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嘟嘟      更新:2023-06-28 13:58      字数:4803
  阶琶览鲂T暗难粗蠖继乇鹗?br />
  其实,生活条件差一点没有关系,寝室里条件太好了你可能就不爱去图书馆了,但如果因此带来信息的闭塞,那影响就大了。假如你也必须在分校生活,那么请你一定不要怕辛苦
  ,不要老呆在屋里不出去,要尽可能地多到学校本部去听讲座、泡图书馆、拜访教授,甚至哪怕只是看看最新的海报,否则你会失去好多机会!
  北大虽然在扩招问题上非常克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从1995级到1999级的文科大一新生还是被送往远在昌平乡下的一个废园。在这个周围都是玉米地的荒凉的园子里,我们要度过一年的时光。
  地方的偏僻当然会带来很多不便,比如想去银行就必须跑二十里路到县城,比如没有互联网。但对我最大的考验还是心理上的落差。在第一次全班同学的见面会上,有十几个女生上去都用英文做自我介绍,听得我都傻了。坐我旁边的一个北京的同学当场就叹道,这班上都是“牛人”啊。
  我既不擅言辞又没有参加集体活动的习惯,与形形色色的学生干部选举、社团招新当然没有关系。可以想见,在这个只有600来号学生的小小的“熟人社会”里,我必是边缘人物。而最开始的两周课程也比较无聊,原本以为北大的老师都是满腹经纶口吐莲花,结果第一节课,听着那个老太太呶呶叨叨,我简直难受得要命,觉得还不如我们中学的老师讲得有意思。
  于是我很想家,打电话的时候都差点哭了。此外还产生了两个念头,第一是转系,我强烈地认为历史系的学生都过着故纸堆生活,那才适合我;第二个念头是厌烦北大,觉得北大的学生怎么都这样能说话,看来清华“行胜于言”的风格更值得向往——非常有趣的是,我后来认识一个清华的朋友,他在开学的第一周烦透了清华的古板作风;决定回家重新考北大,火车票都买好了——当然在上火车之前他改变了主意。四年之后,他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大清华主义者,每次见面都要和我抬杠,而那张废掉的火车票,现在还在他的皮夹里。
  我把我的失落和想法写信告诉了舅舅,希望他会支持我。很快,他的回信来了。
  (二)舅舅的两封信(1)
  张锐/任羽中
  羽中儿:
  你好!收到你9月9日的来信已经几天了都没给你回信,一是由于我工作太忙,二是由于佳穗姐已经到北京去看了你,妈妈也给你写了信,我对你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虽然你在信中流露了思家的情绪,但我对你还是充满信心的,对于一个心态比较平稳的有志者来说,一时的不适应只会是暂时的。调整自己心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觉得你应该
  是能很快调整过来的!
  想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从古至今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离开家乡而成功的,也没有一个人不思念家乡,这是个一般规律。所以说“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乡十二时”。我只希望,你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想到,你不是孤立无援的,亲人们都在关注着你,支持着你,这一点上你是非常幸福的。作为一个男子汉,你应当多一点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在关键时候,应当有咬牙精神。舅舅从十二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经济又十分困难,受到了多少人的白眼,可说是小小年纪受尽人间的几多煎熬,有些事情可能是你一时难以想像的。但是我总相信一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丈夫,应当有非常之志,付出非常之劳,然后才可建非常之功。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想到的总是“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唐代诗人李咸说:“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成就事业,就应当有这样一种精神!
  至于说到班上党员同学多,由于资阳的特殊情况,你没有可能发展成党员,这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一个人入党,实际上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真有那样的人把中学入党当成一种“优越”,这种人实际上是不可能有多大的出息的。你现在没有写入党申请,可以先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党的认识,加强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要在业务上冒尖,再通过实际行动来争取入党,这不是达不到的事情。我入大学之前,班上不少人已经是有多年党龄的同学,但是,在我的同学中,真正有出息的反而是后来入党的同学。我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我的学习、我的工作终于在全年级拔了尖,成为了“学习标兵”,所以大二就成为了全年级首批发展的学生党员。要知道,一个党要有生命力,必须把最优秀的分子吸收进自己的组织。那么,你就应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就,证明自己是“最优秀分子”,这样的党员才是有带头作用与影响的,万不可为入党而去争取入党。
  其二,关于你自己觉得内地的外语教学水平和沿海有些差距,自己的水平和别人差距较大,这可能是客观实际。但是,这一切也都是可以努力赶上的。我上高中时,我们班的同学比我多学三年外语,结果后来成绩好的还是我们几位后来者。关键是,你一定要尽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在心理上尽快地调整过来,要有战无不胜的信心和勇气!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舅舅的两封信(2)
  张锐/任羽中
  祝秋祺!
  舅舅
  1998年9月20日
  羽中儿:
  你好!真没有想到前封信没有寄出,就收到了你所报告的一些喜讯,陈佳洱校长、任彦申书记对你们的接见和鼓励,葛兆光先生的赠书,这些都是值得祝贺的事。我感到十分欣慰。
  你想转专业的问题,我想先是把现在的专业学好,学扎实,然后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先多了解一些情况,等春节回川后再谈此事,到时我也将到北京问问朋友。你相信舅舅是比较开明的,同时,也是十分理解你的。但是,对于你对北大的一些认识,我觉得还太肤浅。不正确认识北大,将对你未来有极大的影响。你现在所看到的只是昌平,仅仅是北大分校的大一教学,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出现一些问题非常自然。事实上,北大的历史和成就,远非中国其他任何一所院校所能比拟,特别就文科而言,你选择北大是绝对没有错的。清华当然也是中国最出色的学校,但1952年的院系调整过后,清华的文科元气大伤,可以这样说,再过十年,甚至二十年,它也不可能赶上北大。更不用说,当年清华也有一个分校在四川绵阳,就是如今的西南工学院,其条件之差,还不能和昌平比,如果清华还背着这个包袱,很多到清华的学生也是会后悔的。
  你说清华人“行胜于言”,这本来就是工科大学的特点。但如果说北大人都好逞“口舌之辩”,那未免失之偏颇。春秋时的“百家争鸣”,就带来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大发展。如果没有北大“兼容并包”的学风和提倡科学民主的精神,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就不可能借重于北大。由于中国的某些特色,北大作为新思想的暖床,一直是旧势力压制甚至是打击的对象。但是北大的学风和北大人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远非其他任何一所大学所能比拟。今年北大百年校庆,你就可以有所了解了。你应当为有幸成为新一代北大人而骄傲,而且要有为北大增光添彩的志气,这样才不辜负亲人和师长们的期望,才不辜负历史赋予你们的责任。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受那些幼稚的想法影响时间越长,那么走的弯路可能就会越多。
  其二,关于上课有些失望,我想你们新生在昌平,一些名教授不能来上课,你们国政系又还是一个年轻的系,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加之中学生刚上大学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大学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导减学增”的过程,如果你不下决心听好课,尽快去适应老师的讲课风格,从教师的讲授中去探求治学的方法,这是会给你的学习进步带来影响的。目前,你应当主动去寻求老师对你的注意,对你的指导。你会记得9月3日晚上我和你的谈话的,在此,我就不想多说了。
  (二)舅舅的两封信(3)
  张锐/任羽中
  我个人觉得,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做两个事情,一是要说明问题,二是要探索规律。人称现在的学问是“后经学时代”,也似乎有一点道理。“公羊春秋”讲“微言大义”,相当于探索规律;“左氏春秋”讲训诂考证,相当于说明问题。你说期中要写两篇小论文,我想第一要选好题。选题首先要有现实意义,今人可以有所借鉴。要选那些别人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问题,才可能快出成果,我对我的学生讲,科研选题要树立几个意识,即宏观(整体)意识,时代意识,危机意识,素质意识,速度、效益意识。对中国近代史,我现在涉猎较少
  ,但是,从当年读书时我就特别注意一些问题,觉得颇有意义。如“兴中会”的组织、性质和作用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其成立于海外,当时有不少华侨参加,似乎有资料说还有外国人参加了。还有如戊戌变法之后,中国掀起了留学热,特别是留学日本,清政府令张之洞与日本驻华公使内田康哉商定的《约束鼓励出洋学生章程》,这个事情可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重建问题,如马歇尔使华问题,有很多细节大家还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你可以问问你的老师,老师会给你帮助的。第一次写论文不宜选太大的题目,应当量力而行,但一有了打破坚冰的伟大尝试后,以后就会有真正的创作欲,成果就会不断地涌现,应当相信,一切成功都会在战胜自我中不断取得胜利。
  另外,你要的《可爱的四川》以及《阮元思想研究》,我马上就给你各寄几本去,你可以各送两本给昌平分校图书馆。再过两天是中秋节了,希望你节日愉快!
  即祝秋祺!
  舅舅
  1998年10月3日
  (三)提前起跑才有优势
  张锐/任羽中
  我明白了,我的失落和不适应,只因为一个原因,就是我还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已经改变。我不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考试超人,我已经是一个北大的学生,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我都要在这里展开自己的生活!
  我要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从前害怕做的事情,直到获得成功的经验。刚开学的时候我一般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无聊了就打个盹儿,谁也看不见。现在
  我也像那些女生一样,提前一刻钟到教室,坐到第一排最右边靠门的那个位置。坐在前面总是会引人注意的,习惯被人注意,信心自然就有了。说话的时候,我也一定会正视别人的眼睛,这样更能够让别人感觉到你可以信任。不自信的人总怕别人看出自己的“虚弱”,所以当别人正视他的时候,他就会躲避别人的眼神。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尝试着当众发言。我记得有一次上课讨论陈独秀,老师突发感慨,北大什么时候能为陈独秀立一座像啊。这个时候我站起来说,其实更应该在北大立像的是胡适,胡适对于北大乃至整个中国的意义并不在陈独秀之下。还有一次近代外交史课上,讲到杨度的时候老师说这个人他也不太清楚,我在下面嘀咕了一句“王运的学生”,他马上就说,好,你来给大家说说,于是我大讲了一番“帝王之学”与“辞章之学”的关系。慢慢的,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认识了我,而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是一个读书比较多,喜欢思考而且并不内向的学生。
  我开始觉得,全新的生活其实并非那么可怕,那些很“牛”的同学也并不需要我仰视,我该学习他们的长处而不光是羡慕。我还要认认真真听课,哪怕是那些表达能力比较有限的老师,我也找机会向他们提问,而且在课后,到图书馆找他们的书来读。读多了我就可以清楚,哪个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他的主要学术观点是什么,他最近又发表了什么文章,他过去的学术经历如何,他的老师是谁等等。对愿意做学问的学生来说,这些信息极其重要。不要等到你要考研究生的时候再来搜集,从大一开始,你就要开始准备,提前起跑才有优势。
  在新环境里树立信心的建议
  张锐/任羽中
  A) 要有倾诉的对象,不要怕把自己的失落感告诉别人,说出来以后也许就放得开了,想方设法掩饰反而心理包袱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