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88
  我们今天遭受一点点小挫折就受不了,你还能成就什么?谚语常讲「小不忍则乱大谋」,无论是世法、出世法,你的成就大小,可以说与你的定力、忍耐成正比例。顺境、逆境都要能忍,顺境里面不起贪痴,痴是愚痴,逆境里面不起瞋痴。所以顺境、逆境里面,你要会修行的都是好境界,能帮助我们很快的把贪瞋痴断掉。你要是不会修行,都在一念之间,顺境随著发展贪恋那就错了,你随著贪心走,那是鬼道,顺境是鬼道,鬼门关。逆境、恶缘你要接触到之后,瞋恨已经发起来、报复心发起来的话,那是地狱门,恶道去了。如果你有定功的话,你都不沾染,你都能受,不起贪瞋痴,你就成佛了。像释迦牟尼佛当年遇到逆境,没有丝毫瞋恚心,没有一点点怨恨心,而且还发心将来要报他的恩,他成就菩萨的忍辱波罗蜜。等於考试一样,这是大考,这关通过,菩萨成佛了。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贤劫千佛出世,在这个大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在这世间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本来他排列的顺序,释迦牟尼佛是第五尊,就是因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三昧力把他提前,他提到第四,弥勒菩萨在第五。本来弥勒菩萨在四,释迦牟尼佛在弥勒之后,现在变到弥勒菩萨之前。你看他这一念,歌利王变成好人,所以人哪有善恶?
  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没有好丑,人事环境里头没有善恶,好丑、善恶是自己心里的念头,看你起什么念头。像仙人修行人他起善念,他不起恶念,别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这真是冤枉,他没有这种念头,他讲那是好人,成就我、帮助我提升,用感恩的心来接受,真的,他提前成佛了。这些修行的示现,我们读到了要好好去体会、去观察、去学习,不要认为今天无缘无故人家毁谤你、侮辱你、谄害你,你就生气。那等於说什么?你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这些老师来考你,一考怎么?得零分,你就完了,你不及格,马上被淘汰掉了。不论他是善意、恶意,不要起分别心,不要有执著想,逆来顺受,这是古人教我们的;不生瞋恚,不生贪瞋痴慢,你的性德就现前,功夫在哪里?功夫就在这里。你受不了,受不了你就堕落,必须从头来起。所以有人修行一生成就,有人修行要无量劫,原因在哪里?一个人有分别执著,一个人没有分别执著,道理就在此地。没有分别执著,快!
  你想想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的时候,他有没有分别执著?若有分别执著,他决定有怨恨心;顺境里面如果有分别执著,一定有贪爱心,他没有!我们今天遇到这个境界,为什么不能顺利通过?你想想,都是出在分别执著里头。分别,一般大乘经里面讲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多,不分别没有。万法归一,不分别是一,一分别就多了。这个道理我们讲经讲得很多,但是很多人不能体会,怎么分别就多?譬如我们看金器,我参观一个同学,也是我们学佛的同学,他做首饰,他有个样品展示厅很大,有一、二万种,你去看到美不胜收,有项炼、有手镯、有璎珞、有戒指,品种是一万多将近两万种,花样都不一样。你分别执著那就多,你不分别执著就一,一是什么?黄金,统是黄金做的,你一看那么多,黄金!不分别就解决了。我用这个比喻,诸位比较容易体会。所以,只要没有分别执著,万法是一,一里面你就不会生烦恼,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你就不生,一。菩萨是这样看外面境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我们怎么学?看一切外面境界全是法性,性现的、性变的。
  禅宗见性的人,你看老师问他,老师会考考他,性在哪里?性像什么样子?随拈一法比划比划,老师点点头,他真的明白了。性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自性。竖个手指是自性,自性变现的;捡片树叶比比是自性,就好像你真的明白。真的明白黄金,在展览厅里黄金在哪里?随便拿一个比,这就是,真的见性了。著相的人,琳琅满目两万多金器,黄金,我要黄金,黄金没有,这个地方有金戒指、有金手镯,黄金没有。他不知道戒指就是黄金,手镯也是黄金,没有一样不是,随拈一法比划就是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后来也有假禅和子,你问他,他也随便拿个比划比划,他是不是真的懂?没有。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真懂得的人,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他心是定的,他在一切法里头确实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妄想没有了,无明烦恼没有了;不分别,尘沙烦恼没有了;不执著,见思烦恼没有了,这才叫明心见性。迷悟就在这里分,用功也这里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还有没有执著?还有没有分别?起心动念不要去管它,那太深了。我们先从执著下手,不要再执著。
  我看到弘一大师那个光碟,这条那个影片上没有,很可惜。这我知道,我在新加坡住的时候,弘一大师曾经在新加坡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住在薝葡院广洽法师的道场。广洽法师跟我很熟,我们认识,他已经年岁很大,老人。我们去参观薝葡院他就告诉我,弘一法师就住在那里,离我们净宗学会不远,我们走路过去五分钟,散步过去,转个弯就到了。他说弘一法师没有执著,很容易侍候,照顾他的人每天做饮食,有的时候广洽法师感觉得做这些菜,有时候太咸了,有时候淡而无味,就问这些厨房的人。可是弘一大师不计较,告诉广洽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从来没挑剔。他说不像有些法师,有些法师吃东西很挑剔。弘一大师从来没有挑剔过,饮食起居、衣服都没挑剔,给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都欢喜赞叹。这跟他在没有学佛之前,强烈的对比,他在日本留学那个时候,年轻的时候那个执著、挑剔是有名的,一般人很难跟他相处。他要求的水平太高,跟你约会,我们八点钟在哪里见面,他一定准时,不会早到一分钟,也不会迟到一分钟。你要是早到,他不会说你;你如果迟到一分钟的话,他就拒绝跟你见面,你不守时,当面就让你下不了台。从前是那种人,学佛之后完全变了,变得那么随和。所以这段应当要演进去,是强烈的对比,我看那个电影的时候没有这么一段。这是我们在新加坡,广洽法师亲自给我们说。
  所以,佛教导我们三个大原则,「勤修戒定慧」,三昧是定,三昧从哪里来?三昧一定从戒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叫三无漏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现在编成一部大丛书,叫《大藏经》。《大藏经》的内容分三个部分,就是戒定慧三学,戒是律藏,定是经藏,慧是论藏,所以叫三藏,经律论三藏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你要想修定,先守规矩,规矩都不能守,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所以现在佛教衰,衰得令人担心。
  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有个宗教的代表,有同学见过,法宝法师,斯里兰卡人。前个月让人带信给我,他说他对佛法前途很担忧,说联合国的统计,每个宗教的这些信徒人数年年都上升,而佛教的信徒每年下降。他带个信息给我,他说如果像这个样的话,三十年之后恐怕佛教会在这个世间消失,他担心这个事情。佛教为什么衰?佛教现在不修戒定慧。修什么?修贪瞋痴,那怎么会不灭亡!这一定要懂。如果你不把贪瞋痴放下,你不好好的修戒定慧,将来的结果都是三途,贪是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你不是走的阿罗汉、菩萨、佛,你不是走这个;你走的是饿鬼、地狱、畜生,你要知道,你要有这个警觉。没有这个警觉,你走错路不能怪佛,佛给你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大仙三昧力」,这就是如来三昧力,不可以不知道,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先从饮食起居学不挑剔,没有一样不好,不要去故意搞什么,一切随缘,随缘就最清净、最自在,什么都不挑剔,功夫从这里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六卷)  2007/8/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四段,有七首颂,「四、释成分齐」。释成分齐有七首颂,我们把经文念一段,念第一首:
  【如其本行所得光。随彼宿缘同行者。今放光明故如是。此是大仙智自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的虽然不多,说得很详细,我们把它念一念。「第四」,就是大用无方的第四段。「毛光照益」是大用无边的第二段,第二大段里面的小段。这是大段,「大用无方」的大段,第四大段,「释成分齐」。「如是等光」,前面举了四十四,后面总结,那个四十四是一毛孔放的光,所以第三,第三段只有一首偈,也就是总结,这一毛孔放的光都像前面讲的说不尽。一切毛孔就像前面举的例子一样,这是「大仙三昧力」,我们学习过了。今天是解释,「如是等光,今何不见」,为什么我们见不到?这是提出问题,下面是解答,「谓有缘者见」,没有缘的人见不到,不是它不在,实在讲就在眼前。
  好像我们现在科技发达了,帮助我们了解很多问题。譬如无线电波,我们见不到,全世界电视播出来的频道,你说有多少?连国家的、私人的,我相信不会少於一千个频道,不会少於,可能比这个更多,我不太清楚。这么多频道的波动统统在我们眼前,我们见不到。有缘就见到,什么有缘?你有个机器接收,你按那个频道它就现前,这有缘。像我们现在在此地讲经,我们是用宽频播出,同步播出去,网路播出去。我们有很多有缘的同学,在家里,同样这个时刻,你按下这个频道就收到,这有缘,就这么个道理。下面佛举个例子,「如目睹光」,就好像我们眼睛看光,「无缘不觉」,哪些是无缘?盲人不觉,盲人见不到光,「盲瞽常暗」,他见不到,见不到是他没有缘。这是解答为什么不见,道理在此地。
  经文分成两段,第一首偈「总明」,我们刚才念的这四句是总的说。「如其本行,牒前往因,所得光者,牒前果用」。「如其本行」这是因,过去世有因,「所得光」是果用,有因有果。你过去与佛有缘,你这一生你才能够时时处处感觉到佛在加持。当然与佛有缘,缘还得相当深,如果缘浅了,是加持你,怎么样?你不觉得。加持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多次,讲的时间太久了,可能大家忘掉了,当然我们还有不少新的同学,才加入的。所谓佛光加持,佛的威神加持,世尊跟我们讲有四大类。有显感显加,总而言之,众生有感,佛就有加。前生学佛,他自然就有感,有时候这个感是我们真的求佛加持,这是很明显的感,佛有很明显的应,你能感觉到佛加持到你,叫显感显应,都是明显的。还有一种,我们是显求,我们求好像没有感应,实际上有感应,冥应。佛加持给你,佛有应,你自己没有觉察到。这个没有觉察到,多半是自己业障习气比较重,所以你没有感觉到真的佛在加持你。另外一类是冥感显应,冥感,我们没有求,没有求佛加持,佛很明显的加持你;你没有求佛,你见到佛了,你听到佛跟你说话,那就很明显的。你没有求他,这是什么?这是你有感,佛来应。你有感,你没有起念头,是你过去生中,宿世跟佛的缘深,所以宿世这个因,他自然就跟佛感应道交。你现前还没有动念头,实际上你心里已经有了,所以你见到佛也很欢喜,你也不会排斥。这叫什么?冥感显应,应很明显。第四种叫冥感冥应,那完全你自己不知道,真的加持,真的你跟佛心心相印,佛来加持你,但是你自己完全不知道。这四大类的感应道交,把这个道理跟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了。
  在真正的因上来说,一切众生统统有,为什么?你本来是佛,你有佛性,怎么可能说跟佛没有感应?哪有这种道理!决定有感应。你有佛性,我们中国老祖宗讲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佛给我们讲的「人性本觉」,本觉、本善就是感的根源,所以一切众生都有。佛菩萨应的根源也是这个,相同的。这个道理你要懂,你才相信感应道交是这么个道理。你能把理论的根找到,明了了,你就一点都不怀疑。所以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在佛门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但是那时候我听了很希奇。为什么?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然后又告诉我,他说有时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