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节
作者:辩论      更新:2024-01-16 22:40      字数:4994
  '医案选读'
  病案一张某,男,42岁。初诊:1964年5月27日。1年前自觉咽喉不舒畅,渐有梗阻之象,继则食道天突穴处似有阻物,咯之不出,咽之
  不下,数医院皆疑为肿瘤,心情更加忧郁。据述有的中医认为系工作繁忙,劳累致虚,服中药200多剂,病情未见改善。自觉梗阻之物增大如鸡子,妨碍吞咽,甚则微痛,不能吃硬的食物,大便秘结,不思饮食,胸部不适,平时常有头晕头痛,形体渐瘦,故特至北京诊治。在某医院检查已除外食道癌,唯十二指肠有痉挛现象,  自觉症状依然如上。近4日未大便,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矢气较舒,睡眠不实,多梦,小便黄,脉沉弦迟,舌质正红,苔薄白带秽。综合脉证,病属气滞热郁,三焦不利,治宜开胸降逆。
  处方:全瓜蒌15g,薤白9g,法半夏9g,黄连3卧炒枳实3g,郁李仁6g,川厚朴4.5卧
  降香3g,路路通6g,姜黄3扣3剂。
  再诊:1964年6月1日。服药后喉部堵塞感减轻,肠呜,矢气多,腹胀减轻,食欲好各沦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转,大便日一次,量少成形,睡眠略安,脉沉弦有力,舌质正常,秽腻苔减。续调三焦,宣通郁热,原方加通草3g,续服5剂。
  此后于1964年6月6日三诊,1964年6月8日四诊,根据病情药味略有加减,进药10剂之后,精神转佳,患者自觉病除八九,脉缓有力,舌质正常。郁热已解,肠胃渐和,嘱改善
  性情急躁,并继服越鞠丸1个月善后。
  (高辉远等整理,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蒲辅周医案
  病案二
  李某,女,48岁。初诊:1975年5月17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近年来头痛持续不已,剧痛时引起泛恶,抑郁不乐,急躁易怒,多疑,精神恍惚,耳中时闻语言声,听后更增烦闷,有时悲伤欲哭,睡眠甚差,恶梦引起惊恐,耳呜头昏,腰酸,白带甚多,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苔薄腻,脉细数。长期服用镇静剂,效果不显。以上诸症,由于思虑忧愁过度,耗伤心气,兼有肝郁气滞,风阳上扰所致。治拟养心安神,疏肝解郁。炙甘草9g,淮小麦30g,大枣5枚,郁金9g,菖蒲9g,陈胆星9g,铁落60g(先煎),夜交藤30g,蝎蜈片6片(分2次吞服),7剂。
  二诊:1975年5月24日。月经宋潮,性情急躁,头痛较以往经期减轻,余症如前。日前小便频急而痛,尿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满视野,曾服西药抗菌药片,胃中不舒,现已停服。原方去大枣、菖蒲,加黄芩、知母,7剂。
  患者于1975年5月31日来院三诊,1975年6月7日四诊,1975年6月14日五诊,1975年6月21日六诊,每次均以初诊的处方为基础稍加化裁,每次服药7剂。经一个多月的治疗,头痛,心烦、梦多等症均明显减轻,平时已未闻耳语,仅安静时偶有出现,睡眠改善,
  日夜可睡9小时,情绪开朗,脉细,苔薄腻。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文东医案?郁证
  病案三
  陈某,女,40岁。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1980年12月30日初诊。1年前因受精神刺激,情志不遂,出现精神错乱,之后常出现幻听,精神抑郁,头晕,四肢酸软,心惊胆怯,夜寐不安,痰多,纳食不馨,心烦,坐立不安,舌黯,苔薄黄,脉细滑。辨证为肝郁化火,与痰互结,痰热内扰神明。治以清热化痰,镇心安神。清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竹茹10卧枳壳15g,生龙牡各30g(先煎),丹参15,琥珀粉3g(冲),胆南星10g,菖蒲10g,连翘10g,6剂。
  二诊:睡眠转安,幻听减轻,纳食增加,大便正常,舌黯红,脉躁动弦滑,再以养阴柔肝安神。浮小麦20g,炙甘草6g,大枣5枚,生龙牡各20g,丹参15g,炒枣仁10g,昌涌10卧远志10卧郁金10g,胆星10g,龙胆草10g,6剂。
  三诊:幻听已无,心跳亦平,睡眠安稳,纳增,舌尖红,苔薄,脉弦细,再以原方出入。丹参15g,炒枣仁10g,生龙牡各20g,浮小麦15g,炙甘草5g,茯苓20g,大枣5枚,赤
  小豆20g,生苡仁15g,益母草15g,合欢皮15g,6剂。
  (董建华著.临证治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中医内科学
  '文献摘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
  《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麦大枣汤主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
  《丹溪心法?六郁》:“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初病而气结为气滞者,宜/顷宜开。久病而损及中气者,宜修宜补。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
  《证治汇补?郁证》:“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
  《类证治裁?郁证》:“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主治宜苦辛凉润宣通”
  第二节  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占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数种血证与有关病证列为一个篇章,并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诸病源候沦?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备急干金要方》收载了一些较好的治疗血证的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该书。《济生方?失血沦治》认为失血可由多种原因导致,“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而对血证的病机,则强调因于热者多。《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亦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自此之后,血证之名即为许多医家所采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血证沦》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血证可由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等多种原因所导致。而其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邪侵袭,或因热病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其中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
  血。
  2.情志过极
  情志不遂,恼怒过度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
  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
  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4.劳欲体虚
  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
  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或久病体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
  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之后
  久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使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
  畅,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二、病机
  当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寸,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正如《三
  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说:“夫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则无壅决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惰所郁,  自然顺适。万一微爽节宣,必致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返,或逆而上溢,乃有
  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
  各种原因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
  外两类。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从证候的虚实来说,由气火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在有的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此外,出血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出血反复难止。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病易治,久病难疗。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证。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正如《景岳全书?血证》说:“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表现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出血是一个常见的重要主症,辨治的中心,患者及家属一般均对此高度重视,快速求医诊疗。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3.咳血
  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
  4.吐血
  均可诊断为鼻衄。
  即可诊断为齿衄。
  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痰喘、肺痨等病史。
  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疽、症积等病史。
  5.便血
  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403
  7.紫斑
  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