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作者:嘟嘟      更新:2023-06-28 13:59      字数:4878
  原来臭虫改变了方向,它们先从墙角爬到天花板上,然后冲着人掉下来!小小的虫子却有如此的智慧与毅力,这对郑周永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从此他开始相信,为了达到目的,没有想不出的办法,而只要用尽了全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此后即使是战争摧毁了他辛辛苦苦耗尽积蓄建立起来的工厂,他也没有低下自己的头。
  郑周永后来建立起了空前庞大的现代集团,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实际上主要就是靠现代集团一家之力争取下来的。可以说,驱使他创造奇迹的力量,是那旁人不敢有的梦想、是超过任何人的自信心、是坚韧的毅力、是忍耐的精神、是冷静的计算、是冒险家一样的勇气、是以大局为重的胸襟、是不达目的绝不回头的魄力!
  回国前,我专门买了一本英文版的郑周永回忆录。我想,我们,尤其是事业还正待展开的大学生,除了看《我的野蛮女友》或者《加油站袭击事件》之外,真的应该“以韩为师”,学学人家的那种男子汉气概。
  是该你做决定的时候了!
  张锐/任羽中
  张锐VS任羽中:是该你做决定的时候了!
  张:看来这一章里边我说得多了一些,那些在国外遇到的人物和故事实在太精彩了,我没办法节省笔墨。我们中国大学生走出国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多了解外面的精彩,做好准备。
  写了那么多,我想最后的道理其实就是一点:不要觉得哈佛或者东大的学生离我们有多远,几年后大家很可能就要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或者在一家公司里边合作!今天的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地使自己“国际化”。
  另外,我想读者也已经看到,我们两个在这一年里已经各自选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开始过不一样的生活。
  任: 确实,我认为最晚到大三寒假的时候,就必须决定自己两年后要达到的目标,并且要开始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做准备,早一点动手才能心里有数。而且,我们都已经是20岁的人了,应该也必须自己拿主意、做决策。
  张: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锻炼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把自己的眼界放宽一些。
  任:话说回来,一般的大学生未必能得到你那样多的机会,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很多时候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不必太勉强自己。但我想我们在这里讲的,关键还是一种意识和自觉。你要敢想敢做,机遇才会偏爱你;你要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别人才可能刮目相看;你决定了的事情,就要百折不挠地做下去!
  张: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
  张 锐:
  张锐/任羽中
  竞争的激烈,不得不让我们早早地开始计划和很市侩地盘算。请不要说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功利”,而要问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可以让谁平白无故地浪漫起来?Morrison问那些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和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你们为什么不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呢?你们为什么要到美国去读书呢?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纪最大的机会是在中国吗?”
  (一)走出决定性的那一步了
  张锐/任羽中
  不管你之前有多少梦想也不管你之前设计了多少套方案——现在,大四,你就要走出决定性的那一步了。
  决定总是困难的,因为一旦决定,即意味着你失去了其他的选择。
  实际上,任何的选择都不容易,只有许多大四的学生才知道那个把university翻译成“
  由你玩四年”的笑话多么的恶毒——一直玩到大四毕业哪里还有好的前途?美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竞争的激烈,不得不让我们早早地开始计划和很市侩地盘算。请不要说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功利”,而要问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可以让谁平白无故地浪漫起来?
  我一度在出国还是保研这两个选择中间犹豫不决。先排除了直接工作这个选择,倒不是我觉得还没有在能力和心态上准备好,而仅仅是因为觉得自己在大学期间书读得还不够多,这也许是一种很奇怪的对学校生活的留恋吧。无论如何,我希望能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来过一种更加专注于书本、更加简单的生活。
  现在回想起这个决定,应该还是明智的。尤其是上了研究生后,我才发现中国的就业市场上人才高消费的确愈演愈烈,硕士学位的普及化使得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这种追求高学历的现象,简直已经走向了畸形: 一方面,由于大学教育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不够,使他们在适应市场和适应雇主方面出现了偏差,许多本科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后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都不够,用人单位于是就不断提高门槛,明明专科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却只要博士;同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在本科生和硕士生两个层面都大量扩招,甚至硕士生的扩招规模比本科生还要大,而且大量在职、委培等等“特色”硕士生项目的存在,也变相降低了硕士的门槛。硕士学历的大量供给,必然导致它在市场上的进一步贬值,其实,许多用人单位给予硕士和本科生的薪酬待遇几乎没有区别。
  如果你已经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你又确实无意成为学者的话,那么直接工作会比读硕士更节约时间。也就是说,对于得到相同工作机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来说,尽管学历上有差距,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的起点,却是一样的。
  不是说现在大家都拼命地去考研不对,而是希望提醒:上了研究生之后,并不意味着你对未来的期望值就可以调高很多。这很可能只是两三年的缓冲期,你应该做的,是对照那些本科毕业就能获得很好的工作机会的同学,尽可能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二)加强我的“中国背景”(1)
  张锐/任羽中
  接下来可以说说出国的事情了,在我看来,很多人认为只要出国深造就能够获得好的前途的想法,可能犯了同样的错误。
  对于一些基础性学科,国外的实验室和研究条件很好,要想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取得突破,那么出去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一些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比如法律、商业、新闻传播,如果你希望攻读博士学位,那么直接申请国外的Ph。D Program 是最理想的选择,这些项
  目由于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同时人家也希望你接下来能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所以一般比较容易申请到奖学金。当然,你需要弄明白的是:你是否真的打算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比方说在美国,一般的观念都会认为在名校读完了博士的人应该进入大学去做教授,如果要在私人部门找工作,难度很可能大过本科生。
  其实,更多的人出国考虑的是开阔眼界、提高语言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同时希望在国外获得工作机会。如果是以在国外就业为目的的话,那么你最好考虑去读国外的MBA、MPA或者J。D这样带有professional training性质的学位,获得这些学位的学生被认为已经获得了成为professional(职业经理人、律师、公务员等)的资格,在就业市场上有优势。然而,申请这些学位的竞争十分激烈,往往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同时学费高昂,也很少有奖学金(你学这些的目的就是将来去赚钱,因此没有道理给你奖学金)。
  此外,国外还有各种硕士项目,往往由于其时间短(只需两年甚至一年,短于国内的三年硕士项目)、门槛相对较低(比较容易申请,特别是英国的学校)、成本低(尽管没有奖学金,但是相对于职业学院的学费较低),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国外的硕士学历在就业市场上也越来越疲软,硕士毕业的外国学生在美国、英国都很难找到工作。
  因此,要在外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实在很难。我想,今天出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更多地应该着眼于如何在回国后更好更快的发展。
  ——这就是我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留在国内而没有立刻出去留学的一个原因。继续在北大呆两三年,能够给我更充分的时间更多地了解中国——硕士生毕竟比本科生有着更成熟的形象和更高的社会认可度,更可能了解到社会中真实运作的一面,而了解中国、能够在中国做成事情,其实才是我们这代人和我们国际上的同龄人竞争的相对优势所在。
  当一年后我在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实习时,二十多个实习生中仅有两个来自大陆的高校,其余的都是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等美国顶尖学校的亚裔学生,也有在大陆读完了高中而后去美国直接读大学的中国学生。说实话,刚一开始我就立刻能够感觉到自己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劣势,因此不免在交流中有些气短。然而,渐渐地我也发现,就我们在大学里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言,我丝毫不落下风;而当具体在做项目的时候,大量的涉及到中国的情况,这个时候作为“中国专家”我的竞争优势就慢慢凸现出来了。
  (二)加强我的“中国背景”(2)
  张锐/任羽中
  特别难忘的是所有的实习生和摩根亚洲区的主席Alasdair Morrison 一起吃午饭的时候,Morrison居然问那些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和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 “你们为什么不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呢?你们为什么要到美国去读书呢?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纪最大的机会是在中国吗?”谁也没有料到他会问这样一个毫不顾及大多数人面子的问题,一时气氛有些尴尬。于是有不少人发言说,在美国接受教育同时又有中国背景,可以最终成为中美两国之间交流的桥梁,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看得出Morrison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只是继续
  强调他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他还说,如果年轻人只是希望过幸福舒适的生活,那么留在美国或者欧洲发展当然不错;但是想要有自己的事业,中国就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地方。
  想想Morrison的话中其实大有道理,长期以来出国发展的模式一直被强调为“桥梁模式”——引进国外的新的先进的,改变中国的旧的落后的。事实上对于“海归”的期望,人们更多也是在“引进”的部分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但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深化和扩大,原来那道存在于中国和世界之间的鸿沟正随着英语的普及、通信和交通的便利而越来越狭窄,桥梁作用的淡化也自然表现得十分明显。另外,大量的“海归”派回国,一方面给中国的确带来了新的思维、观念、技术和动力,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下竞争,“海归”也并非总是能马到功成。其实,在中国能否成功,无论是对于有“杂交优势”的“海归”派,还是对于气势咄咄逼人却也在大力推行“本土化”的跨国公司,关键的关键还是要具备了解中国、在中国境内把事情做成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出国要有一个客观、平和的心态,不可简单地把国外的文凭看成是一把可以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另外,无论你将来是打定了主意留在国外发展,还是准备深造后回国大展宏图,都请记住,你的“中国背景”的强弱永远会对你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你不能改变你的肤色与种族,那么这一点你也无法改变。
  加强我的“中国背景”是我选择留在国内深造的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有幸能够遇到吴志攀教授并且成为他的弟子。吴老师是一位睿智而深邃的法律学者,同时也是知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照顾,让学生有机会在他的指导下完成许多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并且注意对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他的教育思想大大超前于传统的大学教育思想。因此,当我得知可以忝列门墙之下时,心中的高兴程度不亚于得到了美国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对于我而言,这是本科生活结束时最棒的选择。
  (三)大四的你,更需要总结
  张锐/任羽中
  大四的你,需要选择,更需要总结。很多人会忽略这一点,他们在准备出国、找工作或是考研的繁忙中奔波,或是在牌桌前酒桌前昏天黑地,却丝毫没有想过总结一下过去四年里的得与失、对与错。其实大四与其说是大学生活的结束;不妨说是“后大学”生活的开始——因为你接受的教育和训练还远远不够,如果把大四当作世界末日前的狂欢,那就太不积极了。
  大四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其实这也是对自己在大学四年里专业知识学习总结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