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6 节
作者:江暖      更新:2023-06-28 14:00      字数:4751
  劬Γ龆ń陆木霾吒嫠呋侍蟆U谡馍材侵洌〔┒眉厥献白魈惶彝馐遣皇怯腥松陨缘鼗乇芰怂难劬ΑP〔┒眉厥系恼庖蛔湃粲幸馊粑抟獾幕乇埽顾淖稀⒏吖蟮纳裉泻绣摹6喽蚨运桓矣匈翡轮耄辈荒懿挥械愣椤K飞硭档溃?br />
  “太后,自从正月间流贼渡过黄河,到了山西境内以后,我朝大臣纷纷议论,建议应该赶快出兵南下,当时臣也拿不定主意,一时不敢贸然决定。目前我朝大臣中最有深谋远虑的莫过于范文程与洪承畴二人,最熟悉流贼情况的莫过于洪承畴……”
  皇太后想起来她在两年前往三官庙送人参汤的旧事,嘴角流露出一丝微笑:
  “洪承畴有何建议?”
  “经过臣与洪承畴多次在睿王府秘商大计,臣看出来洪承畴胸有韬略,非一般文臣可比,勿怪先皇帝对他那么重视!先皇帝当时想尽一切办法使洪承畴投降,曾说我国要进入中原需要像洪承畴这样一个引路人。臣近来才相信先皇帝说得很是,很是。”
  圣母皇太后在心中说:“只要他忠心降顺,不枉我佯装宫女,亲去三官庙的囚室一趟!”但这话她没有说出口来,只是用轻轻的声音问道:“洪承畴可赞成我大清兵趁流贼尚在远处,先去攻破北京城么?”
  “他一开始就不赞成。”
  “噢,我明白他的心思!”
  “太后如何明白?”
  “洪承畴虽然投降我朝,但是他与范文程毕竟不同。范文程虽是汉人,却是世居辽东,土生土长的辽东人,也没有吃过明朝俸禄。洪承畴是福建人,二十几岁就中了进士,步入仕途,一步一步升迁,直到任蓟辽总督,挂兵部尚书衔,成为明朝的二品大臣。所以纵然他降顺我朝,也不会干干净净地忘记故国,忘记故君,所以他不肯亲自带引大清兵攻破北京,灭亡明朝,一则他良心不忍,二则他也不愿留下千古骂名。九王爷,你说是这个道理么?”
  多尔衮暗暗吃惊,没有马上回答,心中想道:“皇太后真是聪明过人呀!以后既不能将朝中大事一概瞒她,但也不能让她于预朝政!”
  圣母皇太后见多尔衮没有立刻回答她所关心的问题,也就不急于再往下问,另外找一个题目,含笑说道:
  “我虽是妇女,也略知中国故事。目前皇上幼小,不能亲自治理朝政。九王爷今日地位,如同周公辅成王。在我们大清国中,辅政工与摄政王只是称呼不同,说到底,都是代皇上处理军国大事,所以辅政也就是摄政。是这样不是?”
  多尔衮近来心中明白,中国历史上所谓摄政与辅政大不相同。辅政同时有两位或两位以上;摄政只有一位,有天子之权而不居天子名。多尔衮听了圣母皇太后的这几句话,很合自己心意,尤其将他的辅幼主比为“周公辅成王”,最使他满意。在这之前,群臣中时常将辅政和摄政两种称号混叫,而巴也没有人提到“周公辅成王”这个典故。不料现在竟从圣母皇太后的口中说出!
  如果换一个人,听到皇太后说睿亲王的辅政好比“周公辅成王”,他一定会忍不住趁机说出来自己改称摄政王的意见。但多尔衮既是一个心怀智谋的非凡之辈,又习惯于深沉不露。他认为称摄政的事在出兵前一定要办妥,但目前还不到时候。他再一次望着年轻皇太后的眼睛,含笑说道:
  “皇太后说洪承畴虽然投降了我朝,心中对崇祯仍存有故君之情,可算是看人看事入木三分。其实,先皇帝在世时,何尝不明白洪承畴不忘故君的一些心思?”
  “你如何知道先皇帝也明白洪承畴怀着不敢告人的心思?”
  “自从洪承畴投降以后,先皇帝赐予各种赏赐,独迟迟不给他正式官职,就因为知道他不忘旧主。直到先皇帝病故,臣与郑亲王辅政,才让他任内院大学士之职。还有,前年冬天,我国派精兵伐明,占领蓟州,深入冀南,横扫山东,到去年春末夏初始班师回来。这一次出兵十分重要,可是先皇帝并不向洪承畴问计,为的是知道洪承畴尚有故国之情,不引起他心中难过。”
  “我朝这样处处体谅洪承畴,什么时候才能使他的学问为我朝所用?”
  多尔衮笑着说:“我朝使用洪承畴不是只为眼前一时之计,是为长远之计,为日后夺取中原之计。”
  “可是我八旗精兵不趁此时南下,把北京城白白地让给流贼攻占,岂不失计?”
  “许多年来,先皇帝心心念念是占领中原,恢复金朝盛世局面,不是仅仅占领北京。不占领中原数省之地,单有一座北京城也不能国基巩固。臣经过反复思忖,同意了洪承畴的意见,将北京让给流贼,然后再杀败流贼,从流贼的手中夺得北京,进而平定中原数省之地,重建大金盛世的局面。”
  皇太后的心中仍不服帖,想了片刻,又慢慢地小声说道:
  “我世代都是蒙古科尔沁人,没有去过北京。可是自幼听说,北京是辽、金、元、明四朝建都的地方,单说明朝在北京建都也有两百四五十年。全国的财富都集中在北京,一旦落入贼手,遭到洗劫,岂不可惜?”
  多尔衮说道:“皇太后想得很是。但目前在臣的眼中,最大的事情是如何夺取江山,不是北京城的金银财富。只要江山到了我大清手中,北京成为我大清朝在关内的建都之地,何患各地的财货不输往北京。”
  “啊,到底是看事情眼光不同!”
  小博尔济吉特氏的心中一亮,想着多尔衮果然不凡,但没有说出口来。她又一次打量多尔衮的脸上神情,同多尔衮四目相对,不觉心中一动,赶快略微低头,回避了对方的炯炯逼人的目光。她平日风闻多尔衮身有暗疾,甚至有人说他不是长寿之人,但是她从多尔衮的外表上看不出他有什么病症,倒是体格魁梧,精力饱满,双目有神,使她不敢正视,遂把自己的眼光移向别处。
  多尔衮因为年轻的皇太后回避了他的眼睛,也只得将眼光移向别处,落到他同太后中间的黄铜火盆上,又移到太后的出风透花紫红浅腰的小皮鞋上。他今日进宫本来是为着面奏幼主福临开春如何上学读书的事,但是他无意将简单的事情谈完就离开后宫,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吸引着他不能马上辞去。他想从腰间取出来别着的旱烟袋抽一袋烟,但是他仅仅动了一下抽烟的念头,随后就打消了。尽管他目前权倾朝野,却不能不在皇太后面前保持君臣礼节,为文武百官作表率。永福宫中极其静谧,只偶尔从铜火盆中发出木炭的轻微爆裂声。就在这静谧之中,从年轻皇太后的绣花银狐长袍上散发出的清雅香气,越发使他不能取出烟袋,也使他不愿告辞。
  他知道皇太后此刻很关心北京城将会落入贼手的事。虽然他谨防皇太后干预朝政,但是他想到,她既然是圣母皇太后,在一定限度内关心国家大事也是应该的,完全不使她知道反而会产生不好后果。等到不久他居于摄政王地位,权力更大、地位更加稳固以后,皇太后于预大政的机会就不会有了。这样在心中盘算以后,多尔衮抬起头来向皇太后说道:
  “臣原先也打算抢在流贼之前去攻破北京,可是随后也改变了想法。先让流贼攻占北京,然后去杀败流贼,从流贼的手中夺得北京也好。”
  “从流贼的手中……九王爷,这是为何?”
  多尔衮回答:“太后,首先一条,流贼东犯的真正兵力,到今天尚不清楚。李自成自称是亲率五十万精兵来攻北京,尚有大军在后。据洪承畴判断这是虚夸之词,流贼的实际兵力不会很多,渡河入晋的最多不会超过三十万。沿途有许多重要地方不能不分兵驻守,免除后顾之忧,又要与西安信使往还,血脉畅通,所以纵然有三十万人马,断不能全部东来。假若有二十万来到北京城外,这兵力也不可轻视。我大清在辽东建国,地旷人稀,与中原不能相比。从此往北,虽然远至黑龙江流域,长白山一带,直到那些靠渔猎为生,使犬使鹿的地方,都归我国治理,但是越往北,人烟越稀。我大清的人口主要在辽河流域,兵源粮草都依靠这里。近十多年我国几次越过长城,威逼北京,马踏畿辅,深入冀南,横扫山东,如入无人之境,俘虏众多人口,获得粮食财物,全师而归。其实,我国每次出兵,人马都不很多。我们的长处是以骑兵为主,官兵自幼就练习骑射;不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于、各旗旗主,一旦奉命出征,必须勇猛向前,不许畏怯后退,军纪很严。回来以后,凡是畏怯的人,一经别人举发,都是从严处治。明朝不是这样,上下暮气沉沉,军纪败坏,士兵从来不练,见敌即溃,加上文武不和,各自一心,既不能战,也不能守。如有一二城池,官民同心固守,我军为避免死伤,也就舍而不攻。这是我大清十几年来的用兵经验。因为今日东犯流贼,情势非明朝官军可比,所以臣反复思忖,也不打算抢在流贼之前攻占北京。”
  “九王爷想的很是。流贼是我大清兵多年来未曾遇过的强敌,经九王爷一说,我心中明白了。”
  多尔衮接着说:“倘若流贼来到北京的有二十万人马,我八旗兵也没有这么多。何况对敌作战,必须看准时机,不可盲目用兵。看准时机,就是要避其锐气,击其惰气。流贼目前锐气正盛,对北京志在必得,所以我以数万八旗兵在北京城下迎击二十万锐气强盛之敌,很是不智。争天下何必先占北京?我国必须作好准备,看好时机,一战杀败强敌,才是上策。”
  皇太后在心中点头,轻轻说道:“皇上年幼,九王爷身居周公地位,一切用兵的大事全靠你了。”
  听到圣母皇太后又提到“周公”的典故,多尔衮心中一动,又接着说道:
  “臣不急于率兵南下,还有一层意思,也应该向太后奏明。”
  “还有一层什么意思?”
  “十几年来,我国每次派兵南下都在秋末冬初,不在春耕时节。我国的八旗制度不仅是兵农合一,而且军、政、农、百工都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兵农。汉人所说的寓兵于农,在汉人早已是一句空话,在我国却不是空话。凡我大清臣民都编入八旗。开始只有满八旗,后来有了汉八旗和蒙古八旗。多数八旗的人,出征打仗时是兵,不出征就务农。所以每次派兵南下伐明,不在春天,不在夏天,都在秋冬之间,场光地净的时候。倘若误了春耕,夏秋再遇旱涝之灾,就会动摇了立国之本。所以我已下谕全国,一面搞好春耕,一面抓紧操练,单等时机来到,立刻出征。”
  小博尔济吉特氏听多尔衮面奏了眼下她最关心的军国大事,一则释去了她对战争胜败的担心,二则也增添了她的见识,三则她对多尔衮的满腹韬略更加钦佩。当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她在十五位妻子中的地位并不很高。地位最高的是她的姑母,也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人。建立后金朝以后,皇太极尊称后金汗,姑母被封为中宫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改称皇帝,姑母随着晋封为清宁宫皇后。在皇太极的十五位妻子中,最受皇太极宠爱的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人,受封为关雎宫宸妃,是永福宫庄妃的同族姐姐。皇太极同宸妃的感情最好,用封建时代的话说可算是“宠冠后宫”。所以在皇太极的众多妻子中,论尊贵莫过于清宁宫皇后,论受宠爱莫过于关雎宫宸妃,而圣母皇太后原称永福宫庄妃,居于中等偏上地位,对于国家大事从来不敢打听,也不怎么关心。自从皇太极突然病故,她的儿子小福临被多尔衮等拥立为大清皇帝,她在一夜之间突然地位大变,上升为皇太后之尊。这样一来,顺治朝就同时有两位太后,都姓博尔济吉特氏。不过汉人大臣,按照汉人习惯,在小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后的称谓前边加上“圣母”二字,以表示她是皇上的生母。
  圣母皇太后听多尔衮面奏了军国大计以后,又询问了三官庙作为学堂的修缮情况,以及开学的仪注,以后每日上学和下学的时间,沿途护驾安排等等,多尔衮一一奏明。小博尔济吉特氏听后十分满意,不禁笑容满面。这笑容更增添了她的青春美丽,使多尔衮不敢正视。
  多尔衮辞出以后,圣母皇太后立刻前往清宁宫去,将多尔衮面奏的军国大计和小皇上读书的安排都向正宫皇太后谈了。她十分明白,她的姑母,即正宫皇太后,在两黄旗将士们的眼中地位很高,她要巩固小福临的皇位,不能不依靠正宫皇太后的力量。另外,她毕竟是一位年轻寡妇,同多尔衮的来往应该随时让清宁宫皇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