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节
作者:左思右想      更新:2023-09-05 21:13      字数:4898
  作品刻画了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赞美了她在黑暗的逆境中顽强战斗的
  革命精神。作者用一只搏击长空的“鹰”来象征这一女性。“她有两个强健
  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夜里飞”,而且
  在黑夜中“飞得那么天真,飞得那么热情”。“高”与“远”,“天真”与
  “热情”分别反映了她的志趣与情怀。鹰“旋舞一般地飞着”“她的脸面也
  现出了夕阳一般的霞彩”,“她伸展着两个翅膀,倾侧着,回旋着,作出了
  短促而悠远的歌声,如同一个信号”。最后,她“如同一只被猎人从赤红的
  天空击落了下来的鹰雏”,“被六个枪弹贯穿了身体”。作者不仅写出了她
  在勃勃英姿以及灵魂深处传达出来的音响,更展示了她的崇高悲壮。也正是
  因此,作者才被震撼——“我忘却了忧愁,而变得在黑暗里感觉奋兴了”。
  在艺术上,作品集散文与诗歌之长,既有诗歌的跳跃特点,又有散文随
  意而发的自由。全篇主要由三个片断构成:“南方的黄昏”“一个忧愁的故
  事”“新的希望是一个艰难的产生”。跳跃产生了空间感,使得空间更加开
  阔,意境得以转换和升华,主题不断深化。同时,作品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含
  蓄上,作品中塑造的鹰有一种“意在言外,思而得之”的博大意境,耐人回
  味。在有限的造形中作无限的表现。所以一般的论者都把本篇作为散文诗而
  论之。作品的格调是优美的。语言流丽清新,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也多
  有使用。
  (郑永)
  马
  吴白箫
  “马是天池之龙种。”那自是一种灵物。
  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
  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
  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
  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
  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
  父亲的,说:下来罢!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
  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
  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
  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
  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
  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
  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
  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
  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
  骋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罢,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
  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閤村的祖伯叔,
  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
  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
  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
  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
  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人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
  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
  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溜几趟马。
  孟春雨霁,滑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
  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
  人的。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
  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
  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
  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
  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
  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
  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
  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
  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
  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
  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
  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
  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
  披着晚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话话;右边一只鸟飞了,
  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Old man isthe twiceof Child 我们也志同道合。
  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了,他就
  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
  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罢,跟班仍旧是我。
  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
  系马长松,去俯瞩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
  却是一个奇迹。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
  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
  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
  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
  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便荒诞不经吧,却都
  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
  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
  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
  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
  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那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
  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罢。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你那回忆中
  幸福的路。
  你不信么?“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那个落落大方说着这样话的家伙,
  要在跟前的话,我不去给他执鞭坠镫才怪哪。还有那冯异将军的马,看着别
  人擎擎着一点点劳碌就都去腆颜献功,而自己的主人却踢开了丰功伟烈,兀
  自巍然堂堂的站在了大树根下,仿佛只是吹吹风的那种神情的时候,不该照
  准了那群不要脸的东西去乱踢一阵,而也跑到旁边去骄傲的跳跃长啸么?那
  应当是很痛快的事。
  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
  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
  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
  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
  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肠的话,
  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马》导读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 20 年代中
  期开始发表作品。是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有散文集《羽书》(1941 年)《北
  极星》(1963 年)等多部。另有一些译著。
  1931 年作者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任职、任教,这时期
  发表的散文后结集为《羽书》。其中大多是以童年的故乡生活为背景,抒发
  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激愤。1934 年创作的《马》正表现了这样
  的主题。孩提时唱的:骑白马,到娘家;正月里的“春郊试马图”;端阳时
  骑马“一品尚书是不换的”境界;祖孙二人的“马踏白雪”等都浓浓地写出
  了故乡生活的“有趣”和可爱。字里行间也透露着某些感伤和怀恋。不然他
  就不会说:孩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时事的变迁
  和艰辛又反衬了对故乡的怀恋。另外,从“十万火急的羽文。。飞将在时,
  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的描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日寇侵占东北后,
  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在文章的后半部,作者更注意了对马内在品格的开
  掘,这样也就更加深化了对故乡的感情。
  在艺术上,本文思路清晰。时间上从“孩提”起笔,经“慢慢长大”,
  又“当了学生”,到“竟是大人了”顺序成章。空间上春、夏、秋、冬依时
  叙写,但各有侧重,而每一叙写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难忘的画卷。作者写的
  是马,表达的是对童年和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思路开阔,
  以庾信《春赋》开篇,再围绕着马极写童年与故乡,后又旁征博引历史上与
  马有关的人和事,虽有“儿女情肠”的“想家”情调,但给人的感觉却很开
  阔、厚实、深沉。语言上,朴素自然,不时插入方言土语,但很讲究,顺畅
  有味。尤其注意到语言的色彩感。“最记得一个冬天”的描写中,白雪、棕
  色的马、紫色的服饰、缕缕的炊烟,确实写出了“一个奇迹”。
  (郑永)
  记一辆纺车
  吴伯箫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
  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
  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一来它的车架,轮叶,锭子,跟一般
  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
  的确,那个时候在延安的人,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也无
  论是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或者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
  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
  家亲密的伙伴。
  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抗日的
  领导力量。我们抗日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
  食”,结果彻底粉碎了敌人围困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
  人,不但吃得饱,而且穿得暖,坚持了抗战,争取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开
  荒,种庄稼,种蔬菜,是保证足食的战线;纺羊毛,纺棉花,是保证丰衣的
  战线。
  大家用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用纺的棉纱合线,织布。很多同志穿
  的衣服鞋袜,就是自己纺线或者跟同志们换工劳动做成的。开垦南泥湾的部
  队甚至能够在打仗、练兵和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而外,纺毛线给指战员发军
  装呢。同志们亲手纺线织布做的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那个时
  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
  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不舍得丢弃。
  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衣服只要整
  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随心。西装革履,华丽的服饰,只有在演剧的时候作
  演员的服装,平时不要说穿,就是看看也觉得碍眼,隔路。美的概念里是更
  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胳膊疼腰酸,不过在刻苦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