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79
  谡饫锘蘖抗Φ拢裁矗克鲅痈鹑丝础K哉飧龀纸洌凳翟诨埃愦诱飧龅胤讲帕私馕蘖课薇叩墓Φ隆D憧创蠹叶疾怀纸洌济挥泄婢兀阕龈龊霉婢亍⒑醚樱夤Φ露啻螅憧刹荒苄】础D忝堑教莱厝ス莱卣庑├鲜司攀染瞎瘢鞘鞘裁矗磕鞘浅纸洹K裁凑庋龇ǎ磕憧此枚嗌偃司跷蛄耍枚嗌偃嗣靼琢恕U庋龊貌缓茫磕忝强吹胶芑断病H绻錾缁岬娜硕际钦庋欣衩玻馐澜缇桶捕耍逋痪兔挥辛恕D闼嫡飧鲎饔枚啻螅《匀说那埃庖痪瞎途攘巳澜纭7鹈爬锩娉K担热艘幻ぴ炱呒陡⊥溃隳芫热澜纾愕墓Φ露啻蟆R话闳瞬恢溃勒飧鍪侵腔郏愕愕蔚味甲龊醚痈丝础U飧鍪澜缰谏谜饷纯啵涫凳亲哉铱喑浴?啻幽睦锢吹模可莩蘩吹模焕执幽睦锢吹模拷诩罄吹摹V泄硕孟硎埽泄私诩螅夤瞬恢溃朔选@朔咽鞘裁矗堪炎约旱母1ㄋ鸷牧耍诩笫腔鄣拢诨1ǎ焕朔选?br />
  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众生做好样子,这是智慧,都是属於戒这个范围里面的。定是什么?定是心清净,不浮动。现在一般人你细心观察,心浮气躁,他不定。不定就苦,学东西都学不会,听经听不懂。定从哪里修?定从戒修,先守规矩。样样都守规矩,他心是定的,样样都去找戒律的漏洞,他心永远定不下来。所以人首先是守法。法律是属於戒律,一般社会的伦理道德概念都属於戒律。《弟子规》是戒律,不要小看这个,能救世界,能挽救社会。每个人都学《弟子规》,人人都是好人,这个世间的灾难、天灾人祸自然就化解了。要靠谁去做?佛菩萨,把责任推给佛菩萨,你永远受灾难,你不知道佛菩萨是自己。《华严经》跟你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直下承当,我是佛,我是菩萨。我要怎么做?你能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桩事情做到了你就是,这叫五分法身。
  定是清净心,慧,心清净就生智慧。所以《金刚经》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两句话说绝了,说明我们今天只生烦恼不生智慧,我们信心不清净,没真信。没真信就是我们没有真心,我们的心确实虚情假意。不但对人不真诚,对自己都不真诚。对自己不真诚,自己骗自己,叫自欺,自欺你怎么会不欺别人?这造罪业了。造罪业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学得不错,成就难!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就不能改过,不能改过你就不能进步。什么人进步?佛法讲精进,什么人精进?知道自己过失,天天改过,那个人才有进步。一天不知道过失,一天不改过,你就留在原地踏步,你没进步。真正学佛的人,天天反省,找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过。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这是智慧,就是章嘉大师跟我说的看破;把错误改过来,这叫放下,你的功夫才天天往上提升,才天天在进步。说实在话,从哪里干起?就从弟子规干起,弟子规都做不到,其他的别谈了,你无从下手。
  中国过去的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小时候都受过家教,弟子规是家教,他有根。城隍庙是因果教育,哪个人没有进过城隍庙?哪个人没有到城隍庙烧过香?这从前,现在没有了,我小时候有。城隍庙看阎王殿,城隍庙里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阎王殿。现在江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就是阎王殿,因果教育。特别是做父母的,逢年过节、庙会的时候,带著小孩到城隍庙去看地狱变相,那个印象非常深刻,母亲做导游,给小孩讲解,造什么样的罪过,你看受什么样的报应。从小看过几遍,印象深刻,根深蒂固,在你一生当中起心动念你会想到城隍庙,这个事情能不能干,这个念头能不能起,它自然产生作用。所以人懂得伦理道德,不愿意做坏事,为什么?做坏事感觉羞耻;懂得因果报应,不敢做坏事。
  中国五千年就是用这种教育教化全国人民,所以五千年来这个地区、这个国家长治久安,只有改朝换代。短期的动乱,大概一般都不超过五年,这个动乱完了之后,很快就上轨道,又是一个安定的社会。靠什么?靠教育。我们今天看到全世界的动乱,想到汤恩比博士的提示,联想到五千年来的理念、方法、效果,这才明了从根本学起。我们今天学佛,修净土,对西方极乐世界消息都没有,你有把握能往生吗?什么原因?我们把基本的教育疏忽了。基本的戒律,在中国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儒释道三教的根,你再不在这根上去用功,你怎么会有成就?没有儒跟道的根,十善业道你做不到。学佛的同修很想做到,就是做不到,什么原因?缺乏根之根,基础的基础,这个疏忽了。我们问问,我们这一生想不想成就?想成就不能不认真学习。汤池时间虽然不长,做成功了,做出一个氛围,一个学习环境。到那边去住上一个星期,你就会受传统文化、古圣先贤教学的感动;没有这个氛围、这个学习的风气,你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懂得要认真去学。
  慧开了之后,解脱是什么?烦恼轻了,贪瞋痴慢的烦恼大幅度减轻了,这就是解。贪心没有了,没有贪心你就不堕饿鬼道,这要知道,贪是饿鬼道第一个业因。心量拓开了,没有瞋恚了,人家得罪我,我也不怨恨他,不堕地狱道,这脱离地狱了。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明白了,不再愚痴了,不堕畜生道。你看看,三恶道的因你解开了,三恶道的果报你脱离了,叫解脱。解脱知见是解脱的智慧,你就得好处了,来生还是人天两道,不堕三恶道。如果你能真正努力往上提升,你能够脱离欲界、脱离色界、脱离无色界,到四圣法界。再不断的向上提升,你能脱离声闻、能脱离缘觉、能脱离菩萨、能脱离十法界的佛,你回归自性,大彻大悟,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把见思烦恼解开了,尘沙烦恼解开了,无明烦恼解开了。见思烦恼解开了,脱离六道轮回,尘沙、无明解开了,脱离十法界,这解脱。有解脱知见你就能度化众生,你能把道理讲清楚,把方法讲得周详,帮助别人解脱,这叫做眷属般若。这五种般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这首偈的文我们也要消一消,意思都讲出来了,这文就好讲了。清凉大师这个注解里面讲,这首偈是「结前所说」,总结前面所讲的,「略就六慧结之」,六种智慧来作总结。「第一者」,第一智慧,第一是上面再没有了,这才第一,就是无上,无上的智慧,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菩萨所修的、菩萨所求的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智慧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叫第一,第一智慧。第二、广大慧,「语其分量,超二乘故」。这就说明二乘有智慧,为什么?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真的把执著舍得干干净净,他那个智慧就透出一分,这一分是什么?正觉。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如果执著没有放下,你学得再多,你也通达不少,觉,不能说你不觉,但是不叫正觉。正说明什么?出世间智慧,你超越六道了;如果你没有放下,你出不了六道轮回,那叫世间智慧,世出世间差别在此地。世间天人的智慧超过我们,二十八层天,一层比一层高。我们在佛经里面所读到的,古印度一般宗教里面的学人、学术界里面的大德都修禅定,功夫高的能到四禅八定。那我们可以说,像初禅、二禅比比皆是,很多,他们对於六道清楚,了如指掌,跟你讲得头头是道,分别执著没放下,所以他出离不了六道,叫世间智慧,不叫正觉,叫觉。我们现在有没有觉?放下执著,不再执著了,这个觉就是正觉。
  所以我跟诸位同学介绍,释迦牟尼佛十二年参学,六年的苦行,表演的是并没有放下执著,表演的什么?世间智慧,做给我们看。怎么知道他做给我们看?他在《梵网经》上说了,他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相信。你看世间学这么多东西,真的一切都通达了,要不放下分别执著,还是没用,不能了生死,出不了三界。所以佛法里面讲成就,小成就叫小果,阿罗汉,小成就是出离六道轮回,大成就是出离十法界,统统都要放下。你学得再多,如果执著没有放下,就是佛门讲的所知障。障碍有两大类,一大类是烦恼障,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是烦恼障;你学了很多东西,如果不放下,变成所知障。佛经也是如此,经教要学得很多,没有放下执著,也变成所知障。这不能不知道!佛经学了很多,放下执著,你就进入菩萨的位次,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四信位的菩萨。执著全放下了,确实没有执著,七信。八信、九信把分别放下了。十信心满,起心动念放下了,十法界就没有了,这叫《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是真的佛,真正成佛了。入了什么?入了清净平等觉。等觉菩萨、究竟佛果,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初住位的菩萨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平等的。平等的为什么还要讲那么多等级?清凉大师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无明习气没断。无明是断了,起心动念是无明,断掉了,习气没断,这我们才真明白。
  所以初住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跟等觉、跟究竟佛果没有两样,这个要懂。不但我们对这些菩萨不能轻视,不能有差别,提到阿弥陀佛,这是究竟圆满佛;这是初住,就小看一点,错了,你还是有分别执著。如果你没有分别执著,你就平等了。你这个看法连阿罗汉都不如,阿罗汉对於这种分别就很淡薄了。所以我们要学,在生活上要学,学什么?学平等。可是平等的基础是清净,心不清净哪来的平等?要修清净心,必须要放下烦恼习气。习气难,烦恼真的要放下。自私自利,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名闻利养要看破,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为什么?它会增长贪瞋痴。能放下五欲六尘享受,断贪瞋痴就容易;如果对这个享受还很重视,断贪瞋痴很难。五欲六尘在外,贪瞋痴在里面,它有影响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先断外面的,断外缘,然后再断里面的,这有道理。这就是广大慧超越二乘,真广大。
  「三、真实者,明其体性,内证无虚故」。明是明了,体性是什么?就是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没有生起的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自性很不好比喻,所以我就想起我们童年的时候玩的万花筒,那个用来比自性有点相似。万花筒千变万化,实在讲你很难找到一个相同的图案,不容易找到,你这一转它就变了,里面一些碎的彩色纸片,有个纸片位置跟上次不一样,全盘都不一样。所以从万花筒这个比喻,不管变得多少,从来找不到第二个样子,那是万花筒里面本来具足,不是外头来的。所以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你学来的,你所学得来的不是真智慧,这个东西要亲证。怎么证法?放下就证得。而且很妙,像印光大师讲的,你放一分证得一分,放两分证得两分,不是说完全放下你才证得,渐渐证。你能证得一分、二分,生法喜,法喜充满,得受用。然后的修学欲罢不能,别人看到苦,你有无量的快乐在里头。如果真的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要是真的苦,跟释迦牟尼佛那些人早就散掉、跑掉了。为什么这个团体这么好?这么快乐?内证无虚。内证他就通外面境界,内外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定从内,从外面很难,所以见性全明白了。
  我们从大乘经里面读到,世尊当年跟从他的这些弟子,出家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这些弟子那就更多了,没法计算,这里面有诸佛菩萨再来的,不少!佛常常跟我们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出世是什么?缘分到了,这一尊佛跟这个地区众生有感,他来应,不论应什么身。就像惠能大师,他开悟了,住在现在的南华寺,你看他的弟子多少,在家出家至少有几十万人;真正开悟的,跟他境界相等的,四十三个,那叫得度的,上上根人。其他有大悟的、有小悟的,很多。解悟的就更多了,解悟的现在我们讲搞佛学,能理解,做不到,就更多了。这里面有没有古佛菩萨再来?肯定有,来做影响众,来拥护。所以说无论你用什么身分,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无论示现什么形相,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那我们就联想到肯定千佛拥护,所以他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道理在此地。这样子正法才能久住,正法才能普利众生,所以内证就很重要。内证离不了戒定慧,都是要从戒定慧下手。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