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节
作者:辩论      更新:2024-01-16 22:40      字数:4902
  治疗方面,在参照黄疽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加入活血行瘀、化痰散结、利胆通络之品。活血行瘀药物如赤芍、桃仁,莪术、丹参、虎杖、当归等;化痰散结药物如法半夏、橘红、莱菔子,胆南星、硝石矾石散、苍术等;利胆通络药物如炮山甲,广郁金,金钱草、路路通,炙鸡金,芒硝、山楂等。此外,黄疽日久不退,只要热象不显著,即可酌加桂枝(或肉桂)、干姜,附子等温通之品,有助于化痰湿,通胆络,退黄疸。正虚者宜加入补气健脾、养肝益肾药物,以扶正达邪。药后5天,体温渐降,尿量增多盆草加至30g,续观。连服上方70剂纳稍差。复查肝功能示:ALT 10U12.5/Jm01/L,Pt正常。
  半月后体温完全正常,黄疸显减,腹水消退。原方垂体温未再复升,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腹胀消除,食A5T 21U,  ALP 170U,  GCT 60U,  A/G为  1.76,  TbU
  (周仲瑛.冈仲瑛临床经验辑要?重型肝炎热毒瘀结证的研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文献摘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搏,……民病黄瘅。,,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
  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肝热,热在当下之。”《诸病源候沦?急黄候》:  “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景岳全书?黄疸》:“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
  附  萎黄
  萎黄一证,与黄疸有所不同,其主要症状为:两目不黄,周身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小便通畅而色清,倦怠乏力,眩晕耳鸣,心悸少寐,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象濡细。本病是由于虫积食滞导致脾土虚弱,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血,气血衰少,肌肤失养,
  以致肌肤萎黄,无光泽。此外,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血亏气耗,肌肤失养而发本病,临床亦属常见。
  在治疗上主要是调理脾胃,益气补血,方可选用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之类。常用药加炙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阿胶滋养阴血;桂枝,砂仁
  温中和胃。虱、贯众;
  。
  。
  第三节  积聚
  。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严,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姜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并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如《灵枢?五变》苎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甲:,苎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难经?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4《临产乏乒三笔三主乙鹄十三:产三兰盖子乙票昙产:罢严二三孟严罢芸之主子需;翠需等琶苎九.大黄广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常用方剂。《景岳全书?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总其严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巳”,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c《医宗必产?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受到后吐医家的重视:此.外:;千金方》,纱+台秘要》.《医学入门》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内服药物,而且还注意运s‘姜笑兰站:子芸:大慧笔竺念念子气靥认骠芸云念祟芸票严寿票这后形成的积竺(疟母)称为“症瘕”;《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指出:“其病不动者,名为癇;若病虽确痴√√让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杂病广要?积聚》篇明确说明“症即积,严即竺二心+,  《诸病源候论》记载的“癖块”,  纱+台秘要》记载的“痃癖”,  《丹溪心法》记载的
  “‘弋品嚣,证怒谎端韶冶二怒核、胧椭等,骗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c
  1    '病因病机'
  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失凋,饮食所伤,寒邪内犯,及它病之后,肝脾受损,脏腑失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而成。一、病因
  ;二气干气不舒,脏腑失和,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  日积月累,  可形成积聚。如《金匮翼?积聚统论》篇说:‘‘凡忧思郁怒,久不能解者,多成此疾”。
  ;涩气饱失宜,或恣食肥厚生冷,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
  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然而,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结成积聚,故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两者比较,聚证
  中医内科学
  浊凝聚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结,则成聚证。如痰浊气血搏结,气滞血阻,脉络瘀塞,  日久则可形成积证。《景岳全书?痢疾论》说:“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
  3.感受寒邪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阻滞气机,气血瘀滞,积聚乃成。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亦有外感寒邪,复因情志内伤,气因寒遏,脉络不畅,竺血凝聚而成积。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  “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以上说明,内外合邪可形成积聚。
  4.病后所致,  黄疽、胁痛病后,湿浊留恋,气血蕴结;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或感染虫毒(血吸虫等),肝脾不和,气血凝滞;或久泻、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均
  二、病机
  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又有一定区别。
  病位主要在于肝脾。肝主疏泄,司藏血;脾主运化,司统血。如肝气不畅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不通,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脾运失职
  本病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多属实;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则往往转以正虚为主。以上所谓虚实,仅是相对而言,因积聚的形成,总与正气不强有关。故《素问?经脉别沦》说:“勇者气行则已,怯者著而为病也。”
  聚证病程较短,一般预后良好。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人血转化成积旺。症积日久,瘀阻气滞,脾运失健,生化乏源,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气阴并亏。若正气愈亏,气虚血涩,则症积愈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增大。如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一此严重蛮证c如积久肝脾两伤,藏血与统血失职,或瘀热灼伤血络,而导致出血;若湿热瘀结,肝脾失调,胆汁泛溢,可出现黄疽;若气血瘀阻,水湿泛滥,亦可出现腹满肢肿等症。故积聚的病理演变,与血证,黄疸,鼓胀等病证有较密切的联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腹腔内有可们及的包块。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
  久泻,久痢等病史。
  或胀,不
  2.  9
  症剠成的时叵分,多大者,六脐穷处;彝聚也。”
  瘕贝诊断,上核,必勇日趋肿了
  积补兼施正气尚未者,
  病证鉴别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肝胆病证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症积与瘕聚
  症就是积,症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
  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难经?五十五难》说:“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三、相关检查
  瘕聚多属空腔脏器胃肠的炎症、痉挛,梗阻等病变。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配合腹部x片、B超等检查,症积多为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必须结合B超,CT,MRI、X片、病理组织活检及有关血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病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
  二、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子消散;中期邪实正虚,子消
  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子养正除积。  《医宗必读?积聚》曾指出: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三、证治分类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腹中结块柔软,寸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
  。 290  ?中医内科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前方疏肝解郁,健脾养血,适用于肝气郁结,脾弱血虚者;后方疏肝行气,温中化湿,适用于寒湿中阻,气机壅滞者。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行气散结、
  如胀痛甚者,加川栋子,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活血化瘀;如寒湿中阻,腹胀,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砂仁,桂心等温化药物。
  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气聚不散,结而成块。
  代表方:六磨汤为主方:本方行气化痰,导滞通便,适用于痰食交阻,脘腹胀痛,饱闷气逆,大便秘结之证+
  常用药:大聋,槟榔、帜实导滞通便;沉香、木香,乌药行气化痰,使痰食滞结下行,气机畅通,则瘕聚白消。
  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所致者,可加入鹤虱,雷丸,使君子等驱蛔药物;若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加山楂、六曲。六磨汤以行气导滞为主,平胃散以健脾燥湿为主,运用时宜加区别。
  (二)积证。
  血结块,为本证的主方;六君子汤旨在调补脾胃,适用于脾虚气弱,合用或间服,达到攻补兼施的目的。如积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者,坚,兼顾正气。
  运化失健者,可与上方可并服鳖甲煎丸化瘀软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活血化瘀消积;香附、乌药、陈皮行
  气止痛;人参、白术、黄精、甘草健脾扶正。
  如积块疼痛,加五灵脂、玄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气止痛;加白芥子、半夏、苍术等化痰散结药物。
  3.正虚瘀结证
  如痰瘀互结,舌苔白腻者,
  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证机概要:症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八珍汤补气益血,适用于气血衰少之证;化积丸活血化瘀,软坚消积,适用于瘀血内结之积块。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当归、白芍、地黄、川芎益血;三棱、莪术、
  阿魏、瓦楞子,五灵脂活血化瘀消症;香附、槟榔行气以活血。
  若阴伤较甚,头晕目眩,舌光无苔,脉象细数者,可加生地、北沙参、枸杞、石斛;牙龈出血,鼻衄,酌加山栀、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凉血化瘀止血;若畏寒肢肿,淡白,脉沉细者,加黄芪、附子、肉桂、泽泻等以温阳益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