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3-03-10 15:50      字数:4795
  这场波澜壮阔的罢工斗争,最终是被反动派血腥镇压下去了。但是,作者以“旗影黯淡了”作最后一章的标题,在悲壮的气氛中,以“保卫团旗”作结,寄寓了这样的思想:斗争虽然暂时失败了,但红旗终究未倒,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没有被摧毁,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无产者!
  《没有太阳的街》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作品里塑造的主要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他们的思想感情沁人肺腑。即使是一些次要人物,经作者几笔淡描,也被勾画出活现的神态。小说的情节也比较紧凑,各个场面写得真实如画,而且转换灵活。
  德永直之所以能写出《没有太阳的街》,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做出重大贡献,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主观上,他是个工人,长期生活在工人中间,有强烈的阶级责任感,他要用笔为本阶级呐喊,向资产阶级进攻。因此,即使在失业和半失业的状况下,他都忍饥挨饿,刻苦学习,以惊人的毅力进行创作。客观上,日本二十年代后期,阶级矛盾激化,罢工浪潮此起彼伏,革命形势逼人。这对于德永直的思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阶级斗争的风浪里,他努力排除曾经接受过的工团主义、无政府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没有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先觉的革命知识分子艺术家们艰苦斗争的历史,任凭我多么喜欢在手纸上用铅笔写什么近似小说一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都不可能成为作家。”
  继《没有太阳的街》之后,德永直还发表了长篇小说《失业都市东京》(1930),短篇小说《参加斗争的行列》(1930)、《在工会红旗下》(1929)、《效率委员会》(1929)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当时激烈的阶级斗争,热情讴歌工人阶级昂扬的革命斗志。
  从1934年春“纳普”解散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德永直创作活动的第二个时期。
  二十年代末期,日本法西斯政府为了推行向外扩张侵略中国的政策,首先对国内民主进步力量实行镇压。1928年和1929年先后搞了“三?一五”和“四?一六”大搜捕,把大批的革命者,包括德田球一在内的几乎全部日共领导人投入监狱,进行残酷的迫害。1932年,日本文艺界的四百余名知识分子被逮捕。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旗手小林多喜二在1933年2月惨遭杀害。“纳普”于1934年2月被迫解散。从此,开始了日本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这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里,德永直曾经有一段时间陷入彷徨、苦闷的境地。但是,他仍然坚持继续创作。为了提高文学修养,他在这个时期认真地研究了国内外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据作者自述,对他影响最大、教益最深的是高尔基和明治时期德田秋声的作品。在这些作家的思想和艺术的熏陶下,德永直在艰苦的环境中,又写了许多作品(主要是短篇创作),如《八年制》(1937)、《辛勤的一家》(1937)、《最初的记忆》(1939)等。这些作品虽然不能象以前那样表现革命的主题,但作者还是以暴露的方式,描写了战乱中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批判了日本社会的黑暗现实,倾吐了作者对人民的诚挚的感情,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艺术技巧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在世界人民的打击下终于无条件投降。从这时起到1958年德永直逝世,是他文学创作活动的第三个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思想和创作最光辉的时期。
  日本投降后,尽管不久美国就确定了扶植日本统治集团,发展日本垄断资本的方针,加紧镇压工人运动,但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力量已经以雷霆万钧之势急遽地壮大起来。日本文学界也广泛地建立了民主主义文学的统一战线,配合日本进步的政治力量,展开了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永直和宫本百合子、中野重治等人创立了“新日本文学会”,重新投入革命文学运动。1946年,德永直加入日本共产党。
  德永直在战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妻呵,安息吧!》。这部作品从1946年3月起在《新日本文学》上连载,被誉为战后初期民主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妻呵,安息吧!》是一篇自传体的作品。它的主人公是作者的亡妻敏绪。她在贫困中出生,七岁丧母,依靠双目失明的外祖母生活。她从九岁起就先后给阔人家当佣人,到工厂当童工,受尽了压迫与欺凌,十六岁那年跑到东京当了四年护士,好容易挣了点钱,却又碰上大震灾,死里逃生回到故乡。她嫁给作者后,虽然对作者的革命活动缺乏了解,常有口角,但她勤俭持家,与作者同忧共苦。由于终年劳累,营养不良,她仅四十余岁就在饥饿和炮弹的爆炸声中悲惨地死去了。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虽然只是作者的亡妻,但诚如作者所说:“她是千千万万死亡中的一个,是……为了免于家人受饿而自己首先挨饿,最后自己牺牲于战争下的许许多多妇女中的一个!”因此,敏绪的形象,是那个年代里日本广大勤劳妇女的典型。作者通过她一生的遭遇,反映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悲剧,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罪行,同时还表露了这样的决心:“为了不让做妻子的再死于侵略战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决心要拿出勇气参加战斗。”
  以《妻呵,安息吧!》作为德永直战后文学活动的新起点,不久他又创作了反映日本人民进行民主斗争的、长达七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静静的群山》。它的第一部连载在1949…1950年的《赤旗报》上。第二部也发表在《赤旗报》上,登载的时间是1954年3月至12月。
  《静静的群山》写的是从1945年8月到1947年4月这几间日本战后的现实。作者通过这部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具体、真实地反映出战后两三年间日本社会的诸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日本民族要求独立自主与美帝国主义把日本沦为殖民地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民主、和平与美帝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等等。在描述这些斗争中,作者贯穿了这样的思想:日本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工人、农民的联合斗争,是解决社会诸矛盾的基本力量。
  《静静的群山》第一部描写的是日本投降后最初十个月里的事。在这段时间里,整个日本社会处在激烈的变动之中。一方面是穷凶极恶,侵略成性的法西斯政权垮台了,人民群众的民主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席卷全国,反动统治阶级惊恐万分;另一方面是由于大批工厂停工,成千上万的军人复员,造成农村土地问题的尖锐化,资产阶级和商人乘机浑水摸鱼,囤积居奇,大发横财,而劳动人民的生活却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者抓住人民民主力量迅速高涨这一历史主流,以东京芝浦电气器材公司的工人斗争为题材,选取这个公司所属的全国四十三个工厂中斗争最坚强的川岸工厂(书中作川添工厂)及其所在地区的典型事件,加以集中、概括,写出了这部作品。
  川岸工厂是在战时为了躲避美国飞机空袭,从东京近郊迁到长野县冈谷市郊来的。这个工厂的斗争,不仅与“东芝”所属其他工厂的斗争相联系,而且直接影响到该厂附近乡村农民对地主的斗争,带有“地域”的性质。作者在小说里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这场斗争,写出了工人们在战后逐步由普通工人成长为自觉战士的过程。
  在这部小说的前几章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群工人,是一些没有组织,没有觉醒意识的分散的个人。他们在战后初期惊慌失措,被资本家遣散后,各顾个人地离厂回家。但是,经这一段时间后,这些工人被组织起来了,他们组织了工会,和资本家进行斗争。仅十个月的时间,他们的阶级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已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成长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阶级队伍。在他们当中涌现出成百个共青团员,锻炼出池部、大野木、谷川等第一批共产党员。作者通过川岸工厂这支工人队伍成长的过程,写出了日本共产党组织在战后的发展和壮大,生动地表明共产党是领导无产者获得解放的核心力量。
  《静静的群山》第二部,写的是1946年冬到1947年4月这几个月间的事。这期间,日本民主进步力量更加强大了。工人运动已由部分工厂的联合斗争、地域性质的斗争,发展为全国性的统一行动。斗争的矛头已不仅指向资本家,而且提出了打倒反动政府的政治口号。而日本反动政权,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极力分裂和扼杀民主力量,破坏工农联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阶级大搏斗中,1947年“二?一全国五百万工人总罢工”是一个重大事件,它是日本民主运动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通过这个事件的描述,撕下了美帝国主义虚假的“民主”面具,揭露它镇压日本民主运动的罪行。同时,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着力描绘了古老闭塞的农村在“耕地改革”及山林解放斗争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写出了长期被封建旧习束缚着的贫穷的农民群众,在工人运动的影响下,在共产党的教育下觉醒起来走向斗争的过程。作者在这里正确地揭示了农村中的阶级关系,反映出各阶层农民的不同愿望,歌颂了先进工人和共产党员在支援农民兄弟的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此外,作者还多方面地揭露并鞭笞了骑在日本人民头上的美帝国主义者、日本官僚、法西斯军人、垄断资本家、大地主等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罪恶活动。
  《静静的群山》第二部完成后,作者原计划接着写第三部和第四部。据作者说:“打算描写受美国资本支援的‘东电’公司的资本家,和发动侵朝战争的美帝勾结,共同迫害革命工人,利用劳动强化和解雇等手段来剥夺日本工人通过斗争取得的全部胜利果实,写出他们破坏以工人阶级为首的日本民主力量,企图绝灭侵朝的后患的阴谋。同时描写为了抵抗这些来势凶猛的反动攻势,工人和农民团结在一起所进行的、战后日本最壮烈的斗争。”不幸的是,作者在1958年2月15日病逝,这个计划没能实现。
  《静静的群山》虽然是未完成之作,但就第一部和第二部而论,它也可称为战后日本民主力量成长壮大过程的一部史诗。日本著名作家野间宏在论及这部作品时写道:“这真是一部庞大的小说,仅就作者企图巨细无遗地写出日本工人与农民、工厂与农村的联系来说,也满可以说是日本文学史上的最初尝试。我在读这部作品时,深深感到为了了解日本现实的各个方面,也必须读这部作品,参考这部作品。尤其是工农联盟成为日本革命中心问题的现在,这部小说的价值更为巨大。”由此可见,仅就小说所触及的战后日本社会诸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静静的群山》在当代日本文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除了长篇小说,德永直在战后还写了五十余篇短篇小说和一百五十多篇论文。这些著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德永直是无产阶级自己培养出来的作家。从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那天起,就是工人群众的代言人,在他成为职业作家后,仍旧不脱离群众。在战后,他更自觉地与工农保持密切的联系,汲取创作的营养。他的作品的基本题材是工农阶级的革命斗争,而且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工农大众的内心世界,生动地描绘出他们的生活。他三十多年的文学活动,为日本工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日本著名评论家青野季吉所说的:“工人文学这一名词应当说是从德永直身上开始实现的。我以为必须把这一点看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牢牢记住。最后我想再补充一句,成功地打破了文学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一观念的人也是德永君。”
  德永直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在战后曾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作过积极有益的工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十一章 现代朝鲜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朝鲜。朝鲜人民因不堪忍受封建王朝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曾多次举行起义,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文化启蒙运动。
  1910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它一手炮制的所谓“日韩合并条约”,使朝鲜完全沦为它的殖民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朝鲜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