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3-03-10 15:50      字数:4837
  述。赫达亚特的语言的特色是朴实准确,轻快风趣;他既继承了波斯散文流畅而风趣的传统,又十分用心向人民学习语言。《哈吉老爷》中有很大篇幅是人物的对话,这些对话切合人物身分和具体环境。比如哈吉与一个要去美国的人的对话,就生动地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和对方的阿谀奉承:
  哈吉问:“哦……不过,您既然打算去美国,那为什么要学英语呢?”
  对方答:“路上可能碰到用英语,我的美国话还是挺不错的”。
  在细节的运用上作者也费了一番心思。哈吉的特点之一就是贪婪。他虽然不愁吃喝,但每天要把菜谱问清楚,家里人喝茶用的糖得由他亲自分发,他不用过秤居然能发现李子的份量不够,因为他数过剩下的李子核。通过这些细节,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已经活生生地站起来了。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更深一层去挖掘哈吉的内心世界,让人们看这个“虔诚的”穆斯林履行教规时的心计。按照伊斯兰教规、哈吉要把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拿出来周济贫民。但是这样做他是舍不得的。于是他便把一张支票放到一个枣桶里,请来阿訇,把枣桶交给他,让他拿去施舍给穷人。等阿訇一提起枣桶,哈吉马上表示自己愿望出钱把枣买下,好分给孩子们吃,阿訇可以拿卖枣钱去行善。阿訇一走,哈吉马上从枣桶里取出支票烧掉,失去的是一桶枣钱,换来的是全年的功德。
  粗俗愚昧是哈吉的另一个特点。他越是孤陋寡闻,越是附庸风雅。他出席每一次文学集会,听了每首诗的朗诵都热烈鼓掌,以至手都疼好几天。他到处宣扬在写一本有关道德修养的书,但是,从来也不见此书问世。他连小学生课本的生词也解释不清,致使小儿子在学校挨老师一顿鞭打。
  哈吉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作者反对这类人物的轻蔑和愤怒完全倾注于这一典型的塑造之中,细致而深刻地描绘出四十年代伊朗社会中的反动商人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既保留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粗俗,又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贪婪与冷酷。更加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哈吉看作是孤立的个人,而是把他作为当时伊朗的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加以描写的。在作者笔下,除哈吉以外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买空卖空的奸商,贪污受贿的外省官员,一心想出国当外交官的新闻记者以及连哈吉的地产也要强买的更加蛮横的军阀。正是这些人组成了统治集团,高踞于人民头上,主宰着国家的命运,而哈吉就是他们中不可缺少的活跃人物。
  《哈吉老爷》的出版无异是从道义上对这些统治阶级人物判处了死刑。特别是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通过思想激进的诗人莫纳迪尔哈哥对哈吉们的痛斥,完全表明了作者对哈吉之流的嫌恶和痛恨,预示了他们的末日来临。
  但是,总的看来全书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许多场景和情节仅仅为描写哈吉服务,在它们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所以作品中除了哈吉这一形象鲜明突出以外,其他人物形象都比较模糊和呆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十九章  现代印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现代印度的进步文学,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在印度反帝爱国运动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1918年至1922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使印度进步作家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认识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证明了人们能够改变自身的生活,因而对印度民族解放的远景产生了新的希望和信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印度的传播,以及印度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发展,许多印度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放弃了甘地的不用暴力抗恶和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文学作品对于促进印度人民的斗争,更具有积极意义。
  1936年4月,以普列姆昌德(详见本章第二节)为首的进步作家,成立了全印进步作家协会,这不仅使进步作家在当时日益严重的法西斯威胁下团结起来,而且也标志着印度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印度的进步作家在与维护殖民制度的反动作家的斗争中,进一步锻炼了自己;在反对受西欧颓废派和现代派影响的神秘主义、实验主义、个人主义文学倾向的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出现了更多的优秀作家和受群众欢迎的作品。
  除普列姆昌德以外,穆尔克?拉吉?安纳德(1905…)是三十年代出现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出生于印度西北部边境的白沙瓦。早在1919年就参加旁遮普青年的反帝爱国运动。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贱民》,描绘了贱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种姓制度的残酷,号召印度人民向封建势力作斗争。接着他又写了两部著名的长篇小说《苦力》(1936)和《两叶一芽》(1937)。前者描写了1928至1929年孟买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表现了工人们在资本家的剥削下的日益觉醒。后者描写阿萨姆省种植园的农业工人的贫苦生活和自发性的暴动,揭露了英国统治者的残暴。
  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安纳德写了《村庄三部曲》,包括《村庄》(1938)、《在黑水那一边》(1940)、《剑与镰刀》(1942)三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旁遮普青年农民拉尔?辛的一生遭遇,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同时还写出了广大群众觉悟的提高和日益增长的反抗情绪,引导人们为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而斗争。
  安纳德还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出版过《理发匠工会》、《拖拉机和五谷女神》等集子。这些作品都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愤怒心声。
  这时期,马尔都语诗人阿利?沙尔达尔?贾佛利写了《流血的诗》、《亚洲觉醒了》和《向新世纪致敬》等诗篇;印地语工人作家斯里瓦斯塔瓦,写了《烟?火?人》等长篇小说。上述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革命情绪,受到了印度劳动人民和进步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
  此外,还有泰卢固诗人什里兰干?什里尼瓦斯?拉奥(笔名什里?什里)。他的诗在形式和语言方面接受安德拉的民歌。他是当时进步的“昌盛派”的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在马拉雅拉姆文学中,这时也出现了具有很高水平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塔卡日?希瓦尚卡尔?皮莱是一位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两斗谷》和《小虾》,描写了农民和渔民的生活,深刻揭示了印度社会的矛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印度全国许多地区,成立了作家协会分会。在1942年的一次特别会议上一致通过的在印度文学家中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的决议,促进了印度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著名作家克里山?钱达尔(1912…1977)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挥他的创作才能的。他生于拉合尔市,三十年代开始写作。他早期的作品,歌唱爱情、美和艺术。随着现实斗争的发展,他认识到作家有责任在生活里起积极作用,要为美好的将来而斗争。于是他的创作逐渐克服了过去脱离现实的倾向,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凡是激动同胞们心灵的种种事件,凡是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莫不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他生活和创作的新起点,他和其他作家一起,谴责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他的小说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充满着反抗帝国主义的战斗豪情。
  他一生用乌尔都语创作,共写了三十部长篇小说,四百多篇短篇小说,三十多部电影剧本。他的主要作品除短篇小说集《火焰与鲜花》外,还有著名的中篇小说《粮食给予者》和长篇小说《当田野醒来的时候》等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阿米德?阿巴斯,明确采取反法西斯主义的立场,写有长篇小说《燕》、《砖瓦工人》等作品。南印度的政治诗人莫哈卡维?瓦拉托尔(1879…1958)被称为“马拉雅里民族的歌手”。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把谴责法西斯主义的野蛮性作为作品的首要主题。在诗作《堕落》中,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他的爱国反帝的重要诗篇,都已收集在《文学花采》这一诗集中。此外,还有孟加拉诗人赫林德拉纳特?查托巴迪雅亚,他在三十年代开始创作时充满单纯的抒情情调,而且带有宗教色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再崇尚形式主义,成长为一个热情的政治诗人。他在诗集《我歌唱人类》中指出:“如果诗人不成为一个战士,为了被损害的人们战斗到底,时间将认为这样的诗人,不配使用笔这一件武器。”他说他的诗是“蘸着血”写成的。1944年发表的诗集《石头的血》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诗歌痛斥了帝国主义的反动势力,号召人民向法西斯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诗集《锤子和镰刀》中,诗人还表达了工人和农民必将成为国家主人的信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许多进步作家仍勇敢地对帝国主义制造分裂的罪恶阴谋进行斗争。1946年因贫困而夭折的诗人苏庚达?巴达查里亚就是一例。还有不少作家,如著名的印地语作家沃林达文拉尔?沃尔马(1888…?)在反帝高潮时,又写了长篇历史小说《章西女皇》和不少历史剧本,唤起人民对历史斗争的回忆,鼓舞人民坚定地向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在帝国主义制造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之间流血冲突时,不少作家写了剧本,在街头、农村进行演出,宣传共同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反动势力。旁遮普的戏剧家巴尔万?迦尔琪,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代表。
  1947年独立以前的印度现代文学,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特别是著名的进步作家普列姆昌德,为现代印度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普列姆昌德
  一、生平与创作
  普列姆昌德(1880…1936)是印度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印度现代进步文学的奠基人。
  普列姆昌德原名滕伯德?拉伊,生于印度贝拿勒斯附近的拉姆希村;父亲是农村邮局的小职员,后来升为小邮局的局长。他七岁丧母,从小受后母虐待。印度社会有早婚习惯,不到十五岁,就奉父母之命结了婚。不久父亲又去世,生活的重担便落在他的肩上。开始他当家庭教师、小学教员,同时还刻苦自学。他于1902年考上阿拉哈巴师范学院,1804年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进行业余文学创作。
  1908年,他被调到哈密普尔担任督学职务,并经常到农村视察,熟悉了农村生活,了解到劳动人民的苦难,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影响很大。1921年,他在甘地倡导的不与英国政府合作的思想影响下,辞去了督学职务;从此,专心致力于专业文学创作。
  普列姆昌德用印度的两种主要民族语言——乌尔都语和印地语从事写作。他于1901年开始发表作品,经过三十六年的辛勤劳动,给印度文学留下了十二部长篇小说,二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说,还写过剧本、电影故事、儿童文学、散文和评论文章。此外还翻译过一些英国文学作品。
  普列姆昌德的文学活动是在民族觉醒时期开始的,是与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早在1907年出版的第一部乌尔都语短篇小说集《热爱祖国》里,就揭露了殖民制度的罪恶,并且号召印度人民要为祖国的独立而斗争。他把为祖国流出的每一滴血,比作世界上最珍贵的珠宝。这部小说集包括五个短篇,真实地反映了1905年至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集一出版,就被英国殖民统治者下令禁止发行,并把未出售的书本当众烧毁;他的文学活动也被官方禁止。但这并没有把他吓倒,反而更激起他的反抗和斗争;他仅仅把原名改掉,用普列姆昌德的笔名继续发表文章。他不仅在创作中更深刻有力地反映印度社会的尖锐矛盾,高举反帝爱国的旗帜,而且还亲身参加实际斗争的行列,为印度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916年,为了使更多的读者阅读他的作品,使文学能在印度人民的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改用印地文写作。这样出版的《服务院》,是第一部印地语长篇小说。小说写的是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