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节
作者:左思右想      更新:2023-09-05 21:13      字数:4967
  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
  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
  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
  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
  面的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
  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
  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
  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
  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
  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
  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
  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
  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
  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
  下了仪式的盛大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寻找机会来投奔这种仪式,
  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
  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我相信,
  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既传播又蕴藏。为什么
  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
  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正因为他们触动了
  许多人心底的蕴藏。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
  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
  四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
  解员把佛教故事讲成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
  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
  如画的山水也就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
  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
  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 and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
  刻划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慷慨沉郁气吞古今
  ——《莫高窟》导读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居留的大城市
  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
  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
  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哗的一声奔泻而出。”几年来,
  余秋雨就是在这块辽阔而古老的土地上,寻觅着中国文化的真谛,探测着被
  历史封存的文化内蕴。他的散文也由此获得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一种吞吐
  千年的历史气势。
  《莫高窟》是余秋雨“苦旅散文系列”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作者
  把人、历史、自然融为一体,在莫高窟这个具有深刻文化印迹的“人文景观”
  上,罩上沉重的历史气压,让我们在沉郁凝重的气氛中,去了解我们的历史,
  了解我们的文化,其实说到底,是去了解我们的民族。
  作者开篇就让我们回到历史,回到神话时代的华夏文明,一下子就让我
  们站到一个超越时空的视角。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文化发展的历程,显得
  既超脱又肃穆。然后作者才行云流水般地一气写来。他写到乐樽和尚建窟的
  传说,写到远来的朝圣者,写到窟中变化万千的色泽,然后,在赞佩和敬畏
  中,笔锋深入,作者开始在莫高窟身上,寻找到“民族心底”的“梦幻”,
  看到“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狂欢、释放,达到“神人
  交融、时空飞腾”的“自由的殿堂”。读到这里,我们不由感觉到一种心灵
  的震撼,它引导我们思考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生命本体,到底,
  我们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要建立、要留下的是什么?作者没有回答,
  他也不可能回答,他只是提醒我们去思考。
  余秋雨的散文总是高瞻远瞩,纵论古今,有一种气吞万千的气势。这大
  概和他长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熏染有关。其语言则典丽古朴,自然大度,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余秋雨散文已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王卫华)
  爱的履历
  梅洁
  。。N 姐,到我们这个年龄,心中的爱竟像屋前那株葳蕤的松——苍郁、
  伟丽、深深地绿了。
  三十九个春去秋来,难得一派如春的闲情,向你诉说一纸娟娟的寄托。。
  天黑了,亮亮的月光空空地染了我的全室。风紧了,萧萧的凄凉。他不
  在我的身边。。
  依着阳台,浓黑的一黛远山,在天边朦胧地静止,虫儿——这夜的幽灵
  在唧唧地响叫;一只单归的鸟儿从我的顶上哀哀地飞过。抬头,苍茫的微月
  勾垂,我忆念着他。漫漫地忆念啊。。
  一
  初识在高高的秋夜。
  我从南方来。一卷裸着棉套的薄被、几本书,一只扁担。。我穿着草鞋
  从南方来,到那所高等学府去念书。释然的心似如归的鸟,一路唱一支少女
  的歌。北上的列车载着我抑扬的向往和喜悦。。
  南来惶惶的我,走出堂皇的站台。伟丽的都市、庄严的钟声,催我快乐
  地浸在如雨的泪中。
  华灼灿烂的夜拥爱着我,古都秋凉的风拥爱着我。沿着宽坦的长安街,
  我走向快乐的迷离。。
  他向我走来,矫健的逆光的影向我走来。
  “。。你是新生?那边有迎新站。。”他背着一卷行李,指着迷离的夜
  的远方。
  瞬间明亮的凝视,通着南方、北方的问候。在那面飘扬的校旗下,我们
  静默地站定。
  富丽的校车载着晚来的我和他,向西匆匆地驰去。窗外,光辉灿烂的长
  街,微微茫茫的高月。。我想着未来的路。
  他远远地离我,坐在车后的暗处。偶尔回眸,只望见两片闪光的镜片。
  镜片后的眼睛也在望着一个遥远的光明么。。
  难忘我们风光“颐园西子”的午后,他站在我们的队尾。蓦然惊诧前夜
  偶然的奇遇,向他投去一个惊奇的哂笑——我们一个班?!他望着我,一片
  漠然。鹰翅般翱翔的墨眉展示着他孤傲独立的伟仪,山峦般伟峻的鼻梁皱起
  一个冷毅的“川”字。冷峻雕塑着他的心么。。
  二
  N 姐,总也难忘我们青春不幸的岁月。
  虚妄的狂热,蛊惑和诱骗、幽暗的心思加疯狂的极欲,把人类极多的美
  好碾成了齑粉。我心中宏大的母性的怜悯远去了,友爱远去了,理想远去了。
  盲目的崇拜和神权般的信仰。。
  臂腕上佩戴起一截截血红。。
  一截截血红似一道道殷红的河,流淌着戮杀真理的血、流淌着戮杀感情
  的血,流淌着戮杀人类灵魂的血。。有人戴那一截红,标示“革命”,有人
  戴那一节红,强做“护身”。。然而,他没有戴。
  那个师范学院的女生离他而去了,离他的爱而去了,为了她极羡的“革
  命”,为了他没有“红袖章”的标志。
  秋高的月朗朗地辉照,借一缕苍茫的月辉,我默然地向他走去,我也没
  有红袖章。。
  他告诉我:“倘若人失去自我的思想和灵魂,权当行尸走肉了。。”
  他英俊的脸仰望着漾蓝的夜幕,流着苦汁般的辛泪;伟峻的鼻梁怆然向
  天,耸起陨落的企盼;鹰翅般翱翔的墨眉鼓翼着他饮啜的希望,他想起故土
  下沉眠的母亲,想起苍然衰去的父亲和父亲般贫瘠苦难的土地。。
  他问起我的父亲,问起那个无辜沉没的灵魂,我哭了。。刹时,我心中
  宏大的、常常愿去抚惜别人的心突然消匿,我像一只可怜卑微的小鸡,需要
  母亲暖翅下的逸眠;我像一个孤苦飘落的孩子,需要大的伟岸的依傍。圆明
  园废墟的碑石上,我们的心走向凄苦的理解。。他是我逸眠的暖翅,他做我
  依傍的大山。
  “刀枪”的歌在远处响彻着疯狂和愚昧,
  我们没有红袖章。。
  三
  。。N 姐,你断难相信纯稚而活泼的我,能与冷峻而独傲的他将命运结
  合在一起,奋然通达生活的彼岸。
  每每静独的晚夜,我便忆念起那晚光辉地夜遇,忆念如风如雨的五年。
  幻梦般的岁月似绵绵的青烟,托浮我渺渺地顾往。我真不知那晚的初识竟真
  的铸成了后来至诚的歌;我真不知他独爱的嫉妒竟成了我深长的远梦,逗我
  于他怀中不羁的朗笑。。
  如今,人生的夏秋已降属于我,他仍固守这绵长的独爱——抑或是纯真
  的热情、直善的怜悯,只要是对于异性,他便每每地妒嫉。。
  N 姐,感念他独爱的警守,我愿死在他爱的淹渍之中。然而,我也常常
  愤愤地黯然:我难道不属于独立的我么?我心中母性般宏大的爱只能固在小
  小的家么?我难道除了家不能再有友谊的布施和奉献么?我难道不能像伟岸
  的树一样生长属于我自己的昂扬么?
  N 姐,我真想撞破他坚硬的孤傲,还我细致、温柔的安乐;我真想剪碎
  他狭隘的妒嫉,还我大海一样的宽宏。。
  然而,我却于愤然默然中接受着他的驯化,我用全部的温存和辛劳缩短
  着我们性格的差离,我本分地厮守着属于他的长安。。
  我是他奋进的船上之一叶木桨。。
  N 姐,男子沉重铭心的爱,女子赤诚无至的爱到底该有何样的归宿?
  四
  。。N 姐,季节的秋天有沉甸甸的收获,岁月的秋天我采撷理解的欢乐。
  不能想象季节的秋天是干瘪的,不能想象岁月的秋天爱很遥远。
  “你永远是个孩子,实望你的成熟多于纯稚。。你该是一株独立的
  树。。”蓦然看见他宽容的神采,似十月明丽的阳光;蓦然看见他相知的神
  目,海子样滴着月色。于是我黄昏般萎落的心蓦然交给蓝色的天,灿灿地晴
  朗。
  N 姐,天宽地厚,水绿山青,难得秋野的花在晚风中如歌的独放,难得
  成熟的挚爱在岁月的黄昏这样地沉重。。
  明天,我去采访,去做我繁杂而维艰的工作,去我的编辑部扒格子,去
  工厂、农村寻找文章的模特儿,去生之路上觅我生命的光辉灿烂。。
  他在做完枯燥庞杂的经济计划工作之后回家,慰我孩子母亲不在时的艰
  窘和孤寞,做我朴馨的家我离去后的繁多劳务,点我缭绕缠绵的爱的明灯。。
  四十岁是生命的开始,
  我的日子生长着银杏树。。
  N 姐,今夜的星光唯我独享,为了这么多、这么多的忆念。。
  永远的爱
  ——《爱的履历》导读
  《爱的履历》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近、理解
  的颂歌。
  作者用书信的格式,用舒缓的语调,娓娓地讲述了自己的感情历程。作
  品开头一部分,先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气氛:丈夫不在家,作者要在黑夜的灯
  下,向老友诉说“闲情”。然后分四个部分,分别描述了自己和丈夫从相识
  到成家最后终于互相理解的过程。相识是浪漫的,在初来读大学的第一天意
  外相遇,又恰巧发现是同班。然而“他”的脸上表现的却是漠然,是孤傲独
  立。作者和他的距离似乎远了。但接下来一部分,已到了“文革”的岁月。
  他要维护“自我的思想和灵魂”,没有加入戴红袖章的行列;“我”则因为
  父亲无幸受屈而失去戴红袖章的权利。两个人由于共同的遭遇靠近了。但是,
  感情的发展并不总是顺利的。性格的差异、他的爱妒忌使作者很痛苦,她想
  抗击,想改变他的孤傲,驱除他的妒忌,但深厚的感情使她没有采取过激的
  手段,而是用温柔的方式去缩短“差离”。至此,作品用的是平实、温和的
  语调进行描写,用缓慢的节奏讲述着故事。然而到第四部分,气氛忽然一变
  而为明丽、欢快,作者得到了盼望已久的东西——他的理解、真正的相知。
  作者难以表达自己的欣喜,把“黄昏般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