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作者:做男人挺好的      更新:2021-02-19 06:04      字数:4970
  整体;金钱与权利;就这么乱七八糟地“浆糊”八千里! 他哪里想得到;军舰常年泡在海水里;每年都要维修的;海军常年雇佣的洋人技师、大副和顾问;都是要花重金的;沿海的炮台设施与军港都需要配套的……况且;这支表面上非常风光的舰队;在洋人眼里并不怎么样;一旦打起仗来;真的是令人失望了。甲午战败;举国痛哭;人们在痛定思痛的时候;总是把海军经费与慈禧修颐和园的事联在了一起。
  可是到了那个时候;醇亲王本人已经不在了;他已于1891年去世了;剩下的事就只能由李鸿章兜着。 李鸿章也滑头;醇亲王代表慈禧来要钱时;他有时候同意;有时候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有时态度也并不太落后。 据姜鸣先生在厚厚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一书中所做的考证;可知整个颐和园修建工程;总共费钱达一千万两上下;而维修三海即南海、北海、中海舰队舰只的费用又是六百万两银。三海工程十年间挪借海军经费计四百三十七万两;这笔款子后来都专款归还了;而颐和园工程就不是挪借或挪垫了;而发展成挪用!1888年就挪用了四十五万三千两;次年;奕劻决定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三十万两;到1894年共挪用一百八十万两;另外还有七七八八的挪用;总共加起来;慈禧的颐和园共挪用海军经费达七百五十万两。
  也就是说;她过个六十岁生日;竞“吞掉”了半支海军舰队! 老李不是最爱海军的吗?虽是个会办;但是个实权人物;他怎么会同意呢? 现在学术界已考证清楚了;老李的上头虽有两个亲王做主;而李鸿章对慈禧也是不愿或者不敢得罪的;时不时地还要奉承。他写给各地督抚的信件;白纸黑字;说明他也为颐和园工程作出过“贡献”。他打着海军的旗号要求下面筹集巨款;共得二百六十万存入银行;然后把利息都捐给了颐和园工程处…… 他一定记得过去他遭遇弹劾的时候;慈禧总是站在他的一边;宁肯得罪了别人而保护了他。当海军衙门初立的时候;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就上奏表示反对。黄体芳是跟张之洞、张佩纶一起的“清流健将”;以敢于直谏出名;敢言人家所不敢言。
  他指责李鸿章身任封疆;事务繁多;无事必不能巡阅;有事又不遵调度;比如在中法战争中;朝廷叫他调“超勇”、“扬威”两舰前去支援;他就是不去。他以保卫清廷为名;实际上拥兵自重。还说他所用之人;都是些贪诈卑污之辈;若让这些人遍布海军;一旦有警;悔之何及?所以建议撤去李鸿章海军衙门会办的差事;叫熟悉洋务的曾纪泽来当。奏折中语言甚为激烈:“是水师并非中国沿海之水师;乃直隶天津之水师;非海军衙门之水师;乃李鸿章之水师!”“再阅数年;兵权益盛;恐用以御敌则不足;而挟以自重则有余!”这份奏折在京城群僚中引起轩然大波;仇视李鸿章的人奔走相告;称快一时。 孰料慈禧太后勃然大怒,下令处分黄体芳;罪名是“妄议更张;迹近乱政”;令吏部(相当于组织部)拿出处分意见。
  吏部之人也不喜欢李鸿章;吏部右侍郎李鸿藻还是清流的头子;自然是维护黄体芳的;只给了降一级的处分。谁知慈禧余怒未消;把折子掷回:“所议过轻;殊未允当!”黄体芳降一级不行;还要降二级!还要“吏部堂官;着传旨严行申饬!”老佛爷为了李鸿章竟发这么大的火;令吏部之人着实吓了一跳;此后谁也不敢再说李鸿章的坏话了。 在这之前;在轮船招商局的用人上;也有人揭发李鸿章任用私人;结党营私;也被慈禧一口否决了。 梁鼎芬也弹劾过李鸿章;列举他的罪名;说他符合“六可杀”的条件;应当杀头;也被慈禧弹回去了…… 对于这一切;李鸿章能心中没数吗?他能知恩不报吗?这个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保住主仆关系了;以及最佳的主仆关系所带来的官位! 一个多世纪以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姜鸣;放下股票公司的肥缺不做;一头扎进北京国家第一档案馆里;翻检那些散发着霉味的百年前的晚清旧档。丝丝缕缕;细细耙梳;他在浩繁的未经标点的黄纸卷儿中;终于理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考查出得来不易的海军军费;确有一部分被挪用了;有一部分的确是贴到了万寿宫的墙头上去了。
  现在人们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公案;事情已经很清楚了。 令人丧气的是;你那煌煌一百卷的《李文忠公全书》;说清了很多问题;而偏偏对这一段公案却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就算包住了一百年;也未必能包住一百零一年……这就又印证了中国另一句老话:“欲盖弥彰”。 历史是无情的。面对那些黄纸卷儿;总督大人该如何解释? 老李呀老李;这是何必呢?
  第18节 春帆楼的屈辱与飞弹
  众所周知;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海战最终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李鸿章多年精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全军覆没。关于描述这场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失败教训的中外书籍;一百年来已汗牛充栋;满坑满谷;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探究战争失败的深层原因。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决策方面的;指挥方面的;战略战术上的;自身建设上的…… 随着这场战争硝烟的消散;李鸿章的威望和权势自然是一落千丈;李氏家族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焰。在战事还未结束时;李家父子受命前往日本议和。
  据说在赴日之前的一次朝议之后;李鸿章和庆亲王等军机大臣聚在一起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他当场提出;要和翁同龢一起赴日议和。翁同龢当然不敢答应;因为他知道;这是李鸿章对他的报复;当众将他一军。翁同龢跟李鸿章是多年的冤家对头;在海军的经费问题上多有掣肘;最厉害的一次是1891年;他作为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居然向清廷要求停发海军两年的购船经费! 而1891年对于中国海军意味着什么呢?
  这一年6月;北洋海军已是第二次出访日本(第一次是在1886年8月;下船登岸的北洋水兵竟和日本人打了起来;混战三个多小时;双方死伤八十多人;中方死亡五人;重伤六人;轻伤三十八人;失踪五人;史称“长崎事件”);共有六艘军舰;经马关、神户到东京;最后到横滨停留了两个星期。这一次日方一改上次的做法;天皇亲自接见了丁汝昌和各舰管带;日本外务大臣和海军大臣也纷纷出面宴请。可是在杯盏交错之后;北洋海军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当然也刺探到了日本的海军实力。丁汝昌和刘步蟾在访问回来之后向李鸿章汇报说;今天的日本已远不是六年前的日本了;中国海军的战斗力已经远不如日本了;添船换炮已经刻不容缓了。
  这说明海上的军备竞赛已是剑拔弩张;中国已经落后了;而恰在这时;中国自行自动停止两年购买舰船!老李在战争爆发后怒对翁同龢:“你有什么话说?!” 怒对归怒对;议和还得李家父子去(开始清廷派了张荫恒和李鸿章的亲家邵有濂前去;不料日本方面不予理睬;认为级别不够;暗示非要李鸿章不可。等到议和条约签订;两个亲家也就此反目)。李鸿章带了慈禧亲授的议和“尺度”和一班中外幕僚;来到日本马关的谈判桌前;在战争赔款等问题上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不料李鸿章突遭日本浪人小山丰一郎的行刺;弹中左颊;血流不止;引起国际舆论哗然。日本人怕列强趁机干涉;只得宣布无条件休战。李鸿章因为负伤;接下来由李经方接着与伊藤对垒。
  李经方曾任驻日公使;了解日本的情况;决心跟伊藤周旋;但几个回合下来;伊藤不耐烦了;威胁说;日本有六七十艘兵舰;正集结在广岛和神户港;升火待发;如果你们明天再不签字;后果不堪设想;连你们谈判代表的生命安全;我都不能保证。李氏父子哪里知道;他们随身带的密码早已被日本破译;日本人知道;清廷给的谈判底线是“割地以一处为断;赔款以一万万为断”;所以就咬住三万万两白银不放;最多折中一下;谈个二万万。
  在这种情况下;1895年4月17日;李氏父子用那早已被破译了的密电码;向清廷汇报;在得到允许后;只好在谈判文件上签了字;这就是代表国耻的《马关条约》。事后李鸿章对人说;他一生的事业;至此扫地无余。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哗然;李鸿章父子自然成了卖国贼;千夫所指。尤其是割让台湾;又引起了台湾人民的抵制和反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李鸿章没有立即进京汇报;留在天津养病;一切后续事务均由李经方打理。但他还是在抵津的当天向光绪递了一份折子;沉痛地说:“敌焰方张;得我巨款和沿海富庶之区;如虎傅翼;后患将不可知。臣昏耋;实无能力。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由于国内的舆论呼声甚高;李氏父子不便再去办理割台手续;李鸿章就向清廷要求说;由于自己受了伤;李经方也身体欠佳;请另派他人前去。而光绪皇帝不许;指定李经方必须要去;李鸿章也不许为李经方开脱;事情办不成;仍要拿你们李家父子是问。李经方无法;只得在海上的一条船上;与日方匆匆画押;办理了交割手续。李经方一生从政;除了先后当过几次驻外公使外;基本上是跟在其父身边襄办外交的;可是别的外交事情不出名;却办了这么一件遗臭万年的外交;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李鸿章的马关之行;深深地刺激了他;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洲回来;在日本换船时;怎么也不肯乘上摆渡的日本小船。最后人们只好在两条大船之间架上一块跳板;扶他过去;才算完事。 两年之后;李鸿章的忠实幕僚吴汝纶来到日本考察教育;当他来到马关春帆楼上时;看到当年李鸿章谈判时坐的椅子要比别人矮一截;不由得悲从中来。陪同的日本人叫他留下墨宝;他大书“伤心之地”四字;表达了深沉的愤慨。 李鸿章;连同整个淮军;此时都一败涂地了。
  第19节 大清帝国的超级使节(1)
  甲午战败后;清廷急于争取国际上的广泛支持;制订了“以夷制夷”和“联俄抵日”的战略。1896年5月;正好俄国要举行尼古拉二世加冕的盛大庆典;各国都将派出高层次的使臣前去庆贺。清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开展外交攻势的好机会;决定派人前往;在庆典过程中;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有所作为;还能与各国首脑人物会晤;互通声息;广交朋友;以利振兴。在选派人选时;清廷又想到了李鸿章。
  这年李鸿章已经七十四岁了;因甲午战败受了处分;受到全国舆论的唾骂;从巅峰跌落;成了个闲官;正奉命在总理衙门内行走;没什么实权了;况且身体真的是日见衰老。他在京城没有大宅门;就住在东城贤良寺;当初门庭若市的场院;现已变得门可罗雀了;这是他一生仕途中最狼狈的一段岁月。初接这个差事时;他一口回绝;当天就上书推辞;说是年纪大了;精力不济;请另找高手。但是清廷不依;非他不可;那么就只好服从。
  李鸿章的本质是个忠于清廷的臣僚;听不得三句安慰和鼓励的话;也受不得人家一点恩惠;一旦清廷说寄厚望于他;他就忘了罪臣之身;精神又抖了起来。其实对他来说;刚打完了一场败仗;打掉了一支舰队;再辉煌的头衔都抹不掉败将的阴影。以败将的身份出皇差;怎么说也有点别扭的成分;但大清王朝拿不出像样的人物来;何况俄国公使还指名道姓地要李鸿章前去;那就更非他莫属了。
  可惜这个差事对于这个七十四岁的老人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因为对手太狡猾;太强大;而他的后盾太无能;太薄弱;使得他这个一辈子干洋务、办外交、主张学习西方的人;弄到最后都弄得不是个滋味。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一次是赴日;去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第二次就是这次的欧美之行;表面上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威势大振;但其中弄了个《中俄密约》;事情就复杂化了;后来照样闹了个人仰马翻;不可收拾。 出发之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这支由四十五人组成的庞大的“头等钦差”队伍;包括了李家父子三人;除了李本人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即李经方和李经述。原先清廷念及李鸿章年纪已大;此行大约要半年时间;特别安排了李的亲生长子李经述随行;路上好有个照顾。
  可是老李认为此行万里意义非同一般;他要大有作为;何况还有秘密使命在身;得有绝对可靠的人在身边。李经述未曾出过国;在国内官场也不曾出头露面;履历太浅;未必能当好助手;于是在奏请朝廷允带随员时;除了于式枚、罗丰禄、联方等外;还提出把李经方也带上;因李经方干外交已经多年;既是翻译又是助手。此本细节问题;谁知有人还真当成了回事。 刘晦之在《异辞录》中记下了李鸿章与清流的老祖宗李鸿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