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溜溜      更新:2024-02-21 15:26      字数:4733
  1922年8月3日,东三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杨雨霆致函国民党人张继称:“去今两载,彼此函电宗旨相同。”史学家吴相湘根据这条记载,证明早在1921年奉系同孙中山就有来往。其实,这是不确的。从以上当事人宁武的回忆,可知粤奉的交往最早可追溯到1920年夏季。
  奉系与南方联系的中心人物是姜登选。姜登选,字超六,河北冀县人,1881年生。早岁留学日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五期工兵科毕业。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教官。1913年朱庆澜任黑龙江将军时,他任参谋长。后来,朱庆澜任广东省长,他也同去。还跟朱庆澜一起到过四川和云南。因此,姜登选结交广泛,人缘甚好,特别是他同广东很熟。自然,奉系同孙中山的联系就落在了他的肩上①。
  当时,奉系张作霖除通过宁武这条线和孙中山联系外,还派姜登选同广东联系。姜登选曾两次派人去见谭延辏В放扇嘶胤谩H缓螅僖哉抛髁氐拿澹珊氪喝ス阒菡桨莼崴镏猩健K镏猩较群罅酱闻赏艟赖椒钐彀菁抛髁馗缸樱桃樘治獯蠹啤:罄从峙晌槌嗬捶钐炜疾欤徊酱俪稍练詈献鞯氖迪帧?br />
  汪精卫可以认为是孙中山的首席代表,他到奉天两次。汪精卫,名兆铭,号精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83年生。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以后追随孙中山筹建革命组织。1910年,谋炸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判终身监禁。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释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他到过日本、南洋和欧洲,是个闯荡世界的人物。
  在辛亥革命前后,汪精卫的大名是显赫的。对他的到来,张作霖异常兴奋。随同他来的还有路孝忱,时任广东非常大总统府参军。张作霖说,汪精卫他是久仰了。他想隆重地招待他们一下,表示重视孙中山的代表,做给日本小鬼看看。决定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亲自接待,并命杨宇霆、韩麟春、姜登选等人具体安排。奉方做了精心准备,以高规格的大型宴会欢迎汪精卫等人。
  欢迎宴会是在帅府大厅举行的。高朋满座,贵客如云。场面宏大,盛况空前。张作霖身着大礼服,精神焕发地出现在宴会上。这一切,都给见过世面的汪精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看出了张作霖对孙中山的景仰之情,也体会到张作霖同孙中山合作的意愿是真诚的。
  在奉期间,汪精卫同奉系张氏父子及杨雨霆、韩麟春、姜登选等人,多次会晤。汪精卫提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是军事方案,提出由南方革命政府下令讨伐曹吴,从南方出兵北伐,用以牵制长江以南的曹吴军队。而奉军由东北进军关内,直捣北京。这样南北夹击,打倒曹吴。奉系完全同意南北夹击之议,但强调分头进行,意思是各自发动,彼此不必有统属关系。这一点取得了共识。
  第二个是政治方案,即提出打垮曹吴后,如何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家的统一和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奉系方面根本没有考虑过,因此,张作霖父子只能含糊回答以后再说。这一问题是一个未解决的悬案。
  在此期间,奉粤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函电往来频繁。仅在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中发现的孙中山致张氏父子的函电,就达11封之多。凡是孙中山致张氏父子的信函,都是孙中山亲自撰写。我们看到的一封影印件,信封的正面上书“面致张总司令雨亭启孙缄”,正文用纸为大本营公用笺。文字是标准的孙中山楷行体书,布局讲究,行笔严谨,一丝不苟,雍容典雅。漏写的两个字也用小字谨慎地添在行侧。现将《致张作霖告讨贼军情并派叶恭绰前来面洽函》,抄录于后。这是孙中山派叶恭绰赴张作霖处,通报军情,感谢资助的面交信函。写在1923年11月25日。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全文如下:
  雨亭总司令大鉴:自去年陈炯明听吴佩孚唆使叛乱于后方,致我北伐之师中道挫折,因而致奉天师旅亦不克扫荡燕云,擒斩国贼,良用为憾。失败而后,只身到沪,犹奋我赤手空拳与吴贼决斗。一年以来,屡蒙我公资助,得以收拾余烬,又闽回师;又得滇军赴义,川民逐吴,遂将国贼在西南之势力,陆续扑灭,而广州根本之地,得以复还,此皆公之大力所玉成也。惟自得广州之后,残破之余,元气一时难复,而财政之困,日以迫人,以致不能速于扫荡,竟使叛逆尚得负隅东江,为患至今。而吴佩孚、齐燮元近日济以大帮饷弹,逆贼乃得倾巢来犯,旬日以来,石龙不守,广州危机。本月十八、十九两日,我军为背城之战,幸将士用命,将敌人主力完全击破,广州得转危为安,从此广东内部平定可期,而北伐计划亦可从此施行矣。故特派叶誉虎前来领教一切,并详报各情,到时幸赐接洽为盼。并候
  大安。孙文。民国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①
  从以上信函可以看出几点:
  其一,孙中山急需张作霖的资助。尤其是在北伐途中,突遇陈炯明叛乱,如果没有张作霖的大力资助,孙中山的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张作霖对孙中山的资助是有力的。张作霖对孙中山在资金和武器上都给予了援助。曾一次给孙中山资助50万元,以后又资助几十万元。孙中山说的“此皆公之大力所玉成也”,不是客套话;
  其三,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张作霖非常景仰、非常佩服孙中山,认为是开国元勋。张作霖可能有个英雄情结,对真正的英雄他是服膺的。孙中山有难,张作霖是能够拔刀相助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张作霖为了打倒直系曹吴,也需要和孙中山合作。
  至于段祺瑞和张作霖的合作,也是有缘由的。张作霖所带之兵原属袁世凯之三十六镇中的第二十七镇。虽然不是小站出身的北洋正统,但也属北洋一系。因此,段祺瑞和张作霖本来就是老关系。此外,他们都是亲日派。在对日关系上,他们早就是好搭档。1920年直皖战争后,奉系主张对皖系从宽处理,而且暗中同皖系建立了联系。所以,“皖派虽倒,而段氏本人仍能安居在北京府学胡同不动”。这是因为有张作霖这个保护伞。第一次直奉战争前,段祺瑞由京赴津。战后,他们之间的信使不绝于途,无时无刻不在计议如何反对曹吴。据亲历者回忆,张作霖给段祺瑞以很多资助,用来分化瓦解直系部队。
  当时,属于皖系的军阀浙江督军卢永祥处于直系军阀的包围之中,他自然愿意同孙中山和张作霖合作,共同对付直系军阀。1924年9月1日,卢永祥派其子卢小嘉赴奉天谒见张作霖,请张作霖接济款械,借给飞机,张作霖全都答应了。此时,曾召开了孙中山之子孙科、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和卢永祥之子卢小嘉三人会议,人称三公子会议。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三角同盟。
  孙科在他的《八十自述》一书里写到,他奉孙中山之命自上海乘船经大连至沈阳,拜访张作霖,是在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三公子会议召开。孙科回忆他对张作霖的印象:“张作霖个子不高,人也清秀,毫无绿林出身的样子。他当时每天都派车子来接我去他的办公室,共进早餐。早餐也总是那些小米高粱等熬成稀饭,很简单的。吃过以后,他的秘书长就带着一大堆公文进来。他听取秘书长的报告后,也马上用口头指示。秘书则一旁记录。因此,每天一百多宗公文,不到一个钟头都可处理完毕。显然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他住所花园里有个拱门,门上刻了‘慎行’两个字。时许世英亦衔段祺瑞命南下迎中山先生北上。是年十二月四日,中山先生抵天津,晤见张作霖——据汪精卫报告:张见中山先生后告汪:‘我从前以为孙先生是个什么难说话的人,今日才知道他是一个温厚君子。’”张作霖给孙科留下了既俭朴又聪明的印象。
  粤皖奉三派尽管各自的主张不同,但是他们在反对直系军阀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因此,他们结成了三角同盟。
  张冯密联
  张作霖除成功地建立了反直的三角同盟外,还把目光投向了直系的内部。他想在直系内部找到一个合伙人,安上一颗定时炸弹,以备不时之需。他相中了冯玉祥。冯玉祥,字焕章,安徽巢县人。1882年生。1897年入伍。1913年任陆军第七师步兵十四旅旅长。1921年任第十一师师长,8月署陕西督军。1922年5月任河南督军,10月调任陆军检阅使。1923年5月,兼任西北边防督办,11月授将军府扬武上将军。
  直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取胜后,虽然地广兵众,但内部也分帮划派,矛盾重重,逐渐分化为津、保、洛三派。津、保二派联合起来,拥曹抑吴,对付洛派。以后,津、保二派又因内阁总理之争,也发生龃龉。
  吴佩孚自打败张作霖后,志得意满,骄恣狂妄,不可一世。同时,对他认为不服管的部下,多方刁难。他对冯玉祥就是如此。
  冯玉祥出身在贫苦之家,“早年家里奇穷”。自入伍后,要求自己很严,想干一番事业。靠着勤奋努力,逐渐当上了陕西督军。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他痛恨“媚日祸国”的张作霖,主动请缨,率兵步出潼关,参加了直系对奉系的战争。由于牵制了河南督军赵倜的反叛,立下战功。不得已,曹吴任命他为河南督军,驻开封。冯玉祥对北洋军阀的贪婪腐败,十分痛恨。而且,他也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为此,遭到直系曹吴的歧视和猜忌。吴佩孚处处与他为难,但冯玉祥并不肯俯首帖耳。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河南督军赵倜乘直系后方空虚之机,命其弟赵杰率军从正面攻打郑州,而从背后包抄的则是赵倜的军务帮办鲍德全。这个鲍德全本来和曹吴有旧,是不应该背弃直系的。但他也和赵倜一起反直,并造成冯军的很大伤亡。郑州战役后,赵倜只身逃往上海,得以不死。
  可是,鲍德全仗着和曹吴的老关系,不仅没有逃走,“反倒做了维持省城的负责者”。冯玉祥气愤地写道:“当我率领部队追击赵部残余,进到开封车站的时候,城内一班一班的文武官员都来相见,最后,这位为虎作伥的鲍德全竟也大模大样地跑来接迎。我心里想,你帮同赵倜,依附奉贼,我们多少将士牺牲在你手里,你也能到这里来见我吗?我能接受你这无耻之徒的投诚吗?立刻命令手枪队长李向寅把他逮捕,拉到空地上枪决了。”①吴佩孚本来知道冯玉祥和鲍德全嫌隙很深,却没有撤鲍德全的职,一是因为他们是老关系,二是为了用鲍德全牵制冯玉祥。不料,冯玉祥一到开封就把他杀了。后来,吴佩孚来电诘问,冯玉祥答复从未与鲍德全见面,可能已被乱军打死。吴佩孚极为不满。此其一。
  冯玉祥还未到任时,吴佩孚就给他开了一纸名单,上列的全是与吴有关系的故旧私亲,推荐他们到督军署担任要职。仅留秘书长一职由冯玉祥安排。冯玉祥对左右说:“这样办,还要我这个督军干什么!”于是,将吴佩孚推荐的人选悉数拒绝。此其二。
  吴佩孚来电,让他在河南筹借80万元款项,又说以后每月经常从河南划拨给中央20万元。对于这个强横的命令,冯玉祥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马上复电说,他无此搜刮压榨的本领,不能遵办。你如一定要办,那就请你来当河南督军好了。吴佩孚接到这个电报,将他恨入骨髓。此其三。
  此外,冯玉祥起初欲帮助吴佩孚,曾诚恳地提出了20项条陈,详细地陈述了省刑薄税爱民爱国的建议。不料,吴佩孚感觉冯玉祥没有恭维他,“不但没有接纳,反而引起他的很大反感”。此其四。
  由于冯玉祥在筹款的问题上,捋了吴佩孚的逆鳞。更由于吴佩孚长驻洛阳,开封近在咫尺,他对冯玉祥不放心,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因此,吴佩孚就把他任命为有职无权的陆军检阅使,调往北京南苑驻扎。1922年10月31日颁布任命令。三天之内,冯玉祥就率队调动完毕。冯玉祥在河南督军的位置上只呆了半年,就丢了地盘,这都是因为他不买吴佩孚的账。
  陆军检阅使署设在北京南苑航空署旧址。冯军开拔前,吴佩孚答应每月仍由河南拨助20万元,作为他们的饷银。但当队伍调动完毕后,吴佩孚早就把他的话扔到九霄云外了。冯玉祥知道:“吴佩孚此次将我调职,其用意即要置我们于绝境,使我们即不饿死,亦必瓦解。”但是,冯玉祥绝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