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节
作者:嘟嘟      更新:2023-06-28 13:59      字数:4860
  更充裕,所以我读书可能比他们更多。
  假如条件允许的话,请你从中学开始订阅一份《文汇读书周报》,再加一份《上海学生英文报》。
  D) 对大学已经有相当的了解
  我的舅舅是四川师范大学的教授,假期中我常常会在大学校园里度过,我也了解一些学术界的情形。这些信息将来会很有用。所以我建议你利用假期的时间,多和已经考上大学的学长们聊聊,听听他们的见闻与感触。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发现你自己!你的优势是什么呢?
  (三)大学,不是世外桃源
  张锐/任羽中
  1998年我高考前的几个月,正是北大百年校庆最热闹的时候。从“校友专列”到纪念邮票,从静园草坪上的晚会到人民大会堂的庆典,让我这个还远在两千公里以外的中学生激动不已,潜意识里简直已经把自己算作了北大的一分子。而当时我对大学的想像基本上来自《北大往事》之类的书籍,我一度认为,北大就是一个充满了穿长衫的“怪才”的海德公园。
  后来才明白,这些印象很可能是别人或者自己造出来的神话。大学,哪怕北大,也不可
  能是世外桃源,生活永远是赤裸裸的现实。你不必指望象牙塔式的纯净生活,更不要因为有一些看不惯想不通的事情就觉得一团漆黑最后自暴自弃。面对现实,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必须和他们(它们)打交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最要紧的是先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曾经铁了心要考历史系,历史系每年也只招很少的学生,而这一年在四川根本就没有名额。于是我另报了一个名头很唬人的国际政治系。这个系的招生宣传口号是“外交官的摇篮”,外交官这个职业很风光,但要我整日保持温文尔雅的笑容,衣冠楚楚地周旋于酒席与谈判桌之间,说一些没有棱角摸不着边际的套话,那实在困难。但我当时想,可能“国际政治”会是最接近历史的一个专业吧——进大学之后,就是这个马虎的决定让我苦恼了很久。
  怎么样选择未来的专业?
  张锐/任羽中
  A) 给自己多一些理由先
  自己的兴趣、专业的热门程度、其他人的意见都很重要。但是不能仅凭一个方面的理由就做出决定,比如我就认为自己最喜欢历史,但填志愿的时候我才18岁,这个兴趣真能长久保持吗?
  热门的专业当然值得去追求,但是到四年以后,这个专业还是热门吗?宣传材料上写的那些诱人话语,到底有几分真呢?
  所以,你必须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在选择之前,请真正说服自己。
  “
  B) 通过大学里边的人搜集信息
  你可能说,我没有亲戚做教授啊。但是你的邻居家呢?你们中学前年考到北京去的那些师兄师姐呢?对了,你应该去找他们咨询,只有在大学里边的人最清楚,哪个专业现在容易申请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哪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最强就业前景最乐观。听听他们的意见,对你绝对有益。
  “
  C) 做完选择之后,不要那么快后悔
  做出决定以后,已经放弃了的那些选择可能仍然让你魂牵梦萦,我们平凡人哪里能有那么坚定啊。不过,请你不要那么快就后悔,并且暂时不要考虑这个问题,等进入大学一年以后再做结论,到时候还可以争取机会重新选过。
  (四)在北大找到我自己的路
  张锐/任羽中
  不管我对北大如何幻想或者对未来的专业多么犹豫,也不管考了“状元”之后有多少无聊的过场,拿到通知书之后我还是兴高采烈地准备行囊了。其实我不知道会需要什么东西,所有的一切都是妈妈包办的,包括厚厚的冬衣、袜子、皮鞋、剃须刀和小镜子——还有两罐辣椒酱(在到北京之后的第二个月,就被我和同寝室的云南同学吃光了)。
  最后我在已经塞得很满的背包里装了两本书,一本是罗尔纲写的《师门五年记》,这是
  一本回忆胡适先生的小书,只有几万字。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台湾,这本书就像教科书一样大量印行。它教给我的第一点就是要明白师道尊严,念书的人,不管将来念成什么样子,老师永远都是老师,你始终要尊重他,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你在老师面前注意礼数,绝对是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这本书还讲了胡适那一派学人做学问的方法,比如说,应该如何扬长避短选择学术课题,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写,什么样的文章不能写,考据的文章该怎么写等等。在整个大学四年里,我都反复体味这些内容——也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学术研究入门手册了。
  另外一本书是《英华大词典》,很老的版本,定价才9块钱,但是收词很多。我没有用过文曲星什么的,遇到生词就抱这个大词典,后来越用越快,和人家用电子词典的速度差不多了。
  就带着这两本书,我第一次离开温暖湿润的四川盆地。在进机场安检门的时候,我对送行的爸爸妈妈做了一个“V”字手势——我是有准备的,我要在北大找到我自己的路!
  性格和习惯将决定你的命运
  张锐/任羽中
  张锐VS任羽中:性格和习惯将决定你的命运。
  张:我们在上大学之前真的很不一样,生活的方式还有对自己的认识都相差很多,不过对大学的想法是一样的,大学应该是一个发展完善自己的地方,有很多机会的地方,上大学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你到那里去寻找人生的使命。大学生活不是每天坐在草坪上唱歌。
  任: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你比我成功,尽管我现在也并不觉得国际政治专业怎么不好,但当时完全有可能再了解更多的信息,再慎重一些。我那会儿觉得只要能上北大,哪个专业都不错,但其实不同专业未来的发展完全不同。最近几年,甚至还有好多从北大、清华退学回家重新参加高考的例子,一方面我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一方面也觉得是一种浪费。
  张:呵呵,那欢迎你到法学院来读博士。
  任:其实中学阶段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习惯与性格的发展也是相关的,习惯好了,性格就好。比如说你因为转学多的缘故,所以能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性格比较开放,这对今后的发展很关键。
  我想,对高中生来说,参加你们年级的足球队可能是一个好办法,到学生会做一些组织工作也不错。有一些这样的经历,上了大学会更快地进入角色。
  张: 在大学里边,有学问的学生总是最受赏识的,所以从中学开始就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尤其是经典。
  任:比如我推荐的《师门五年记》?哈哈。
  张 锐:
  张锐/任羽中
  大学生活的前100天也许已经决定了后面四年是精彩或是平淡。与其参加一个社团,为什么不自己创立一个社团?与其参加学生会,为什么不去竞选学生会主席?在大一的时候,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一)大学,绝对是一场短跑(1)
  张锐/任羽中
  人生是一场短跑还是一场长跑?这似乎是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是短跑,你知道不得不咬紧牙关,不遗余力,力图从第一秒开始领先,在短短的几十秒钟内爆发出全部的潜能。如果是长跑,也许你还会想想如何分配体力,在开头的时候策略性的低速,有时也能够给自己在落后时一个可以接受的心理借口。
  人生是一场短跑还是长跑?我不知道,还在跑。大学是一场短跑还是长跑?刚刚跑完的
  我,回头看这四年,一切似乎都发生在电光火石的刹那——短跑,大学,绝对是一场短跑。
  既然是短跑,那么起跑的优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大学的起跑,其实就是在适应。适应得快,占据了有利的首发位置,状态迅速地调整到最好,再往下跑你就会发现已经在队伍的前端,而接下去的,后面不断要冲上来的对手,和前面你不断第一个看见跑道的情况,都会促使你习惯性地全力奔跑、保持领先。当领先变成了一种习惯——犹如那句广告词一般——一切都变得那么自然。跑步如此,F1如此,大学生活如此,所有的事情也都如此。
  我是拖着两个箱子背着一个大包一个人站在大学的起跑线上的,两个“历史悠久”的箱子似乎来自父母结婚时重要的财产组合之中,因此我也心安理得“婉拒”了他们要求送我到大学报到的“虚荣之旅”。当我站在两位年轻的博士班主任面前时,他们既诧异我一个人拖着两个大箱子从广东自己跑了过来,又诧异我成为了整个法学院第一个报名的学生——在正式报名的前一天就到了昌平园这个京郊毗邻明朝皇家坟墓的荒凉的地方(关于“昌平园”,可以参见本章任羽中的介绍)。
  “为什么来得这么早?”老师问。“暑假在家呆烦了,”我实话实说,瞄了一眼他们身边一大堆乱糟糟的即将分派给新生的各种材料,“也看看早点来能不能帮得上你们什么忙。”我顺嘴就加了一句。
  若干年之后在香港当我告诉我的好导师和好朋友,胡百全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Lester Huang: 也许是因为这句话也许不是,总之第二天我发现我被暂时性地任命为我们班的班长了。他哈哈大笑地问我当时为什么会冒出那么一句话,是不是有什么不良企图。我回忆了很久,告诉他,对于当时那个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见到博士的小孩子的我来说,那个问题纯粹出自我一贯的态度。他收起了笑容,很认真地对我说:“You see; attitude matters。”(态度决定一切——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的口头禅)然后又突然无厘头地对我说,“助人乃快乐之本啊。”
  我当然快乐了。突然成为了一个传说中卧虎藏龙的北大新生班级的班长,这种快乐的感觉对一个刚刚从中国的二级城市的中学考上北京的小孩子来说,也许比比尔·盖茨得知他又是本年度世界首富还要开心。剩下的一切似乎都变得非常顺理成章——因为是班长,所以我必须更多地去认识其他的同学,更多的同学也会认识我,你认识的人越多,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感越少,而你对环境的感觉越好,你的心理状态就越好,你越是经常地微笑,越容易和人相处、让人亲近,自己开心。
  (一)大学,绝对是一场短跑(2)
  张锐/任羽中
  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开口和陌生人说话,在陌生的环境里迅速地交朋友,都并非是一件很容易和自然的事情。这的确与性格有关,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的人,不知不觉从态度上就会流露出不愿意和人交流的信号,愿意保持在心理学上称之为“fort zone”的小天地里。但是,如果你真心希望多和别人交流,如果你觉得你的问题更多的是出在技巧上(脸红、口吃、有奇怪的口音、不知道说什么、不会讲中国话——感谢你还在看我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最容易做到也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去做的
  ,是改变你的态度。态度仿佛是弥漫在你身边空气中的化学信号,一句话也不用说,当你的态度不一样,你与别人交流的感觉也不一样。相信我,一个不太说话且感觉上也不太想和人说话的人,和一个不太说话但是感觉上很友善很希望与人交流的人,当他们站在一起,你的感觉会非常非常不一样。
  基本上在我看来,大学生活对于新生来说需要适应的最主要的就是人。宿舍生活习惯、食堂伙食、讲课风格、考试角度这些因素其实都不会是无法克服的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习惯,感觉会越来越自然。然而对于人、和如何适应独立地处理与身边人的关系,却是一个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拖越大的问题。
  在这里我不想细细地展开如何去适应新类型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生活模式的具体策略了,操作性的指引实际上很容易在现在的书店里找到——从卡耐基的《人生的奥妙》到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其实操作性的智慧并不复杂,关键还是在于你的态度和愿意去改变与调整的心态。
  需要去适应的还有很多很多,新生的话题简直可以写一本书。非常幸运的是我刚刚在网络上读到了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对这个问题总结最好的一段文字,那就是北大法学院朱苏力院长对2003年入学的大一新生所作的演讲《这一刻,你们是主角》中的一段——朱苏力院长不仅仅是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个高超的演讲家,每年在新生入学、老生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