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节
作者:缘圆      更新:2023-08-22 20:50      字数:4754
  ”
  “父亲过奖。”莫迟知道孩子们一走,李世民便要进入正题,索性也不再遮掩推诿。“有其他兄弟的事情,王爷便叮嘱莫迟纵然愚钝不能为父亲分忧,也不要为父亲增加烦恼才是,所以莫迟……”
  “恪儿是个好孩子,朕心里清楚的很。”刚刚李仁的表现,显然无意中歪打正着的在李世民心中为李恪赚得不少分数,李世民神色愉悦的点了点头,但随即又深深的叹息。“不过,你也不许因为这样,就对朕支支吾吾的。如今无虞和魏征先后舍朕而去,朕身边大胆敢言之人,是越来越少了!唉……“
  “父亲……父亲有命,那莫迟就斗胆了……”
  “朕很为立谁为太子的事情发愁。许多事情,朕虽是皇帝,但在此事上,也不能不顾虑到大臣们的看法。何况,此事拖了已经快半年,总要给群臣一个说法。朕也是十分的难以决断。”
  “父亲,如果事情真的十分为难,莫迟倒有个办法。”莫迟终于说出了一直对李恪卖关子的办法,其实是她从如今还远未出现的清朝皇帝那儿学来的。“既然父亲担心早早公布出人选会引起朝堂动荡,不妨将继承人的名字写成密诏,一式数份,或私藏,或交给亲信的大臣共同保存,待必要之时,再行公开。”
  “说不定,这倒是个好办法!”李世民想了想,脸上现出微笑,“莫迟丫头,你倒是总能给朕一些惊喜啊!”
  一二六 欲阻御驾思亲征
  更新时间2013…9…9 23:53:18  字数:3487
  “莫迟拙见,能为父亲分忧就好。”
  “不过,若是按照这个办法,恐怕到时候朝中不知留谁监国才好……”李世民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高句丽胆敢伙同百济攻打新罗。当今四海皆平,唯此一隅,朕打算御驾亲征,扫平高句丽。若朕亲征,则需留太子监国。大臣们也正因如此,才催促朕尽快定下太子的人选。”
  莫迟迟疑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其实我觉得,虽然大臣催促,父亲也不该急于立储。”
  “喔?”没想到莫迟会说这样的一句话,李世民眯着眼点了点头:“那你倒是说说,为何朕不该急于立储啊?”
  “立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大唐今后的生死存亡。高句丽之事,固然可恶,理该伐之,但若父亲为亲征高句丽,眼下草率定下储君,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了。而一旦册立太子,若无大过,当不可轻易废弃,到那时候就算想要改变主意也来不及了。”
  “你说的倒也有些道理。”李世民略感尴尬,捋着长髯欲盖弥彰道:“其实朕急于立下太子也不光是为了能够亲征高句丽……”
  “如今我大唐兵强马壮,良将辈出,也确实无需父亲亲自奔波。”这明明就是想去的不得了的样子嘛!对于李世民这种孩子气的言行,莫迟忍着笑,装作一副理该如此的样子,故意道:“看来是莫迟想岔了。”
  “嗯嗯。”李世民支吾着不再接下这个话题。
  莫迟见好就收,识趣的告退,去拜见杨妃。
  莫迟离开之后,李世民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思考刚才莫迟所说的那些话。
  莫迟的主意,确实打动了李世民,这个密诏的办法,似乎是解决眼下局面的一条出路,不过和莫迟那些学自后世的其他的想法一样,在眼下,这办法着实有点标新立异了。让朝中的大臣们接受现在没有太子监国而皇帝远征高句丽,显然是件非常不现实的事情。但是,如果草草决定继承人,亦不是李世民所希望的事情。
  ——特别是在故意被人算计的情况下。
  有件事李世民是没有对莫迟提起过的,那就是长孙无忌一直利用李世民想要亲征高句丽的这个契机,不断的在他耳边灌输晋王可立为太子的想法。虽然长孙无忌说的异常婉转,但李世民还是注意到了他的真正意图。
  李恪被诬陷的事情之后,李世民便不再像过去那样全心全意的信任长孙无忌了。虽然调查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那个诬告李恪的恩刻是长孙无忌指使,但长孙无忌苦心孤诣设下重重机关,让李世民对李治产生好感的事情,却因此被李世民察觉。他有意识的让李世民看到面对李泰时李治的敦厚善良,有意教导李治适当的表现出强势的性格,有意识的利用李世民想要御驾亲征的心理促成李治登上太子的位置。
  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的皇帝而言,这种事情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李世民隐约察觉到有一批大臣,将长孙无忌的动向,当作揣测圣意的风向标。这就更让李世民觉得难以安心。莫迟“无意”说起在此时册立太子的利弊,李世民又何尝想不到?
  世间皇帝所谓能够听取臣下意见,其实大抵都是因为臣下还是说中了皇帝的心思,若大臣真正能够左右皇帝想法,而皇帝也心甘情愿被操控,那这皇帝做的也就到头了。李世民显然不是这种皇帝,所以与其说他是采纳了莫迟的想法,倒不如说莫迟正巧说中了他心底的想法。
  按照历史,贞观十七年,在李承乾谋逆案平定之后,李泰被贬黜,李治顺理成章的被立为太子。而在莫迟这只小蝴蝶翅膀的煽动下,到了贞观十八年的新春,李治依然还是晋王,太子的位置,依然还空在那儿。
  除夕筵席时,李世民出人意料的召回了被贬出长安的李泰,引起了朝堂一阵骚动。李泰在太子谋逆事件之后,被贬为了东莱郡王,离开了长安。如今皇帝虽未恢复他亲王的封号,却还是将他召回长安,共度除夕,可见对其钟爱之深。
  经过这一场风波,本来颇胖的李泰比过去消瘦了不少,人也不似昔日那样张扬,似乎已经因之前的大起大落心如死灰幡然醒悟一般,行事低调的在长安度过新年之后,便又黯然回到了东莱的封地。即便如此,也难免叫人揣测李世民是否对这个儿子还抱有什么期待。就连自信对李世民知之甚深的长孙无忌,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小瞧了李世民与李泰之间的父子情深。
  倒是萧瑀和房玄龄坚定的认为,李泰是没有机会问鼎太子之位了,不然的话,李世民不会只是叫他回来过年,而不恢复他的亲王之位。这个推断,也透过莫迟,传入了李恪耳中。
  自从萧瑀和房玄龄一个直接、一个委婉的表示了对李恪的支持之意以后,莫迟便担任起信使的工作。她时常利用回娘家的理由和机会,在李恪与萧瑀之间传递消息。房玄龄一直高居相位,萧瑀也在李承乾案后恢复了相位,有这两大宰相级的智囊撑腰,李恪也可以安心许多。
  贞观十八年春,郝处俊与崔执结伴前来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令狐平、唐观和许圉师则留在安州继续帮李恪处理安州的政务,而李恪的恩师权万纪,则早在齐王谋逆之事结束后,就返回到安州继续当他的安州都督府长史。李世民似乎默许了李恪留在长安,反正亲王之中称病不愿去封地的人也为数不少——毕竟天下繁华,莫过于如今的长安,想要留在这繁华之地,也是人之常情。
  在太子未定,朝中大臣各怀心思的时候,大唐和高句丽之间的关系则是越发恶化起来。不出所有人的意料,虽然大唐遣使节调停,然高句丽与百济依然不肯向新罗罢兵,看来与高句丽之战,已经势在必行。为了避免两面开战,贞观十八年,李世民终于接见了代表薛延陀来朝的使节突利,赏赐宽慰一番,并特别优待薛延陀,同意将宗室女新城公主嫁给夷男可汗长子拔灼为妻,条件是令拔灼继承父亲的汗位。对于弑父之后一直苦于自己的汗位名不正言不顺的拔灼而言,能够得到大唐如此许诺,自是大喜过望,接到圣旨之后,便立刻开始筹备迎娶公主的事宜,正好使得大唐有了喘息之机。
  贞观十八年的秋天,军备、征兵均已准备妥当,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兵攻打高句丽。然而太子的事情,李世民却迟迟没有给出答案,令长孙无忌焦灼不已。
  “高句丽胆大妄为,占我中国辽东之地,又朋党百济,攻打我大唐属国新罗,占四十余城。朕屡屡遣使节教训,然其冥顽不灵。如今九州皆平,唯此一隅,朕定要扫平高句丽,一统河山!”
  “陛下圣明!”群臣跪倒齐呼。
  “自去年七月始,朕下令造船400艘,以备载运军粮;又遣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幽、营二都督府兵及契丹、奚、靺鞨等部先击辽东,以观其势;任太常卿韦挺为馈远使,节度河北诸州;日前又派太仆少卿萧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今朕再点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兵4万,战舰500艘,自莱州(今属山东)渡海直指平壤;兵部尚书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6万及兰、河二州胡族兵马直趋辽东,与张亮合势,水陆并进。届时联同新罗、契丹、奚众兵齐发,分道共击高句丽!”
  “微臣领旨!”被李世民点到名字的张亮和李绩一同出列,跪倒在地。
  程知节(即程咬金)大咧咧出列奏道:“陛下,有仗打,俺老程也不能落下!”
  李世民深知程知节的性子,并不怪他失礼,笑骂道:“少不了你!”
  程知节笑嘻嘻的归列站好,张亮却开口奏道:“陛下,臣虽领命,然自知愚钝,并非将帅之才,但不知总帅何人?”
  这话一出口,朝中空气蓦地紧张起来。自从李世民开始备战,大臣们便看出他有御驾亲征的打算。但太子未立,皇帝又去亲征,着实说不过去。
  长孙无忌奏道:“陛下若欲亲征,则当先立太子。臣以为……”
  “父亲如今万乘之尊,怎能长途跋涉亲自涉险?儿臣虽不才,亦愿代父亲领兵出征!”李世民尚未及回话,先有人把长孙无忌的话堵了回去。出列之人,竟是李恪。
  吴王李恪在朝中的位置如今很是微妙。群臣皆知,李恪因在薛延陀探听情报并救下契苾何力,九死一生,立下大功,而后又遭受不白之冤,以至于身体病弱。但似乎也因此而受到了皇帝的重视,虽其因体弱而滞留长安,却仍领命数日便来上朝一次,只是其谨慎低调的程度,使得这位在安州时素有贤名的吴王几乎成了朝上的透明人。比起被不少重臣推举为太子的李治,可谓天渊之别。
  谁知如今即将与高句丽开战之际,这位从未打过仗的透明王爷,竟然自告奋勇,要代李世民出征高句丽,实在叫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
  在场的人中,最为镇定的人,莫过于龙座上的皇帝。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李世民的嘴角微微翘了一下,但旋即敛颜道:”吾儿身体如今可好了?征讨高句丽之事非同凡响,你切不可逞强。”
  “多谢父亲记挂,儿臣身体已无大碍。儿臣也知征讨高句丽之事非同小可,然父亲九五之尊,儿臣着实不能看父亲身涉险境。况且儿臣固然愚钝,然亦知博采众长,兼听则明的道理。有李绩李大人等名将在侧,儿臣当不辜负父亲期望,得胜归来。”李恪跪倒在地,“请父亲允儿臣之所请。”
  “朕自少年时代,便为父亲征战天下,一生戎马,然而其间多次历经生死危机。”李世民看着下跪的李恪,终于缓缓开口:“战场之上,刀枪无眼,吾儿当真要继承朕之斗志,为我大唐开疆拓土,建不世之功?”
  “儿臣愿意!”听到李世民的话,李恪大喜过望,急忙叩首。“多谢父亲恩准,儿臣必定献泉盖苏文之首于父亲驾前!”
  一二七 束兵秣马征疆场
  更新时间2013…9…11 23:59:56  字数:3428
  李恪突然拜倒叩首谢恩,这才让朝堂上呆若木鸡的大臣们回过神来。
  刚才……吴王在说什么?献泉盖苏文首级于陛下驾前?
  先不说在李世民的儿子之中,还没有人有统兵的经验,吴王李恪已经是开了先例。就算是他真的带兵出征高句丽,竟敢大言不惭的说能够斩杀泉盖苏文?谁不知道高句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连隋朝也因远征而灭。如今,这位隋炀帝的亲外孙,却大言不惭,主动的站出来要求征讨高句丽。
  而且,这样的事情,陛下居然已经答应了!这才是真正让所有大臣开始仔细考量如今倒向支持李治为太子是否为时过早的重要问题。李世民能将如此重大的军权交给李恪,对其信任和重视的程度已经非常明显了啊!
  李世民带着一丝无奈的笑了笑:他还只是询问,李恪却已经将自己的问话变成了肯定。不过,他也的确属意李恪的提案。李恪突然站出来,实在是让他有些惊喜。
  被诬谋反之后,比起原来,李恪更是低调收敛了很多,谨小慎微。李世民感叹思念李承乾和李泰之余,多少也对李恪的改变有些伤感。在他印象中,李恪是个聪明无比,有几分刻意狂放肆意的儿子,虽然如此,却始终不改对父亲的孺慕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