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蒂帆      更新:2024-05-25 15:05      字数:3991
  这么一句话。[50]
  在土地问题上他仍持激进的观点。
  起义暴动起而复灭,就像放很多爆竹一样。毛泽东并不比其他的人做得更好,这不仅是因为毛泽东的新的左派观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他沉迷于国民党太久,再说农民军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创造出奇迹),同时还因为瞿秋白的左派观点也摇摆不定。
  瞿秋白想要从城市开始,毛泽东则仍然坚信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农村;瞿秋白认为群众暴动的浪潮会给左派增强实力,毛泽东则在谋划通过有组织的行动用枪杆子夺取政权。当时他与瞿秋白若即若离。
  骰子掷出去了。毛泽东发动了他的秋收起义。一天夜里,他在长沙郊区召开会议进行部署。他设计出自己的新旗———这使党中央大为恼火———旗子上是斧子、镰刀和五星。他通过遍布湖南的所有的老关系,举行起义企图最后攻下长沙。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由何长工等人设计制作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红底象征革命,星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镰刀斧头代表工农群众,表明这支军队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
  毛泽东占领了江西边境上的东门市,取得了几次小规模的胜利,但很快连连失败。事情变得一团糟。毛泽东的部队是乌合之众,有的人后来甚至相互火并。经过夏天的镇压,革命的群众基础被削弱了。(5月以来,湖南共产党两万多名党员有四分之三遇难。)再看到他以前建立的工会、学校及遇到除死亡和逃走的以外的很少几个人,毛泽东像是做了一场噩梦。
  在1925年至1926年间,群众运动处于高潮时共产党非常谨慎。到1927年年中,当群众激情渐减时共产党却迸出激进的火花。对20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来说,第一步就是一个悲剧。
  《毛泽东传》章节:第70节:毛泽东被抓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共产党总部的混乱仍未止息。毛泽东在他的整个起义过程中一直在与党中央辩论。中央认为毛泽东太热衷于军队,不相信群众。当事情变得糟糕时,他的部队又被指责为“自找麻烦”。
  毛泽东在答复中指责中央“忽视军事而又希望群众性的武装起义的矛盾政策”,这导致配合不密切,使起义缺乏湖南以外的支援。
  最后,不是长沙被攻下,而是毛泽东被抓。
  在去衡阳[51]招募矿工参加他的部队时,毛泽东被地主的武装民团抓获。民团奉命把毛泽东押到总部去处死。快接近院子时,毛泽东沉着机智地想好脱身之策。他先是把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钱用来企图贿赂押送的士兵以便脱身,但这一计策明显的无用。
  在离院子近200码的时候,毛泽东决定赶快逃走。他这时身材轻便,行动敏捷。他躲过了飞来的子弹,跑到池塘边的一片深草丛中藏了起来。
  团丁赶了上来,他们强迫老乡搜索草丛。毛泽东静静地蜷伏在地,暗抱一线希望。很有几次团丁逼近了他,他甚至能触到他们。他感到绝望,他以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他。
  降临的夜幕掩护了他,追兵停止了搜索,离去吃晚饭了。
  整整一夜,毛泽东在山丘灌木中跌跌撞撞地穿行。他赤着脚,因为押送的士兵拿走了他的鞋,这半是因为士兵贪便宜,同时也出于迷信说法,即死人没有鞋就不会变鬼报复杀他的人。
  精疲力竭、遍体鳞伤的毛泽东迷了路。后来,他遇到一个答应帮助他的农民。毛泽东开始吉星高照了,他的身上还有贿赂别人剩下的七块钱,他用这些钱吃饭,同时买到了在中国革命的最低潮时最急需的两件东西:鞋和雨伞。
  毛泽东又追上了留候的部队。但秋收起义失败了。此时,毛泽东与中央的关系更加恶化。他认为应该有自己的行动,所以拒绝攻打长沙。在他看来这似乎无异于以卵击石的蠢举。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和当年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右一为贺子珍。(1937年5月9日)
  毛泽东又失去了领导地位,他被赶出了中央委员会,甚至湖南的共产党分部也把他驱逐出了领导机构。
  毛泽东无从知道那些无知的官僚们对他不满的信息,他已经背向城市和一切已经建立的组织。当10月的寒风吹走了盛夏的酷暑的时候,毛泽东率领他的1 000名心情沮丧的幸存者到达湖南东部边境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他打算用枪杆子走自己的路。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油画)。何孔德 陈玉先 高虹 高泉 作
  《毛泽东传》章节:第71节:第四章注释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注释'
  第四章 组织(1921—1927)
  [1]《工人日报》,1959…04…20。
  [2]作者将文章弄混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为李维汉和李达。———译注
  [3]Mao Ji,I,pp。81ff;Road,2,p。89。
  [4]Li Jui,p。173。
  [5]毛泽东自己讲授中国古代史,他认为了解中国的过去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毛泽东灵活地为学校挣钱的情况,见Shaffer,p。100。
  [6]“毛主席在安源”,载《解放军文艺》,1968(6)。
  [7]顺便说,这幅油画的复制品1969年在梵蒂冈展出,标题是:“年轻的中国传教士”。见韩素音:《早晨的洪流》,95页。
  [8]CB,900,p。25。
  [9]毛泽东与刘少奇关系的变化见彭树奇(音译):《明报月刊》,香港,1968(12)。毛泽东在安源的活动见石城(音译):《中国》,香港,1968(9)。
  [10]《解放军文艺》,1968…03…25,《中国大陆杂志概览》,621号。
  [11]CQ 45,p。103。
  [12]在湖南自治的问题上,毛泽东曾与《大公报》的编辑们联合在一起,见Shaffer,p。248。
  [13]CB,900,p。25。
  [14]Smedley,Battle Hymn,p。44。
  [15]H。Isaacs in CQ 45,p。104。
  [16]《解放军文艺》,1968…03…25,《中国大陆杂志概览》,621号。
  [17]Li Jui,pp。270,266。
  [18]RS,p。159。
  [19]韩素音:《早晨的洪流》,107页。
  [20]张国焘反对与国民党合作。陈独秀教授则赞成,他认为中国还没有作好革命的准备。
  [21]SS’s Mao,p。73; CQ 142,pp。446ff。
  [22]蒋介石的夫人在其所著的《与鲍罗廷的谈话》(1977)中,证明了鲍罗廷与基顿的关系,4页。
  [23]鲍罗廷说他发现毛泽东“非常自信”。Mao Tse…tung by O。Vladimirov and V。Ryazantsev,Moscow,p。47。
  [24]V。V。Vishnyakova…Akimova’s Two Years in Revolutionary China,pp。228ff。其中谈到胡志明及其他常与鲍罗廷来往的人。
  [25]《毛泽东思想万岁》,1964…10…20,1969。
  [26]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回忆录),第一卷,342页。
  [27]据《毛泽东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记载,毛泽东1924年没有去过香港。———译注
  [28]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回忆录),第一卷,380页。
  [29]RS,p。159。
  [30]毛泽东还拿出不少的钱给孩子办教育,见刘大文(音译):《新华日报》,1945…09…08。
  [31]《中国文学》,1978(9)。
  [32]Vishnyakova…Akimova,p。163。
  [33]Mao Ji,I,p。247。
  [34]《毛泽东诗词》,北京,1976。
  [35]Mao Ji,I,p。151。
  [36]作者此说有误。毛泽东不仅在《政治周报》撰文激烈抨击“北京右派”,而且还提议将其开除出国民党。———译注
  [37]关于周恩来的背景材料,见司马长丰(音译):《毛泽东与周恩来》,序言及2~3页。
  [38]韩素音:《早晨的洪流》,119页。
  [39]SS’s Mao,p。91。
  [40]《分析》一文,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民族革命……》一文,收录于Mao Ji,I,p。175。另外,施拉姆在其即将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第12卷和第13卷中所作的精辟分析,也给我以启发。
  [41]因为北京掩盖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的内容,所以我较为详尽地引用毛泽东的原文,该文最终收入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42]上述毛泽东的话出处均见Mao Ji,I,p。207。
  [43]1973年作者访问过毛泽东在武汉住过的地方,见到一些资料。
  [44]《毛泽东诗词》,北京,1976。
  [45]蒋永清(音译):《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北,291页。
  [46]韩素音:《早晨的洪流》,162页。
  [47]秋季被认为是最适于起义的时间。因为这个时候农民要交纳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再说秋收以后也比较空闲。
  [48]RS,p。165。
  [49]SS’s Mao,p。121。
  [50]Schram in CQ 18,p。64;另见司马长丰:《毛泽东与周恩来》,10页。
  [51]应是浏阳。另,毛泽东的被捕是在起义发动之前而不是之后,并且是用贿赂团丁的方法脱身的。——译注
  (连载已结束,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