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3-03-10 15:50      字数:4763
  !?br />
  各派的《森林书》(或译《阿兰若书》)附于各派《梵书》之后,这些书据说只能秘密地在森林中传授,内容以神秘主义的理论为主,不着重讲祭祀。
  各派的《奥义书》附于各派《森林书》之后,是一种独立类型的书的总名。《奥义书》出现时,《吠陀》时代已临近结束。《奥义书》又被称为“吠檀多”,其内容除神秘主义的说教外,还有一些包含唯心主义成分的哲学思想的讨论记录,以及一部分具有民主倾向的文学成分等。后者如《歌者奥义书》中车夫教训国王和婆罗门收留一个低种姓的青年为学生的故事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史诗、吠陀文献外,佛教和耆那教文献中还有不少富于文学成分的著作。大约从十二世纪开始,随着佛教寺院组织遭到大规模的摧毁,佛教文献在印度本国大部分失传,而在国外,如锡兰、缅甸、泰国等一直保留着大量巴利语文献。在我国则有从原文翻译过来的汉语和藏语译本几千卷,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完备的佛教经典。
  佛教的“三藏”(注:指佛教文献,基本上分为经、律、论三类。)中著名的故事集是《本生经》和《所行经》。
  巴利语的《本生经》中共有五百四十七个故事,主要内容写的是佛陀前生的一些事迹。其中的一些故事尽管佛教徒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或窜改,但仍保留着民间故事某些特有的民主性成分,如第七十三篇人民起来打死忘恩负义的暴君等故事。汉译佛经中也有《本生经》和《所行经》,而且是最出色的译本,文学趣味很浓。
  三、古典文学时代(公元一世纪到十二世纪)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在古印度的西北部(现属巴基斯坦),出现了一个号称为贵霜的大帝国,其领土曾扩展到北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从公元三世纪起,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北印度又重新分裂成许多小国。公元四世纪初,摩揭陀重新兴起,旃多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大约从公元320年至公元五世纪中叶),其统治区域包括恒河流域、中印度和旁遮普的一部分。笈多王朝全盛时,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梵语文学与佛教艺术均有发展。我国东晋僧人法显曾于此时(五世纪初)旅居印度,他对当时印度的社会情况有所记载,著有《佛国记》,并带回大量佛教经典。
  公元五世纪中叶,随着中亚 哒人入侵印度,笈多王朝瓦解。 哒人于六世纪初建立的国家,公元567年又为突厥和波斯所灭。从此,印度重新陷入小国纷争的局面。七世纪初,虽曾一度统一,但很快又分裂。中国著名学者玄奘曾于公元七世纪初、中叶遍游印度各地。他对印度当时的情况留下了宝贵的纪录,著有《大唐西域记》,并将带回的印度经典六百多部译成汉文,还把中国的有关书籍译成梵文介绍到印度。
  七世纪末、十一世纪初,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乘印度分裂之机相继入侵,北印度的生产力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从十二世纪起北方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族入侵,占领北印度后,便以德里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
  外民族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教的新文化。这一时期,耆那教虽然继续保存下来,但政治势力不大,佛教已衰微,它与婆罗门教长期融合的结果,产生了印度教。印度教信奉多神,其主神有三:即大梵天(创造之神)、湿婆(亦称大自在天,毁灭之神)和毗湿奴(或称遍入天,保护之神,主要化身为罗摩、黑天)。
  以上述种种社会情况为背景的梵语古典文学,随着剥削阶级消遣的需要和梵语使用范围的日益狭小,文学的形式主义日趋严重,最后终于衰亡,为新兴的各地方口语文学的代替。尽管梵语古典文学有上述的局限性,但与前一时期相比,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发展,并出现一些文人的作品。
  这一时期,属于故事一类的创作极为流行。用诗体记叙神话和英雄传记的长篇叙事诗,继承《摩诃婆罗多》的形式而有所发展,总称为“往世书”,流传至今的共有十八部,主要内容是关于印度教三大主神的神话传说。其中流行最广的是《薄伽梵往世书》,内容主要写黑天的故事,其中第十篇专门写他的传记。这一篇在印度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传记中的黑天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牧童的形象。
  说故事的书在古典文学时期也出现不少。佛教的一些经典往往利用一些故事作为宣传手段,其专集如《百喻经》等。此书不同于其他佛经的特点是,富于文学气息,书中故事设喻极妙。它曾引起鲁迅重视,于1914年捐款刻印。说故事的书中还有各种寓言故事集,重要的如《五卷书》,其仿作有《嘉言集》,但后者较之《五卷书》训诫意味、封建意识和政治色彩均有所加强,反映了十世纪前后印度社会的面貌,和那一个时期的谋士们的思想。其他还有《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和《宝座故事三十二则》,它们都是以印度著名的健日王为主角的,故事大都来源于民间。《宝座故事》中所引用的一首诗表达了人民反对统治者的忿怒心情:
  帝王国内害人民,
  何必纷纷忙祭神?
  但得国中不洒泪,
  便是祭祀诵经文。
  最后也是最大的一部故事总集,据说是德富编写的《伟大的故事》。这部用俗语写成的长篇叙事诗,在古代印度文学史上,其地位几乎与两部史诗相提并论,可惜十一世纪以后已经失传,现在只发现文人用梵文缩写成的三部长诗。长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名叫《故事海》(月天著),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五卷书》就包括在这一缩写本中。
  《五卷书》的形式为大故事套小故事,包括一个楔子(说明该书编辑的目的),五篇大故事和大约一千节诗。
  《五卷书》从六世纪开始,先后译成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十世纪以后传入欧洲。据统计,《五卷书》曾被译为欧、亚、非等将近四十多种语言,对欧洲,尤其对东南亚、西亚等一些国家的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五卷书》的一个特点是动物形象占大半,人的形象只占小半。这个集子主要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思想,就某种意义而言,也可说是他们的世故教科书。
  《五卷书》中的寓言和童话主要出自人民之手,思想内容包含着许多进步的民主性成分。书中着力宣传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弱者可以战胜强者。如第一卷中的第七、第十八和第二、三卷的基干故事等,讲的都是弱者团结一致,利用智谋战胜强者的故事。例如,第二卷(题目叫《朋友的获得》)就是通过乌鸦、老鼠、乌龟、鹿等一群没有资财的弱小动物,在处境恶劣的情况下结成朋友,团结战斗,从而化险为夷,保全了生命的故事,总结出“朋友反正总是要结交”的教训,告诫人们要珍视友谊,用智慧战胜厄运,靠朋友渡过难关。
  《五卷书》在编订成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文人学士的删改,加进了一些落后的成分,反映出不少错误的思想。如宣扬金钱万能、善恶报应、轻视妇女等,这是我们在阅读这一部作品时应注意分析的。
  在古典文学时期,各种文学体裁普遍得到了独立的发展。长篇叙事诗有前面已提到的《故事海》,抒情诗有署名伐致呵利的《三百咏》、胜天的《牧童歌》;小说有檀丁的《十公子传》、波那的《迦丹波利》、《戒日王传》以及苏般度的《仙赐传》等。这些小说的特点是过于重视修辞,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戏剧是梵语古典文学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品大多出于古典作家之手。他们之中第一个有名的作家是公元后不久出现的佛教诗人和戏剧家马鸣。现存的他的作品有三部梵剧残卷和长诗《佛所行赞》、《美难陀传》等。与马鸣同一时代的还有戏剧家跋娑等,但他们的作品早已失传。1901年在南印度寺庙中先后发现的十三个剧本,据推论是跋娑的作品(还未最后定论)。在这些具有民间创作特点的剧本中,值得注意的是四幕剧《善施传》。它的内容相当于名剧《小泥车》的前半部,而这个剧的后半部却被删掉了,这大概是因为这部分触犯了统治阶级利益的缘故。另一个是以政治斗争为主题的五幕剧《神童传》,这个剧写的是黑天的故事,着重突出了他诛戮自己的暴君舅父这一情节。
  梵语古典文学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有迦梨陀娑(详见本章第三节)和首陀罗迦。迦梨陀娑是印度古代最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抒情长诗《云使》和七幕剧《沙恭达罗》等。
  十幕剧《小泥车》的作者相传是首陀罗迦,但生平事迹不详。根据这个剧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推测大约是公元二、三世纪的作品。
  《小泥车》以妓女春军和穷婆罗门商人善施的恋爱故事为主要情节。第一幕到第五幕主要是爱情故事:一天黄昏,春军为躲避国舅蹲蹲儿的追赶,逃进了家道中落的善施(已有妻室)家里,并把自己的首饰交请善施保管。另一个名叫夜游的穷婆罗门爱上了春军的丫环爱春,他为了替爱春赎身,偷走了春军寄存在善施家中的首饰。春军得知内情后,便成全了这一对年轻人。紧接着,春军在一个风雨之夜,为送还善施赔偿给她的首饰来到他家,两人并于当晚结为夫妇。从第六幕开始,故事转入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作者一方面交代剧名的由来,即春军在善施家过夜后,第二天见他儿子不要小泥车当玩具,便把自己的首饰全部拔下送给他去买小金车玩;另一方面,作品通过国舅蹲蹲儿横行霸道和法庭误断公案、草菅人命等情节,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虐无道以及法律的“也不尽公道”等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作品对牧人起义推翻暴君等的描写,是这个剧本最有价值的部分。
  《小泥车》是以反映城市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为主题的,其进步倾向首先表现在作者始终站在城市平民一边,对受迫害者寄予深切同情,热情地赞扬他们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高贵品质。如妓女春军虽然处于奴隶地位,但她正直、善良,对受难者慷慨相助,大胆地追求真正的爱情。剧中的夜游虽曾一度沦为小偷,但当他同爱春坐着车正准备结婚时,听到八腊王逮捕了起义领袖阿哩耶迦的消息之后,立即向爱春告别,回到起义的队伍,坚持战斗直至胜利。总之,《小泥车》是现存唯一的以社会政治问题为题材、反映城市中贫民和贵族斗争取得胜利的作品,因此,它在印度古典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小泥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市民的生活的庸俗描写,正面主人公不能代表先进社会力量、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有一定差距,以及过分美化善施某些不应歌颂的行为等。但是,《小泥车》在艺术上是有卓越成就的,这就是它敢于突破旧传统,勇于创新。印度古典戏剧大多从两大史诗中取材,剧中人物使用的语言有一种规定,即上流人士讲梵文雅语,下层庶民操梵文俗语。但《小泥车》却一反惯例,不仅从市民的现实生活中取材,而且把剧中人物的语言换成上层用梵文俗语,平民操梵文雅语。
  自迦梨陀娑之后,梵语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继续向前发展。著名的戏剧家有薄婆菩提,叙事诗的作者有婆罗维、摩加等。这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尽管可与迦梨陀娑并称,但遗憾的是他们作品中的形式主义却有增无减。另外,抒情诗方面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和作品,但优秀的作品不多。总之,梵语古典文学发展到这一阶段,形式主义已达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它的衰亡势在必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二节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
  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过程中,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此,史诗中纳入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诗篇,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口头创作。在长时期的流传过程中,各阶级都想利用这两部巨著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对它们不断地加以增删,因此就形成这样一个显著特点:附加成分多,内容极为庞杂。如在《摩诃婆罗多》中,除加进不少插话外,还加上了“法典”性质的内容、颂神诗歌、神学以及哲学著作等,几乎要“喧宾夺主”,把史诗故事淹没掉。(注:参看金克木:《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楔子剖析》,《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3期。)
  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们是印度人民拥有的巨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