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节
作者:浮游云中      更新:2023-02-27 21:56      字数:4710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南部,是我国南海诸岛中最南的一组群岛。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其中的油气资源被誉为“另一个北海’’和“第二个中东”。它控制着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马六甲海峡,东盟各国都把这条通道视为生命线。南海辽阔壮观,是各国争夺的热点海区。随着国际能源危机的加深,南沙周边国家都把开发海洋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掀起了抢夺、瓜分南沙资源的热潮。有关国家以本土邻近为依托,以吸引大国联合掠夺为手段,以抢先开发造成既成事实为策略,以拓展海洋国土疆域和掠夺海洋资源为目的,对南沙海区资源先下手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是美丽的南海并不平静,它的丰富资源被许多国家所觊觎。所以我们在南海上搞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不仅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需要。
  南海上的莺歌海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每个盆地都是一个聚宝盆,地质学家们估计,这里的石油资源量达五十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十二万亿立方米。
  直升机在一个黄色的平台顶上降落,一行白色的大字映入眼帘:WZl2…1。这是涠洲12…1平台,是一座生产和生活支持的综合平台,也是涠西南油田群的集输中心。我跳向平台,平台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像一艘固定在海里的船。平台共有七层,下面三层是工作区,我沿着舷梯走向甲板,咸腥潮湿的海风扑面而来。底层甲板有压缩机、外输泵和注水系统;中层甲板有井口、采油树、分离器和中央控制室;顶层甲板有修井机和透平发电机。上面四层是生活区,宿舍里有电脑、电视和卫生间,二十四小时可以洗热水澡。伙食也很棒,早餐是牛奶、豆浆、鸡蛋和各种主食,午餐晚餐鱼肉、蔬菜应有尽有。衣服有专人洗,吃住免费。说实话,生活条件比我见到的守岛部队要强多了。
  我捧着一瓶刚刚开采出来的石油,黑色的石油暖暖的,还带着海洋之心的体温。思绪追逐着海浪翻滚,我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海洋,主人公是一个走遍中国近海,同海洋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为中国的海洋石油勘探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人,他就是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经理朱伟林。
  枫桥古镇小桥流水养育了一个翩翩少年
  二○○五年九月十一日,当美国人在大洋彼岸悲痛地祭奠被飞机撞毁的亡灵时,朱伟林乘坐直升机来到了南海北部海域。南海北部近海有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和珠江口四个沉积盆地,像四颗珍珠镶嵌在浩瀚的南海上。朱伟林身穿蓝色的海洋石油工装来到平台,认真地检查石油开采工作。阳光在平台上一耀一闪,海风把浪花卷上平台。他侧着身子扶着舷梯,一处一处地巡视。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他的眼前幻化出一条绿色的小河,那就是他的家乡——苏州枫桥向街镇。
  一九五六年,当南海上的莺歌海盆地发现了油气苗的那一刻,一个男婴在苏州枫桥向街镇呱呱坠地。父亲给心爱的儿子取名叫朱伟林。还记得唐朝诗人张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是个古镇,《枫桥夜泊》里说的枫桥就是朱伟林的家乡。向街镇离寒山寺有七里地,朱伟林的童年是听着寒山寺的钟声长大的。
  朱伟林五岁就上了小学,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性格内向不言不语年龄最小的孩子,学习成绩居然在同学中名列前茅。古朴的水乡古朴的小镇,古朴的人古朴的心。枫桥古镇的雨露滋润着他,小桥流水的环境熏陶着他,地灵人杰,朱伟林天资聪颖,学习出类拔萃。一九七三年初,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枫桥中学,在家乡当了农民。他是那种极踏实的人,修理地球也要修理得漂漂亮亮。正因为他干活肯吃苦,很快就选拔到向街中学当民办教师。民办老师的生活非常清苦,每月只有十几元的薪水。他当过数学老师、语文老师、音乐老师,白天在课堂上讲课,晚上备课结束后就拉二胡。二胡是中国的民乐,小桥流水似乎特别适合二胡演奏的意境。无锡出了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瞎子阿炳,苏州则出了著名的二胡演奏家王乙。王乙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每当王教授回乡探亲时,朱伟林就拜王教授为师学习拉二胡。王教授很欣赏这个小同乡,手把手地指点他。名师出高徒,慢慢地,朱伟林的二胡演奏也很有两把刷子了。那时候高考制度没有恢复,他为自己不能上大学而遗憾,也为自己当民办教师微薄的薪水不能替父母分忧解难而愧疚,便把心中的郁闷都倾注在琴弦上。他喜欢拉《江河水》《二泉映月》《三门峡畅想曲》等曲子,震人心弦的乐曲倾诉着朱伟林的情愫,激荡着朱伟林的雄心。
  母亲是朱伟林人生之路的第一位老师,她虽然没念过书,却勤劳朴实聪慧坚强。母亲用柔弱的肩头撑起了一个大家庭,一再告诫二儿子:“伟林,你要记住一辈子永远不要做对不起人家的事。”
  像一场喜雨从天而降,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复了。他二话没说就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初战告捷,他顺利地进入了复试,却由于录取名额太少而落选了。考艺术院校失利后,朱伟林没有灰心,他及时掉转了船头,把目光瞄向了理工科大学。他向同学借了一堆高中数理化书籍,向理工科这个堡垒发起了总攻。民办教师没有时间复习功课,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备完课就开夜车复习。一直到午夜,他才一头扑倒在床上驰入梦乡。
  当时在很多江浙学生的心目中,上海是中国最美的地方。报考大学,他们的首选不是北京的北大、清华,而是上海的复旦、同济。朱伟林也不例外,他憧憬着能到大上海念书,他想过学数学、学物理、学艺术,却唯独没有想过要面对海洋。对于这个在小桥流水梦境中长大的孩子来说,海洋对于他太遥远了。真是命中有缘,虽然朱伟林对海洋一无所知,可海洋却格外偏爱这个翩翩少年。他的名字里有三个木字,却没有学林业;他的母亲叫陆海金,母亲的名字冥冥中预示了他的命运。经过半年的玩命复习,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海洋地质专业。
  在中国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中,集中了一批精英。他们很多人曾经饱尝过中断学业的痛苦,格外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上课时他总是认真地听讲,越听越觉得学无止境。海洋地质就是研究海底构造,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地壳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地幔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地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构造运动及造山运动,大洋的成因和发展等问题。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只处于初级阶段。原来茫茫大海竟然有这么深的学问,每当碰到弄不懂的问题,他都要缠着老师问这问那,直到弄明白为止。学校的图书馆座无虚席,晚饭后朱伟林总是早早地来到图书馆,拼命地吮吸知识的乳浆,直到夜阑人静才肯离去。
  一九八二年,学校组织海洋地质系的学生到苏北掠港实习,这是朱伟林第一次见到大海,觉得海特别壮观。弶港的海面很宽阔,退潮时露出大片的沙滩,足足有三四百米宽。老师带着学生涉水来到沙滩上,切开沙滩的剖面,研究海洋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对沉积物的影响。有一天,三个老师带着三个学生来到一个海滩,老师拿出潮汐表说今天的涨潮时间是下午五点,咱们现在开始工作。朱伟林蹲在沙滩上聚精会神地研究着剖面,突然听到单勇堂同学喊道:“你们看,那边是不是潮水来了?”朱伟林老大地不高兴:“单勇堂,你别东张西望的,老师说了离涨潮还有两个钟头呢,快好好工作!”
  单勇堂大声说:“朱伟林,你快看,是潮水来了!”朱伟林抬头一看,汹涌澎湃的海浪像一头雄狮向他们扑来,他们赶紧叫上老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岸边跑去。海浪追逐着他们的脚步,等他们连滚带爬地刚刚上了岸,海水已经涌到岸边了。原来,那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潮水提前了两个钟头光临。那一幕现在想起来都令人后怕,多亏了单勇堂,否则他们师生六人肯定要葬身大海。从那儿以后,朱伟林懂得了大海静如处女,动如猛虎,海既有平静如镜海鸥飞翔的一面,也有波涛汹涌六亲不认的一面。
  同济大学给了他知识的力量,老师为他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四年寒窗苦读,他对海洋地质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为今后致力于海洋石油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师的帮助下,朱伟林羽翼渐丰,渴望着展翅飞翔。
  地震剖面图是一部地质演化史书
  朱伟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涿县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海洋油气资源评价所工作。所长龚再升是个老石油,深知石油行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他立刻安排这批新来的大学生到华北油田地质大队实习。冬天的华北大地异常寒冷,卷毛风刮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朱伟林住在车厢式的帆布帐篷里,狂风把帐篷吹得摇摇欲坠。无孔不入的风沙把帐篷里床铺上弄得尘土飞扬,吃饭时汤里全是沙子。朱伟林是南方人,从小吃米饭长大,到了北方,最不习惯的是每月百分之六十的粗粮。到了井队可以暂时不吃粗粮,可细粮是那种又黑又硬的馒头,他咬着牙往下咽。只有到了星期天井队才做一锅米饭,他才能舒舒服服地吃顿饱饭。尽管条件艰苦,可他却非常乐观。
  地质大队位于河北省河间县。俗话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河间县的驴肉闻名遐迩,可朱伟林却没有心思去品尝驴肉,他一门心思扑在打井上。那一年他跟着井队打了四口井,打井时钻头磨地层,并往下走,泥浆带着砂子往外走。打井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寒风呼号的夜晚,朱伟林身穿大棉袄与井队技术人员一道去捞砂,捞出砂子后还要烤干挑样,然后根据不同层位砂子的变化来判断下面是什么地层,记录井下岩性的变化。童年乡村的生活和下乡劳动锻炼了朱伟林,他不惧怕艰苦的体力活。他是个捞砂能手,活儿干得特别漂亮。干完后就把捞砂的过程认真地记了一笔账。除了捞砂,他对泥浆活儿也心里门儿清,用什么密度能捞出砂样,他了如指掌。他翻遍了岩芯库里的岩芯,看了六七十口井的岩芯资料,记了好几本笔记,详细地描述岩芯和地层情况,解释地震资料,熟悉了这个地区沉积相的变化。钻井、录井、测井……他终于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从华北油田回到评价所后,朱伟林心里有了底。他所在的沉积室是研究沉积物的环境变化,从地震剖面上来作解释。地震船产生地震波,穿透海水到不同岩性地层界面会反射信号,检波器将反射波接收下来,经过计算机处理就是地震剖面图。桌子上十几米长的地震剖面图,他觉得越来越亲切。地震剖面图给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激发了他的灵感,每一条剖面,每一组反射层的变化都让他引发出种种地质联想。
  朱伟林参加了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项目的研究,这是他毕业以来参与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他看了大量的东海盆地的地震剖面图,对此一一做出科学的解释。地震剖面图是一部地质演化史书,从东海盆地到渤海湾盆地、辽东湾盆地,从珠江口盆地到中国全海域……剖面图给了他很多信息,联想起来很有意思。哪里有异常,哪里有一个什么现象,哪里是砂泥岩,哪里有火山岩,他都统统记录下来,他整整看了几十万公里的地震剖面图,像熟悉自己手心手背那样熟悉了这些地层的特征。接着,他又参加了珠江口盆地地层划分项目的研究,他虚心向前辈和同行请教,熟悉了中国各海域和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基本地质条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勘探和研究经验,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朱伟林在这批大学生中年龄偏大,显得老练懂事。慧眼识珠的龚再升深知海洋石油事业要与国际接轨,英语不行是无法沟通的。大学生们从油田实习归来,他又送朱伟林去学英语。朱伟林没有辜负所长的期望,扎扎实实地打下了英语的基础。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要起步,必须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一九八六年,朱伟林进入挪威工学院石油勘探专业深造。挪威毗邻北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相当先进。朱伟林一方面认真学习挪威石油勘探开发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