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3-03-10 15:50      字数:4797
  五十年代以后,革命文学阵营迅速扩大。在革命文学内部,有人以扩大民主主义文学的统一战线为由,提出偏离无产阶级文学方向的所谓的“民主主义文学运动”,遭到一些革命作家的抵制和反对,引起革命文学阵营的分裂。当时德永直、西泽隆二、江马修、岩山顺一等革命作家创办《人民文学》(后改为《文学之友》),组成新的革命文艺团体。在新的形势下,他们提出了文学要表现工农,要为工农服务;作家要深入工农生活,并且在实践中改造世界观等重要问题,坚持了无产阶级文学方向,对战后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予以有益的影响。
  总之,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描写了广大工农群众的苦难,歌颂了工农的英勇斗争和他们取得的伟大胜利,为日本文学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支强大的力量。
  一些来自中下阶层的民主作家,受到现代时期的革命风潮的冲击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在各自的创作中,对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日本资本主义社会黑暗,作了有力地揭露和抨击。老作家岛崎籐村、正宗白鸟、志贺直哉等都写出了具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一些新起的民主作家也很活跃,反映了当时日趋尖锐的现实矛盾。广津和郎(1891…1968)是一个十分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家。他继1917年发表了《精神病时代》而成为文坛上知名作家之后,又于1934年发表了《风雨方兴》。作品写一个出身没落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青年恋爱着倾心于无产阶级运动的女子,但由于时代风云的变幻,又和一个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小姐结合,表现了在动荡的年代里一代知识青年的精神不安。以后,他又发表《街的历史》(1940),描写在法西斯高压的统治下,一个左翼政治活动家的艰辛困难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高涨的民主政治形势激发了他的政治热情,他为正义奔走呼号,控诉日美当局对革命人民的迫害。1953年所写的小说《走向泉水的道路》,通过日本青年参加营救反动当局制造松川事件而被诬害者的政治活动,反映了战后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表现了日本青年一代为了祖国、民族的未来奋勇战斗的事迹。作品赢得了广泛的反响,成为战后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进入现代历史阶段的日本资产阶级文学有了新的变化。无产阶级文学登上文坛,给资产阶级文学以巨大的冲击。资产阶级右翼作家菊池宽公开提出“剿灭无产阶级文学”的口号,与无产阶级文学对抗。另外一些资产阶级作家为了逃避现实斗争,鼓吹“艺术革命”,提倡西欧盛行的现代主义文艺。他们以表现新奇的感觉来代替对现实客观的描写,组成“新感觉派”,其代表作家是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以后他们又和一些资产阶级文人一起,成立了“新兴文艺俱乐部”。这些作家政治上有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在文学创作上努力追求艺术形式的新奇,他们把西方流行的现代派文学的手法诸如“意识流”、象征、心理分析等等与日本文学传统的手法溶合一体,为日本文学表现形式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但是,他们总的文学倾向是反映了城市生活中的腐化和颓废。
  自侵华战争以后,日本政府日益强化法西斯政策,控制舆论,驱使一些文人组成“文人报国会”,派遣作家到各个侵略战场充当战地记者,歌颂日本军国主义所进行的所谓“圣战”。于是,美化日本侵略战争、歌颂血洗殖民地人民的日本侵略军的战地文学,风行一时,成为反动的文学潮流。然而,在日本法西斯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一些颇有正义感的作家敢于抵制,写出了一些表现人民反战情绪的优秀作品,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予以揭露和讽谕。其中金子光睛(1895…1975)的诗作《鲨鱼》和石川达三(1905…)以战地记者身分所写成的小说《活着的士兵》,就是这种文学倾向的重要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资产阶级文学出现了新的发展和演变。战后急剧的社会变化激化了日本社会中的矛盾,加深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危机。随着资产阶级没落、腐朽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文坛上色情文学、恐怖文学、颓废文学泛滥起来了,对日本人民起了有害的影响;为了适应反共反人民的政治需要,鼓吹军国主义复活的文学也有所出现。
  与这种反动文学逆流相对峙,民主文学在战后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的推动下,呈现了繁荣发展的景象,涌现出不少颇有成就的作家和作品。
  一些饱受战争创伤的青年作家,他们以急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开展了文学活动,组成“战后派”的文学团体。他们来自小资产阶级,在战争中受到战乱和军国主义的摧残和迫害,尝尽战争给日本带来灾难和痛苦的滋味,怀着愤懑的心情,大胆揭露了军国主义的罪恶,引起人民广泛的共鸣。他们在与革命文学关于“政治与文学”的论争中,具有强调文学特殊性的唯心主义倾向,但是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敢于突破日本文学中固有的表现手法和文体,吸取西方现代文学的艺术手法,大胆创新,丰富了日本文学的表现能力,扩大了文学的题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野间宏(1915…)是“战后派”的代表作家。战前他是帝国大学学生,战争期间应征入伍,饱受了战争的痛苦。战后他以急进的民主思想进行创作,揭露战争的罪恶和战后混乱不堪的社会。他一度参加了日共,成为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他的代表作《真空地带》(1952)以极大的愤怒控诉了日本军队内部法西斯残暴的统治,描写了一个普通士兵遭到诬告陷害、受到非人道的监禁,最后成为长官争夺权利的牺牲品,被送到远方充当炮灰。小说以细致深刻的心理剖视和严肃的现实主义描写见长。
  战后也涌现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井上靖(1907…)是当代日本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甚丰,五十年代所写的《斗牛》、《冰壁》等对资产阶级商人投机取巧,为了牟取利润不惜手段,以致诬害伤人,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同时,也创作了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们表现了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小说《天平之甍》(1957)以饱满的热情、酣畅的文笔歌颂了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它描写我国唐朝鉴真和尚,多次东渡日本未成,后来双目失明来到日本,为发展中日文化献出毕生精力的悲壮感人的故事。其他象木下顺二(1914…)、有吉佐和子(1931…)也是这一时期享有名望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
  战后大众文学流行。以松木张清(1909…)和水土勉(1909…)为代表,用严正的现实主义方法,把娱乐读者的推理小说(侦察小说)的形式和严肃的社会内容结合起来,创立了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文学流派,成为战后一个具有影响的文学派别。他们以真实的描写、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分析,写出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松本张清以推理小说手法写成的报告文学集《日本的黑雾》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它通过对震动全国的重大政治、经济案件的描写,揭露了日本政界、财界的黑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小林多喜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间,产生了日本最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1903…1933),他为了日本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在法西斯残酷镇压的严重岁月里,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用强烈的激愤和坚韧的毅力,写下反映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的光辉作品,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奠定了基础。
  小林多喜二生于日本北部秋田县一个贫穷村落的佃农家里。因为生活熬不下去,在他四岁时,一家人迁到北海道的港口小樽,投靠开面包作坊的伯父,勉强维持生活。小林多喜二从小就参加劳动,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小学毕业后,在伯父的资助下,上了小樽高等商业学校。1924年毕业后,他被小樽一家银行录用为职员。他还在求学时期,就热衷于文艺创作。从1923年起开始在文艺刊物上发表作品。他早期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随笔,如《龙吉和乞丐》、《杀人的狗》等等。这些作品以深厚的感情描写了北海道处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反抗,也表现了小林多喜二探求社会出路的积极愿望。在《泷子及其他》中,主人公泷子最后放火烧掉酒馆,表现了作者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心。
  1926年和1927年,全国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在北海道这个边远落后地区,工人的罢工斗争、农民的抗租斗争也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局面。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震动了小林多喜二,促使他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感到时代前进了,大家觉醒了”(1927年3月14日日记)。从这个时期开始,他自修社会科学,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在创作上,也受到了刚刚发展起来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很大的影响。早在1923年他就接触过革命刊物《播种人》,同时也阅读了高尔基和本国革命作家的作品,得到了很大的启发。1927年7月他参加北海道工人总罢工,为罢工工人编写传单,开始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不久,又参加了革命作家组织——劳农作家同盟小樽支部的活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使他反省自己的思想和创作,对自己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进行了严肃的剖析:“我可以说一贫如洗,磨磨蹭蹭地生活过来了,还上了高商(靠亲戚的帮助)。那种知识分子沾染的精神贵族气味,自然地要和‘赤贫’的我混杂共处。我遇到一切事件而产生的矛盾,不彻底性,是从这种‘混杂’而来的吧——正象是那种有着双重国籍的人啊!”(1926年9月21日日记)这种严肃自我剖析的精神,小林多喜二保持了终身,在后来的小说《到东俱知安行》(1928年)里得到突出体现。作品深刻地批判作者化身的公务员“我”身上的资产阶级思想,表示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彻底革命、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的决心。
  1927年底开始创作的中篇小说《防雪林》,是标志着小林多喜二思想创作上发生重大变化的过渡性作品。这部小说取材北海道“垦殖”农民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斗争,描写一个青年农民源吉在沉重的生活压迫下不断觉醒,奋起反抗,最后,他把地主宅院付之一炬。这部作品克服了早期作品反映生活悲苦的郁愤情调,突出了农民的反抗精神。主人公源吉形象鲜明,性格坚定顽强、爱憎分明,而且富有反抗精神。但是作品并没有明确指出斗争的真正道路,源吉的反抗也是孤军奋战,带有明显的无政府主义倾向。
  1928年是小林多喜二新的起点。这年开头他就写下:“在思想上坚决走向马克思主义。”(1928年1月1日日记)当时的反动政府为了绞杀革命,妄图一举扑灭革命火焰,便制造了血腥的“三?一五”大逮捕事件。全国许多革命者、共产党员遭到逮捕和迫害。在小樽许多和小林多喜二接近的革命者连连遭到逮捕和刑讯,他们在军警特务的严刑拷打下,表现了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三?一五”事件强烈地激起了小林多喜二的革命义愤,他通过这一事件,进一步认识到当时政府的反动腐朽,看到了献身于工农解放事业的革命志士的高贵品德。
  在这次事件发生后的三个月,小林多喜二就创作了以这次事件为篇名的中篇小说《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他用耳闻目睹和调查来的材料,冲破法西斯的新闻封锁,大胆地揭露了这一事件的真象,严厉地控诉了法西斯军警的暴行,热情洋溢地描写了工人运动的先锋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面对敌人野蛮暴行而威武不屈的革命气概。作品里工会书记籐是个久经风霜的老战士,他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表现了革命者高尚的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工会委员渡是位乐观顽强的战士,在敌人面前从不后退,敌人的酷刑拷打不仅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反而在他心中增添“新的阶级仇恨”;革命知识分子龙吉有着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和严格自我改造精神,在关键时刻能够经受考验,在火的锻炼中成长。作品也揭露了佐多这样的知识分子,他平时缺乏刻苦改造自己的精神,经受不了严酷斗争的考验,在重要时刻成了动摇分子。作品突出了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把它置于描写重心,用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来压倒敌人酷刑迫害的反动气焰。《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是小林多喜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