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节
作者:幽雨      更新:2021-02-18 20:31      字数:4883
  王平在后街只给王安和王康一人买了一个大闹天宫的孙猴子。王平想给王成和绣儿买礼物,但是最后还是失望了,在王平的的心中,绣儿最喜欢的就是摆弄王安和王康、其次是喜欢钗子镯子之类的,无奈王平囊中羞涩,王平暗自决定,给绣儿的礼物还是以后再说吧!
  人要量力而为,送东西要送人家的心头好。王平现在买不起。不过,王平想,等他以后有银子了,肯定要好好的给他娘送礼物。
  王平心里其实不知道王成喜欢什么,王成在家里的时候不喜欢吸烟、不喜欢喝酒。当然了,王成也不喜欢喝茶。王平想想觉得父亲挺可怜的。围着自己的家转,他爹自己竟然都没有空闲打发时间的方子。
  王平哪里明白,对于王成来说,赚银子养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最大的幸福。
  王平,“我们还是回去吧!快上课了。”王平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很公平的,这次谁也礼物。王平心里合计好了,如果父母看见没有他们的礼物,心里不高兴的时候,就对王成和绣儿说,其实这泥人是送给你俩的,我弟弟还小,现在根本不会玩。
  王平的最后一句是大实话,事实上,王安和王康现在肯定不会玩泥人,不给摔碎了,就是好事。
  王平心里想着回家的事情,在课堂上就有些心不在焉。
  王平的先生姓孟,但是却不是和孟子既不同宗又不同族。孟先生家和张榆家是相邻的两件院子,和张榆处的很好。平时的时候,孟先生对张榆的表弟,也就是王平,很照顾。
  孟先生一眼就看见王平不在状态了,孟先生一开始的时候,很理解王平的心情,出来整整一个月了,想家也是正常的,将要回家心里兴奋更是天经地义的事。孟先生本想大发慈悲的发过王平。但是王平不应该在课堂上像个小老鼠一样,偷偷地笑。
  王平想到回家能见到弟弟,爹娘,确实是很兴奋。王平再想到爹娘看见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很吃惊,王平就不知不觉的笑了出来。
  王平刚刚笑出声来,就意识到这是在课堂上,赶紧住了声。可是脸上的笑意确实怎么也憋不住。想笑又不能小,王平的脸就憋的通红。
  “王平。”孟先生拿着戒尺过来。
  王平赶紧站起来,王平从前的时候,在镇上也被先生用戒尺教训过。王平对戒尺打在左手心上的疼痛记忆忧心。
  孟先生板着脸,“伸出左手,手心向上。“
  王平心想糟了,还真是要打手心。
  王平在挨绣儿打时候,小时候就知道跑。可是这是先生给的惩罚,避不开。王平很干脆的就把手伸出来了。
  在孟先生看来,这就是王平的认错态度良好,抽了五下,孟先生收回戒尺,“抄《弟子规》三遍。”
  王平答道:“是,先生。”
  孟先生虽然只是用戒尺抽了王平的手心才五下,但是孟先生的手劲儿比一般人要大。无可避免的王平的手心又红又肿。王平坐下,甩甩左手,仿佛这样就能减轻手上的疼痛似的。
  王平挨了教训,就老老实实的听先生教授知识了。他可不敢再在脑子里开小差了,要知道孟先生的原则从来都是再犯加倍。王平可不脑抽的再犯案。
  放下桌子,准备吃饭,张榆才发现王平拿馒头的左手不对劲儿,张榆问:“王平,左手怎么了。”
  王平以为孟先生教训自己的事情,已经被张榆知道了。因为张榆和孟先生是隔墙的邻居,又在一起教书,可以说是一天到晚的,每天都能看见十来次。
  王平支支吾吾地说:“左手肿了。”
  王平的表现很好,无论是在张榆家里还是在学堂里。在张榆的印象中王平是非常懂事的,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张榆就是一个小大人。张榆之前听绣儿说过王平是怎么调皮捣蛋的,但是张榆认为绣儿和王成在谦虚。
  张榆不止一次地听孟先生讲过,“你表弟是读书的苗子。”
  张榆问,“怎么弄的?”张榆只是在关心王平。
  王平却认为张榆这是叫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王平嘴快的说到,“大表哥,我知道错了。”
  张榆这才明白,王平这是做错事了。张榆作为兄弟中的老大,还是很有大哥范的,在加上现在是一个教书先生,就很容易的教训起王平来了。
  张榆的脸一板,“说说你哪里错了?”
  张吴氏就在旁边劝张榆,“有话好好说,王平现在还小。”
  张榆不喜欢在管孩子的时候,有人帮孩子撑腰。当然了现在的孩子指的就是王平,张榆认为他啊姑绣儿把王平交到他手里。他就有责任好好管教王平,不至于叫王平犯错误。
  张榆家里有一间屋里,单独的辟出来做了张榆的书房。张榆对张吴氏说:“你和良哥先吃。”
  张榆转过头,对王平说:“和我到书房里来。”
  张榆虽然板着脸,看上去是生气的样子,但是张榆还是很有耐心的问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张榆也就放心了。等张榆和王平从书房出来准备吃饭的时候,张吴氏还没有吃饭,在等着张榆和王平。
  王平心里过意不去,因为等着自己,大表哥、大表嫂、良哥吃饭的时候,饭菜都已经凉了。
  原来张榆看着王平在书房里一笔一划的抄完《弟子规》,才从书房出来的,这时候,饭菜摆在桌子上就凉了。
  王平不好意思地对张吴氏说,“大表嫂,今天因为我做错了事,耽误你吃饭了,真不好意思。”
  张吴氏把筷子递给王平,“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过我可没有因为你耽误吃饭。”
  良哥等到现在也饿了,自己拿着小勺,一口接着一口得吃白粥。
  ☆、第一百零八章
  王成在吃晚饭的时候,问绣儿,“王平这么长时间没有回来,被子晒好了吗?”王平的被子一个月没有人盖,王成担心被子潮了,王平回来以后盖着不舒服。
  绣儿淡定的开口:“被子昨天就晒了,等着你提醒黄花菜都凉了。”绣儿是看着昨天的太阳很足就把王平的被子拎出来晒了,绣儿想万一今后的两天天气不好,被子就没法晒了,提前晒上一两天,也是挺不错的。
  王安和王康现在大了,觉不如七八个月的时候多了,现在王安和王康都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饭桌子上的吃食。王安和王康也想吃。不过王安和王康这次不敢,在炕上往下爬了。
  就是因为今天早上的时候,王安想趁绣儿不注意,偷偷摸摸地往下爬,在炕上掉下来,摔的头顶上都起了一个大包。王安当时疼的大哭一场。其实小孩子也懂得吃一堑长一智,就是现在,王安和王康心里再多么想着下来,王成和绣儿不抱他俩下去,最起码今天两个小家伙是不敢自己往下爬的。
  绣儿和王成在饭桌上,眼睛也是离不开炕上的王安和王康小哥俩,也是担心王安和王康从炕上摔下来。今天上午的时候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在抗边上围着的枕头,已经阻止不了王安和王康向前爬行的步子。
  王成其实更想把王安和王康从炕上抱下来,但是绣儿不同意,“抱他俩下来,还不够他俩的小肉爪子忙活的,怎么吃饭?”
  绣儿抱着王安和王康吃过饭,可是王安和王康的小手奋力的抓桌子上的饭菜,弄得桌子上特别的乱,绣儿从哪里开始就不再抱着王安和王康在桌子上吃饭了。换句话说,王安和王康上桌上吃饭的权利就这样被绣儿无情的剥夺了。
  即使现在看见王安和王康的眼神无辜、可怜,绣儿还是没有心软,不过绣儿吃饭的速度加快了,对王成说,“赶紧吃饭,不然,王安和王康自己又要从炕上往下爬了,你说,咱都喂饱他俩了,怎么还要下来。”
  王成眼见王安和王康又爬到炕沿儿上了,立即站起来,向炕上走去,“你先吃着,我看着他俩,一会儿我再吃。”
  绣儿也看见王安和王康在炕沿儿上了,嘴里说着,“行,行,行,那我赶紧吃,一会儿再我看着他俩。”心里却想,这两个小家伙怎么不长记性,上午刚刚挨摔,特别是王安头脑上的大包还没有下去,怎么还往炕沿儿上凑。绣儿心里叹口气,难道就是因为小,不懂事所以也不记事。绣儿心里想着这事,但是也不耽搁吃饭。
  绣儿不快点儿吃饭,等王成再吃饭的时候,菜就凉了。
  王可海现在也不住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了,王张氏走了,王可海自己住在院子里,越来越觉得孤寂。一个人,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就想起王张氏来。王可海就决定去儿子家里住,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儿子家里热热闹闹的。
  人到老就是想要子孙满堂,王可海现在隐隐约约地后悔,早些年的时候,就不该分家。即使树大分枝大分家,但是现在他活着就该在一起生活。自己当时不应该为了少操心,把儿子都从家里分出去。
  王可海即使老了,但是也没有老糊涂,他还不至于因为自己有些后悔,自己在世就叫儿子们分家,也不会叫儿子们在重新聚在一起生活。王可海知道,在一起生活,这么多的人,甚至都有了孙媳妇、重孙子,重新磨合,矛盾会不是一般的大。
  王可海自己后悔了,就不想交儿子们走他的老路,简而言之,就是不叫他的儿子给他(王可海)的孙子再分家。
  王可海想要去儿子家里住,王春刚、王夏刚和王秋刚兄弟三个,还有他们各自的媳妇,就没有不高兴的。要知道,现在王可海从王张氏走了以后还自己住在一边,村里早就有了风言风语,说是他们不孝竟然叫父别居。
  王可海愿意来儿子家里住,王春刚等人就认为已经很好了,至于去哪家住,他们不强求,万一惹得王可海不高兴了,又自己在老宅子里住,就不好了。老小孩老小孩,谁知道会不会像孩子似的,想起什么来就去做什么。
  总之,现在王可海是在他家热惹不起的存在。
  王可海透露出想去儿子家住的意思,小王张氏、王秦氏、王杨氏就把自己家里光照最好的屋子腾出来了,保证王可海无论在谁家都住的舒舒坦坦的。也就是说,王可海去哪家住,要按王可海的心思来,也都准备好了。
  不过这次,王可海没有再特例独行,王可海就按照规矩,就去了长子家,也就是王春刚家里住。说真的,小王张氏在王可海搬过来的时候,心里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心里的大石头落下了。
  虽然说,王可海去哪家住,小王张氏都不干涉,但是如果王可海决定去老二王夏刚、老三王秋刚家里,而不来自己家里,身为长子媳妇不奉养老人,却让兄弟媳妇奉养老人,即使有原因在,是王可海自己愿意的,可是也架不住村里的人在背后说闲话。
  王秦氏和王杨氏对于王可海去了大哥大嫂家里,心里没有多大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这样最好不过,他们不是长子长孙,他们养老人家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大哥大嫂的却会背上不孝的黑锅。这样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王可海在王春刚家里住,平时的时候也是挺清静的。王春刚和小媳妇王张氏和伯东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孙子媳妇们有在家的,王可海是老公公不能和孙子媳妇在一起这不方便。
  王可海现在的事情就是每天监督王磊做功课。王春刚、王夏刚和王秋刚哥三个读书的时候,王可海都没有下这么多的力气。
  王春刚看看太阳都落山了,王磊怎么还没有回来,是不是路上出什么事了。王可海心里担心王磊,对伯西家说了声,“我出去一趟。”
  伯西家肯定不会拦着王可海不叫王可海出门的,“知道了,爷爷,那你早些回来。”
  王可海“嗯“一声答应了,头也不会的走了。
  王可海担心王磊,没去别的地方,就去平时和王磊一起回家的迟生家里。
  荷花娘看见王可海来了,就明白肯定是有事,因为王可海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来过荷花家里。两家人是一个村的,但是条件不同,即使都是普通的农家来往也不多。
  荷花娘心里琢磨着王可海到底是因为什么来的,但是面上却不显,热情的说,“大叔,进来做。”
  王可海心里着急,也不去屋里,直接问,“荷花娘,你家迟生回来了没有?”
  荷花娘心想难道王磊还没有回来,这不可能啊!以前的时候,是王磊、迟生、王平一起走,现在王平去了县里,就是每天王磊和迟生在一起走了。荷花娘说:“迟生回来就去拔草了。”
  王可海听了就更加着急了,这迟生回来了,王磊可是去哪里了,“荷花娘,当时,你可是看见我家王磊了?”。
  荷花娘见王可海着急,心里明白王磊这是还没有回家,就对王可海说,“大叔,别着急,我这就去找迟生问问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