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节
作者:炒作      更新:2021-02-19 04:41      字数:4841
  ê透惺苁且欢月仙值埽惺苁窍敕ê退枷氤沙さ耐寥馈U饩褪俏裁幢臼橥ㄆ脊嫒澳憬邮苷庋恢止鄣愕脑颍合胂竽闳绻晒α嘶嵊惺裁锤惺堋缓笙衷诰鸵哉庵址绞礁惺堋?br />
  婴儿的行为不适用于成人世界,你必须设定目标、朝目标奋斗,从而超越这种行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曲折前进却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你都千万不要躺在草丛中,像婴儿那样哭叫呼救,等待有人伸出温暖的手,温柔地把你从草丛中拿起来,放回前进的轨道上,而且头朝正确的方向。你必须展示出自我意象的力量,下决心让自己站起来,把自己放回正确的道路原处,朝着选定的目标重新开始旅行。你必须展示出自我接受,以便认识到什么是犯错误(即应该转弯的时候摔倒),什么是自我排斥,而后者因其虚伪性而应该承担罪责。你千万不要允许从你身边经过的“迷雾”模糊了标志你目标方位的信标灯。
  好斗
  就像白天之后是黑夜一样,沮丧之后便会产生过分的、导向错误的好斗心。
  如今最让人感到可怕的一种疾病是阿尔茨海默症,这种病的患者可能生理上保持得非常健康,但会失去记忆力和身份的鉴别力,而且还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间歇性虚脱。此病的受害者不时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猛烈攻击他们的看护者或深爱的人。我相信,由于这种人根本记不住自己和对方是什么身份,因此会产生强烈得难以想象的挫败感,而攻击行为就是这种挫败感造成的直接后果。
  当人们受到阿尔茨海默氏综合症的折磨而突然袭击别人,或者对别人行为不端时.其直接动因通常是他们的“真我”以不健康的自我意象为表现形式,“真我”受到了拷打、折磨和禁锢。
  我妻子安妮和一位女友私交甚笃。此人是个成功的职业妇女,嫁给了一个比她小一点但成就不大的小伙子。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她似乎很心满意足。家庭的几乎一切开销都要靠她去挣,而且还要无私地支持丈夫。一开始他也觉得很满足。但是,其他人心照不宣的非难、朋友们以开玩笑的方式善意嘲弄以及她娘家人的批评,都成为一种负担,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让他倍感沮丧。他几次尝试进行盲目的风险投资,但投资之后却毫不过问,于是结果只能是为他带来更大挫败。同样,她也受到朋友和家人的取笑,这使得她先是不满,随后便怨声载道。当他所有的挫败感在这种过热环境中达到“沸点”时,两个人大吵了一架,他还打了她好几顿,终于导致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报警。于是,警车开过来,警灯呼啸而过,警报拉得让人心惊肉跳。事情到此并没有完结(这种事很少有就此终止的时候),因为它标志着一桩婚姻开始走向终结。
  男人打女人,根本没有任何可让人接受的理由;反之亦然。不过,这很容易解释为不加控制的挫败感导致好斗心而产生的直接结果。
  虽然存在此类让人不快的例子,但是好斗心本身并不像某些精神病学家曾经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模式。进取心和情绪“蒸汽”是实现目标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应该通过积极进攻方式而不是守势或尝试性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一切;我们应该与问题积极作斗争。为自己设立一个重要目标,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在我们内心的“锅炉”里制造出情绪“蒸汽”,并在现实中展示这种积极进取的倾向。然而,当我们在实现既定目标这个问题上受到阻碍或受挫时,麻烦便会接踵而至。此时,情绪“蒸汽”受到压制,需要寻找一条贯通的渠道。如果加以误导或误用,它就会成为一种破坏力量。有些工人老想一拳打在老板鼻子上,但却不敢回家咬妻子、打孩子或者给猫踢上一脚。还有些人在生气时,会将自己的好斗劲头都用来对付自己,就像南美洲的一种蝎子那样,发火时狂蜇自己,然后死于自身的毒液。
  不要盲目开炮,要集中火力——自动失败机制不会引导好斗心去实现某个有意义的目标,相反,身体会通过溃疡、高血压、忧愁、酗酒或强迫性拼命加班等一些自毁渠道来使用它。它还可以采取另一些形式如易怒、粗鲁、非议、唠叨、挑剔甚至暴力,将“炮口”对准其他人。
  解决好斗心的办法并不是根除它,而是理解它,为它提供恰当的、合适的宣泄渠道。当发现好斗心刚开始露头时,应该把它再塞回生养它的“娘胎”即挫败感中,用尽一切力气采取有意义的行动,以解决挫败感本身。
  知识赐予你力量——光是了解有关机制,就能帮助一个人应对“挫败——好斗”这一恶性循环。我们称方向错误的好斗心为“将力气用错了地方”,它是指本来想击中某个靶子(指最初定的目标),却将火力射到另外的靶子上。这样做没有用处。还记得孩子看的连环画吧?埃尔默·福德想狩猎机灵的野兔。在朝野兔打了几枪但无一命中之后,福德朝着十几个方向发疯似地胡乱开火。我想,狩猎野鸭或野鹅的猎人们有时候大概也会屈从于同样的诱惑吧!
  你不能通过创造新问题来解决旧问题。如果你感到自己想打某人,不妨停下来扪心自问,“这就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吗?是什么让我沮丧?”“我现在是否在朝十几个方向胡乱开火?”当你发现自己的反应不合时宜时,就已经向控制这种反应迈出了一大步。如果有人对你粗鲁无礼,如果你认识到对方的反应也许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某种自动机制在起作用,那么你的苦恼也就消除了大半。别人不过在宣泄无法用于实现目标的情绪“蒸汽”罢了。
  许多交通事故就是由于“挫败——好斗”引起的。今天,它已经有了新名称——“马路风暴”。客机上的乘客也有“风暴”。这些名字其实只是标明由于沮丧情绪无处发泄而变成好斗心,并由此导致的后果。下一次如果有人在旅途中对你无礼,不妨试试下列办法:不要轻易上火、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是对自己说,“这个可怜的家伙对我本人并无恶意。也许他妻子今天早上烤糊了面包,也许是他付不起房租,或者被老板狠狠训了一顿。”
  情绪“蒸汽”的安全阀——在实现某个重要目标过程中受阻时,你如同一台蒸汽机车,身上有膨胀的蒸汽无处排遣。你需要一个安全阀排出多余的情绪“蒸汽”。各种身体锻炼方式都有益于慢慢排遣掉好斗的“蒸汽”。轻快地长跑、俯卧撑、举哑铃,这些锻炼也不错。尤其值得提倡的是那些能让你击打或猛撞的运动——高尔夫、网球、保龄球、打沙袋等等。另一种好办法就是把火气宣泄到纸上。如果有人让你灰心丧气或是惹恼了你,不妨给对方写封信。把心中的怒火全部写出来,不给想象力留半点空间。然后把写好的信付之一炬。
  排遣怒火的最佳渠道是把它全部用完——即朝某个目标而奋斗。因为这股火气本身就是要使用的。工作始终是一种最好的治疗方法,也是抚慰烦躁心灵的最佳镇静剂。
  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是内心认为或者相信自己无能。如果你觉得自己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就会感到不安全。有许多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并非因为我们身上的智慧和能力真的不足,而是因为运用了错误的衡量尺度,总是拿自身实际能力与想象中理想、完美或纯粹的“自我”比较。按照绝对标准看待自己,就会诱发不安全感。
  感到不安全的人觉得自己应该更好,应该更成功,应该更幸福、能干、镇静。这些目标都很有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应该将其视为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努力奋斗能得到的东西(起码从它们纯粹的意义上讲是这样),而不是看成“应该有的标准”。
  我有位朋友经营一家大型管理咨询公司。有一次,他和我谈起一本名叫《彼得原理》的商业图书。这本书当时在市面上很流行。交谈中,他赞成这一观点:企业中的官僚机构经常会错误地把一些人提拔到力所不能及的岗位上,最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我自己就曾多次亲眼目睹这样的情况:人品好、能力强的医生从事医疗工作时非常快乐,但一旦医院领导提拔他为某个部门的主管后,他便成了非常痛苦而忧愁的管理者。由此,医院少了一个优秀医生,同时却多了一位不能胜任本职的管理人员。我朋友就不赞成将这一看法绝对化。“不错,所谓‘彼得原理’的确能解释这种情况,起码是提供了一种简便而简洁的标志,”他说,“但是这一原则却无法解释后果截然不同的同一情况。有些人提拔后的岗位对其素质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他的经验、知识、基础或信心水平,甚至被身边的人认为注定要失败,但却在同类部门中首屈一指、取得成功,这该作何解释?”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我发现它和我最早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过的问题有些相像,而正是那些现象和问题,引导我开始深入研究心理控制理论。比如,有两个不幸的人,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生理缺陷,这一缺陷的重要性都被他们的想象力所放大,而且两个人做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外科手术。但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正如你我预料的那样,另一个人却始终保留着对自己的消极感受,就像整容后面部伤疤依然存在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在这两个想象(手术问题和提拔问题)中,结果的差异其实隐藏在个体的自我意象里。这种差异在他们的脸上或履历表中看不见。
  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不安全感,已经怀有受损的自我意象,而且不得已要通过纯粹的意志力、拿出最佳工作表现,那么此人一旦得到提升,对新岗位的认识只不过是认为“雪上加霜”,而不会将其视为一次绝好的机遇。
  重新调整的魔力——你可以采用许多办法使自己摆脱不安全感的困扰,以便出现任何机遇都能作为进步的阶梯。方法之一就是理智地分析形势、琢磨其他相关人、反思你自己。另一种方法就是对自我意象进行确证和强化,包括角色扮演(此时需要在你的“精神影院”恰当地进行)、赋予自动成功机制以新的研究任务,以便它能为你提供所需的想法和方案。再有一种方法就是马上调整视野,将眼光盯在新的适合的目标上。
  以下这个例子能解释为什么重新调整法如此重要。
  纽约的一位著名体育新闻记者曾为我提供了以下这个例子:
  假设有两个非常成功的大学足球教练,他们在美国0国家足球联盟的教练员队伍中名头很响。事实上,他们后来都得到了提拔,到了全新的岗位,面临着高层次竞争。我们体育记者立即开始质疑他们的能力在这一层次上行不行,甚至写文章说“彼得原理”在他们身上会否应验。最后,他们中的一位教练继续回到大学执教,像一条垂头丧气、夹着尾巴的小狗,而另一位教练则带领自己的队伍获得冠军,捧起了“超级碗”。
  当然,这中间存在一些可变因素,比如能力、所在分区对手的强悍程度、日程安排等等。但是,最大的变数是两位教练对新岗位的实际反应。两个人都期望能有这样一个晋升到美国足球联盟工作的机会,但是,一个人把这种机会看成“我终于实现了”的目标。于是,他开始表现得像一个新加冕的国王,用一意孤行甚至言过其实的行为,来隐藏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他很快便和媒体中我们这些记者、球员以及其他教练建立了对立关系。他的球员们从报纸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他那如履薄冰的感觉,但都没有作出反应。没过多久他便受到极大的打击。从此,他的不安全感变成了对失败的恐惧,他的沮丧变成了好斗和攻击,他由此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指导技能。另一位新提升的教练则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他来说,晋升到这一教练岗位只不过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他马上将精力集中于一套全新的目标上,这些目标从组织一个世界一流的管理班子,到提高队伍的士气、开发团队中尚未展示出的才华、在随后两个赛季再捧起“超级碗”。他的所有精力都凝聚在一起。他的目标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他,使他不会触礁或搁浅。于是,别人对他的反应与前一位不同,他也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我的体育记者朋友分析了这两种情况,将其归结为心理控制的作用。由于人具有目标追寻功能,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