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冷如冰      更新:2024-04-18 10:47      字数:4683
  痢K孕〕耸フ咧さ萌诘谒撵宀换固欤谀歉龅胤叫蕹晒α耍簿褪撬蛋阎粗娴娜畔铝耍造妒莱鍪兰湟磺腥耸挛锏闹粗钔范济挥辛耍统搅馈?br />
  今天我们再看,「意地立弘誓心,揽慈悲五阴,大士众生发现」。你看到这几句话所说的,这是菩萨。意就是心,你要真正发弘誓愿。这个弘誓愿意思很广,通常在教学里面都是举「四弘誓愿」做代表。因为四弘誓愿确实包括大乘菩萨在因地所发之愿,无论他发的愿多么多、多么广大,总不出这四条,阿弥陀佛因地四十八愿也不出这四条。第一个就是发度众生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尤其是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这些罪苦众生,你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你能不帮助他吗?这些罪苦众生里面,有许多跟自己有关系的人,现前的家亲眷属,过去生中的家亲眷属,还有宿世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等到你哪天修行三昧现前,你就看到了。三昧是禅定,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你能看到过去,你也能看到未来。你的禅定功夫愈深,你看的层面也就愈大愈深。
  如果到法身菩萨,这是讲什么?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时你就发现,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大乘教上佛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我们在这个经前面读过,这个关系就太密切!怎么能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跟我没有关系?这是迷惑颠倒,他没觉悟。他觉悟之后,才知道这些与我们有切身的关系、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如来的境界,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众生受苦,佛菩萨在受苦,众生得乐,佛菩萨得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要度众生,你虽然有这个心,有这个愿心,你没有能力不行,这个愿是空愿,不能落实。但是,这一愿如果是从真心里面发出来的,它会产生无比的能量,这个能量能帮助你在这一生成佛。为什么?要度众生必须成就自己的道德。道德是什么?就是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你为什么能断?因为你弘愿的能量太强。一般人发愿为什么断不了?他没有愿,他的愿是自私自利,他没有帮助众生的愿,所以他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来断烦恼。
  诸位你去看《地藏经》,婆罗门女因为母亲造作恶业堕地狱,她要发心救她的母亲,这个愿不大。看到母亲造业堕地狱,她的愿扩大,大到什么?大到要度所有地狱的众生,这个愿大!她母亲是个引子引导她,最后她能够把愿发得那么大,跟四弘誓愿第一愿相应,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么大的一个力量在推动她,她才感得觉华定自在王佛来指点她。教她修的什么法门?念佛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不教她别的法门,教念佛法门?这是对善根成熟、善根殊胜的人来传授的,因为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又发心作佛,那么你很快就成佛了。这个道理,所有一切众生全都适用,哪个众生不是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不要紧,这是一念不觉,迷惑颠倒,回过头来就行,叫回头是岸。把迷转成觉,你就成功了。
  可是你一定要记住,一切经里面都说,佛菩萨所以称之为佛菩萨,无一不是大慈悲心为本。所以古德常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没有慈悲心,你就是不懂得自爱。不懂得自爱的人,不爱别人,不会给别人方便。只有佛菩萨真懂得,大慈大悲,没有任何条件。看到别人有困难,自然就伸手帮忙,像帮助自己的父母一样,没有吃的赶快送食物,没有穿的赶快送衣服,有困难的立刻去帮助,这是佛菩萨。凡夫学佛,从发慈悲心开始,没有慈悲心不能入佛门。所以在中国寺院的建筑,你一进山门,头一个看到的是谁?弥勒菩萨。而弥勒菩萨都塑造布袋和尚像,你第一个看到他,这就是入佛门头一个要学习的,要学习什么?笑脸迎人,要学习包容。
  布袋和尚肚皮很大,能包容,能笑脸迎人,慷慨的布施帮助人。所以古人题了两句话,叫「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赞叹弥勒菩萨。我们要学他,他不分富贵贫贱,也不分种族,亦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对待。《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他虽然不同种族,他是人;他不同宗教信仰,他也是人。他有分别,我没有分别,这是佛。几时到你不分别,你没有分别心,你这一生很可能证得无上的佛果。因为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的因行,就是第一个条件;条件很多,无量因缘,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作佛最重要的是什么?平等心。菩萨最重要的是六度心,辟支佛最重要的是因缘心,阿罗汉最重要的是四谛心。讲到六道,天道里头最重要的是慈悲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天道的。
  所以人真修平等心,平等心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平等法?不起分别、不起执著就平等了,有分别执著就不平等。如何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把分别执著放下,你就平等了。平等你才能够生欢喜相,为什么?你没有烦恼了。你看看,分别是烦恼,执著是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烦恼放下了,智慧生起来,平等性智现前了,妙观察智现前了,他怎么不欢喜?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才能帮助人。别人有烦恼,你也有烦恼,你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他有烦恼,你有智慧,你才真正帮他解决问题。
  所以修,要晓得从哪里修起。这首偈是讲到根本,『意清净』,就是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实在讲,这就是我们讲,破妄想分别执著。执著断了,清净心现前,分别放下,平等心现前,无明(就是妄想)放下了,觉了,这摆在经题上。经题是什么?是这部经的内容。这是净土宗,最早传到中国来的。慧远大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邀集同参道友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所依靠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因为那时《阿弥陀经》、《观经》净土的经论都没有传到中国来,《无量寿经》是最早来的。以后到鸠摩罗什大师这个时代,也不太远,大概只差个二、三十年,净土三经都到中国,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阿弥陀经》。《弥陀经》到玄奘大师做第二次翻译,唐朝时候。所以我们从经题上能看到经典的内容,它的境界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它修行的方法是「清净平等觉」,这要知道。
  所以净宗,佛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这才是往生净土真正的条件。心不清净,佛号念得再多,只是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结个缘,这一生不能往生。那你要问,你到什么时候才能往生?答案是肯定的,什么时候你心清净了,你就往生了,因果相应。心不清净,你做的好事再多,在佛门做再多的功德,做再多的好事,就像梁武帝一样。梁武帝为佛教的贡献,他一生当中建了四百八十个寺庙,大大小小的寺庙建四百八十个,帮助人出家总有几十万人,历代帝王当中他修的福最大。有没有往生?没有,他修的是福报。所以,达摩祖师那个时候刚好到中国来就碰到他。他在佛门做这么多好事,贡高我慢的心对达摩祖师夸耀他的功德:你看我做这么多好事。向达摩祖师请教:我的功德有多大?达摩祖师是个老实人,说老实话,告诉他:并无功德。这一句话惹恼了梁武帝,梁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所以就请他走,不护持他了。真的是没有功德,他修的是什么?福德。如果他要问,我的福报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赞叹他,你福报很大很大,你修的是福报,不是功德。
  《六祖坛经》里面讲「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大事,福没有用处,要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持戒有功,就得定。现在有很多人持戒,是,持戒很严,但是怎么样?也是贡高我慢,对於没有持戒的、不持戒的或是持戒不严的,生轻慢心,瞧不起,自己认为很了不起。他没有功德,他跟梁武帝一样,他修的是福。如果真正是持戒人,那就像《坛经》上所说的,「不见世间过」,那是持戒生了功德,不见别人过。像六祖一生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能大师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示范,这是成就功德。你常常见别人过,常常瞧不起别人,你心怎么会定得下来?我们常讲「心平气和」,你的心不平,你的气不和,所以你不能成就三昧,道理在此地。修定有功,智慧就现前了。智慧现前,开悟了。宇宙之间诸法实相,你全明白了,这叫德,你得智慧。持戒得定,修定得开慧,这叫功德。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而且要认真去学习。懂了不学习,没用,那变成什么?变成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
  所以,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后面就是慢,傲慢,这个烦恼也了不起,太大!有一点点傲慢心,自以为是,别人不如我,有这一点念头,就完了,一生不能成就。所以儒家,你看《礼记》,《礼记》一翻开第一篇「曲礼」,就说「傲不可长」。这个傲慢是什么?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学来的。末那识里面四大烦恼常相随,里面就有「我慢」,这要知道。只要有「我」,就会有傲慢。我,总比别人强一点。以前李老师讲经,常常给我们说,你们有没有看到要饭的、叫化子?现在少有了,抗战那个时候还很多。那是贫贱到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沦落到乞丐。可是乞丐有没有傲慢?有。你看看他躺在地上,富贵人家坐车从他面前走过,他还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他傲慢心就起来了,这是俱生烦恼,所以他这个贫贱受果报有道理。真正是一个富贵人、享福的人,谦虚,懂得尊重人,不敢轻慢人。读书人不轻慢人,修道的人不轻慢人,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的。
  所以在今年元旦,我写了几个字,给同学们互相勉励。第一句就是「学谦卑」。自己要学谦卑,这是根本,修行的根本。只有自己能够真正做到谦卑,然后你才能够尊重别人、敬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落实在《弟子规》。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把这几句话做到,这是我们修行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在这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的。没有这个基础,你只是学学佛学,学一点佛学常识,在六道里轮回,你是随业流转,你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换句话说,六道里头去帮助你向上提升,都做不到,都非常困难,往生没有分,这不能不知道。过去大德很多都讲,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寒山、拾得看到念佛堂里面很多人念佛,他在门外在讽刺、在笑话,说什么?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当然,这不是讲每个念佛人,里面真有,口念弥陀,心里面胡思乱想。这是什么?这连福德都得不到;不要说功德,福德都得不到。
  所以,发大心之后,这个大心产生大的能量,推动你真的去断烦恼,断烦恼是成就德行。我们现在用什么东西?就用四个根本。你要真正有这个弘愿,怜悯众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你肯定百分之百做到。你要度众生,先度自己。你这四个东西做到,你根有了,然后再向上提升。下面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无量怎么学法?学一样。一样怎么?一样可以得三昧,三昧能通一切。这就是佛菩萨常说的,一部经通,所有经都通。就怕你不通。什么样的标准才是通?见性就通了。一部经能见性,哪一部经?部部经都能见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只需要学一部。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一切不同根性众生开的,不是我一个人开的。你只要在这个法门里面选择一门,你喜欢的,好学,容易学。不论是显教密教、大部小部,都没有关系。
  民国初年周止庵居士,佛门大德,他一生专攻《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在这部经上下了四十年的功夫,给心经写了一个注解,叫《心经诠注》,可以说自古以来《心经》注解,他这个注是权威。他一生专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做到了。今天研究《心经》,你就不能不参考他这部东西。另外还有个人,江味农居士,也是一生,大概也是四十年,专攻《金刚经》,写出一部《金刚经讲义》。这是两个菩萨来给我们做榜样的,一经通了,一切都通,全贯通。不但佛法通了,世间法也通了。不但佛教通了,所有宗教经论你全通了。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