风凛凛。因巡按使平素待他们不错;所以都跟来上海不愿离去;有些老兵直到李国筠1929年去世后才散去。带来的那些武器弹药;后来由李氏后人在抗战中捐给了抗日队伍。
  李国松在抗战时曾去天津租界避居;1948年平津战役快要打响时再次率家小来到上海。此时老房子已卖掉;家道中落;全靠出售文物藏品以解窘境。那时从北方南下上海的豪门富户如过江之鲫;大家都在租界里找房子;住房一时成了大问题。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家在沪尚有朋友相助;就“顶”下了现在武康路的一处花园洋房的二层。谁知刚安顿下没几天;突然闯进了一队士兵;指着住户们大声喝令;限三天内全都搬走;说这是上将陈继承的房子! 李氏一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当兵的要赶他们出门却是听明白了。李国松的二儿子李家炜突然想起他的老同学吴国桢现正当市长;遂拉着小弟李家煐闯进市政府。吴国桢正忙得焦头烂额;为大学里不断的学潮而头痛。他办公桌上摆着一溜电话;红黄蓝白各色都有;听了李家炜讲的情况就抓起一只红色电话要常熟路分局;说:“武康路某院有军人扰民;赶快派人去维护治安!”十分钟后警察就把那幢房子围了起来。
  吴国桢放下电话对李家炜说:“派兵是权宜之计。既然是陈继承的房子;何不去登门造访一下;把事情弄清楚?”于是李氏兄弟又来到陈府;呈上名片;说明原委。陈继承身穿长衫从楼上步下;知是部下骚扰了李国松;对此深表歉意;但他同时又提醒李家;该房确属陈氏;抗战前由一白俄租住;战后官司已打了三年半;房子就是拿不到手。原来陈已看出国民党的颓势;准备赶快把房子卖了好逃命。李家无奈;只好再次搬家;迁入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安乐坊。此时的居住面积;恐怕比当年老房子中佣人的居处也窄了。至于威海路上的老房子;解放后因六十二中学扩建;拆得只剩下临街的一排了。那临街的一排;倒真是老太爷李经羲住过的老房子。据说“文革”中;红卫兵曾从顶楼上抄出一大堆老照片;其下场是十有八九被红卫兵烧掉了。
  第34节 张春桥赶走李国光
  李国式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的孙子,李经楚的长子。早年在安徽老家当过人家的幕僚;后来去德国柏林大学读法政专业;回国后任职外交部主事、代理外交部佥事;还曾被派往黑龙江处理边境事务。抗战期间他和弟弟李国武;以及亲戚李国光母子俩都住在上海愚园路;闲着没事的时候;常拉小兄弟李国光出去散步;一边散步就一边聊过去的陈年往事。 他说,他早年在一个县衙门里当幕僚时;其实并没有什么事做;也不拿工钱;那时家里不缺钱花;主要是想叫他开开眼界;了解社会。
  有一次县官要处决犯人了;叫他前去当监斩;任务是要确保刽子手把犯人的头砍下来;不能让犯人跑了;也不能中途换人;执行完毕后;还要把人头给拎回到衙门里来销案。 李国式心想这还不容易;又不是叫我杀人;在旁边看看而已!可是谁知道那天的刀斧手是个新手;在这之前光杀过猪而从未杀过人;看那犯人瞪着眼;自己先手抖起来了;一刀下去没砍死;犯人大叫;第二刀还没砍下来;鲜血溅了一地;后来还是找来一把锯;硬是把头给锯下来的。李国式眼前刀光血影;差点晕过去。回县衙门的路上;他一只手拎着死人头上的辫子;越拎越重;越拎越重;突然脚下绊了一跤;吓得他扔下人头就跑…… 李国式1956年在沪病逝;去世前竟还为李家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解放初;国家规定私人不可以收藏武器。鉴于国家收缴民间散存武器的规定;李国式将其妻子何氏在德国留学时玩的一支小手枪和惟一的一粒子弹;上缴了政府。这种袖珍手枪射程并不远;威力也不大;是德国贵妇人用来防身的;亦是朋友送何氏玩的。谁知当时上缴武器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这件事被记录在册;装入了李国式的档案;到了“文化大革命”;他本人早就去世了;后人可就大祸临头了。 造反派从早已去世的李国式的档案里发现了这一重大的“敌特线索”;于是李国式的妻子何氏及儿子李家闻(李国式无子;由李国武家过继)一家可就倒了大霉。
  造反派隔三差五地前来掘地板撬墙;把李家康平路住宅真的来了个挖地三尺;地板、楼梯全都撬开。理由很简单:“你们家连女人都有枪;男人还能没有枪?”“不缴出来跟你们没完!”何氏因而于1967年被迫害至死。 李瀚章一房的后代中出了不少能人;在上海的李家闻一房中;李道林、李道椿、李道棠、李道楷、李道模兄弟都从事科技工作;其中李道林尤其突出;是国家成套发电设备研究所的总工程师;电站辅机研究室主任;国家“净洁煤技术”专家组成员。他们中还出了一个艺术界红人;即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剧李道极;目前在美国发展。
  李国武的次子李家耿曾留学海外;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宏仁医院等医院任职;曾任上海麻风病院院长;是我国著名的麻风病专家;主编了《麻风病学》、《麻风》等专著。还有一位姑爷;即李瀚章的曾外孙子范绪萁先生;是著名航空动力专家;曾任南京航空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现已九十岁;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每日到校;带博士研究生。范绪萁的哥哥范续筠也是不得了的科技人才;是美国普渡大学的教授;著名原子能物理学家。 ……
  解放后讲成份;李家子弟大多在表格“家庭出身”一栏只得填“封建官僚”。大房的经沣之子李国光原在字林西报社当编辑;圣约翰大学毕业;英文挺棒;办西文报纸得心应手。但解放以后国家不需要西文报纸了;派出队伍把报社一一接管;对就业人员也逐个审查;能用的编入解放日报社;不能用的即遣散。李国光就顺理成章地被遣散了。 当时军代表找李国光谈话;叫他到革命大学去读书;他说我刚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为什么还要去读书?军代表说;你过去读的是资产阶级的文化;现在要你去读革命的文化。那时李国光根本弄不懂什么是革命的文化;反正他没去;不去那就对不起了;请你走道吧。
  最后李国光到香港找他大姐去了。 李国光的大姐叫李国秦;人长得端庄秀丽;楚楚动人;比他弟弟大二十岁;抗战之前是天津有名的美人和阔太太;丈夫张福运是宋子文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财经专家;曾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是宋子文的副手。如此男才女貌不是很好吗?可是男人花心重;抗战在内地时又有了小公馆;这在旧时的官场上按说也不稀奇;但碰到李家小姐就不行了。李家什么人家呀;虽已败落但心气不低;能受你这口气?李国秦坚决要离婚;离婚后就去了香港;出家修道去了。现在张福运早就不知葬身何方;而李家小姐真的是寿比南山;一百零四岁了;依旧精神矍铄;住在台湾一处佛界胜地;聚徒讲学;老了样子仍很端庄。
  李国光到了香港;在姐姐和亲戚们的帮助下;开始是打工;后来有了积累后就自己办船运;成立了国光船运公司;专门将印尼等地的木材运到香港来加工;或做成高档家具。他还连续出任了好几届香港木材航运工会主席;在当地有相当声望。 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在一次庆典活动中;港督不知为什么;非要找一个李鸿章家族的后代参加庆典不可。于是港督府从电脑储存的信息中一下子“捕捉”到了他;李国光就成了李家正式被邀步入港督府的第二人。第一人是李鸿章;是那年他赴广州接任两广总督时;路过香港时的事。 现在李国光手头仍保留着五十多年前在上海的那张遣散证明书;下面清楚地钤着一方红印;印文是军管会代表的名字:张春桥。
  第35节 李国森与他的青铜器
  李氏家族的人百余年来做官又经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虽说在文化教育上没成什么太大的气候;但在收藏界;他们却是一支不可小视的队伍;堪与当年的两江总督周馥家族、工部尚书潘祖荫家族以及山东黄县的丁氏家族媲美。 据说李鸿章原在肥东的故居中(李家楼);有一个全部用红木雕成的藏书楼;楼中储书万卷;后来历经战乱;连李家楼都不存了;书何以堪? 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也是个爱书的人;他长于外交;又以藏书与收藏青铜器知名。
  他在20年代与刘晦之合作;售予瑞典太子青铜器之事;前文已叙及;正说明了他的收藏品位。他的藏书;亦时常被版本目录学界提起。 李鸿章的侄孙、李经羲的儿子李国松;也是南北知名的大学问家和大收藏家。他的书房钥匙;就串在随身携带的钥匙串上;谁也拿不走。朋友来借书;样样都要登记。若是借去一套十册的;归还时只剩八册;那么他连那八册也不要了;干脆送你了;他再去找旧书店老板另觅全套的。他的收藏遍及青铜、甲骨、瓷器、古钱、字画各类;印行过收藏目录。可惜在抗战中南北搬迁;损失不少。
  他一生又深居简出;不仅不做汪伪的官;连民国的官也不屑一顾;但要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支;最后只得殃及藏品;逐渐将之出以易米。 现在可以借以一窥他们的藏品之盛的;只有李鸿章的小儿子李经迈的藏书;以及李鸿章的一个侄孙、他的五弟李凤章的孙子李荫轩(国森)收藏的青铜器。 李经迈的藏书处叫“望云堂”。其珍贵版本在其晚年经汉文渊书肆老板转手易人;其余于1940年由其子李国超整理后;捐献给震旦大学;计一万八千册;分为政书、兵书、地方志、科技图书和名人年谱;其中惟于文艺类书一无所有。年谱中包括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抄本如《柔远全书》;系历代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的外交档案。书至震旦大学后;校方极其重视;特辟“李氏文库”专室;并以特制的雕镂精美的西式书橱贮之。该馆馆长还在《震旦学报》上撰文作了介绍。解放后;震旦大学图书馆藏书随院系调整归入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李氏文库”归复旦大学;藏书按类别分散入库了。 李家值得大书特书的收藏家是李国森(荫轩)先生。
  李荫轩1911年生于上海;受家族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影响;从十几岁就开始玩历代钱币;自从收得邓秋枚的藏品后更加一发而不可收;立志把它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几十年下来;他不仅大量网罗中国古币;连欧洲、美洲的古币和金银币也兼收并蓄;继而又发展到收集历代中外徽章;总共达到三万枚之多。其中中国古币珍品有“大宋通宝当拾”、“临安府行贰佰文、叁佰文、伍佰文”等。为了收藏李鸿章出使时德国为之铸造的两枚纪念银币;他不知往马定祥的“祥和泉币社”跑了多少次。他的那些古希腊、古罗马的钱币;其价值现在几乎无法计算。他的钱币收藏室名为“选青草堂”。 李荫轩从1920年开始“玩儿”青铜器;数十年间总共收得二百余件;不少是从苏州潘氏攀古楼中散落出来的藏品;有的还是从未有过著录的“生坑”。其中颇具历史价值的有数十件;如小臣单觯、纪侯簋、鲁侯尊、厚越方鼎等。从器内的铭文考证来看;有的是记载了一场战争;有的是弥补了一段史实;有的是在宋代皇家文献就已著录了的流传有绪之物;均为青铜器的珍品。李荫轩写下的数十篇考证文章;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馆长都看过;认为“那确实是下大功夫的”。
  这些藏品在抗战中;他曾花了大价钱存入银行的保险库;直到“文革”之前均保存完好。而到“文革”抄家风刮起时;他所居住的那条街道和小院成了重灾区;他的藏品也保不住了。 冲进门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