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披荆斩棘      更新:2023-08-28 11:37      字数:4962
  或虚烦。小便不禁。玉门不闭。蓐劳血虚而晕之类。皆虚甚也。皆当大补血益气。
  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产后如中风伤寒六气为病之类。虽正治。亦须兼补其气血。经言切不可犯禁。谓汗下利
  小便也。
  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风痰积热。随病为治。生有胎恶。月里生惊。生赤生
  呕。生黄不便。脐风撮口。
  受胎毒甚者。则发惊搐。生赤则如丹涂肌肉。邪气上而呕吐。母受湿热。传胎而发黄。
  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脐风多在生下半月内有此证。盖受胎恶之甚也。
  变蒸发热。
  小儿变蒸。乃长经脉及腑脏智意也。
  风痫癫痫。
  钱氏分五痫。有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其状各不同。
  急慢惊风。
  如身热面赤。即发搐搦。目睛上视。牙关紧急者。阳证为有余。如因吐利。或吐不泻。
  日渐困而色黄。脾虚冷发惊。不甚搐搦。目微上视。手足动者。阴证为不足也。
  螈 惊愕。
  惊风热甚。则手足战掉。挛 惊恐愕然也。
  惊悸昏冒。
  惊则心悸不宁。热甚则昏昧。
  暴喘吐 。
  有喘甚者。俗言马脾风。吐乳食为 。
  腹胀鼻 嗽。
  胀有寒胀。热胀。脾胀之类。伤风寒为嗽者多。或为乳食盐物所伤而发 喘。
  中恶天吊。
  有中恶气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视。搦身直强宫瞪之类为天吊。
  鹅口重舌。
  白屑满舌为鹅口。舌下附肿如舌而短为重舌。心脾热甚也。
  木舌弄舌。舌胀大为木舌。脾热甚。舌络紧。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气不足。遇人客或物。则忤而惊。脾脏冷而痛。多夜啼。
  脓耳鼻疳。
  耳内生疮。脓耳汁出。三焦气热病也。鼻内有疮生疳。
  眉炼丹流。
  眉骨上生疮。太阳经风热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涂丹。血热甚也。
  阴肿便浊。
  睾丸发肿。肝经热胜也。小便或白浊亦浊。
  舌烂口臭。
  心热下陷。风自盛也。胃热则口臭。
  龈蚀牙疳。
  风热所胜。蚀牙龈至快。俗言走马牙疳。
  虫痛吐蛔。
  小儿哭而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慢。目无精光。虫痛也。
  疳瘦解颅。
  钱氏分五脏疳。筋疳骨疳之类。肾虚解颅也。
  便青颊赤。
  惊气内感。脾气不和。故泻。色青。心热上攻。故颊赤。
  食土饮水。
  食土者。胃气不足也。身热饮水。病在内。不饮水。热在外也。
  吐泻青白。
  泻利青白色。谷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伤食。泻黄红赤黑者。脾胃热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虚热。不露睛者胃实热。睡而嚏悸者。将发疮疹也。
  呵欠面黄。
  呵欠而面赤者风热。青者惊风。黄者脾虚。惊而睡者内热。呵欠气热者。
  伤风也。
  呷牙咬齿。
  手足阳明内热为病。
  泻痢脱肛。
  泻痢久则肛门纵下。湿热甚而缓纵也。
  痈疡瘾疹。疮痘发斑。
  钱氏论。小儿受胎恶。发疮疹。初欲发时。有五脏现证。呵欠顿闷者。肝也时发惊悸。
  心也
  。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在腑之下。不能食秽。胎毒
  不受。无候也。毒出归一证。肝水泡。肺脓泡。心斑。脾疹也。
  惊疳诸积。
  如食积乳积之类。
  大率为病。肝与脾经。
  此二经病多。
  脉治凭允。
  小儿虎口色脉。如紫。伤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即中恶。黄脾病也。
  钱氏方论。男女病情。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先富后贫。病日失
  精。
  先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良工勿失。脉病证治。
  知微可已。举腹痛经。阴证治例。海藏所云。玄机之秘。中脘痛者属脾土。脐腹痛者属少阴
  。少腹小腹厥阴分。三部殊涂细酌斟。太阴中土主理中。少阴四逆真武同
  。厥阴宜当归四逆。重则回阳霹雳攻。当汗不汗即生黄。当汗汗多因致 。不当汗而若汗之
  。蓄血定应无改易。汗多或有变亡阳。阴证脉候须仔细。(并出此事难知)
  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 唯宜用泻
  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功作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制。
  卷之四病机第四
  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
  属性:伤寒一日在太阳。头颈项痛腰脊强。
  太阳传阳明。为巡经传。少阳名曰越经传。传太阴名误下传。传少阴名表传里。传厥阴
  名巡经得度传。
  二日阳明传已受。身热目疼鼻干候。三日少阳胸胁疼耳聋俱病在表经。三阳经络或一病
  。未入于脏实汗证。
  经大略言之。三阳亦有入腑者。入腑则宜下。
  四日阳极传太阴。腹满嗌干脉近沉。五日少阴传向里。口燥舌干渴不已。六日病经循厥阴
  。烦满囊缩热剧深。三阴已病即当下。
  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之温之。
  若重感之未易泻。何知病为两感寒。太阳病与少阴连。头痛口干烦满渴。荣卫不通腑脏
  热。
  阳明即与太阴病。腹满身热食不进。谵语传见二日中。三日少阳与厥阴。耳聋囊缩更乃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五脏已伤六腑闭。荣卫不行委和滞。
  凡此之际宜切思。温吐汗下须仔细。其不两感病传者。七日太阳病且愈。以下一日退一经
  。
  六经病愈藏脉通。至十二日大邪尽。病患神爽血气平。若感异气变他病。大法当如治坏证。
  表之表者大发汗。表之里者下且缓。里之里者下即通。里之表者润渍同。适当尽脉阴阳理。
  表里因之勿妄攻。
  卷之四病机第四
  伤寒证候(一首集次见伤寒百证歌)
  属性:伤寒之候。悉须审别。证传唯六。
  足三阴三阳为六经证。
  经常有九。
  六经外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证也。
  阳表阴里。
  表为阳。里为阴也。
  传变两感。
  传为次第传经。变为不传经而成异证者。阴阳俱病曰两感又曰双传。
  谓表里证俱也。
  病有坏异。
  有失于治之误为坏证者。有形证相应。服药间病忽变异。是灾怪也。
  合病并病
  二阳俱病为合病。若二阳先俱病。后一阳自病曰并病也。
  一病百合。
  病有首尾。只有一经者。如百脉一宗俱病曰百合病。
  辨风与暑湿温痉
  六证与伤寒不同。
  寒本阴邪。郁而变热。怫结转盛。手经冤热。
  伤寒只病足经。如不大便。烦躁发喘。斑证衄血之类。皆手经之冤热病也。又守真云。
  阳邪为病传手经。阴邪为病传足经。
  表里虚实。
  谓表虚里实。表实里虚。
  表里寒热。
  有外寒内热。外热内寒者。
  表里停水。
  表有水则多热。或咳或利。里有水则胁下痞。或硬。身凉汗出胁痛。
  寒热发厥。
  有寒厥热厥证。
  阳证阳毒。
  三阳独盛。阴虚暴绝也。
  阴证阴毒。
  三阴病深。陷而阳绝也。
  阳证似阴。
  阴证见而脉沉滑有力。
  阴证似阳。
  阳证见而脉沉微。
  阳盛拒阴。阴盛格阳。阴阳偏盛。阳结阴结。
  阳热之邪。偏结于内。阴气不能相杂。故其证能食。不大便。此为内实。名曰阳结。阴
  寒之邪。偏结于内。阳气不能相杂。故其证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
  阴易阳易。
  男子病新瘥。而妇人与之交。病曰阳易。妇人新病瘥。而男子与之交。病曰阴易也。
  发热潮热。
  热动复止。而热不常。或日晡发热。皆为潮热。
  恶风恶寒。
  伤风则恶风。如恶寒发热者。病在阳。只恶寒。病在阴。如汗后恶寒者。表虚也。
  往来寒热。
  或寒或热。休作有时也。
  汗后热在。
  汗后复热。多内实。或他经热在。
  下之仍热。
  有表证未尽。或阴微而复热。
  结胸与痞。
  按之心下痛为小结胸。不按自痛为大结胸。按之不痛。胸中气结。或满为痞也。
  脏结蛔厥。
  大便闭为脏结。胃中虚冷。因成蛔厥。吐长虫也。
  发黄发狂。
  有蓄血发黄。太阳传本也。有结胸发黄。下之早。太阳阳明本也。有湿热发黄。阳明与
  太阴也。有寒湿发黄。少阳与太阴也。肝热者狂。心热者颠。
  发 瘾疹。
  有下早。有失下。或胃热极而发。皆阳明热甚入于手太阴。斑则红点晕。瘾疹起疙瘩也
  。
  发喘咳逆。
  气逆则喘。难布息也。里病失于下。则咳逆。
  衄血证谛。
  鼻出血曰衄。热结下焦为蓄血失血证谛。
  唾脓咯血。
  重亡津液。热在上焦。肺痿而吐脓血也。
  谵语郑声。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烦躁发渴。
  火入于肺成烦。火入于肾成躁。少阴证多渴咳水也。六经皆有渴证。
  心中懊 。
  反复颠倒不安。心乱如有所失也。
  心下悸动。
  振寒而动曰悸。亦曰怔忪。
  气上冲胸。
  若吐若下后而里虚。心下逆满。气冲上也。
  外气怫郁。
  汗吐或下后。虚极腹热。则外邪郁于表。
  惊惕冒闷。
  忽身体振动曰惊惕。昏冒如闷。
  霍乱头疼。
  吐利并作曰霍乱。三阳与厥阴伤寒俱有头疼多。
  干呕吐逆。
  曰干呕。食入即吐曰吐逆。
  腹胁咽疼。
  有腹内时发痛者。有胁下痛者。咽嗌干痛者。
  膈内拒痛。
  表未解。更胃中虚邪乘入结于内。故痛。
  身疼身重。
  荣血不利为疼。湿胜也。汗后疼者。邪未尽也。
  咳嗽涎盛。
  火乘肺为嗽。停水伤风寒湿气。皆为嗽。脾热则涎盛。
  头汗自汗。
  里虚表实。阳气上行。故头上汗出。或际颈而还。病发黄也。凡伤风。风温。风湿。中
  暑。柔 。霍乱。下利。四肢逆冷。及阳明证。皆自汗。
  漏汗不止。
  阳气不足。因发汗而益虚。皮腠不固而汗不止。
  阳躁无汗。
  阳极而躁热无汗。
  腹满遗尿。
  气涩不通。壅而为腹满。下焦不禁。遗溺出也。
  舌上滑胎。
  丹田有热。胃中有寒也。
  下利便血。
  泄泻曰下利。曰飧泄。下焦不约。热甚而便血也。
  昼夜偏剧。
  阴虚则夜不宁。阳虚则昼不安。
  口燥咽干。
  阴证内热。津液不足也。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发热间。经水适来。而血室空虚。故邪气乘入也。
  伤寒似疟。
  忽寒忽热。休作有时。或汗已复热。
  邪中二焦
  清邪中于上。浊邪中于下。
  有多眠证。
  卫气陷于阴病。及风湿狐惑等证。皆多眠。
  或不得眠。
  阴躁或热甚。心烦则不能眠。
  二便不通。
  大便坚曰脾约。不通曰不更衣。小便不通。下焦不利也。胃中干。或热甚故尔。
  耳聋喉痹。
  经壅而不利为聋。清气不得上通也。热气上壅为痹。
  浑身壮热。
  阴微阳胜也。
  食复劳复。
  瘥后劳复。肉食所伤。再病曰食复也。
  小腹硬满。
  热气深陷。客于下焦。便小腹硬满也。甚则尿血。
  大便坚黑。
  热邪深陷也。
  手足逆冷。
  阳虚阴胜。厥逆也。
  漱水不咽。
  热邪在经。未传里也。
  肉上粟起。
  发热病。因冷水 之故也。
  腹内雷鸣。
  寒气相搏也。
  下利溏垢。
  寒则泄如鸭溏。热则垢腻。
  身难转侧。
  湿胜也。
  或如虫行。
  身痒如虫行者。久虚故也。
  脐内筑动。
  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
  项强KT KT
  太阳病。表实也。
  扬手掷足。循衣撮空。
  肝热甚乘肺也。
  狐惑声嗄。
  虫食上部声嗄曰惑。蚀下部咽干曰狐。
  筋惕肉 。
  体惕振摇而动。 证也。
  瞪目直视。
  心肾气欲绝也。
  汗出如油。
  正气已脱。
  喑哑不言。
  热伤少阴之络脉也。
  舌卷囊缩。
  阴邪下陷也。
  鼻内煤烟。
  阴毒之深也。
  指甲青黑。
  肝气绝也。
  目盲见鬼。
  脱阴脱阳也。
  九窍出血。
  下厥上竭也。
  环口黧色。
  脾气绝也。
  螈 口噤。
  变 证也。
  转筋入腹。
  邪气入里。与宿积相连。引痛入阴筋也。
  脚挛啮齿。
  风痹甚。阴气不足也。
  叉手冒心。
  胸中阳气不足故也。
  常须识此。伤寒坏异。观其脉证。传变复逆。
  传为有常之传经也。变为不常。阳忽变阴也。复如食复劳复。逆谓若汗吐下后仍不解
  。此犯逆也。若以上坏证之类。许叔微伤寒百证歌分类可见。并宜熟读。
  谨熟阴阳。随证为治。各使其宜。
  伤寒传变不常。宜熟辨阴阳之证。各得治法之宜。可汗可和。可不可润。可吐可火。可
  灸可水。可针可温。
  r图ps16a5。bmpr
  可汗者。表之证也。可和者。荣卫不谐。宜和解也。可下者。里证也。可润者。
  阴燥也。可吐者。食在上脘之类。可火者。阴毒证也。可灸者。阴证下陷也。可水者。
  热而燥也。可针者。并病也。可温者。里寒也。
  详其不可。究伤寒论。审识病机。制法之例。勉之秘之。诵之无HT 。HT 犹厌也。
  卷之四病机第四
  阴虚本病(一首集见格致余论)
  属性:夫天地物。各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
  性。惟人得备。形气所受。天地气生。阳气为气。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