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炒作      更新:2021-02-19 04:41      字数:4912
  樱簧烊氩皇羌芯χ蝗ァ案愣ā弊约赫诳谑诘男偶强悸峭纺岳锝裉旎虮局鼙匦胪瓿傻乃惺拢谇币馐吨衅笸及阉且淮伟焱辍?br />
  这种习惯特别害人,因为几乎没有人认为它是坏习惯。
  当我们对眼前的大量工作思来想去而不安、担心或焦虑时,这些不安情绪并不是工作本身导致的,而是我们的心理态度使然,即“我也许一次便能做完这些事。”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我们总想尝试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从而多做“无用功”,结果让人垂头丧气,也就在所难免了。事实上,我们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认识到这一点,使自己相信这一简单而浅显的道理,我们就能从精神上不再尝试去做将要做的一大堆事,而是将所有认识和责任都集中于正在做的这一件事上。抱着这种态度工作时,我们会感到轻松,不会有匆忙或焦虑的感觉,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思考。
  如果你经常看电视上的足球比赛,应该见过接球队员把传到他们身边的球停下来,并且听到评论员解说“他在接到球之前就在跑”或者“他肯定听到了对手的脚步声”。换言之,他并没有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停、接球上,而是害怕对方其他球员聚拢一起抢他的球。他想做到一拿球就立即走人,甚至提前把身体移动到远离传球方向的其他地方。
  关于这一点,在专业领域有一个相对较新的词即“多任务”。对多数人、多数时间来说,这种任务是毫无意义的骗局。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你仿效的人是民众还是领袖。顶尖高手会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而不是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尽管许多平庸的专业推销员在开车通过繁华路段甚至步行通过忙碌喧嚣的街道时,会用手机给客户打电话,你却看不到顶尖销售人士那样做;你将发现,当她想打这样的电话时,会找一个能100%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和时机。尽管许多平庸经理人在与人会面或者浏览重要信息时,允许自己不停地被电话铃声、内部通话设备或不速之客打断,但我所知道的最成功经理人却绝对不允许受到此类无序状态干扰。
  沙漏的启示
  詹姆斯·戈登·吉尔奇博士在1944年曾宣传一种理论叫“获得情绪平衡”。此文曾在《读者文摘》再版,几乎于一夜之间成为经典之作。凭借多年的咨询服务经验,他发现,精神崩溃、担忧以及所有其他个人问题,都是对“我现在应该同时做许多事”这一感觉的不良心理习惯造成的。看着桌子上的沙漏,他受到了启发。就像一次只能有一粒沙子能通过沙漏一样,我们只能一次做一件事。使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我们对工作的固执看法。
  吉尔奇博士说,多数人之所以感觉匆匆忙忙、筋疲力尽,是因为形成了对自身义务、责任和职责的错误心像。在某个特定时刻,似乎有十几件不同的事同时压在我们身上,有十几件不同的事要做;有十几个不同的问题要解决;有十几种不同的压力要承受。吉尔奇博士说,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和喧闹,这种心像都是完全错误的。即使在最繁忙的一天,我们也只会在某一时段的某一时刻焦头烂额;无论面临多少问题、任务或压力,它们也总是成“一列纵队”来到跟前,因为这是它们得以出现的唯一方式。要想获得正确的心像,他建议我们在脑海中构思一个沙漏,细口处有许多沙子一个接一个向下坠落。就像错误心像会带来不安的情绪一样,这种正确的心像会给我们带来平衡的情绪。
  我还发现另一个类似心理手法对病人非常管用。这一手法也体现了以上观点:
  你的成功机制能帮助你从事任何工作、完成任何任务、解决任何问题。想象自己把工作和问题“输入”成功机制,就像科学家把某个问题“输入”电脑一样。向成功机制送料的“漏斗”一次只能应付一件事。如果你把三个不同问题混在一起同时输入电脑,电脑无法给出正确答案;与此类似,我们的成功机制也无法一次处理多项任务。给自己减压吧。不要老试看一次向机器中输入一件以上的工作,那样会把它堵住。
  心理控制训练
  买个沙漏,放在你最常工作的地方,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在它上面或旁边贴一个小告示,上面写着“一次一粒沙”。
  4.把问题留到第二天解决。
  如果你成天被某个问题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一点明显进展也没有,不妨把它从大脑中剔除,推迟做决定的时间,直到有机会“睡一觉,明天再说”。请记住:创新机制只有在你的意识不存在过多干扰时,工作效率才会最高。入睡时,创新机制有理想良机在排除意识干扰的前提下工作,当然,在此之前,创新机制的“轮子”必须已经开始运转。
  还记得鞋匠和小精灵的神话故事吗?鞋匠发现,如果把皮革裁好,在休息前设计出样式,小精灵就会前来,在他入睡时真的为他把鞋子做好。
  许多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都在使用与此相似的技巧。托马斯·A·爱迪生的夫人说,每天晚上,她丈夫都会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在脑海里预习一遍。有时候,他还要把想完成的工作、想解决的问题列出清单才放手。
  爱迪生著名的“打盹”习惯远不是简单的暂休以缓解疲劳。约瑟夫·罗斯曼在《发明心理学》中说:“被某个问题难倒时,他会在位于门罗的工作室伸直身子平躺着,打个盹,从睡梦中得到某个主意,来帮助他解决难题。”
  亨利·沃德·比彻曾经每天连续布道达18个月。他的方法何在?他会让几个想法同时“孵化”,每晚就寝之前,会选出一个“正在孵化的想法”,并通过深入思考让它“出壳”。第二天早上,它多半已经自动组成一篇布道稿了。
  5.工作时要放松。
  心理控制训练
  在第四章,你已经学会怎样在休息时诱导自己进行肉体和心理放松。如果每天坚持练习放松技巧,你就会变得越来越熟练。同时,如果你养成了从精神上记住经历过的最美好放松感受这一好习惯,那么,在从事日常工作时,就能自动引发出这种放松的感受和心态。白天工作时偶尔停下来(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即可),详细回忆放松时的感觉。回忆你的双臂、双腿、后背、脖子、脸庞有何感受。有时候,要形成这样一幅心像:躺在床上,或放松地坐着,或者坐在一把舒适的椅子里一摇一晃,以帮助你回想起放松的快感。在头脑中反复对自己说几遍“我觉得越来越放松了”也有用。每天都要踏踏实实地做几遍此类回忆练习。你会为这样做怎样减缓疲劳、你对困难局面的处理能力得到多大增强而感到惊奇。通过放松自己、保持放松心态,你可以摆脱那些过于关心、过度紧张、过分焦虑的状态,而这些状态会影响你的创新机制高效运转。你的放松态度迟早会成为一种习惯,那时你就不再需要有意识练习它了。
  无压力下取得的成功
  ebk8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压力却取得成功,这个想法就像不付出代价就能成功减肥一样荒谬。然而,“不劳无获”这个广为推崇的公理本身就是一个愚蠢观点。为了在人生中取得成就、获得满足,你肯定要像沿着陡峭山坡向上推一块巨石那样,承受巨大痛苦,付出不懈奋斗。如果相信这便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或者是精神领域的规则,那么这种视野极为受限的理念只能使你的生活更加不幸。
  我在本章通篇以及本书其他地方多次交替使用“创新机制”、“自动创新机制”和“伺服机制”等词,现在我想花时间澄清一下。许多工作需要你通过绞尽脑汁的有意识思考、担忧、计算和咬紧牙关的意志力去奋斗、去拼搏才能完成,而这种机制都有能力完成这些工作,而且能在不给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你必须学会指导它、信任它、授权给它,然后撒手让它去干。
  乔治·S·巴顿将军曾经说:“永远不要告诉别人怎样做事。只告诉他们做什么,他们的独特创造力便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样是这条领导原则,也适用于你与你创新机制之间的关系。告诉它做什么即可,任凭它以独特创造力让你欣喜若狂、大吃一惊吧!
  不妨按照两种管理模式即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来考虑这个问题。我所见过的长期在岗的经理人都是微观管理经理人,即使有一大帮精明能干的人供其呼来唤去,他们却从不把一些琐事甚至购买办公用品这样的小事放权让下属去办,而是微观管理着每个工作细节,还对奉命办事的人放“马后炮”。而有些经理人尽管担子很重,却并没有很快变得白发苍苍、弯腰驼背(肉体、心理和情绪上都不堪重负)。这种人懂得怎样授权让下属放手去干,善于最准确地表达意图和目标,然后依靠某个百里挑一的同事贯彻他们的想法或执行他们的指示就行。微观管理经理往往妨碍所在单位的成长和繁荣,而宏观管理经理通常能让所在单位摆脱各种羁绊和约束。
  同样,我建议你不要对自己的伺服机制进行微观管理。那种对每个细节都小题大做的做法实在没有必要,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你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准确地向它传递目标,这种传递过程决定着伺服机制是作为一种自动成功机制运转,还是作为一种自动失败机制运转。无论如何,你要让它做自己该做的事。你们两个没有充分理由沿同一条路线前进。
  妻子安妮有一个对我来说不可理解的习惯,就是在清洁工每周三来我家之前,她总要先把房子打扫一遍。我听说许多女士也有安妮一样的习惯。我之所以说这种习惯不可理解,是指两个人非得做同样一件事。我不会请一个司机驾车送我通过熙熙攘攘的曼哈顿大道,然后再让他坐到乘客座位上、我亲自驾车。你为什么要亲自打扫房间,然后又请清洁工把你刚刚打扫过的房间再清扫一遍呢?我奉劝各位,不要“聘请”伺服机制按某条命令做事,而在它做事之前、之间和之后,你又在旁边跑来跑去、包办代替,那样做你只会妨碍它。
  第七章|你可以养成快乐的习惯
  ◆快乐对人的思维和生理机器是朴素的、自然的。快乐时,我们思想更活跃、表现更出色、感觉更良好、身体更健康,甚至连生理感官都工作更高效。
  ◆不快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本来与个人完全无关的事,我们却非要让自己对号入座。
  多数人在世上都很安静。他们只是短暂地住在人世间,就像尘世并不归他们所有一样。
  ——E·L·多克特罗
  当人们被问及有何人生目标时,最常见的回答就是“我不过就是想活得快活些”。通常这不过是一个没有思考过人生目标的借口!他们希望躲进笼统的、难以界定的地方,而不是面对可以量化的具体问题。不过,确实有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能通往快乐。
  在本章,我将从医学而不是哲学角度谈论快乐话题。约翰·A·辛勒博士对快乐的定义是:“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着愉悦。”无论从医学还是从道德观点看,我都认为这个简单的定义无法再度完善。本章要讨论的内容正是这些。
  快乐是良药
  快乐对人的思维和生理机器是朴素的、自然的。快乐时,我们思想更活跃、表现更出色、感觉更良好、身体更健康,甚至连生理感官都工作更高效。俄罗斯心理学家K·科克切耶夫对人们在思考快乐的想法和思考不快的想法之间的区别进行试验。他发现,当思考快乐的想法时,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加出色,在接触物体或人时能感觉到更细微的差别。威廉·贝茨博士证实,当人在思考快乐想法或者在想象快乐场景时,视力会立即提高。身心医学已经证明,快乐时我们的胃、肝、心以及所有内脏功能都更加良好。
  以前的医学传统主义者曾经拒绝承认心理状态的改善和治愈疾病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但是,《周六晚报》出版商诺曼·考辛斯(如今以与癌症作斗争而闻名)对这种否认提出质疑。他在对付癌症过程中运用了“幽默疗程”,包括在他所在医院的病房让病人看“三个跟屁虫”和“布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美国演员,曾写过、导演并主演一些经典片,在片中运用冷面表情和杂质艺术以达到巨大的喜剧效果——译者注)等录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