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节
作者:尘小春      更新:2023-02-04 17:31      字数:4783
  清朝的捐纳,我想讲几个问题:第一,清朝捐纳制度的特点,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四个特点:一,统一管理,我数了一下,大概有五个统一:第一、统一捐项,哪些可以开捐,哪些不可以开捐,它是有规定的,五项可以开捐,军需,打仗需要;河工,河决口了,治河;三、赈灾,闹大的灾荒了;四、营田开荒,开垦;五、海防,海防是晚期了,主要这五项可以捐纳,不是所有都可以捐纳。第二,统一主管,这么大一个国家,捐纳谁管?户部捐纳局主管。三,统一入库。捐了钱归谁?不是归知县、知府,捐了钱统一交户部国库,后来一部分也分到省里边用,主要要归户部国库。第四,统一政策。就是哪些官可以捐,哪些官不可以捐,譬如说吏部官不可以捐,吏部是管干部的,管官员的,不能捐。礼部的官不能捐,礼部是管教育,管科举考试,不能捐。就京官来说,尚书、侍郎这一级不能捐,郎中以下可以捐,地方的官员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不能捐,道员、知府、知县以下可以捐,统一政策。第五,统一资证。要有资格,捐官也要有资格,捐纳也要有资格,乡邻要具结担保,当地要给他开籍贯和清白册。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要出印鉴的证明,就是资格的审查要统一,这是清朝捐纳制度第一个特点,统一管理。
  第二个特点,二,明码标价。什么官,多少钱,它是有规定的。我以乾隆三十九年为例,它价钱很复杂,我就挑了几个主要的,京官就选郎中、主事,地方道员、知府、知县,道员、知府、知县有价钱,我把这个价钱说一下大伙听一听,是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同知就是五品,银6820两,知县七品银4620两,县丞就是副县八品,银980两,这是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它这个价格是有变动的,到后来价钱就落了,为什么落了?我回头再说,我们再看看到光绪晚期,到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这知县由4600两,降到900多两,为什么?官越捐越多,价钱越来越低,一会儿我还要回答这个问题,这是第二个特点,就是明码标价。
  第三,官多缺儿少。捐的官很多,那个缺儿,位置,真正的落实到就职少了。就拿知县来说,到光绪年间,全国的知县是1314个,康熙十一年到十四年,因为平叛“三藩之乱”,捐了知县五百多位,你全国才1300多个知县,你这一下子就捐了500个知县,它那个知县原来都是有位置的,三年还考一次进士,没有缺儿,就是知县没有空位子,你捐了官之后,你没有官做,官多缺儿少。后来就捐监生,就是捐国子监的监生,捐到多少呢?甘肃五个月捐了16000多人,花钱买文凭。有一个人叫蒋伊,《重铨法疏》,一个奏疏,他说康熙九年起至十八年,应选者不下二千人,每遇铨际,捐纳居十之六,应选者十之四,捐纳的人十之六,很多人不能应选,捐了官没有位置,最多的有捐了以后六十年得不到位置,这人都死了,这还没落实这个缺儿呢,官多缺儿少。
  第四,捐纳泛滥。它开始时,有例捐,有常捐。比如打仗,战争结束了,这捐纳就停了;黄河决口,修河,河修好了,河口堵上了,这捐就停了。后来很多例捐就变成常捐,这就越捐越滥,滥到什么程度呢?我举几个例子,嘉庆道光年间,捐的监生捐了20万人,全国参加会试多者一万六千人,你捐了20万个监生,他怎么来考进士,泛滥到什么程度呢?我给总结了十条:一,捐官就是做官。二,捐复。三,捐升。就是升官。四,捐补。五,捐级,捐加级。六,捐衔,不捐官光捐衔。七,捐监,国子监的监生。八,捐正,副职捐正印,九捐减,官犯了罪了,花钱捐了减等,或者减免。十,捐典,典礼的“典”,祭典的“典”,死了之后捐的封典荣誉,后来就不是官了,特别是有些官犯了罪了,革职了,我捐点钱又复职了我想升级,花钱,捐了钱以后就升级。有些该休职,该退了,捐钱就接着做,甚至后来到一品二品的大员也捐,就滥了。所以,清朝的捐纳制度,是越来越滥,越来越坏,问题严重,弊端层出不穷。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就清朝捐纳制度的弊端,它开始是捐虚缺儿,不捐正缺儿,开始捐副的,你比如知县捐县丞,县丞二把手没有实权,你捐了之后你没实权,后来捐正印,知县就有权了是不是,下面接着讲捐纳制度的弊端。
  第一,在财政上,饮鸩止渴。捐纳的本来的意思是解决财政上不足,捐的结果一时财政稍好一点,但是,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我举一个例子,乾隆时候打仗,前方粮食不够,运输有困难,就捐粮食,捐一个县官,四十担米,捐一个京官二十担米,有些人,北京市有米,吃钱粮,用那个老陈米凑二十担捐个京官,用老陈米凑四十担就可以捐个县官,捐完了县官就搂,搂可不只那四十担米,你搂一个知府,捐一个知府就是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后来捐的钱入国库的就越来越少,地方分流,但是捐的官很多,越捐越滥,所以就饮鸩止渴,有人建议可以采取别的办法,第一节省,第二搞贸易,增加收入来补充国库,皇帝不同意,就还是要捐,这是一,在财政上饮鸩止渴。
  第二,在文化上,斯文扫地。本来通过科举考试从秀才、举人、贡士到进士,进士还不能马上做官,还要等一段时间,因为有缺儿才能做,才能熬到一个知县。清朝考进士参加会试的最小的年龄是十五六岁,最大的年龄是103岁,就是参加会试考试,那考中进士的,最小的年龄是24岁,于敏中后来当了大学士,这是聪明绝顶的人,最大的年龄,考中进士的最大年龄是59岁,平均年龄35岁,这是宋元强先生他写了本书,叫《清朝的状元》做的统计,最大的年龄59岁考中进士,再等个一两年,才能开始做知县,一辈子,不是十年寒窗,一辈子寒窗,中一个进士,才可以做一个知县。你花了二十担米就做一个知县,还去搂钱,那不是斯文扫地吗?一些知识分子十年寒窗,穷经皓首,考个举人、进士,你这花一点银子就得到一个举人、进士。甚至还有白丁,花钱买了一个笔帖式,文秘翻译,贪了钱,再花钱再买一个县丞,搂了钱,再花钱买个知县,搂了钱再花钱再买一个知府,再搂钱、再花钱买个道员,这不是斯文扫地吗?雍正的时候,曾经觉察到这个问题,买了1100个监生让他们考试,结果900多人全不合格,1100人考试,900人全是假冒伪劣。太学的学生白丁,花钱买了白丁,一考试900多人不合格,1100人900人不合格,所以捐纳制度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亵渎。清朝有个官员叫花沙纳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捐纳是“贻人口实,骇人听闻”,你甘肃这么一个省,短短的时间,捐了一万多个监生,你不是泛滥吗?
  第三,在吏治上,贪污腐败。他买一个官,买一个知县要4600两银子,知县的薪俸是60两银子。做了知县就贪,先把成本还上,再贪,贪了再买知府,买了知府贪了钱把成本还上,再买道员,形成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有一个人,这人叫黄纯祐,他这个官员捐纳之间要有中间人,他就是中间人,来做这个事情,查出来的交通关节得到的银,白银20万两。所以清朝有人说:“部院衙门之大弊,无过于捐纳一事”,这是王鸿绪《密缮小折》里讲的话,捐纳制度泛滥的结果,是官员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清朝不清。
  第四,在政治上,丧失民心。开始就认识是一个官员捐纳的事情,这个事情天长日久,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中央,最后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了,因为贪官比较普遍,贪污比较严重,贿赂比较猖獗,最后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了。所以清朝人他自己说了句话,他原话是这样子,他说,盗贼之起,由于吏治之坏,吏治之坏由于捐纳之滥,捐纳滥造成吏治坏,吏治坏,它叫盗贼蜂起,就是民变四起,你这个县官,你贪得太厉害了,你就官逼民反,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就变成政治问题了,这么严重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提,有人提。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叫贺世盛是一个书生,他写了一个小册子,痛斥捐纳之弊,26页,毛笔字26页,没有多少字。县官知道了,这个人是湖南耒阳的,耒阳县知县知道了,就把这个贺世盛抓了,抓完了以后就严刑拷打,问他,你说捐官,谁捐官了?谁的官他是花钱买来的?卖官那人是谁?中间联络那人是谁?他不能确指其人,他是笼统地揭发捐纳制度的弊病,县官呢,就给加了一个罪,县官给贺世盛加了一个罪名,八个字,叫“妄诋朝政,肆其悖逆”,就是大逆不道,完了就上奏,本人凌迟处死,他自己的儿子,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和妻子给功臣家为奴,就报到北京了,朝廷九卿科道会议讨论,和人氖龃笤鼻┦鹜猓詈蟊ǖ角∧嵌≡趺磁兀壳“烁鲎郑疤劐渡庵奈觥薄G』实酆芸砗甏罅浚灰璩倭耍妒拙涂梢粤耍故谴λ懒恕G』实勰阆胍幌耄枘芍贫扔惺裁幢锥耍靠⒒嵋樘致郏趺唇饩稣飧鑫侍猓吭趺唇懈母铮棵挥校哑渑赖娜松绷耍饩褪俏淖钟蛭淖终欣戳嘶觯斡郑繁簧钡袅恕?br />
  清朝的皇帝没有吸取正确的意见,废除捐纳制度,而是对批评捐纳制度的人以杀头来进行回答,结果,问题愈来愈严重,朝政腐败,民心丧尽,所以,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辛亥革命的起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深得人心,结果,清朝不与时俱进,改革科举制度,也不与时俱进,废除捐纳制度,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最后,科举制度;捐纳制度,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告终。
  清十二帝疑案 努尔哈赤(上)
  内容简介:
  公元1559年,他的降生无人所知。
  公元1583年,他仅以十三副遗甲,含恨起兵。
  公元1616年,他击败九部联军,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公元1619年,他五天之内歼灭四路明军主力,兵临宁远城下。
  在他渐次逼近的锋芒中,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名字从此震撼而显赫。
  是他创立了长达296年的大清基业;是他缔造了绵延12朝的华丽王朝。
  是他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是他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成天命大汗努尔哈赤开创满清王朝?究竟又是什么令努尔哈赤从一个无人所知的布衣少年成就为彪炳史册的一代君王?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回望他44年的戎马生涯。
  (全文)
  大家好,好多的观众说没听过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二个皇帝都讲完了,希望再讲一下努尔哈赤,我今天围绕清太祖努尔哈赤主要讲三个题目:一,少年坎坷与含恨起兵;二,三次大捷与十大贡献,三,人生喜剧与实现“四合”。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一,少年坎坷与含恨起兵。
  努尔哈赤是清朝十二个皇帝的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是大清帝国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如果把清朝十二个皇帝比作一个宫殿的话,打开这座宫殿的历史的钥匙,就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他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所以,要了解清朝皇帝,要了解清朝历史,不能不了解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他是女真人,是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女真人在明朝,它的建州部几经迁徙,最后定居在今辽宁抚顺新宾苏子河流域,中心在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出生于一个女真人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他命不大好,11岁母亲就死了,继母对他刻薄、寡恩,关系很不好。他小时候就到山里头挖人参,摘松子,拾蘑菇,采木耳,一直在劳动。那个时候女真文已经失传了,满文又没有创立,所以努尔哈赤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念过书。稍大一点,因为后母跟他不容,就让他分家,他是老大,19岁就分家了,分家以后就继续劳动。
  有的书说他曾经落难过,曾经到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帐下做过侍从。逃难的时候曾经逃到过叶赫部,叶赫部的首领看着这个孩子将来可能有出息,就把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