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3 节
作者:辩论      更新:2024-01-16 22:40      字数:4932
  颤证病人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乎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度宜人。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发生褥疮,要及日寸处理,按时换药,保持创口干燥,使褥疮早日愈合。
  '结  语'
  温
  本病足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常见原因有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失宜、劳逸失当或其它慢性病证敛使月?/R卑肾病损。肝藏血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风动而颤;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虚则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四肢筋脉;肾阳虚衰,筋脉失于温煦;肾虚精亏,筋脉失于润养,神机尖用,而筋惕肉困,渐成颤证。治疗缓则以治本为主,急则以治标为主。治本子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凋补阴阳;治标予熄风,祛痰,化瘀:临床各种证型均町适当配伍熄风止颤之品。风阳内动者,宜潜阳;痰热动风者,宜清热化痰熄风;气血亏虚者,宜补益气血;髓海不足者,宜填精益髓;阳气虚衰者,宜补肾温阳?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灵活变通。本病为难治病证,部分患者呈逐年加重倾向,因此,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重视调摄:
  '临证备要'
  J.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肝藏血主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肾藏精生髓,肝、脾,肾亏损,则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肢体震颤,因此,养肝健睥益肾是治本之法。痰浊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者,据“血行风自灭”之理,临证当用养血活血,化痰祛瘀通脉之品,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2.颤证属“风病”范畴,临床对各证型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熄风之法,而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等也常与熄风相伍,常用的药物有钩藤,白蒺藜,天麻、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白僵蚕等。其中虫类药不但熄风定颤,  臣有搜风通络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言:  “久病邪正1昆处其间,?卓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运用虫类药物.以焙研为末吞服为佳,人煎剂效逊?临床证明,羚羊角粉在颤证的治疗上有肯定的疗效,久颤不愈者可配合应用,但其价格较贵,临证可用山羊角代替。
  3.年高病久,冶宜缓图。因老年体衰,加之震颤臼久,脏腑气血失凋,病理变化复杂,往往难以迅速收效,欲过分求速反易招致诸多变证,故治疗只宜缓缓图之,慎用耗伤气血阴阳等攻伐之品。如能减轻症状,控制发展,则应坚持治疗。
  '医案选读'
  李某,男,85岁:
  震颤,四肢失灵活,右重,形胖痰甚,颜面青黄微浮,饮食尚可,二便调和。壮年饮酒过多,湿甚生痰,隧道寒凝,痹而不通,筋失濡养,以致震颤,手足运动失灵。六脉皆沉,是为六阴之脉,俗谓寒湿之体。舌质淡而不红,苔白而滑腻,也属痰湿之征。治宜温运中
  中医内科学
  州,化痰柔筋,用导痰汤化裁、季秋之后,合苓桂术甘汤,四斤丸加减为丸,冀痰消筋柔,隧道畅通,营卫调和,震颤之患,可能减轻。处方:
  茯苓6克  半夏6克  化橘红4.5克  炙甘草3克  姜制南星4.5克  炒白芥子6克明天麻6克  钩藤6克  远志3克  生姜3片
  丸药方:明天麻120克,淡苁蓉120克,香木瓜120克,川牛膝120克,前四味用米醋半斤浸一宿曝干,法半夏60克,云茯苓60克,化橘红30克,白芥子(炒香,研细)30克,姜南星30克,熟附子15克,虎胫骨(另为细末)15克,沉香(另为细末,勿用火烘)15克,桂枝(去皮)30克,生白术30克,甘草15克。共研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
  6克,早晚各服1丸,细嚼白汤下。
  (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痰湿痹证震颤
  病案二
  张某,男,73岁。初诊:1991年6月15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主诉:右手震颤2年余,伴反应迟钝半年。患者来诊时右手不停振掉,如搓丸数票。平时不能持筷拿物,经常打碎碗碟,行走不稳,起步维艰,两年来逐渐加重。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近事过目即忘。腰酸足麻,小便淋沥,夜尿频多,面色黯红而枯槁。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滑。脑CT提示:  “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流图示:  “两侧供血不平衡,左侧血流速度及流量下降,脑血管外周阻力增大”。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腰椎病多年。
  此乃高年体虚,多病交织,肝肾亏虚为本,风痰阻络为标。治当熄风潜阳,化痰祛瘀,兼顾培补肝肾,方用:炙鳖甲1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牡蛎25克(先煎),炮山甲10克(先煎),炙水蛭5克,赤白芍各12克,炙僵蚕10克,广地龙10克,制首乌12克,大生地12克,制黄精12克,川石斛10克,怀牛膝12克。
  服药7剂有效。服2个月再诊:原方去炮山甲,加枸杞子10克,加重培本之效。
  又诊:服药4月来,精神良好,反应灵敏,舌色改善,面容亦稍丰泽,右手震颤明显减轻,有时已可不抖,生活亦已自理,唯有下肢仍有时麻木,两便正常,苔薄舌淡红,脉细滑。原法有效,因风象大减,转以培补肝肾为主,方用:大生地15克,制首乌15克,制黄精10克,枸杞子10克,赤白芍各12克,潼刺蒺藜各10克,黄芪15克,炙鳖甲1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制南星10克,水蛭5克,川芎10克,丹参12克。
  又服2月,右手震颤基本消失,唯激动和紧张时仍抖。遂以本方稍事加减,予以巩固。连续服药近5年,震颤已完全不发,其它自觉症状也均消失,血压平稳,糖尿病等兼病也得
  到控制。
  '樊蓥.周仲瑛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中医杂志.1996;37(11):663'
  '文献摘要'
  《素间?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骨将惫矣。”
  下篇  各沦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人脾……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人肾,窍泻无度。”“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医宗己任编?战振栗》:“大抵气血俱虚,不能养荣筋骨,故为之振摇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若身摇不得眠者,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或加味温胆汤。”
  《医碥?颤振》:“颤,摇也,振,战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风木盛则脾土虚,脾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风淫末疾。风火盛而脾虚,则不能行其津液,而痰湿亦停聚,当兼去痰……风火交盛者,摧肝丸。气虚者,参术汤。心血虚,补心丸。夹痰者,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定振丸。”
  第五节  腰痛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腰痛一证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素问?刺腰痛论》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介绍了相应的针灸治疗。《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风冷乘之”,  “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留着,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并以突然发作者,称卒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腰痛。《丹溪心法?腰痛》渭:  “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丁概括。《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总结历代医家对腰痛的论述,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的辨治更为系统。对于腰痛治疗,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指出:“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如因外科、妇科疾患引起的腰痛,应参照相关教材辨治,不属本节讨论范围。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桌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或暑夏贪凉,腰府失护,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腰痛。湿性黏滞,所以感受外邪多离不开湿邪为患。
  2.体虚年衰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役负重,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不节,以致肾之精气虚亏,腰府失养。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言:  “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斫丧,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3.跌仆闪挫
  举重抬舁,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摒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发生疼痛。
  二、病机
  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带诸脉,亦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不畅而生腰痛。
  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内伤不外乎肾虚,而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虚而乘客,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发生腰痛。诸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说:“腰痛,精气虚而即客病也。”
  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诚如《景岳全书?杂证漠?腰痛》说:“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下篇  各沦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
  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二、病证鉴别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同,应子区别。
  2.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三、相关检查
  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