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节
作者:嘟嘟      更新:2023-06-28 13:59      字数:4842
  任羽中:
  张锐/任羽中
  上游泳课的时候,体育老师盯着我说,你胆子大一点,我就不信你学不会,结果到第十周的时候我突然发觉自己能漂在水面上了。很偶然地参加了学生会学术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战略与管理》杂志社,要和他们合作办一个系列讲座。暑假参观上海靳羽西公司的时候,副总裁沈宏女士特意送给我们每个男生一瓶香水,她说注意自己的仪表、学习社交礼仪是成功男士的必修课。
  (一)生活其实总是公平的
  张锐/任羽中
  和其他大学不同,北大的军训安排在大二开始之前的暑假。我们去的是驻扎在平谷县的38军某炮兵旅。38军在朝鲜战场上战功卓著,乃是赫赫有名的“万岁军”,而这个炮兵旅则是电影《弹道无痕》的故事原型所在,营门口白杨参天,令人难以忘怀。从此以后我们班的男生都对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有两个女生毕业后投笔从戎。直到现在,喝醉酒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在大街上旁若无人地高唱《38军军歌》。
  军训的意义,除了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之外,还在于让我们体味一种与大学里边完全不同的生活——比如在军营里,你最大的美德是服从而不是挑战权威,最好的状态是整齐划一而不是百花齐放。有时候我真羡慕那些毕业以后去西藏支教或者参军的同学,因为他们的经历会比常人丰富,也能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这些经验,决不可能从书本上读来。
  军训也是培养友谊的最好时机,所谓患难真情,此间的点点滴滴,都将长久铭刻在彼此的心中。
  军训结束后,我们也从昌平搬回了燕园。当大客车从西侧门开进北大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欢呼起来。多少回在梦中出现的湖光塔影,以后就常在身边了。
  再回头想想,昌平校区生活闭塞,很大程度上就是“高四”,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一些大型的活动,也因此失去了不少机会。但是正因为生活的简单,我才可能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章,认识更多的朋友,才不会因为选择太多而迷失了方向。推而广之,如果你的大学不在全国性的中心城市,那么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比北京的大学生更扎实,在未来的竞争中,这就是你的优势。
  生活其实总是公平的,我们没必要抱怨什么,真正的问题是,那些失去了的东西,怎么样努力才能补偿回来。
  (二)急功近利是成长的大忌
  张锐/任羽中
  回到燕园之后,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北大真的是太大了,北大的生活也真是太快了。三角地的海报永远都是墨迹淋漓,图书馆南配殿的小电影总是前卫,从“海归”教授嘴里冒出来的名词无不与时俱进。而每一天的晚上,都可以同时有五六场讲座。无论是白发苍苍的学者还是志得意满的富商大贾,都以能在某一间简陋的教室里做讲座为莫大的荣耀。
  班上的同学很快分化,有的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成了与学工干部打得火热的活跃
  分子,也有的从此逍遥自在地看先锋电影过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人生”。
  那我呢,我该做什么呢?
  五光十色的生活,当然充满了诱惑,谁都想快快成功,快快得到众人的瞩目。但是,急功近利是成长的大忌。当你得到机会表现自己的时候,请先想想,我已经把自己铸造成器了吗?我真的清楚自己的分量吗?
  不是说只要韬光养晦不要有所作为。只是说,我们要经得起机会的考验,机会越多越容易出风头的时候,我们越要气沉丹田。
  所以我告诉自己,不管怎么样,我先要把书念好,把每一门课的成绩考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路。很多同学因为忙别的事情把专业课的学习耽搁了,最后或多或少都有些后悔,大学里边考试成绩虽然不再是判断成败的惟一标准,甚至不算重要标准,但分数对于想保送研究生或者出国深造的同学来说,还是非常有用的。
  前一章已经提到,和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交流特别重要。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都讲究长幼有序,其中当然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只要人家长你一岁,就总有比你成熟的地方,你虚心求教,必有收获。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也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和学长聊天。当时大三的一个师兄为了跟我说明他的学习方法,甚至专门画了一个时间分配表送给我。还有一个师兄非常厉害,大三的时候已经在《欧洲》和《世界经济与政治》上发表了论文,他不但教我读理论著作的办法,还把一本做满了批注的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借给我。从他们那里,我得到了很多重要的信息,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同时更因为有了眼前的榜样而增长了信心。
  毛主席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简简单单的话,请你置于座右。
  (三)最大的敌人首先是他自己
  张锐/任羽中
  解放前北京的大学圈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做“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胡适是北大的校长,他一辈子都深深地爱着北大,死的时候遗体上盖的都是北大校旗,北大当然要以他为荣,这个很好理解。而清华以“体育馆”来对胡适之,你想是什么道理呢?
  当年的清华本是留美预备学校,它的毕业生只要不出意外都是要出洋的。但我们中国的读书人太文静,到了美国以后,也不会打棒球,也不会踢足球,人家一推他他就倒,人家冲
  他一瞪眼他就哆嗦。于是那些外国学生就觉得中国人真是“病夫”。后来清华终于下了决心,在修了大礼堂、图书馆和科学馆之后,又盖起了宏伟的体育馆(当时合称“四大建筑”),设施之先进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直到今天也仍然运转良好。清华也从此强迫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形成了几十年一贯的传统,不仅让学生拥有了健康的体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原来清华人能领一代风骚,与这个“体育馆”也是分不开的。
  到我入学的时候,北大开始借鉴清华的经验,规定本科学生要想毕业的话,首先必须能游200米。这个规定对于从小就是旱鸭子的人来说,简直有一点蛮横——可是,真的就有北大学生因此延期毕业,也真有人因为在考游泳的时候舞弊而被处分。在制度面前,平凡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不适应的话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大二开始上游泳课的时候已经到了深秋,水好冷,我的心里也直发毛,但是体育老师不管那么多,总是把我赶下水去,然后托着我的肚子让我划水。我拼了命一样地在水里扑腾,却一下子呛了好几口水。
  下了课,看见体育老师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他却狠狠地瞪着我说,你胆子大一点!我就不相信你学不会!这样我才真正下了决心,觉得自己真该豁出去了,于是每天晚饭后都到游泳池去练习,结果到第十周上课的时候,我突然就发觉自己能漂在水面上了。当时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可以说比高考得了第一还高兴。而体育老师也高兴,他对学生们说,你看人家任羽中,小伙子真不错,大家一起鼓鼓掌,呱唧呱唧。
  在全班男生里边,我是倒数第二个学会游泳的,但是到最后的考试,我得到89分的高分。这个事情也使我真正认识到,一个人要成功,最大的敌人首先是他自己,是他内心的胆怯和虚弱,他要是自己都不怕了,那什么事情都好办。
  你经常锻炼身体吗?
  张锐/任羽中
  A) 如果是男生,你有必要对足球抱有兴趣。因为你也看到了,中国足球那么糟糕却有那么多的球迷,可见这项运动的魅力。假如你原本一点兴趣也没有,那么不妨尝试着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当大伙都挤在一起看“皇马”的时候,你也不至于扫兴地走开。
  B) 如果你性子特别急,我想太极拳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养成冷静、沉稳的性格。要不就尝试着打坐,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坐下来,“五心朝上”,调匀呼吸,慢慢地你会变得心
  平气和。
  长跑也是修身养性的好办法。日本的作家村上春树居然能够跑42公里的马拉松,酷吧?
  C) 学校运动会的时候尽可能去报名参加一项比赛——比如大家都不愿意参加的3000米长跑。为了不在运动会上丢丑,你一定会强迫自己坚持锻炼。
  总而言之,你必须找到一两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持身体的活力。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们都很年轻,还感觉不到身体的压力,但是健康的底子就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本来生活条件就一般,吃饭睡觉又不太规律,如果再拒绝运动,那肯定要出问题的,迟早。
  (四)学习社团样样都要做好(1)
  张锐/任羽中
  提到“山鹰社”,大约本书的读者人人都会来一句“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但要知道,“山鹰社”不过是北大上百个学生社团中的一个,还有无数的“校园政治家”都有过组织社团的经历——你可以参看上一章张锐的描述。做社团确实很能锻炼人,你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成员安排角色,需要不停地想出点子并且找到赞助付诸实践,于是你根本就是一个小公司的CEO。
  每个人都会有想做一点事情的冲动,但如果一方面想把书读得特别好,一方面又要应付那么多的杂事,那真的很辛苦。我的意见是,不管多辛苦,两样事情都要去做,两边的经验都很重要,而且要做就都要做好!
  有一天一个大三的师兄跑来找我,说他要竞选院学生会主席,希望我能帮助他。他还拿了一张表要我填,看我有兴趣参加哪个部门。这个时候我没有办法说拒绝,就说参加学术部吧。
  不久这个师兄果然竞选成功,他召集我们开会的时候就要大家出主意。前一届的学生会在全校发起了一个“文明修身工程”,口号叫做“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影响是比较大的,而新一届的学生会也要争取搞出一个什么“工程”来。
  这个时候正是1999年底,所谓的“世纪末”,什么事情大家都喜欢冠上“世纪”这样的字眼。所以到我发言的时候,我就建议做一个系列讲座,主题叫“跨世纪的中国”,邀请各个领域的实力派学者来回顾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一说完主席眼睛一亮,马上就指着我说,好!太好了!任羽中你来负责这个事情!
  想推是推不掉的,但我也很犯难。我只是北大一个普普通通的大二学生,我能请得动多少大学者呢?正好当时我在上王联老师的专业英语精读课,他有一个学生也是我们的师兄在《战略与管理》杂志社工作,所以这个杂志每期都送一份给王老师,于是我们都有机会先睹为快。印象最深刻的是温铁军先生关于“三农”问题的文章,还有张睿壮老师的文章。我就想,为什么不能找这个杂志社,争取与他们合作,由他们出面帮忙联系一些学者呢?
  第二天我就拨通了杂志社的电话。实在也太巧了,接我电话的就是执行主编杨学军先生,他不仅是北大的校友,还是我们国际关系学院的“家属”。他听了我的想法之后马上答应下来,并且很快给了我一份名单,包括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张文木博士,他来讲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力群先生,讲中国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部研究中心的温铁军先生,讲“三农”问题的世纪回顾。他一一与这些学者联系之后,我再打电话确认具体的细节,这样就一路绿灯,非常顺利了。
  (四)学习社团样样都要做好(2)
  张锐/任羽中
  系列讲座有了如此豪华的阵容,理所当然会成功。不过七八次讲座下来,要联系场地、写海报刷糨糊、迎来送往、办简报……把我搞得筋疲力尽。而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比如到时间了还没接到人,比如提问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起来慷慨激昂说半个小时不知所云的话,这些都必须想办法应付。做过这些事情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组织活动的辛苦,要想皆大欢喜,那你就要细心、细心、再细心,耐心、耐心、再耐心!
  成功社团的关键词
  张锐/任羽中
  A) 归属感
  要让成员们相信,我们这个社团与众不同,我们最优秀,更重要的我们有共同的令人振奋的目标。因为有了归属感,才可能有热情。
  B) 实干
  光有热情也做不成事,社团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工作的人,而不要滔滔不绝的策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