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94
  模皇钦娴摹1匦肜锩嬗谐弦猓硐衷谕饷妫鞘钦娴墓Ь矗芨腥恕K园四康暮诵氖恰赋弦狻梗弦馐切缘隆?br />
  可是现在我们的诚意没有了,怎么恢复法?儒家讲的方法,跟佛讲的方法也是不谋而合,他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格物是放下烦恼,致知是放下所知障,意思相同。只是他们没有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所以这是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修养跟佛法很接近。由这里你就晓得,格物是第一个先决的条件,要从这下手。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除,用佛法来讲,就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欲望都要放下,这东西是烦恼,你要放下。你放下物欲,你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智慧没有离开分别,就变成所知障。但是他要是没有烦恼障,这个所知还是起很好的作用,就是佛法讲的「世智辩聪」。六道里面这种聪明智慧他具足了,他才明了诚意重要,所以努力在这上加强他的修养。修养里头最重要的,修布施、修忍辱,六度里头,布施、持戒、忍辱,他修这个,这才能把心定下来,意诚。意诚之后心就正,也就是说,他的思惟正而不邪,为什么?他没有自己的欲望,他所想的是大公无私,他为众生想,他为国家想、为民族想、为人类想,这不一样,他知见正。邪知邪见是什么?邪知邪见无非是自私自利,我的利益,我们家的利益,这都是私心。我这个地区的利益,我们国家的利益,都是私心。
  每个人都想到我们国家的利益,国家跟国家会发生冲突。如果我们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别人也想到我们的利益,这国家跟国家能和睦相处,能互助合作,道理在此地。人跟人都是这样的,你常常想到别人的利益,别人就想到你的利益,你跟人处得非常好,一点冲突都没有。冲突就是我的利益,怕别人占了我的便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念头,人跟人怎么会不冲突?没有不冲突的道理。这是正心,诚意而后才是正心,才没有私欲。这才能修道,这才能建大功、立大业,世间圣人、世间的贤人,不容易!那学佛的更不一样,佛教我们起心动念怎么个想法?要想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教我们想这个,这个心量多大!常常这样想,你容易开悟,这就是谚语所讲「量大福大」。你的量大,你开智慧容易,也就是你障碍比较少,就容易开悟,容易契入诸佛如来的境界。
  心正身就修了,这个身修就是他自己这一生在家庭里面的私生活,处理事物,待人接物,你要是把它记下来,那就叫戒律。戒律要不要学?不要学,他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要学什么?我们迷失了自性,我们起心动念是邪思邪念,不是正知正见,所以一切作为都有过失,我们向佛菩萨学习,这叫持戒。持戒真正的意思恢复我的性德,我如果明心见性,跟他完全一样,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戒律是自己的性德,戒律不是吃人的,不是约束人的,法尔如是,这总要知道。你就欢欢喜喜的去学习,真做到一条,我的性德露出来;做不到,我这烦恼业障很重,你看我这一条自性的性德,就流不出来,就被障碍了。
  所以戒律说得详细一点,我们今天采取《弟子规》,采取《感应篇》,采取《十善业》,这三个是基本。儒释道的三个根本,你不从这下手,你就没有地方下手;不从这个地方下手,你不是真学佛,你也不是真正学儒。换句话说,你并不想恢复你的性德,你还是希望你一迷到底,还是希望你在三途六道里面去打滚,你没有意思想出离,这是真正迷惑颠倒。《华严经》说的这些,只给你阿赖耶识里面种个种子,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所以要学,只要这三个根扎下去,老实念佛,决定往生,那就是莲池大师所说的,凡圣同居土决定有分。极乐世界不可思议,虽然也是有这个四土,有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净土,它四土在一起,当中没有障碍,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就,这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心满意足。
  身修而后家一定齐,「家和万事兴」。就凭你的身教,你一家人没有不服你,都感染了,你就把你一家都度了。所以家齐而后国治,那你会影响社会。一个社会变好了,你就影响天下。尤其现在这个时代资讯发达,影响全世界是很快的事情,不是一个难事情。所以你一个人能把《弟子规》做好的时候,不但救自己,你救了世界,你这个功德多大。你在从前做不到,现在有网路、有电视,你能做到。真的,在这个地方讲,全世界都能听到、都能看到。为什么不干?所以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终极的目标,止於至善,那这一生真的没有白来。归根结柢,成就无量功德,要从《弟子规》做起,疏忽了这个,你什么都不能成就,你这一生空过。
  我们看大师后面还有几句话,这是总结,「近结第十,定用无尽」。第十就是第十大段,就是「寂用无涯」,这是第十大段,这是总结。「远结」,远结就是「无方大用」里面的十大段,总结。所以「远结前十,定用无尽,以是无尽之法门故」。这就是包括无量无边的法门。清凉后面这个小科题,第十「寂用无涯三昧门竟」。这个「竟」就是到这里就学完了。「大科第四无方大用竟」。大科就是大段,「贤首品」一共分五个大段,无方大用是第四大段,说到这个地方这就圆满。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总结。
  后面李长者的论文有十行,这十行,现在我们只剩五分钟,讲不完,我们留在下一堂再讲。此地我们也自己做个总结,「贤首品」确实法味无穷。我想一直我们在一起学下来的同学都有这个感触。贤首菩萨是十信位里面最高的一位,第十信。凡是第十信的菩萨都叫贤首菩萨,所以它是一个通名,不是一个别名。就好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是毕业班的学生,贤首就是毕业班的学生,十信位的毕业班。在这个地位,这是我们前面读过的,真正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他有能力与九法界众生感应道交,可以用佛身,示现佛身教化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我们以前有个误会,以为一定是法身菩萨,也就是初住以上,才能够以佛的身分教化众生,大概贤首菩萨还是用菩萨身分。这我们在这边看到的,他能以佛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可以现这个身。他跟法身大士是只隔一层,非常靠近,妄想一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一放下就超越十法界。
  超越十法界,回头再看十法界是一场梦,梦醒了。六道是一场梦,梦醒了是声闻法界。六道是梦中之梦,梦醒了,还有一个梦境他没醒,要通过声闻、缘觉、菩萨、佛,才真正大彻大悟。十法界也是一场梦,这才到一真法界。这是说什么?渐修渐次,也就是一般我们讲大乘上中下根人。如果真正是圆顿根性,他不需要。圆顿根性,六祖,六祖一生他接引的众生是什么人?上上根人,不是大乘。神秀接引的是大乘,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顿悟,他自己顿悟,就是说,你在这一生当中,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这个地位跟究竟佛果是相等的,超越一真法界里面菩萨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那现在我们明白了,在理论上是决定讲得通,就看有没有这个根性的人?也就是说,肯不肯放下的人?在理论上讲是人人都可以,并不是由那个选择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放下?肯放下,人上人,天上天。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要真正觉悟,这个世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全是假的。真放下,到纯熟的时候,不二,入不二法门,你是法身菩萨。真彻底放下就成佛,究竟圆满佛。所以众生成佛在一念之间。《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四个字「一心不乱」真做到,这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不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三卷)  2007/10/0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3
  诸位同学、诸位法师,请坐。请看「大用无方」最后这一段:
  李长者的开示,《合论》,它总共有十行文,也说得非常的精采。我们把它念一遍:「从有胜三昧已下,八十一行颂,明三昧自在分」。这是说用我们这个本子是「寂用无涯」,三十二首偈,讲业用自在,这段就是他此地所说的这八十一行偈颂,说明三昧自在;分,这一个部分。「如此同异无碍自在大方网三昧门,入出隐现同时自在者,随众生业异所见差别,诸佛得道自在故,随众生业自在故,然如来心无作性故,智随影应,无去来性而可取舍」,到这里是一段。下面是说的比喻,比喻这段的文还在后面,长者的话不多,把「寂用无涯」这一大段做总结,总结得非常之好。
  《论》里面所说的同,是理、是性;所说的异,异是不同,说的是事、说的是相,森罗万象,事相上无量的差别,但是体性没有两样。相,我们讲是有,性是空。不论是物质的现象,还是精神的现象,都是属於相分。《般若心经》上讲得很好,色受想行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没有两样。色是物质,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现相无量无边的差别,体性是什么?体性是空的,体性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世尊在般若会上为我们说出万事万法的真相。真相通达、明白了,这个人就称之为佛陀。我们现在好像也知道、也明白了,能不能称佛陀?能称,也不能称。为什么说能称?这都不是我们自己说的,智者大师讲的,能称我们是名字佛位,就是说有名无实。为什么无实?我们现在所听说的,没有证得,不是我们现前现量的境界。我们现前现量是凡夫,是一个带著妄想分别执著的佛陀,不能说不是佛陀。佛说得很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对於任何一个众生,蚊虫蚂蚁,它也是佛陀。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包括蚊虫蚂蚁、包括地狱众生。也就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用众生这个名词全部都包括尽了。佛陀是什么?佛陀是性,自性。《坛经》上说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事万物是自性生的、自性变现出来的,包括时间跟空间。
  所以,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向诸位报告,佛陀的教学,它的内容可以用五个项目全部包括尽。这五个项目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哲学,早年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佛经里面所讲的哲学,是全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科学,这世界上鼎鼎大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有任何宗教能够应付近代科学的需要,那应该就是佛教,这是爱因斯坦说的。方先生是大哲学家,这是大科学家,他们发现佛经里面所讲的科学跟哲学都是登峰造极。我们现在在《华严经》也算是学习不少,将近四千个小时。《华严经》里面,用《华严经》佛菩萨的看法,世间的科学、哲学,佛陀还是把它说成世间法,不是佛法。为什么不是佛法?科学、哲学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句话说得深,也说得非常圆满。什么是不二法?你看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有,见色闻声起心动念;他有没有分别执著?想想,有!对,那就是世间法。诸佛菩萨之法,实在讲,我们把它分成五个项目,这是随顺俗谛。用世间法的观察角度来看佛法,佛法也是世间法,所以佛法里面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世间法。实际上佛法比这高出太多太多,高在哪里?高在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它没有起心动念,这个高!太高了。所以方先生称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个话不过分。
  佛法在哪里?佛说得好,佛法在你心里。佛法的总枢纽、佛法的总开关不在外头,在你自己心里,因为你本来是佛。这个佛是究竟圆满佛,不是分证佛。现在你变成了凡夫,为什么变成凡夫?因为你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做了一个凡圣迷悟示意图,做了一片光碟,这个光碟可以大量流通。诸位细心的去看看你就明白了,你才真正体会到究竟圆满,真正是像经上讲的同异无碍。同异无碍就是一切都没有障碍,你得大自在。大自在是佛法里面讲的解脱,法身、般若、解脱。解脱这个解念去声字,不念「姐」,念「姐」是个名词,念「谢」是动词,把它解开。把什么东西解开?把烦恼、执著、分别、妄想解开;脱是什么?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