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3-03-10 15:50      字数:4783
  他说林中很好看,叫大家跟他去玩,
  把我也味了去,那儿长着好多树。
  突然他喊道:跑呀跑呀!来了吃人的大老虎。
  我害了怕,身子发抖,急得直哭。
  没有一个人把我扶。
  我又怕又跑不动,他们个个跑得快如风。
  哥哥还说:“你是用钱买来的,还装糊涂!”
  苏尔达斯说:你哥哥说谎是坏蛋,
  又碰上了说谎的孩子们作同伴。
  苏尔达斯确有不少诗带有宗教色彩,就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也有“我的主”、“三界之主”、“宇宙之主”等称号,这表明他虽然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和生活,然而这个人却是神的化身,不完全是普通的人。他描写爱情的诗,有些也表现出神秘倾向,因为印度教中写黑天诗的这一教派认为人间最强烈的感情是爱情,对大神及其化身应该用最强烈的感情去爱,于是对大神的虔诚往往和爱情搀和在一起。苏尔达斯所描绘的牧女和罗陀对黑天的爱就是这种感情的体现。这是非印度教派的人所不容易理解的。
  二、杜勒西达斯
  杜勒西达斯(1532…1623)是印度中古文学中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录》是印度北部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三四百年来,这部加工改写而成的作品的影响,在印度北部甚至超过了梵语古典史诗——蚁垤仙人的原本《罗摩衍那》。
  关于杜勒西达斯的生平传说很多,不少都带有宗教神秘色彩,不足为信。较为可靠的生平是:他于1532年出生于北方邦的阿拉哈巴德附近农村的一个婆罗门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受了不少折磨和痛苦,甚至不得不沿门求乞,后来被人收养。青年时期遇到一个师父,随师父在宗教圣地贝拿勒斯学习梵语和宗教经典,听师父宣讲作为大神化身下凡的罗摩的事迹。长大后结过婚,后弃家修行。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印度教的几处圣地度过的,他周游过许多地方,目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接触过许多人物,包括当时的诗人、宗教家、出家人和王公贵族。他还从事过许多宗教改革活动。后来,他在阿 陀地方开始写《罗摩功行录》,在贝拿勒斯写完。晚年定居于贝拿勒斯。
  杜勒西达斯长期受印度教的熏陶,所以宗教思想很浓,是虔诚的印度教徒。他一方面追求解脱,出家修行,以求升入天堂;另一方面他也关心世俗的生活,深知民间的疾苦,愿意为社会和人民寻找出一条出路。结果,他给社会找到的出路就是建立罗摩王朝式的国家,给个人找到的出路就是虔诚地膜拜罗摩。由于他具有这种思想,他在宗教改革的虔诚运动中被认为是温和派,被列为有形派罗摩支的代表诗人。
  他的作品共有十二种,全是诗歌。最重要的是《罗摩功行录》,其次还有《谦恭书》、《歌集》和《双行诗集》等等。《谦恭书》中共有二百七十九首诗,内容是歌颂传统罗摩故事中罗摩的各种非凡业绩,祈求罗摩给以解脱,是名副其实的宗教赞美诗。《歌集》是罗摩本事的提要。《双行诗集》中共有诗五百七十三首,大部分是格言诗。如说在患难中才能分辨是否真正的朋友,在战场上才能鉴别有没有勇气;说坏人即使和好人在一起也不会变好,正象毒蛇在檀香木的林中仍然有毒;又如说坏人一时变好必有蹊跷,正象蛇进洞时必须把身子伸直。此外,还有少数诗谴责了无道昏君。
  《罗摩功行录》与梵语古典文学中蚁垤所写《罗摩衍那》以及其后无名氏改写的《神灵罗摩衍那》都有密切的关系,三者的结构和所写中心故事也相同。《罗摩功行录》是以上述两部《罗摩衍那》为蓝本用当时地方语言加工改写而成的,但它有自己的特色。从篇幅来说,《罗摩功行录》只有蚁垤的《罗摩衍那》的一半多一点,它只保留了中心故事和有关情节,舍弃了无关的情节和公式化的繁琐的描写部分,应该说,在故事情节的剪裁方面它大大前进了一步。
  《罗摩功行录》和《罗摩衍那》一样分成七篇,除了一篇外其他六篇的篇名都相同,这里对各篇的特点略作说明如下(请参看本书第四章第二节):
  第一篇《童年篇》,开头也写了神话故事、罗摩的出生、成长、降妖和结婚。但结构比较严谨,情节与主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刻画的女主人公悉多生来就是公主,不是犁地时从垄沟里拣起来的。
  第二篇《阿 陀篇》,着重处理了两个情节,一是罗摩即位未成前往森林,另一是婆罗多去森林想把罗摩请回来,中心目的是刻画几个人物形象。《罗摩衍那》已经把罗摩等几个人物理想化了,然而《罗摩功行录》还嫌不足,它使这些人物的表现更合乎理想的标准。罗摩的母亲、罗摩、特别是罗什曼那,在罗摩失掉王位和被放逐的过程中都没有流露一点怨言、不满、愤慨或反抗的情绪。
  第三篇《森林篇》,第四篇《猴国篇》和第五篇《美妙篇》都写得比较简单,这三篇的篇幅总共只占全诗的七分之一。第三篇中强调了罗摩和悉多对罗什曼那的平等兄弟关系,突出了罗摩的神性,他的身分并不象一个落难王子。第四篇中对罗摩射死猴王的哥哥的情节处理得比较合情合理。第五篇对哈奴曼的活动写得比较集中。另外,调整了十首王的弟弟投靠罗摩的情节。这三篇的共同点是抛弃了《罗摩衍那》中无关紧要的情节、繁琐和公式化的描写以及累赘的层层转述,从而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比较紧凑。
  第六篇《 伽篇》(《罗摩衍那》中称《战斗篇》)写了罗摩和十首王大战、罗摩得胜以及悉多回到罗摩的身边,抛弃了罗摩对悉多产生怀疑的有关情节。
  第七篇《后篇》抛弃了罗摩遗弃怀了孕的妻子、悉多投入大地的怀抱以及罗摩杀死低等种姓的人的内容。它着重写了罗摩即位后的太平盛世,还着重写了乌鸦和大鹏的现身说法和进行膜拜罗摩的说教。
  《罗摩衍那》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罗摩功行录》的产生也有其历史背景,两者产生的时间相距一千几百年。前者有人认为是奴隶制社会晚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作品,它为当时的先进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提供了完整的道德意识标准。而后者则肯定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作品。《罗摩功行录》成书之时,封建的意识形态已日趋腐朽,但作者却仍然倡导《罗摩衍那》中所宣扬的那一套伦理道德准则,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杜勒西达斯写《罗摩功行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印度教的精神文明。由于伊斯兰教民族的入侵和定居,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渗透,特别是由于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倡导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印度教和印度教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正如十二、三世纪的诗人在自己的长篇叙事诗里描写政治上军事上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本民族一样,几百年后杜勒西达斯从改写古代的伟大的史诗着手,从文化方面来抵制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渗透,从而维护了印度教和印度教文明。
  《罗摩衍那》和《罗摩功行录》的主题都是写王室内部的夺权斗争及其解决矛盾的途径。在奴隶制的或封建制的王国里,王室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而且有时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这就给为王朝的命运而操心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提出了任务,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使王室的统治既能巩固而又不发生动乱。两部长诗都提出了相同的方案,就是通过核心人物的自我牺牲来解决。从作者们的思想看来,他们提倡的办法是理想的方案,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更没有流血,罗摩甘愿让位,婆罗多坚决不肯即位,最后还是罗摩回国当国王。然而这只是一个理想,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这种事实的,奴隶主或封建主是不会有这种谦让精神的。
  由于作者们认为找到了理想的解决办法,于是就以此为出发点,让理想的道德标准体现在他们所写的人物特别是罗摩身上,并多方加以刻画和描绘,甚至不惜借助于将他神化的手法。如果说,《罗摩衍那》所树立的道德准则对奴隶制社会或封建社会早期还算先进的意识形态的话,那么,《罗摩功行录》的作者仍然试图更进一步在它的人物身上体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等一套伦理道德则是落后的了,至少,它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长诗的另一个中心,即罗摩的妻子被劫和经过斗争救回,却是一个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十首王代表非正义的邪恶势力,罗摩是正义的一方。作者们甚至都支持十首王的弟弟投靠正义的罗摩一边,而没有宣扬愚忠或不分原则的“弟恭”,这显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作为陪衬,猴子国的兄弟之间也有强占妻子的情节,也想说明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罗摩衍那》处理得比较粗糙,《罗摩功行录》处理得较合理。
  《罗摩功行录》和《罗摩衍那》一样,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王室内部斗争的丑恶虽然被美化了,但是猴子国王室内部相互残害和十首王的无恶不作又何尝不是封建社会王室和封建主的真实写照?此外,《罗摩功行录》还直接写了当时混乱的时代,虽然作者转弯抹角地作了解释,但仍是当时社会的反映。
  迦利(注:根据印度教传说,世界分四个时期。迦利时期是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长达432,000年,社会最黑暗。最后世界毁灭,再出现新的黄金时期,便是人类最幸福的日子。然后又慢慢演变,周而复始。)时代无四阶段、不分种姓,
  所有的男女都反对吠陀经。
  婆罗门出卖吠陀,国王鱼肉人民,
  吠陀经的教义没有人遵循。
  人们个个都独断独行,
  会吹嘘的人算是婆罗门。
  伪君子和愚弄人的骗子,
  人们却尊之为圣人。
  抢劫别人的财富算聪明,
  欺骗的行为算善行。
  有人撒谎和胡作非为,
  迦利时代都当成崇高的德行。
  干害人勾当的人,
  他感到光荣和受到尊敬。
  彻头彻尾的胡言乱语,
  迦利时代却奉为福音。
  作者还写了人民痛苦,没有幸福。当然象上面这样的披露是不够的,有的甚至是非颠倒了。另外,他还提出了一个理想王朝的太平盛世图景,虽然距离现实社会十分遥远,但对当时受尽苦难的人民来说是一种安慰。
  罗摩王朝没有人身痛苦,
  也没有天灾人祸流行,
  所有的人都相亲相爱,
  都把吠陀经的教义来遵循。
  没有夭折,没有呻吟,
  所有的人长得俊美无疾病,
  没有痛苦也没有穷困,
  没有愚昧也没有不祥的象征。
  男男女女都慷慨舍己为人,
  都给婆罗门当仆人。
  所有的男人只娶一个妻子,
  妻子也诚心用言行来侍奉夫君。
  林中树木四季长青,
  大象和狮子双双同行。
  走兽飞禽不相残害,
  相互增长着和睦的感情。
  《罗摩功行录》继承了《罗摩衍那》倡导的一夫一妻的原则,这一点,不论在奴隶制社会或封建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罗摩功行录》的作者更同情悉多的遭遇,作者没有让她被罗摩遗弃。但是,作者对妇女的观点是陈旧落后的,一有机会就发议论,比如说妇女天生愚昧,使人堕落,宣称妇女的神就是丈夫,甚至把妇女骂作“所有虚伪、罪恶和缺陷的根本”,“使人痛苦和烦恼的原因”,这些都是宗教气味和封建色彩很浓的陈腐的论调。
  宣传宗教迷信是这部长诗的主要问题之一,它大大发展了《罗摩衍那》的这一倾向。作者通过许多情节和例子以及罗摩的崇拜者的现身说法,甚至往往通过罗摩本人的自我吹嘘,来说明膜拜罗摩是唯一的解脱的道路和包治百病的万灵圣药。《后篇》中精心设计的乌鸦和大鹏关于罗摩的说教,是最集中的宗教宣传。
  维护种姓制度和抬高婆罗门的地位是这部长诗的另一主要问题。《罗摩衍那》中已经给婆罗门作了宣传和歌颂,这是当时整理、传诵、加工的婆罗门对自己种姓的自我吹捧,本来就是糟粕,而《罗摩功行录》大大发展了这个思想。作者称婆罗门是“人间的神”、“圣贤”、“十全十美的完人”,他还露骨地说“一无是处的婆罗门也值得崇拜,完美无缺的智者首陀罗却不值得尊敬”,他神化婆罗门诅咒的威力,他甚至断言印度教的三大神对敬奉婆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