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换裁判      更新:2024-03-18 14:44      字数:4914
  ?br />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不惜奉送一万个电灯泡、干电池的赌注,打开了灯泡销路。
  公司董事长松下幸之助早年曾在大阪电灯公司工作。他对电灯泡着了迷。为了实现其改进电灯灯头的构想,不惜倾资从事改良的工作,并组成了松下电器公司。不巧公司成立之初,恰遇经济危机,市场疲软,销售困难。
  怎样才能使公司摆脱困境,转危为安?松下幸之助权衡得失,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拿出了一万个电灯泡作为宣传之用,以打开灯泡的销路。
  灯泡必须备有电源,方能起作用。为此,松下亲自前往拜谒冈田干电池公司的董事长,希望双方合作进行产品的宣传,并免费赠送一万个电池。一向豪迈爽直的冈田听了此言,也不禁大吃一惊,因为这显然是一种很不合常理的冒险,但松下诚挚、果敢的态度实在感人,冈田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将松下电灯泡配上了电池,发挥了最佳宣传作用,从此名声大振,事业兴旺。
  艺术创作中,讽刺剧也如此,常取用民俗中“丧事”变成“闹剧”,以教育大众。
  在笑闹声中鞭挞一种顽固的旧习俗,讽刺一种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封建意识。
  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和海南喜剧有限公司拍摄的《孝子贤孙伺候着》,便是这样的一部闹剧、笑剧。
  影片以当今农村中大办丧事、实行土葬、滥占耕地的落后意识为题材,围绕着民政助理老陈的老母死后是火化还是土葬展开了矛盾冲突。老陈到处宣传火葬的好处,让人们珍惜每一寸土地,却砸了专吃红白喜事的老舅的饭碗。老舅到老姐姐(老陈的娘)那儿告状。老娘怕死后火葬,逼着儿子按手印立合同。为了考验儿子,老娘在老舅唆使下假死一回,演出了一场大办丧事、大出殡的闹剧。劳民伤财的事实教育了老娘,也认清了老舅一帮人借此骗钱的伎俩,认识了大办丧事与土葬的害处,思想转过了弯子。这部片子具有很好的社会效应。
  现在农村中有些人富起来了,钱不知怎样花,大办红白喜事,可以一掷万金。南方有的地方墓造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笔者今年乘车南下,看到公路两侧良田沃野之上,坟堆垦罗棋布,死人与活人争地,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讽刺艺术以“反”求“正”,其结果是明显的,在阅读与购书中,也有反向心理,当然是与人们的社会需要相连的。比如,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按税法交税,然而因我国近年税法不健全,逃税者居多,因此“避税”
  的书,一度畅销。在南京有一本“避税”的书标价30 至40 元1 本,在南京上市之后引起轰动,几天时间竟全部售空。这种现象已引起税务部门的严重关切。
  据悉,来询问者仍天天不断,有个体、集体、三资企业、独资企业的财会人员,也有国有企业的,上书店直接询问“逃税方面的书到了没有?”
  据了解,南京市一所大学也开办了避税学方面的课程。
  从图书发行部门了解到,这些书有的书名叫《财务造假》,有的内容“实战搏击性”很强,直接传授在某某地方可做假账,怎么做。这种本不该热起来的“避税学”已引起有关部门的严重关注,税务部门的权威人士皆反对,国家税务总局领导认为“这是种很不正常的现象”。然而这正是人们反向需要心理所形成的。
  在现实中,人考虑问题时,也常在纵横进退之中变化,并非习于常规。
  比如当代商战中,众人皆知广告的效益,然而广告的作法,却有进退之变化。
  如:台湾一家眼镜商店,醒目地贴着店头告示:“凭着本店的气派和规模,本可以每个月花300 万元广告费,以保持产品声誉不衰。可是,为了顾客买到价廉物美的眼镜,本店决定不在电视和电台上做广告,而把这笔未开出的钱与顾客共享。”其意是告诉人们,该店商品销价便宜。这一招果真厉害,顿时顾客热闹非凡。
  美国底特律城郊,有一块食品公司建造的推销面包的巨型牌子,行人走近它时,不仅能听到介绍面包的声音和悠扬的轻音乐,还能闻到一阵阵诱人的混合面包气味,使人食欲大振。这种绘声绘色的广告,使该公司的面包销售量大增。
  瑞士有一种名贵的裘皮大衣,购者甚少。推销员贴出一则告示:“该大衣唯一的缺点是:将使你不得不忍痛扔掉以前购买的毛衣。”消费者看后纷纷购买,因为这种大衣保暖性强,买了它可以少穿毛衣。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有家火柴厂利用人们仇视希特勒的心理,设计了一种“火柴希特勒”的火柴。该火柴盒上是一幅希特勒的画像,擦火柴的磷片涂于人像臂部,这样,每擦一根火柴都仿佛火烧希特勒一次,对于热爱和平的人来说,似乎解了一次恨,由于设计新颖,“火柴希特勒”火柴很快成为抢手货。
  猜疑篇揣①篇第七'原文'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②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③;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群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④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候之亲孰用、孰不用?
  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具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⑤。
  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⑥。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⑦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
  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⑧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⑨谋虑,故观蜎飞蠕动⑩,无不有利害(11),可以生事变。生事看,几之势(12)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注释'①揣:推测对方的心理。
  ②量权:量是秤称重量,权是秤所用的砣。
  ③称:又作秤,天平。
  ④宾客:古代称被礼遇为军师和策士等人。
  ⑤变:指好恶喜惧变化而言。
  ⑥所安:安身立命的根据。
  ⑦见:显现。
  ⑧数,通术。
  ⑨时其:抓住时机。
  ⑩蠕动:这里泛指能飞行、蠕动的小虫。
  (11)无不有利害:世间没有不具备利害之心的东西。世上之事无不包含着利与害的因素。
  (12)几之势:几,细微,细微的态势。
  '译文'古时候,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然会审慎地把握国家的发展趋势,揣度各诸侯国的具体情形。如果不能周密切实地审时度势,权衡利害,就不会知道诸侯国的强弱情况。如果不能周密地揣度形势,便不知道个中隐蔽的情况的发展变化。
  什么叫权衡得失呢?就是能准确揣测(对方)大原小,明察多与少,衡量财货有与无,预测百姓众与寡,丰足与贫乏,不足与有余各有多少?(在战争中)分辨山川地貌的险要与平易,哪处与己有利,哪处与己有害,(研究计策时),哪个是长策,哪个是权宜之计。在君臣亲疏关系中,要知道哪些人贤德,哪些人不正派;在谋士与宾客中,哪个足智多谋,哪个是平庸之才。考察命运的福祸时,什么是吉利的,什么是凶险的;与诸侯交谊中,谁是可以效力的,谁是不能效力的;在判断老百姓的心理趋向时,哪种是平安的,哪种是具有危险的,什么是老百姓喜好的,什么是老百姓厌恶的;不顺从者,哪些要审察,哪些可相契。以此明察百姓心理变化的趋势。在准确地把握上述事态发展变化之后,才能称为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
  揣摩人情,游说人主的谋士,应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游说,要使其愿望极度膨胀。只要对方有欲望,他就不愿隐瞒事物的真实情况。而在对方怀疑,戒惧时去游说他,则要使其对所厌恶的事情恨至极点。倘若对方有所厌恶的事,此时也不会隐瞒其真实情况。(因为)对方在有欲求的时候,常会反映在他们外在神态变化之中。如果对方有所感动,却不显露在外部神态中,可先不要着急,不要与他直面地讨论,可与他说一些另外他能熟悉的东西,说一些使他感到亲近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他安身立命不露神色的依据。一般地说来,心中的欲求,能形之于外部神态,因此,不时地察颜观色,就能知道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这就是所谓“测深揣情”。
  因而,决策国家大事的人,必须会权衡得失利弊;同理,游说人主的谋士,也必须会揣摩人主的心理。策划、谋略、探察人的欲求,均同此理。
  揣情之术,可以使人富贵,也可以使人贫贱;可以使人有重权,也可以使人微不足道;可以使人受益,也可使人受害;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这些都是揣情之术产生的后果。所以,即使有贤明君王的大德,有上智之人的聪慧,若无忖度时势,探人心理的揣情之术,面对着隐藏了真实情况的事实,也依然不能识破它。由此可知,揣情之术是策划事物的基本条件,游说人主的基本法则。
  事情发生在人们面前,往往人们难以事先预料。(事先预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所以说揣情之术是最难以把握运用的。揣情之时,必须根据不同时势、情态作出判断。在现实中,连昆虫的飞行与蠕动,都是按照自身的生理规律存在,应变于环境。世上万物都是利害共生,而且全在变化之中。
  事情一开始,都会产生一种微小的态势。揣情者,就要用合情合理的言词装饰成文章,而后再与对方论说。
  '解析'“揣”即揣情的意思,让人忖度人情、事理以便推测出事物发展的方向。
  权衡事物的得失、利弊。
  要掌握天下大事,必须善于“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只有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情后,才能施大政于天下。本文提出所谓国情的范围是极大的。涉及国家君臣关系、百姓归向、官吏素质、天时祸福、地理险易,乃至于物产、资源。
  政治家除了会“量权”之外,必须善于“揣情”。游说决策人,即所谓“说人主”,“则当审揣情”。“揣情”必须要事先准确地判断对方心理。
  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总有表现,人们总能由表及里地发掘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东西。然而,“揣情”在理论上易讲,在实践中难行。所谓“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因为谋事在前,成事在后,虽然众所周知,然而,别出心裁地把握事物内相,使事物先谋而成是要有一番艰苦奋斗的过程的。
  实践证明,凡先谋之时,“揣情”对象是十分丰富的,因事而异。须要出奇方能致胜。
  在近代历史上,湖厂总督林则徐,所以能完成虎门销烟的壮举,就是因为他谋事在先,“揣”尽洋人、官吏、百姓的心理而巧施招法,调查实情并和敢行动,而令敌人胆战心惊,百姓拍手称快。
  19 世纪30 年代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丧心病狂地向中国输入毒品鸦片,每年多达3 万余箱。赚走中国大量白银,而且瓦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各层次的人都有吸食鸦片成瘾者,甚至成为“大烟鬼”,坏身体,耗资财,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面对已危及到国家前途和命运这一严重的社会现实,爱国官员和爱国人士纷纷要求清政府禁烟。道光皇帝为维护其封建统治,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饮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当时广东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走私鸦片的重要集散地。
  1839 年3 月,林则徐到了广州。许多外国的鸦片烟贩子及中国的走私贩卖鸦片的不法之徒,根本不把林则徐放在心上,认为此次禁烟,与以往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仍是风声大,雨点小,走走过场罢了。
  林则徐心中明白,外国的鸦片烟贩子同中国鸦片走私者,甚至一些被贿买的地方官、水师将台等,己形成一个严密的贩毒网。要攻破它,很不容易,必须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