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节
作者:辩论      更新:2024-01-16 22:40      字数:4974
  旺、心肾不交为多,病机虚实参见,治宜清心安神,疏泄相火为先;湿热扰肾,肾气不藏,病机多为实证,应导湿利肾;气虚下陷,不能摄精,宜子升清益气;久遗伤肾,下元滑脱,多由以上各型转化而成,其虚明显,当补虚固本,收摄精关。常用治法是“上则清心安神;中则调其脾胃,升举阳气;下则益肾固精。”
  '临证备要'
  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之遗精,临床较为多见,病由心而起,在治疗的同时亦特别注意调摄心神,排除妄念。用药不宜过于苦泄,以免伤及阴液,可在清泄中酌加养阴之剂。
  2.湿热下注之遗精,不宜过早固涩,以免恋邪,若精滑致虚,需视虚实,先后酌情施治,不宜专事涩摄。其次,用药勿太寒凉和滋腻,以防苦寒败胃,不利脾胃亏弱之体,且火
  湿互因,早施滋腻,恐碍湿的泄化。
  3.脾胃虚弱者,不可轻用凉药。益气之中,多寓升提,清气上升则脾湿不生运则不致化生湿浊,陷溺于肾,影响肾的封藏。
  4.肾虚不固,用补肾固涩寸,但求阴阳平衡,温阳避免刚燥,需从阴中求阳脾虚之人,补肾同时,尤应重视脾之健运,一概滋腻,易于呆滞。
  脾精输
  对兼有
  5.久遗不愈者,常有痰瘀滞留精道,瘀阻精窍的病理改变,可酌情用化痰祛瘀通络之变法治疗,往往可收到奇效。对于这种患者,临证辨证时不一定囿于舌紫脉涩,应抓住有忍精史,手淫过频,少腹,会阴部及睾丸坠胀疼痛,射精不畅,射精痛,精液黏稠或有硬颗粒状物夹杂其中等特点综合分析。
  '医案选读'
  病案一郑某,男,25岁
  初诊:肾阴不足,君相火旺,一水不能胜不静,舌尖红苔白。拟壮水制火,以摄虚阳。
  大生地12克  南沙参9克  炒白芍9克炒黄柏6克  生甘草3克  莲子3克
  二诊:肾阴不足,相火有余,梦遗仍频,养滋降为法。
  下篇  各沦  第五章  肾系病证?  389
  梦遗频作,头昏耳鸣,右胁隐痛,脉弦
  白蒺藜12克  煅龙骨12克  煅牡蛎15克
  头昏耳鸣,食欲不振,脉浮数,舌尖红。拟清
  大生地12克  怀山药9克  杭白芍9克  明天冬9克  煅龙骨12克  煅牡蛎15克  炒黄柏6克  肥知母9克  生甘草3克  莲子心3克
  三诊:食欲渐增,梦遗已少,夜寐欠佳,舌红渐淡,脉细数。仍从原意立方,原方加酸
  枣仁2克。
  (张小萍等编.中医内科医案精选,肾膀胱病证
  病案二
  郭某,男,23岁,农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
  遗精8年,在河北省邯郸市等医院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服用奥复星,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未得到控制。
  初诊:遗精5—6天一次,严重时1天一次,尿频,后尿道疼痛,小腹胀痛,腰酸不适,睾丸发凉,头痛(两颞部),寐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滑。前列腺指诊:偏大,质偏硬,压痛。前列腺液常规:pH值6.7,白细胞满视野/HP,卵磷脂小体(+)。
  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
  中医诊断:遗精(热毒内蕴,瘀浊阻滞)。
  治法:清热解毒,祛瘀排浊。
  处方: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
  当归10克  浙贝母10克  苦参10克金10克  乌药10克  黄柏10克
  虎杖15克  败酱草15克  冬瓜仁15克  鸡内
  二诊(1997年7月20日):服上方14剂,患者遗精1次,梦交、尿频,后尿道疼痛明显减轻,小腹不胀,头不痛,腰仍感不适,睾丸发凉,寐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继以前方。
  三诊(1997年8月4日):服上方14剂,患者遗精未作,诸症明显缓解,偶有小腹胀及腰不适,舌质淡,苔薄黄,脉弦。前列腺液常规:pH 7.1,白细胞10—15/HP,卵磷脂小体(+)。继用上方,巩固疗效。
  '骆斌等.王琦治疗遗精的思路与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4):43'
  刘左  胸脘胀闷,食人难化,甚则泛唾白沫,且有头眩,不时遗泄。脾肾两亏固,湿痰逗留中焦,宜和中化饮而摄精关。
  生白术二钱  云茯苓三钱  仙半夏钱半  陈广皮一钱  带壳砂仁(后下)八分藜(各)钱半  黑豆衣三钱  煅牡蛎(先煎)三钱  花龙骨(先煎)三钱  炙远志香曲(包)三钱  白莲须钱半  佛手八分
  中医内科学?
  另:五倍子一两,生晒,研细粉,每用二分,用津唾做丸,每晚塞脐中,外以无药膏盖每晚换一次,以一月为度。(沈仲理主编.丁甘仁临证医集?遗泄.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
  '文献摘要'
  《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人,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也,心火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合亦暗流而疏泄矣。”
  《折肱漫录?遗精》:“梦遗之证……大半起于心肾不交。凡人用心太过则火亢而上,火亢则水不升而心肾不交矣!”
  《景岳全书?遗精论治》:  “治遗精法,凡心火盛者,当清心降火;相火盛者,当壮水滋阴;气陷者,当升举;滑泄者,当固涩;湿热相乘者,当分利;虚寒冷利者,当温补下元;元阳不足,精气两虚,当专培根本。”
  《医家四要?七种遗精分虚分实》:“遗精有七,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而遗者,有思欲不遂而遗者,有贪色过度而精滑者,有肾虚不固而常渗者,此皆无梦而遗,为虚证也……又有因相火动而梦遗者,为虚中之实证也……又有壮年久旷而精溢出者……又有饮酒厚味,痰火湿热扰动而精出者……此二者,皆实证也。以上共为七证,当分虚实而治,庶几不成。,,
  附  早泄
  早泄是指房事时过早射精而影响正常性交而言,是男子性机能障碍的常见病证,多与遗精、阳痿相伴出现。
  早泄多由情志内伤,湿热侵袭,纵欲过度,久病体虚所致。其基本病机为肾失封藏,精
  关不固。病位在肾,并与心脾相关。病理性质虚多实少,虚实夹杂证候亦在临床常见。辨证应分清虚实,辨别病位。治疗原则,虚证者宜补脾肾为主,或滋阴降火,或温肾填精,或补益心脾,佐以固涩。实证者宜清热利湿,清心降火。慎用补涩,忌苦寒太过,以防恋邪或伤
  及脾胃。
  1.肝经湿热证
  泄精过早,阴茎易举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泻肝经湿热
  阴囊潮湿,瘙痒坠胀,口苦咽于,胸胁胀痛,小便赤涩,舌红,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清泄肝火;泽泻、木通、黄柏,车前子清利湿热;柴胡,乌药疏肝理气;当归、生地黄柔肝坚阴。
  2.阴虚火旺证
  过早泄精,性欲亢进,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时有遗精,舌红,少苔,脉细
  下篇  各沦  第五章  肾系病证
  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知母,黄柏、丹皮清降相火;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龟板滋水养阴;金樱芡实,龙骨益肾固精。3.心脾亏损证早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心悸怔忡,食少便溏,舌淡脉细。
  治法:补益心脾。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远志宁神;木香理气;4.肾气不固证早泄遗精,性欲减退,治法:益肾固精。
  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生地黄,桂圆肉养血;枣仁、山茱萸、龙骨、金樱子益肾固精。
  面色咣白,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弱。
  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肾阴;附子、肉桂助阳;龙骨,金樱子、芡实涩精。
  各论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证。内科的多种病证均不同程度地与气血津液有关,本章着重讨论病机与气、血、津,液密切关联的病证,包括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阴津亏耗引起的消渴,津液外泄过度引起的自汗、盗汗,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水湿郁遏引起的内伤发热,气血阴阳亏损,  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
  等。
  此外,积聚、瘿病亦与气滞、血瘀、痰凝密切有关,章;水肿虽系水液停聚体内所致,但因其病位主要在肾, 但本书按脏腑分类归人肝胆病证一故本书将其列在肾系病证一章。临证应联系互参。
  第一节  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沦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并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本病论》说:“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说:“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金元时代,开始比较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加以沦述。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自明代之后,已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  “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景岳全书?郁证》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冶。小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等法,用药清新灵活,颇多启发,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王清任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作了必要的强调,对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郁证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综上可知,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的郁,即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明代以后的医籍中记载的郁证,多单指情志之郁而言。
  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的临床
  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郁证的病因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凋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若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气滞血瘀则为血郁;谋虑不遂或忧思过度,久郁伤脾,脾失健运,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食郁、湿郁、痰郁、热郁。
  2.体质因素
  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刺激,肝郁抑脾,饮食渐减,生化泛源,  日久必气血不足,心脾失养,或郁火暗耗营血,阴虚火旺,心病及肾,而致心肾阴虚。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所说:  “诸郁,脏气病也,其源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二、病机
  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