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炒作      更新:2021-02-19 04:41      字数:4875
  丛拥枚唷?br />
  你身上的创造机制并非你独有。它会自动、客观地朝向成功和幸福或者不幸和失败的目标奋斗,至于结果如何,那取决于你为它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为它提供“成功目标”,它就会发挥“成功机制”的功能;为它提供消极目标,它就会同样客观、同样忠实地发挥“失败机制”的功能。与所有其他伺服机制一样,要想发挥作用,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靶子、目标或问题。
  简而言之,你想向这一机构传递的目标要经过自我意象的筛选,与自我意象不一致的目标会遭到排斥或修订。找到了改变自我意象的方法,你也就平息了它与你所设定目标之间的冲突。之后,如果你能将自己的目标直接传达给创造机制,它就会忠诚地帮你实现这些目标。
  和任何其他伺服机制一样,创造机制要运用我们为它们输入的信息和数据(即想法、信念、描述)。我们对将要解决的问题的表达,是通过自身态度和对环境的描述来实现的数据(即想法、信念和描述)。
  如果给自身创造机制输入这样的信息和数据:我们轻如鸿毛、低人一等、不值得关注、软弱无能(消极自我意象),那么,这一信息在处理和利用过程中,就会以实际体验的方式为我们提供“答案”。当我们认识的某个人的行为“错”得让人吃惊却又不知道错在何处,或者当我们表现出此类行为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向伺服机制传递了错误信息;此时伺服机制仍然在完美地发挥作用.但却在遵循一种严重的误解而行动。
  在《与内心傀儡作斗争——外表正常者的疯狂》这本优秀著作中,戴维·维纳和吉尔伯特·海夫特博士写道:“很显然,即便我们当中最有教养的人,内心也存在一种疯狂,这是一种可能的理性丧失,是我们必须应对的。”计算机专家在计算机出现某种严重故障时,喜欢耸耸肩用上这样一句行话——无用输入、无用输出。换言之,如果神经通道加工的“垃圾”足够多,并以某种方式将这些“垃圾”联系在一起,其结果或输出就是“无用行为”。
  像所有其他伺服机制一样,我们的创造机制要利用已存储信息或“内存”来解决当前问题、对当前形势作出响应。有时候,这种“存储数据”在所有事实或有用性全部消失之前,仍然处在创造机制的掌控之中。我们可以再举《与内心傀儡作斗争》一书中的内容为例:
  “刚刚在学校的一次数学测验不及格之后,父亲可能会对10岁大的我们说‘你一无是处,将来必将一事无成’。这种话有可能会成为我们‘本我'和‘内心傀儡’中的一种边缘记忆,就算不会相伴我们终生,也会跟随我们多年……”
  这些信息之所以始终跟随我们,而不像鸭背上的水珠一样容易滚落,是因为它会留在我们所称的“边缘记忆”里。我认为,这种记忆与自我意象“印记”只是略有不同。主要有三种因素控制它:权威来源、严厉程度和反复性。如果听到的话来自一个我们将其作为权威者加以敬畏的人之口(比如我们视为至高无上的父亲、儿时特别想得到其认同的某个人),那么,与当时对我们说同样的话但说话者我们却不那么敬重的情况相比,前者的话显然更有分量。我们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物如果很强烈(比如父亲在大庭广众之下朝我们大喊大叫,使我们无地自容),它们在我们心中的分量也会增加。而如果从权威渠道反复听到同样的话,那份量就更重了。这种“程序”在停止编辑多年之后,仍然会支配我们的各种行为,因为伺服机制眼下引发的行为仍然在遵从它。
  要想为更加无拘束的生活“编程”,首要的一点就是了解你身上的这种创造机制或“自动制导系统”。在此过程中,你将学会怎样将其用作一种成功机制而不是失败机制。其次,你需要实实在在地“编程”、“重编”或“策划”你想要的性格和人生经历。
  有一点并不人所共知:饱受争议的蒂莫西·里瑞博士(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们的偶像,也是一位科学家)像我一样,对机械控制和人脑运作之间的关联心驰神往。1992年接受采访时,蒂莫西说:“对于遗传学来说,对大脑的探索是一种十万火急的事,因为它就是那样发挥作用的。如果你在自己头脑中置入1000亿台计算机主机,那么你只用进入那里、掌握如何操作它们就可以了。”我想,对你个人来说,投入所需的时间、精力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思维的力量(包括自我意象的力量),同样是迫在眉睫之举。
  他还说:“我们只能按照自己构建的外部机械模型或远程逻辑模型,来认识自己的头脑如何运转。”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就是:它是一条更深刻认识我们大脑的途径,其基础是一种远程逻辑模型,和巡航导弹和计算机技术之类的远程逻辑模型差不多。
  这一方法本身包括学习、实践和练习新的思维习惯、想象习惯、记忆习惯和行为习惯,以便形成一个恰当而真实的自我意象,并运用你的创造机制,以便将成功和幸福集中到实现特定目标上。虽然人脑是一种无比复杂的创造物,虽然你能够阅读数百本神经学家的专著却无法进一步充分利用自身思维,但用心理控制术来实现自我完善却非常简单,而且立竿见影。
  只要能记忆,会担忧,能自己系鞋带,你就能运用心理控制术取得成功!
  正如随后要看到的那样,你将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创造性的“心像”、通过想象力创造性地感知,并通过“付诸行动”来形成新的自动反应模式。你也许已经读过或听说过许多类似技巧并加以尝试,但结果却令你失望或时好时坏。如果是这样,那不一定意味着你用得不恰当,也不表示你由于某种原因无法成功运用它们。它更可能表示你总是试图应用与你自我意象相抵触的技巧。一旦在运用它们的同时能修订、管理和加深自我意象,你就能得到积极有效的结果。
  我总是对病人说:“如果你能记忆、担忧,或能自己系鞋带,你就能不费力地运用这种方法。”我要求你做的事其实很简单,但你必须练习、“体验”。“显像”(构建创造性的心像)并不难,当你回忆起过去的某个场面或为未来忧心忡忡时,其行为和“显像”差不多。将新的行为模式付诸行动并不比“做决定”难,一旦付诸行动,你就能在每天早晨以一种不同的新方式不假思索、无需决策地系鞋带,而不是继续以一种习惯的旧方式去系。
  他们都受益于心理控制术
  对于那些学会心理控制术并从中受益的人,我一口气便能列出许多名单,这也许能让你信心倍增。这些人运用的此类方法,就是我将要在书中一步步向你介绍的。
  运动员
  心理控制和运动员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967年,有报纸报道说:“绿湾打包工队如今的头等大事便是心理控制。”此时的打包工队教练是文斯·伦巴迪。不仅他,甚至连著名橄榄球运动员杰瑞·克雷默和巴特·斯塔尔,也都将《心理控制术》随身携带并拿出来和队友共享。1968年7月《纽约时报》有篇文章报道,说纽约扬基队伟大中场球员米凯·曼特尔找到了一本吉姆·博顿珍藏的《心理控制术》一书,发现书中的空白处用钢笔写满了注释。
  著名高尔夫球员杰克·尼克劳斯、已故的佩恩·斯图亚特以及许多其他顶尖高尔夫球员,都对自己如何倚重“高尔夫球的精神层面”有过详尽描述。在《揣摩高尔夫》一书(书中提到主人公佩恩在1989年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冠军赛以及1991年美国高尔夫球公开赛中夺冠的经历)序言中,佩恩·斯图亚特说:“从过去的精神倾向看,我认为我应该不能在这些重大赛事中的任何一场比赛中胜出。但是,由于有了新的思维方法,我能够像事实上所做的那样,将自己的运动水平升华到一个最高层次。”(顺便提一句,《揣摩高尔夫》一书的作者是理查德·库珀博士,此人是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曾参与《高尔夫杂志》的编辑工作,还是许多高尔夫球员的教练。如果高尔夫球是你的业余消遣项目或你的正业,我建议你拿他的作品与本书配套阅读)。
  在本书中,你还能发现骑术表演者、奥运选手、足球运动员和许多教练都对运用心理控制策略取得成功的做法青睐有加,有些则是须臾不可缺少。
  教练
  1997年,心理控制基金会收到北得克萨斯大学负责学术事务的体育指导副主任琳达·泰勒·罗林斯女士的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她向学生们传授心理控制技巧多年。在谈到为新入学的运动员(采取边学习边训练的方式)授课时,她说:“他们在北得克萨斯大学学习和运动的生涯中所熟悉的词汇,都是以马尔茨博士在这些学生出生前就提出的概念为基础的!”
  如今指导职业高尔夫球运动员的波士顿心理学家格罗利亚·斯皮多尼博士(此人在《高尔夫杂志》中曾有过介绍)说:“据我测算,高尔夫球员大约花86%的时间来反复揣摩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做。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用不同方式去感受正在发生的事、愉悦或愤怒,努力想集中注意力,并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表示担忧。”倘若打球时86%时间主要用于揣摩想法和情感而不是身体运动,倘若决定成败的因素中有86%要归因于想法和情感的管理而不是挥杆手法或一击入洞的本领,倒也情有可原。每项体育活动都遵循同样道理,因此,越来越多的教练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心理准备和精神激励。好几位知名教练员都亲自著书探讨此类主题,其中大名鼎鼎的有NBA教练帕特·莱利和菲尔·杰克逊。在底特律活塞队和奥兰多魔术队担任查克·戴利助理教练的前教练布伦丹·苏霍也是一个“心理控制”迷。在制作有关心理控制的电视节目时,他解释说,他将心理控制原则用于向那些企图提高各方面能力的运动员推荐新“心像”。
  企业家和商业领导人
  想想泡沫牛奶制造器的经销商雷·科罗克吧!他曾经目不转睛地看着麦克唐纳兄弟的汉堡摊点,心里却在设想某件了不起的大事。麦克唐纳的汉堡店遍布各地之后很久,在一次采访中,有人问科罗克先生对竞争激烈的快餐连锁店竟然能一阵风似地效仿麦克唐纳的每个新想法、新产品或新推销法有何感想。他回答说:“我们发明的速度比他们效仿的速度还要快。”他说的这句话,其实是指自我意象(这是对信心、主动精神和能力的肯定)。许多人认为应该怨天尤人、感到莫名恐惧的局面,他却应对得如此从容。每位商业“空想家”和著名商业领导人都有类似的“把它搞定”的勇气和手法。从心理控制观点看,我十分敬仰这种人。
  让我再向你讲述一个快速致富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乔·波黎士的年轻商业领导人。乔起初的职业是当一名地毯清洁工。他发现,有几种虽然不合潮流却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对地毯清洁这一行当进行宣传和推广。他可以用这些方法作为跳板,将来发展成一个传授经验并帮助其他地毯清洁工找活干的公司。据最近一次统计,乔所在的机构已经吸收了近4000名地毯清洁工作为会员,这些人来自全美各地以及其他几个国家,公司每年在提供清洁服务和清洁产品方面销售额超过8亿美元!好几百个地毯清洁小业主也都参加了乔开设的“电话指导课程班”。乔是一个出身贫苦家庭的年轻人,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也没有正式学过市场营销,却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军人物。事实上,他还被头号商业杂志推荐为“年度最佳人物”候选人。乔说,他已经“翻破”了手中的《心理控制术》一书,并将它推荐给公司所有员工,甚至还围绕心理控制理论,为员工开设了一个专题研讨班(本书的编辑就是其发言嘉宾之一)。为什么这样做?正如乔所言:“就业内与最优质产品、最合理价格和最好的产品配置相联系的所有商业知识和营销技能而言,如果掌握它们的人内心缺乏用好它们所需的自信,那么价格也合理、产品再优质、配置再科学,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乔又补充说:“我们讲授的内容之一,就是怎样以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格出售产品和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个体业主的自我意象所起的作用要胜过其他任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