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嘟嘟      更新:2023-06-28 13:59      字数:4901
  在这个充满机会,也是充满陷阱的时代里,一个人在忙忙碌碌中,才不会迷失方向,到各位年老时,也才会觉得不枉此生。”
  “
  这是林毅夫教授在2002年北大毕业典礼上讲的一段话,很巧,我们的这本小书,也正可以借用其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来作为“关键词”:
  中国机会 是的,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好多大学毕业生连找一份糊口的工作都困难。但你也必须承认,今天的中国、未来的中国,正存在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有无数的人已经抓住这个机遇,成就了辉煌。而你也已经看到,摩根士丹利这样国际性的机构也在强调雇员的“中国背景”,那么你是否具备这种背景呢?你了解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则吗?你懂得中国人的心态与习惯吗?你能够毫无障碍地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交流吗?你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的网络吗?
  另外,当你眼睁睁地看着机会被别人得到时,除了抱怨自己的起点不高或者社会不公之外,有想过自己努力得不够吗?你可能会说自己“没有关系寸步难行”,但是所谓的“关系”,很多并不来自先天的赐予,而是自己后天一点一点去建立的。请你问问自己,为了争取那个机会,你做的准备工作是否足够充分?你的简历上有哪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和面试官在一起的时候,你讲话是否睿智而得体,你的举止是否大方而优雅?
  中国的机会,当然属于每一个中国的年轻人——只有一个前提,你不能在大学里边就把自己淘汰出局了。
  目标·方向 去一家年薪最高的外企,到哈佛读博士,当一个体面的公务员……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的目标。我也相信,本书的每一个读者,都有着或大或小的“野心”。
  那么,你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哪些准备,你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了吗?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你都完成了哪些任务?你确信,你现在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吗?
  我们认定,大学四年里必须踏踏实实地进步。不管是写论文还是参与“校园政治”,都要平心静气,不要急更不要虚、浮,不要试图欺骗别人或者自己,而要把每件事情都想深想透。否则,你很可能在距离目标最近的时候,发现自己功亏一篑。
  结语二:任羽中(2)
  张锐/任羽中
  大学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起步阶段,所以除了那些近在眼前的目标以外;你还要有“人生的终极目标”——比如说,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了这样的目标或者说气魄,你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经受得起未来狂风暴雨的考验。
  顺境·逆境 还是要重复那句已经提到过几次的话: 越是胆子大的时候,越要细致、谨
  慎;越是风生水起的时候,越要气沉丹田。
  什么是谨慎?谨慎就是你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无论你是多么春风得意人们对你多么赞不绝口。
  我们不相信命运,大学生还没有听天由命的资格。但不可否认,人生总有高低起伏。在大学里边也免不了有倒霉的时候,你可能很穷,可能连续几次考试都失利,可能总也和老师说不上话,可能老被寝室里的人欺负嘲弄。但要知道,出了大学校门,路上的崎岖坎坷可能更多。
  请你不要害怕逆境,在校园里边碰壁一点都不可怕,这个时候的失败,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要把自己磨练得无比强韧,哪怕毕业之后不得不像陆步轩一样要靠杀猪卖肉为生,你也照样能挺起胸膛,打拼出新的天地!
  这本小书终于写到了尾声。
  张锐/任羽中
  书里边没有风花雪月爱恨情仇,没有网络写手那么漂亮的文笔,但我相信,“两个北大学生的四年”,其中的故事会和小说一样耐人寻味。
  我们也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去编什么成功法则,因为我们只希望把自己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经验与教训都说个明白,那么有心的读者,自然会从中发现“完美”的秘诀。
  当然,从脱稿这一刻起,我和张锐就已经失去了对这本书进行评判的权利。它是属于你的,完美的大学教育,也应该是属于你的。
  完美大学必修课
  大学时,有些事情你必须去做
  self…education awareness对任何一个大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或者说,我们要足够聪明,能为自己设计出完美的大学教育。在短短的四年间,我们将可以很有计划地去寻找机会,去建立关系,去利用资源,并通过自觉的训练,最终培养出过人的鉴别力、方向感和眼界……
  北京博集天卷发行有限公司
  张锐 任羽中 著
  序一:大学的实验室精神(1)
  张锐/任羽中
  张锐
  大学生活、大学教育与self…education awareness(自我教育的自觉),在动笔写这本书之前,我特意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联系了10个刚刚毕业的大学同学,问他们两个问题: 你觉得你的大学生活有缺憾吗?你觉得你的大学教育有缺憾吗?
  对第一个问题,十个人中有八个说没有缺憾,两个说有,一个的理由是没有谈过恋爱,另一个的理由是从来没有出去旅游过。这个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学里可以尽情享受青春与自由,可以理直气壮地在校园中多愁善感或者好高骛远。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无疑属于“有闲阶层”; 而从财富的角度来看,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现在每个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现金流(收入)的预期,然后将这个现金流做一个折扣变现的分析,基本上我们也可以把大学生归于“有钱阶层”。尽管这些钱还没有真正装在口袋里,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未来的财富带来的心理上的积极效应:每个大学生都是可能受市场追捧的概念股,尽管口袋很瘪,可是对自己的预期都不低。因此中国的大学生呈现出一种和中国股票相同的特点:很高的市盈率(每股定价/每股盈利),牛气冲天——当然是在泡沫还没有被戳破之前。
  嗦了上面这一段,其实是想证明,基本上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会很有意思,都会值得回忆,这也是那么多关于大学生活尤其是大学爱情故事的小说能火起来的原因。
  但是,我们这本书关心的话题却并不仅仅是“大学生活”,而是“大学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从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出来。与第一个问题截然相反,十个人中有九个人认为自己的大学教育有缺憾,理由林林总总,有非常概括的:荒废了太多的时间、没学到太多有用的东西、觉得自己懂的很多却找不到工作等等等等;也有非常具体的:英语学得不好、口才不够好、性格上有弱点等等等等。惟一一个没有缺憾的人的理由是: 我已经尽力了,再读一遍还是这样——于是我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对今日中国的很多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倾向于对自己接受的大学教育表示否定和失望。
  你可以反驳说这个调查的结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很多人都可能永远会觉得学无止境,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谦虚”了起来,或者,并不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有问题,而事实是学生自己不够努力。甚至你还可以论证这个小小的调查在样本上有偏差——这十个都是我认识的人,因此他们可能都是像我一样不知道天高地厚、居然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完美的大学教育的人。
  这样的反问提醒我们,在本书中,我们将不会过多地谈论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没有给大学生提供完美的大学教育。这个问题应该留给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他们一方面强调“与国际经验接轨”,一方面又拒绝考虑改变学生社团的注册管理制度的“中国特色”;或者花无数的美金去聘请“海归”学者,却不舍得在学生就业指导培训上认真投资。
  序一:大学的实验室精神(2)
  张锐/任羽中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将从学生的角度来讨论: 如果你要一个完美的大学教育,你就必须要有self…education awareness。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你面对的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大学生的竞争,你面对的是一个自助式的教育环境,你要靠自己,去设计和取得一个完美的大学教育。
  教育模式的变化
  张锐/任羽中
  田园牧羊式教育VS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本积累教育。
  工业经济早就毁坏了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可当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却还是一派田园风光。大学生们千辛万苦,闯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来到大学的校园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大群绵羊中的一只,悠闲地徜徉在草地之上,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牧羊人要么不存在(想想看一年
  里你能跟那些有声望的教授说上几句话),要么他不管你的营养问题而只是教你要服从各种规矩——如果你幸运,来到比如北大这样一片比较肥美的草地上,也许四年中你漫不经心中也能吃到一些嫩草,但假如你所在的地方太贫瘠,或者你又不幸地被传染上了厌食症,那四年下来,你会发现你比四年前还要瘦骨嶙峋。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牧羊式的教育方法:那种放任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的方法,美其名曰是自由发展,其实也可以说是不负责任。倒退十年,这种方法也许还可以接受,因为那个时候大学里的智力水平远远高于中国社会的其他组织,无论学生在大学里获得了什么,都会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可近十年间沧海桑田,一方面国门打开,外来知识迅速进入,使得社会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要求突飞猛进,达到了“国际水准”;而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和大学里教授的知识相对缓慢的更新,使得大学能够提供的智力资源比起社会的需要而言,已经不具有任何的优势。
  这种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举个例子来说,十年前某大型企业的一位高级经理的学历水平可能只有大专,也只需要大专,而今天,你会发现在这个层次上的经理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和海外教育的经历,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几乎都是你在课本和学术论文中无法碰到的。更重要的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公认,某些私人部门提供的培训和教育的质量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大学,比如说你在McKinsey咨询公司工作了三年后,人们会说你graduate from McKinsey(从McKinsey毕业),并且会认为你过去的三年受到的训练甚至优于一个三年的Ph。D学位。
  我并没有丝毫贬低大学与大学教育的企图,作为社会中提供高等教育的最成熟的机构,大学的功能不可取代。但是大学教育必须和社会的需要接轨。高度复杂的知识经济体系对个人的要求已经变成了“资本化”的要求,人力资本成为了经济体系判断、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资本”的特质是创造出额外的价值,一个“人力资本”高的个体,在任何组织和社群中能带来和创造的价值都高。而大学,理应在学生人力资本方面加强培养,这意味着重新组织教学的课程、流程、模式,同时也意味着,学生作为积累自身human capital的主体,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以简历为导向(1)
  张锐/任羽中
  Educational Plan and Resume…oriented(以简历为导向)
  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与其他的资本积累一样,需要正确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合理投入时间、资源、劳动,通过整合、调整、优化来形成良好的资本结构,最后达到资本的增值。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资本的所有者、资本的受益者都是你自己,因此你理所当然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去考察市场、分析自身的资本状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
  大学已经越来越趋向自助式教育: 必修课程的减少、选修课程的增加、入学时专业方向的淡化与灵活、课堂教育外非正式教育机会的增加(社团、交流活动、暑期实习、学生助理职位的增加等等),这一切使得大学的教育体制越来越趋向于一个超级市场,学生进入市场,选择你感兴趣的东西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后你会发现,你把时间投资在不同的领域,最后会在你离开校园后决定你的投资回报——就业市场和你的职业发展早晚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答案。
  什么是简历? 你的个人简历难道仅仅是一张薄薄的A4纸吗?假如把你的投资视为是一个公司的行为,也许你的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