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随便看看      更新:2023-06-23 10:43      字数:4779
  好!”“祖国,我想念您!”有的人高呼:“共产党万岁!”许多人深有感触地说:“尽管行程数千公里,历尽千难万险,但每到一地都得到使馆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排,并能在短短几天内顺利回到祖国,这同滞留在伊拉克、约旦边界上其他国家数万难民无依无靠的境遇相比,还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好!”这段发自肺腑的言谈,表达了广大撤离人员的心声。
  积极协助台、港、澳同胞撤离科威特一事,在台湾岛内和香港引起强烈的反应,并获得普遍赞扬。台湾舆论认为,从科威特撤离人员一事清楚地表明了海峡两岸的国际地位和外交实力的悬差态势,显示出台湾“外交”的“弱势无力”和大陆在外交上的优势和强大的影响力;台湾当局在国际上无法保护台胞的权益,说明台湾“实质外交”作用十分有限。有的报纸嘲笑、指责台湾当局在人命关天的时刻还“不要中共帮助”,表明他们纯系只顾自己“面子”,而“不以人道为前提”的行径。
  接连撞击热点的萨达姆
  香港报纸在社论中说,在救援台湾在科人员问题上,北京处理得相当漂亮,自应赢得台湾及海外各地华人的赞扬。香港《天天日报》8月26日在题为“中国使馆救人显尽民族感情”的社论中说,如果不是得到中共驻科威特使馆的义助,数百名港客及台湾人员仍陷落在战火迫在眉睫的险境,不知何日方能与家人团聚,甚至客死他乡的战火中。该社论还说,中共使馆协助营救港台同胞,让这群无助的“孤儿”先行撤走,纯是基于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纵所处地域不同,政治信仰有异,但彼此都是炎黄子孙。台湾的一些知名人士,甚至台湾及在海外的亲台华文报纸也都认为,撤员一事有利于促进未来两岸的关系。
  许多随大陆人员撤离科威特的台湾同胞再三感谢对他们提供的帮助,多次流下激动的泪水。他们说,是祖国拯救了他们,他们永远不忘祖国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旅美华人赞扬这一行动体现了我国对台胞“怀有深厚的骨肉情谊”,是“患难见真情”。他们称赞我们采取果断行动,向处于险恶环境中的台胞伸出援助之手,此精神十分珍贵,犹如一颗“精神炸弹”,其政治影响“无可估量”。它使广大华人看到,新中国才是全球炎黄子孙的“名副其实的坚强后盾”。
  此外,台湾“外交部”派驻科威特“代表”因玩忽职守,临阵脱逃,受到台湾舆论界和许多华人的谴责。8月28日,台湾“外交部”以“在非常情况下失职”为由,解除了他的职务,并给予记过处分,据说他是台“外交部”第一位因失职而被解职的“外交官”。
  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世人不会忘记这一事件。在这一危机中,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渡难关,它是海湾战争中有关中国人在海外命运攸关的一段生动插曲,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统一进程史中的一段佳话。
  战后,萨达姆内外交困
  萨达姆应对困境
  海湾战争的重创本已使伊拉克元气大伤,制裁措施的实施对伊拉克更是雪上加霜。萨达姆内外交困,处境维艰,但他从不认输,在困境中奋力拼搏。
  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仍来自美国。战后,美国对伊一直采取“
  遏制”政策。为此,美、英、法在伊拉克设立“禁飞区”和“安全区”,美、英战机对伊进行狂轰滥炸。美中央情报局在伊设有据点,美特工和雇用的间谍在伊大肆活动。几年的实践证明,美国采取的这些措施未能达到动摇萨达姆统治基础进而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于是,美又提出“倒萨”口号,采取“遏制”与“倒萨”并举的方针。美一直在加大对伊施压的力度。
  美国向伊拉克施压的另一手段是在国际社会中孤立伊拉克。从客观上讲,伊拉克出兵入侵科威特,在海湾战争中是战败国,联合国针对伊拉克连续通过了许多项决议,伊拉克与周边国家及世界上许多国家交恶,使伊拉克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与此同时,美国极力打压伊拉克,损坏伊拉克的形象,在外交上孤立伊拉克,增加了伊拉克的困难,压缩了伊拉克的外交活动空间。
  美国还通过支持伊拉克国内外的反对派向萨达姆施压。美国中央情报局拉拢和扶植伊拉克在国外的反对派,向其提供资金,召集他们开会,制定“反萨倒萨”计划。美国利用库尔德族向萨达姆发难。库尔德族是伊拉克的少数民族,拥有近400万人口,居住在伊拉克北部。长期以来,库尔德族企图谋求独立,与中央政府矛盾尖锐,多次造反被镇压,遭受杀戮。海湾战争结束后,库尔德族地区爆发了反对萨达姆的武装暴动。南部什叶派妄图借此机会建立独立于中央政府的阿拉伯斯坦,他们举行反萨达姆的抗议活动,一度控制了南部部分地区。反对派遥相呼应,在首都巴格达发生了反对萨达姆的骚乱,甚至连伊拉克驻加拿大大使和驻突尼斯大使也叛逃到伦敦,加入反萨达姆联盟。
  自1990年8月以来,联合国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全面制裁,使伊拉克综合国力严重削弱,伊拉克的经济、社会状况全面恶化。在长期制裁的情况下,伊拉克外汇储备几近枯竭,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下降,货币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物资短缺,社会普遍贫困化,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因缺医少药,死亡率相当高,儿童死亡率更高。社会秩序不断恶化,犯罪率不断上升。
  美国、以色列和伊拉克国内外的反对派一直在策划暗杀萨达姆,从肉体上将他消灭。为此,他们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采取了许多行动,其中包括收买伊拉克高级军官,派遣杀手潜伏到伊拉克内地靠近萨达姆的地方,寻机使用尖端精密武器,但这些手段均无济于事。与此同时,反对派也对萨达姆的儿子采取暗杀行动。1996年12月12日,萨达姆长子乌代在外出途中突遭袭击,他虽幸免于死,但却严重受伤,落下终生残疾。
  困境出乱,海湾战争后,萨达姆家族纠纷频仍,矛盾重重,严重内讧,发展到自相残杀地步。萨达姆两“驸马”始而叛逃继而回归又双双命丧黄泉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实例。
  萨达姆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及三个女婿,他的大儿子名为乌代,二儿子名为库赛,大女儿名叫拉黛,其夫婿侯赛因卡迈勒,曾任工业和军工部长,二女儿名叫拉娜,其夫婿萨达姆卡迈勒曾任总统特别卫队司令,小女儿名叫哈拉,与一名高级军官结为伉俪。
  萨达姆的大女婿和二女婿是同胞兄弟,生于伊拉克萨拉丁省欧加村,与萨达姆是同乡,是萨达姆叔叔的儿子。萨达姆的大女婿侯赛因卡迈勒生于1958年,年轻时入伍当兵,接受军事训练。因他与萨达姆是同乡,又有亲戚关系,便被派到萨达姆卫队任少尉军官。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有一次亲临前线视察,突遇伊朗飞机轰炸。侯赛因卡迈勒见状不妙,奋不顾身地扑上前去,掩护萨达姆,表现得非常勇敢。萨达姆对这位青年军官非常赏识,下令破格提拔,并将自己的大女儿拉黛嫁给他。侯赛因卡迈勒成为“驸马”后,平步青云。萨达姆授予他上将军衔,先后任命他为军工部长、国防部长和工业、工矿部长等职,直接参与领导伊拉克的一系列武器研制和开发计划。侯赛因卡迈勒进入萨达姆核心领导层后,请求萨达姆任命其胞弟萨达姆卡迈勒为特种部队司令,负责萨达姆总统的安全,遂与总统的二女儿拉娜结婚。这样,卡迈勒兄弟二人便成为伊拉克显赫人物。
  随着卡迈勒兄弟权力的膨胀,他们与萨达姆总统大儿子乌代产生了政见分歧和权力之争。在处理联合国武器核查问题上,卡迈勒与乌代产生分歧。卡迈勒主张与联合国武器核查特委会进行全面合作,以此争取联合国尽快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但乌代则持强硬立场,坚决拒绝与联合国武器核查特委会进行合作。他们为此争吵,互不相让关系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引起了萨达姆总统的警觉,他开始进行干预,从而使卡迈勒兄弟感到不安。兄弟二人深知岳父的谋略与手腕,也深知乌代的为人。乌代性情暴躁,飞扬跋扈,素有“小暴君”之称,他经常与人争吵,一时性起便开枪打人,甚至连他的叔叔也被他开枪打伤。卡迈勒兄弟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担心自己会遭到厄运,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决定出逃。
  1995年8月8日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辰日,又恰逢纪念两伊战争结束7周年,伊拉克官方宣布,全国放假4天。就在这一天凌晨,卡迈勒兄弟带着他们的妻子、孩子和随同人员,乘坐十几辆奔驰牌轿车,悄然驶出巴格达城,经过近1000公里的长途跋涉,顺利到达约旦首都安曼。他们抵达安曼后,提出了政治避难要求。约旦国王侯赛因于8月10日接见他们,同意给予他们庇护,安排他们下榻在安曼市郊的一个国王迎宾馆内,并对他们采取了严密的保安措施。卡迈勒兄弟在安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声称他们是因为对伊拉克现状不满及对伊拉克前途感到担忧而出走的,表示他们谋求与伊拉克其他反对派采取联合行动,尽一切努力推翻萨达姆政权。
  萨达姆两“驸马”携带家眷叛逃寻求政治避难,在伊拉克国内引起极大震动,在国际社会中也掀起轩然大波,萨达姆极为恼怒。
  1995年8月9日,萨达姆颁布命令,罢免侯赛因卡迈勒军工部长的职务。与此同时,他派其长子乌代与前国防部长阿里马吉德作为特使,于8月10日抵达安曼会见侯赛因国王。乌代力图说服侯赛因国王遣返出走者,得到的答复是出走者愿意留在约旦。乌代又请侯赛因国王允许他与出走者见面,得到的答复是出走者一致拒绝这种见面。在乌代离开安曼后,萨达姆又派其夫人访问安曼,企图以母女之情感化两个亲生女儿,说服她们回国,但依然没有成功。于是,萨达姆发表了一份告人民书,宣布卡迈勒已背叛祖国,并指控他们盗窃了伊拉克人民数百万财产,成为大逆不道之人。
  杀婿没商量
  美国对伊拉克最高决策层发生内讧感到高兴,8月8日,克林顿总统与侯赛因国王通电话,强调如约旦遭到伊拉克的威胁,美将给予军事支持。8月11日,美国派高级军事专家飞往安曼会晤卡迈勒兄弟。
  卡迈勒逃往约旦本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想利用约旦为活动基地,在美国支持下,联合伊拉克反对派,推翻萨达姆政权,由他取而代之。但几个月过去了,他的梦想化为泡影。
  美国从他们兄弟身上并没有捞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情报,对他们感到失望。伊拉克的反对派对他们兄弟二人没有好感,对他们出走的意图产生怀疑,对他们敬而远之,不愿与他们合作。1995年12月,卡迈勒宣布成立“拯救伊拉克高级委员会”的反伊倒萨组织,但无人响应,他成为孤家寡人。
  久而久之,卡迈勒兄弟与约旦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侯赛因国王采取疏远卡迈勒的办法,表示对他们不满,国王举行宴会只邀请萨达姆的两个女儿出席,不再邀请卡迈勒兄弟。1995年10月,两兄弟表示要离开约旦到其他国家定居,侯赛因国王不持异议,但要求他们把妻子和儿女留在约旦。与此同时,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执意要回伊拉克。1996年1月,约旦政府高级官员暗示,如果卡迈勒兄弟决定要回伊拉克,约旦将热烈欢送他们。接着,约旦当局批准伊拉克反对派在约旦设立新的办事处,不再理睬卡迈勒兄弟俩。卡迈勒恼怒之下,公然直接批评侯赛因国王,这在一个王室政权统治下的国家是绝对犯禁的事情。约旦政府警告卡迈勒称,如果法官发出传令,卡迈勒必须出庭受审。这意味着,卡迈勒在约旦已经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面对约旦当局的逐客令,卡迈勒被迫采取措施。他打电话给伊拉克驻约旦大使,表达了自己希望返回伊拉克的要求。他还写信给萨达姆,希望返回伊拉克定居。伊拉克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发表简短声明称,伊拉克政府决定接受卡迈勒等人以普通公民身份回国的请求。
  1996年2月20日,卡迈勒兄弟俩偕妻子儿女乘坐3辆奔驰汽车,由伊拉克驻约旦大使陪同,在约旦一名安全保镖护送下离开约旦回国。萨达姆总统长子乌代到边界迎接他们,并同他们热烈拥抱和亲吻。根据乌代的安排,乌代同两个妹妹同乘一辆车,卡迈勒兄弟俩及其他人分乘另外车辆。卡迈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