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作者:左思右想      更新:2023-09-05 21:13      字数:4978
  和语言的朴实自然相结合,构成一种坚毅朴素的诗风。诗的美在于内在生命
  的奔突和律动。
  (邵子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敬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像刀,像剑,
  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1977 年3 月27 日
  独立的人格理想的爱情
  ——《致橡树》导读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把抒情的主体化作一株木棉,而把自己的所爱比
  作橡树。致橡树,就是诗人对所爱之人的告白。这告白所表达的对爱的追求
  是诚挚、坚贞而又炽热的,但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爱是建立在独立、平等的
  人格基础上的,这种爱纯粹而崇高。
  诗中,诗人断然摒弃了那种扭曲爱的本质的陈腐的观念,她否定了凌霄
  花之于高枝,鸟儿之于绿荫的爱情观,这种观念是依附性的,它消失了人的
  尊严,泯灭了人的价值和人性。两个“绝不”表白得毅然决然。接着,诗人
  也对历来被人们称道的奉献性的爱情观进行了扬弃,尽管这种“爱像泉源”,
  “像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因为它仍然是以一方的牺牲为前提
  为代价的。这里诗人的用词非常有分寸,是“不止像”。真热的爱情中是不
  能没有付出的,但,“这些都还不够!”那么,诗人的理想的爱情观是怎样
  的呢?“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
  树的形象”,就是一个独立自尊的人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坚实的
  平等基础上的。“树的形象”显然是一个象征,“站”也有深刻的含义。作
  为人,在任何时候,甚至是在婚姻、爱情这样神圣的过程中,也不能丧失了
  自己的尊严,放弃了自己的价值。如此,甘苦与共,互相支持,才可能有真
  正的理解,才可能有真正的爱的甜蜜。在确立了爱的基础之后,诗人又作进
  一步的升华,在诗的最后道出了爱的本质:“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种爱深沉、高尚、博大。
  诗所抒写的爱是清醒理智的,一方渴望得到另一方的理解和尊重。诗人
  高扬起一面哗哗作响的旗帜。这首诗与其说是爱的表白,不如说是人格独立
  的宣言。诗人一连串的假设和随后的否定,表现了对隶属、依附的轻蔑,提
  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和人格准则。诗人曾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
  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我的诗来表现我
  对‘人’的一种关切。”在她的创作中,这种关切,既是价值尺度,把对人
  的信任、尊重的重新肯定,作为她的审美理想;又是作为观照角度,通过对
  人信任尊重和对心灵的抚慰,来表达她对现实的关切。《致橡树》正是她这
  种向往的一种实现。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这首诗的可贵的艺术性。诗的意象单纯而鲜明,物
  象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它们所包含的意蕴则是深刻而又新鲜的。诗人善于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看似平常、琐碎的具体的事物,浸透了她主观的浓郁
  的感情,来营造那非她莫于的美好的意象,对社会人生的敏锐、深邃的思考
  就寄寓其中。像“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你有你的铜枝铁
  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
  的火炬。。。”这形象让人过目难忘,既切合树的特点,又表达出对理想爱
  情的如火的向往,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舒婷很善于把握诗的节奏,内在的和外在的。如开头的两个假设,
  是三行一个意义单位。往下则是两行一个单位。“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一行一个单位,且十分简短。语言越来越简洁,密度越来越大,语言所承载
  的感情也越来越强烈。从句子的外形上看,舒缓而急促,这种语言方式对于
  爱的“宣言”是很合适的:一往深情,坚定不移。
  (邵子华)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1981.6 于长江
  对人性复归的深情呼唤
  ——《神女峰》导读
  神女峰本是长江三峡上的一个小峰,因其形状像一个女子的身姿,而衍
  生出一个神话传说。在漫长的年代里,它已作为妇女贞节的象征,一直被人
  们歌颂和咏赞。但舒婷的《神女峰》,却对这一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作了现
  代人的新的价值判断。透过神女峰,诗人看到了民族潜意识中那已成为陈腐
  惰性的封建伦理道德。可以说,诗人是以人性之光温暖了那颗被石头禁锢的
  心,使她复活了,爆发出那压抑了几千年的哭声。
  诗是从江中船上的游客写起的,游人们向着神女峰挥舞起各色的花手
  帕,20 世纪的80 年代,依然有人仰慕那位可怜的女子,冷酷的封建意识化
  为耀眼的光环,以这样一个石像的形式顽固地残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但是,
  时代毕竟进步了,请看:“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麻木
  的游人中产生了觉醒者,“突然收回”是瞬间的觉悟,“紧紧捂住自己的眼
  睛”是因为惨不忍睹,觉醒者在这千古流芳的故事中感受到了痛心和耻辱。
  “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描
  写异常精彩,用凝立的形象和阵阵的涛写出了现代人的沉思,这沉思如潮水
  一般,必将冲决一切封建伦理的堤岸,灌溉大片大片荒芜的心灵。如果承认
  神女存在的话,那么诗人在这里所塑造的就是一位放射着人性光辉的当代的
  女神。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陈腐的思想意识把人变成了不食人间烟
  火的神,化成了僵硬冰冷的石头。但是任何会呼吸的人总可感受它的忧伤。
  再重的石头也压不死心田的芳草,再美的彩饰也掩不灭心头的火焰。“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这一问石破天惊,在苍凉的历史的上空回荡不息。诗人
  无异于点亮了一座灯塔,在给迷失的心灵指明了一条回归的道路。
  “金光菊”和“女贞子”正在踏上这条回归的路。对于传统来说,这种
  回归就意味着背叛。可喜的是,背叛已形成了滚滚的时代洪流。“与其在悬
  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既是对爱的渴望,更是对人性
  复归的痛切的呼唤。一切做人的权力都应当受到维护和尊重,而决不应当被
  扭曲和阉割。
  如果说《致橡树》是从爱情的角度提出了人格平等的话,含有较多的理
  性的成份,那么这首《神女峰》,虽然也流露出明显的知性的因素,但更主
  要的是从感性的视角,深入人物的潜意识之中,来呼唤人性的解放。整首诗
  可以看作是抒情主人公的潜意识的流动。“谁”是一个无指定代词,以她来
  作抒情的主人公是很巧妙的,她几乎存在于每个现代人的心中。她在瞬间感
  悟,陷入沉思,产生了对千年伦理的质问,热血奔涌如翻飞的火焰。这种潜
  意识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赋予的,是时人精神孕育出的,而且正因为二
  者的统一和融合,使得诗篇血肉丰富,生机贯注,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
  另外诗中苍茫悠远的时空感,景情静动反差所构成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纷繁流动的意象以及典雅清丽而又不失火热的风格,都能给人以难得的艺术
  享受。
  (邵子华)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呵!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呵,
  是“飞天”
  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呵!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呵!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1979.4
  长子之心,赤子之情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导读
  舒婷(1952—),福建省福州市人。她以诗集《双桅船》和《会唱歌
  的鸢尾花》而驰名诗坛。《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 年4 月,获
  1979 年—1980 年全国中青年优秀新诗奖。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灾难深重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国家。新时期开始后,
  祖国“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人们为祖国的落后、贫困而痛心疾首,忧心
  如焚;又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鼓舞,信心百倍。站在“新刷出的起跑线”上,
  迎着“正在喷薄的绯红的黎明”,开始了伟大的新长征。“从我的血肉之躯
  上取得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是亿万人民的心愿。舒婷出身工人,在
  动乱的年代里,她当过泥水匠、炉前工、浆纱工、统计员,比较广泛地接触
  了基层社会的劳动者。她是祖国母亲在苦难中养大的女儿,她和祖国母亲甘
  苦与共、血肉相连。因此,她能鲜明地描绘出祖国的面貌,准确地传达出人
  民的心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向多难的祖国母亲倾诉情怀
  的壮歌。因为她集中、强烈地抒发了当代青年典型的情绪、追求和理想,因
  而备受青年人的喜爱,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效果。
  这首诗不是颂歌,也不是悲歌,它抒发的感情是好儿女对母亲的感情。
  诗中渗透着一种珍贵崇高的责任感,它既不同于以往夸大的自豪感,也不同
  于有些人的渺小的自卑感。这反映出新时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传统的忧患意
  识的光大。
  这首诗的意境是全新的。
  诗中把贫困、落后、发展缓慢等意象转化为“我”,又通过物我交流的
  艺术手法,把“我”转化为具体、鲜明的物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
  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这些物象是诗人
  首创的,是全新的。诗人又是用博喻的手法表现的,它们互相叠映,连续作
  用于读者的感官,印象深刻突兀,能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思考。又如诗中
  用“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比喻新
  的美好的希望正在破土而出;用“雪白的起跑线”赞美新长征的开始,用“绯
  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象征祖国光辉灿烂的未来。这些意象既为读者熟知,又
  新颖别致,意象的内涵非常深厚。最后一节用拟人化的手法,十分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祖国和当代青年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强调“我”是祖国不可分离的分子;“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我的
  胸中又包含着整个祖国。年轻的一代是祖国母亲用她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大
  的,他们甘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诗中的“我”是痛苦的化身,是希望的化身,到第四节,则是一代人的
  化身。诗以痛苦—希望—贡献的感情线索发展、深化。诗人抒发对祖国的感
  情,不是高唱赞歌,也不是一味揭露,而是把祖国放在自己沸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