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3-03-10 15:50      字数:4944
  朵朵棉花金灿灿,
  恰似娇娘美服扮。
  棉桃碧绿如宝石,
  花朵绽开星烁闪。
  黧黑干条土里扎,
  绿色枝杈四下展。
  每每瞥见这瑰宝,
  实现希望在眼前。
  巴鲁迪主张进行社会改革,造福于民。幻想采取折中的办法、既忠于埃及王室、又不违背人民的意愿来处理埃及的内外事务。但事与愿违终于爆发了来势凶猛的人民起义,英、法帝国主义为此进行干与。巴鲁迪深感事态的危急与严重,曾想告退隐居,以免兵燹四起,生灵涂炭。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忠告民众,战争是一场悲剧,事情或许不象所想象那样的顺利。”巴鲁迪暗自担心,外国干涉会导致埃及丧失独立,革命者遭到不幸,他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革命形势的发展对他触动极大,他用诗句表明了他同人民一起的心迹:“他们违背我的主张,发动了起义。他们本应听我的劝告,但事情已无可挽回,是件好事或坏事不再是秘密。他们若呼唤、号召我,我就响应,我的秉性是实现理想,信守诺言。”巴鲁迪言行一致,一旦民族运动兴起,他就站到运动一边,从内心响应革命的召唤,从心底吼出《巴鲁迪鼓动革命》:
  民众啊,奋起吧!
  珍惜宝贵的年华,
  以各种方式和途径,
  去争得我们的利益。
  你们人多势众,
  怎能容忍耻辱?
  怎能表示无可奈何?
  重复“我们总归真主”?
  真主恩德广照大地,
  你们怎能在屈辱中渡日?
  我看果子已成熟,
  采撷的时刻已到,
  有锋利的砍刀该多好啊!
  你们若不是缄默无声的死人,
  就应该奋起投入战斗,
  把侮辱、欺压统统铲掉。
  我呼吁、我号召……
  …………
  巴鲁迪对比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为国家的衰弱、涣散而忧虑,深切地感到应该以斗争去求得民族的独立,改变埃及的现状,他在许多诗行里阐述为什么要进行革命。在一首《起义的原因》诗里写道:  在安谧、宁静之后,
  埃及时运不济,
  王室基础动摇,
  混乱、腐败比比皆是。
  敲诈、欺凌,农民不得不抛弃土地,
  破产、倒闭,商人不得不停止生意。
  恐怖笼罩了一切,
  时到子夜,青年还未能入睡。
  唉,沉睡的埃及!
  假若没有祖先的荣耀、业绩,
  我们还有什么可说?
  我对埃及的过去感到满意,
  但她现在的处境不妙,
  我生活在埃及并不感到幸福。
  虽然我可以在别的地方
  实现我的愿望,
  但那儿不是我的同胞。
  不管灾难多么严重,
  再有两个月,结果终将揭晓。
  诗人在另一节诗里强烈地表现了对外国统治者的愤恨和对祖国命运的忧伤,他写道:
  这一帮歹徒、恶棍,
  给民众带来比殇子更严重
  的痛苦和不幸。
  甚至连傻瓜也要把他(注:指在内阁中的外国代理人。)
  从内阁中赶出,
  人们厌恶地唾弃他。
  埃及由于这帮人而遭屈辱,
  国基不稳,社会动乱,
  自豪的国中之花埃及,
  却要卑躬屈膝,驯服于外人。
  民族遭到不幸,
  独立之国埃及遭到不幸,
  埃及成了谎言者、胡诌者的场合。
  到处是被凌辱的土地,
  不论是山丘或平原处处是背信弃义。
  人们固执于谎言,
  在泥淖中不能迈步。
  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仍满怀信心,他在诗篇的末尾写道:
  人们啊,不要急躁!
  美好的未来终将实现。
  有耐性的人,
  他的意志决不会动摇。
  在漫漫黑夜之后,
  黎明的曙光将会照亮一切。
  我确已看到人们不能再忍受,
  剑已出鞘,高高擎起……
  只要我们坚持斗争,
  必将使敌人灾难临头。
  …………
  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出巴鲁迪的政治主张,他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建立公正的社会;彻底清除外国势力,撤换那班为外国人效劳的政客……恢复祖先的光荣,总之,在诗中表达了个人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也表现了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阿拉比领导的起义遭到失败,巴鲁迪和其他革命领袖一道受审,后来被放逐到锡兰岛。诗人处于生命的苦难时期,这时他的诗歌反映他的孤独、痛苦、思念和盼望,他在《思乡》(注:阿文诗往往没有明确的篇名,一篇诗又包含许方面的内容,这里只能根据上下文安上一个篇名。)中写道:
  背井离乡,我心凄迷,
  挚友旧好,相隔万里。
  形影相吊,举目无亲,
  同伴见我,悲怆嘘唏。
  卫国保教,昭昭天理,
  强横定罪,放逐异地?!
  坚忍不拔,决不翻悔,
  嫉妒之辈,向隅而泣。
  我择自尊,任凭祸临,
  壮志崇高,我越坚毅。
  诗人在锡兰得知妻子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他写了《悼亡妻》一诗:
  死亡之手啊!
  你打着的是一块什么火绒?
  你从我心中夺走了明亮的火炬!
  我是刚强铁汉,
  而今你使我心灰意懒;
  我似标枪一杆,
  而今被你一截两半!
  我仍不相信会灾难临头,
  这支箭会射中我的心瓣?
  巴鲁迪用诗歌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周围环境以及他的祖国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他的描写是真实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也是细致的。因此,他的诗作动人心弦,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阿拉伯传统诗歌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到了鼎盛阶段,诗人辈出,作品很多。不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来说,诗歌中的上品数量颇大,是阿拉伯文学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此后经历了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几百年统治,阿拉伯诗歌已是每况愈下,处于衰落阶段。巴鲁迪给传统的诗歌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他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反映广大民众的切身问题。这就给阿拉伯诗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他的诗歌得到人民的广泛传诵。许多诗篇与蓬勃发展的民族运动相结合,成为响亮的号角,激起的檄文,发挥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
  从艺术性、语言技巧来说,巴鲁迪的诗歌保持了古典诗歌的严谨结构,恢复了古诗所具有的淳朴、简练、有力的特点。他的诗句多采用每句十二至十四音节的全律或长律,运用较丰富的词汇,夹叙夹议透彻说理,表达思想感情淋漓酣畅。充分显示了他的个性,即他的志向、抱负、观点和喜好。巴鲁迪不愧为近代阿拉伯具有重大成就的有代表性的爱国诗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十四章 近代伊朗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十九世纪初是伊朗近代史的开端。中世纪后期的伊朗屡遭外国侵略,国内封建主之间纷争不已,农业生产和灌溉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城乡经济濒于破产。十九世纪中叶的巴布教徒起义波及全国,标志着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伊朗北邻的沙皇俄国,早已觊觎伊朗国土,图谋推行南进政策,法英等国势力也相继侵入伊朗攫取殖民利益。伊朗在这种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形势下,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鉴于土耳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取得某些进展,为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决定改弦更张,在不触动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改良主义措施,发展民族工业,振兴国民教育。改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密尔扎·阿卜杜勒·卡赛姆(卡埃姆·玛冈姆),他作过伊朗首相。阿卜杜勒·卡赛姆不仅是一位开明的政治家,而且是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内容充实,语言明快,突破流行的陈词滥调,摆脱艰涩古奥的文风,被誉为近代波斯散文的先导。
  1812年伊朗进口了第一台印刷机,1837年在德黑兰出版了第一份近代报纸《新闻》。1851年伊朗第一所近代高等学校——综合技术学院成立,这些都促进伊朗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
  十九世纪下半叶,伊朗产生了一位著名的民主主义思想家密尔扎·法塔赫·阿里、阿洪德扎德(阿洪多夫,1812…1878)。阿洪德扎德是伊朗近代最先提出文学改革的人,他提出,“《蔷薇园》和《聚会花絮》(注:《聚会花絮》是伊朗十八世纪的一部散文故事集,作者是贾姆杜丁·穆罕默德·哈桑·姆哲迪。)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天,这类作品已经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现在有益于人民并适合人民口味的作品是戏剧和小说”。他自己实践了这一文学主张,他写过剧本和一些散文作品。
  密尔扎·玛利库姆汗(1833…1908)也是一位著名作家,曾任伊朗驻英大使。1889年在英国出版波斯文报纸《法律》,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法律》秘密运回伊朗,在知识分子中传阅,成了知识分子阶层中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玛利库姆汗还写过抨击时弊、揭露社会黑暗的剧本。
  1905…1911年伊朗爆发了席卷全国的立宪运动,这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主要是商人)、开明的宗教人士和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运动的基本要求是实行君主立宪,召开国会,进行民主改革。人民群众普遍参加了这一运动,高潮时期爆发了全国性的示威游行、商人罢市,社会经济活动陷于停顿。
  革命形势高涨促使新闻出版事业空前发展。在立宪运动时期,全国的报刊杂志达百种以上。文学创作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伊朗近代著名诗人巴哈尔谈到这一时期的文学时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期,顾名思义,标志着这一时期特点的是革命思想和革命文学。散文作品和诗歌作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诗风,即以朴实的语言和深挚的感情创作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政治诗,涌现出各种流派的诗人和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同时,传统形式也继续加以利用,在颂诗和抒情诗方面也有所创新”。
  巴哈尔(详见本章第二节)的这段论述是对立宪运动时期文学发展的全面概括,他本人就是这一时期新文学的代表。
  立宪运动时期成长的另一位具有特色的诗人是阿甫勒·卡赛姆·拉胡蒂(1887…1957)。他生于西部城市克耳曼沙,父亲是鞋匠。拉胡蒂十六岁时去德黑兰,投靠亲友,继续求学。在德黑兰他接触到进步人士,积极参加立宪运动并开始创作诗歌。立宪运动失败后,他被判死刑,两度流亡土耳其。1922年在大不里士领导宪兵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到苏联定居。在苏联他继续创作了大量诗歌。拉胡蒂早年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拉胡蒂在早期的一篇诗《人的意义》(1910)里热情地歌颂创造世界的劳动者,指出正是劳动者才体现了人的意义:
  呵,能干的受苦人,
  你是人类家族的骄傲,
  你应该生活得欢乐,
  是你使世界繁荣兴旺,
  没有你,世界变得一片荒凉。
  帝王的勋业是你辛劳的业绩,
  富豪的享受是你劳动的成果,
  只要你两天不去工作,
  世界就面临毁灭。
  是你使世界如此繁荣壮丽,
  是你才体现了人的意义。
  1908年大不里士人民举行了反对中央政权的武装起义。拉胡蒂是起义的参加者。在起义者经过激战打退政府军的围攻后,拉胡蒂写了《践约》一诗。在这首诗里他塑造了一位革命母亲的形象,这位母亲与自己的儿子并肩战斗,胜利后她来到光荣牺牲的儿子墓前:
  坟旁伫立一位为自由而战的妇女,
  她怀揣着面包,热泪噙在眼里。
  她的双脚赤裸,眼睛凝视坟头,
  象一尊纯钢的塑像默然屹立。
  她取出怀里的面包,摆在坟上
  这时,她突然变得象一头怒狮:
  “孩子,不要责备我不忠于誓言,
  我曾在你血洒的战壕里苦苦寻找,
  以你的生命发誓,我曾把战壕寻遍,
  让你的灵魂作证,一片面包也寻找不见。
  你身负重伤,饥肠辘辘辞别人间,
  我当时就立下誓言:
  找到面包,我立即给你,
  献到亲爱的儿子墓前,
  起来吧,让我把面包和我的心一并奉献。
  …………
  孩子呵,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