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尘小春      更新:2023-02-04 17:30      字数:4705
  他终生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得到新的动力,推动他继续往前发展。
  第二,康熙对朝政勤慎,清朝是继承明朝,叫“清承明制”。明朝的皇帝绝大多数不亲政,太懒了。以万历皇帝来说吧,整天在宫里面和宫女太监私混,荒淫无度。万历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啊,更有慎之,孟森先生说他,不止二十年,说他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就不做郊祀,不做庙的祭祀,也不上朝理政三十年。明朝的皇帝不务政到什么程度?碰到军国紧急大事要处理,皇帝不亲政,有的大臣在朝门外跪着请皇帝亲政,一跪十个小时,皇帝不予理睬。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匠活,刀凿斧锯玩得很高兴,那个大太监魏忠贤就专等皇帝做木匠活做得高兴的时候才奏报,天启说你看着办吧,正玩着高兴,你看着办吧,魏忠贤就可以借机对军国大事假传圣旨。
  清朝鉴于明朝灭亡的这一条重要教训,就是要亲政。康熙的亲政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是他14岁就开始亲政,康熙亲政他叫“御门听政”,什么叫“御门听政”呢?就是皇帝亲自主持朝廷会议,议商和决定军国大事,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前,参加御门听政的主要是九卿,就是礼、吏、户、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还有大学士。参加御门听政的还有起居注官就是记录,把做了重要决定和重要发言记录下来,后来就成了一本书,叫《康熙起居注册》。每天早上辰时开始,皇帝御门听政,在这会上讨论大臣的奏报,议商一些军国的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门前,举行最高朝廷会议,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门听政从康熙一直到光绪坚持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每天御门听政是空前的,这是康熙勤政的“勤”,我讲的勤字。
  底下我说一下,康熙第二个就是慎,康熙慎政。康熙这个人处理军国大事非常谨慎,可以说慎之又慎,不是脑门一热一拍板就这么办了,不是这样的。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康熙慎政的情况,我就举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什么呢?写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就是他重点要抓三件大事,第一是三藩,第二是河务,第三是漕运。河务和漕运实际上是一件事情,三藩他又平定了,实际上他重点就是一件事情,就是治河。他把水利这个事情写在他宫廷柱子上,我们平常说座右铭,他就变成柱右铭,每天提醒他,重视啊,康熙亲自派侍卫赴黄河而上,一直到黄河源头星宿海,往返行程两万里,绘制了黄河全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过实际踏勘绘制成的黄河图,就是黄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任用能管,就是贤能的官员治河,那庸官他治不好河还贪污,他任用了两个重要的官员,一个叫靳辅,一个叫陈潢,他任用靳辅做河道总督,靳辅每天给康熙上八个奏章,陈述自己对治河的意见。
  治河当时发生了意见分歧,严重分歧。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治了黄河以后,就淤出了一些土地,靳辅的意见就把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钱继续治河。另一种意见是淤出的土地给当地的豪绅,给他们。第二个,黄河的河口地方,水流入海不畅,靳辅的意见是把河堤加高,让河水冲沙,把泥沙冲到海里。于成龙的意见不同意,说把黄河入海口的地方开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吗?你那样的话,海水倒灌。靳辅说那不行,你河堤高的话,在河堤底下那河一泛滥,人不就跑到鱼的肚子里去了吗?康熙怎么办?让他们两个人御前辩论,开朝廷会议,到康熙面前各抒己见,互相驳难,但是各说各的道理,康熙还是不能决定,他没有支持一方,反对一方。
  集思广益,就是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乡在黄河有关的地方的,你们每个人要写一个意见,你的看法,上奏到康熙,康熙就看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做了什么决定呢?就支持了于成龙的意见,免去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务,于成龙就任之后,就治理。
  那他两个人发言到底谁的对?于成龙治了一段河之后,康熙视察,沿河视察,康熙经过实际调查看,于成龙还是用了靳辅的办法。把靳辅的官免了,康熙没有文过饰非,因为靳辅的官是我免的,我宣布给靳辅平反,恢复原职,治河就有很大的成就。
  从御前辩论到集思广益,到御前会议,到亲自下去视察,到自己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前前后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在重大决策的时候,可以说是慎之又慎。我们讲了康熙的历史地位,和康熙的八个重大的历史贡献,又讲了康熙为君之道的两个法宝,就是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关于康熙对臣民讲仁爱,对西学讲吸纳,对子孙讲教育,这三个问题,我们下一次再讲。
  清十二帝疑案(六)康熙(下)
  内容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字叫玄烨,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他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三子,康熙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他刚刚披上龙袍时还是个孩子,他的祖辈虽然骑着马从关外打到关内,建立了清王朝,但实际上交给他的并不是一统江山。反清势力和分裂割据的活动来自四面八方。这位少年皇帝,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势,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战乱,维护了统一。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头脑清醒,文武兼备,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能较好地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以来两千年间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康熙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巨大的历史功绩?康熙作为一个皇帝执政61年,他为君之道的法宝又是什么?我们要打开康熙王朝历史之谜的那把钥匙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帝王中,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惟一认真学习过西方科学知识的皇帝,他通过学习,吸收了许多欧洲的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主持了几项大规模的科学活动,这些真实的故事,不仅在典册中有真实记载,而且在他生活过的紫禁城中,至今仍留下了上百件他学习和从事科技活动的仪器。
  勤奋学习,是康熙为君之道的一个重要法宝。他不仅精通汉族传统文化,还认真研究西方科学技术,不愧为学习型的皇帝。康熙为了能将大清社稷绵延万年,对皇子皇孙的教育,更可谓望子成龙而煞费苦心。他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让皇子皇孙接受学校教育,并定期检查他们的功课,这些在清史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
  (全文)
  (一)
  康熙对待臣民他很重视仁爱,譬如说他蠲免赋税,譬如说他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来雍正又规定了“摊丁入地”。就是说中国几千年的人头税到这时候取消了。康熙的对臣民的仁爱表现在很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惩治贪官,表彰清官。
  康熙通过清官树立榜样,让他们去体现仁和爱,因为他们直接接触臣民。康熙表彰的清官我想讲个例子,就是于成龙。清朝有两个于成龙,同名同姓同字,这个于成龙是山西人于成龙,上集讲到的治河的那个于成龙是直隶的于成龙。于成龙中了进士之后,分配他到广西罗城县做知县,广西罗城县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人民很贫穷,一片荒凉,荒凉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县的衙门,只是三间草房,这个县城有几户人家呢?只有六户人家。于成龙做知县的时候,和老百姓,据记载说“如同家人,亲如父子”。
  他鼓励百姓垦荒种田,招集流民,在外面逃荒的人,回到家乡来安居乐业。经过七年的努力,这个县的情况大有改观,因为于成龙做出了很重要的政绩就有人推荐他,推荐到朝廷,就给他升官,升到一个知州。于成龙离任走的时候,县民百姓痛哭流涕,拦着马不让他走,他说,朝廷任命我走,还是要走啊,他往前走一步,跪在路旁的百姓,痛哭失声啊,一个县官做到这种地步,可以说是的的确确的清官。这时候有一个瞎子不走,就是跟着于成龙的后头,于成龙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啊?跟着我走一出程了。这个瞎子说,你离开罗城县上任的时候,你没有钱,你走到半路没有饭钱怎么办呢?他说,我是个瞎子,我也帮不了你的忙,但是我会算命,你没有饭吃的时候我就给人算命,得来点算命钱,咱们就解决饭钱的问题了。于成龙很感动,说那你就跟着我走吧。果然走到半路上,于成龙就没有饭钱了。这个瞎子就给别人算命,得的这点算命钱,解决途中的吃饭问题。
  于成龙做到知州很有成绩,受到康熙的表彰,做知州官升了,仍然一分钱不贪。后来官又升,升到两江总督,就是江南江西总督,封疆大吏。这时候于成龙有一个绰号叫“于青菜”。什么意思啊?就是于成龙做了这么大的官,穿素衣,吃素食,经年不知道肉味是什么,吃青菜。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顿两顿,常年吃粗米青菜,所以当地百姓把他称做“于青菜”。亲自访贫问苦,惩治贪官豪强,累死在官任上。
  于成龙死了之后,市民罢市,沿街聚哭,追悼于成龙。在治理丧事的时候,将军、都统、提督、各种大的官员到于成龙住的地方,家无一件余物,所有在场的官员感动地流下热泪。康熙表彰说,于成龙是当今清官第一。于成龙对百姓的仁爱的精神,就是康熙仁爱精神的体现,康熙表彰于成龙就是宣扬他对臣民要仁爱。
  有一个清官叫彭鹏,这个人做官很清廉,康熙表彰他了,让他做了顺天府府尹,相当于北京市的市长。这个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顺天府乡试考试的时候,有作弊的情形,谁作弊呢?主考官和副考官串通豪强作弊,怎么办?他就上书有这个情况。但是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主持考试的人,有一个很严密的关系网,朝廷会议讨论说,查无此事没有作弊,说彭鹏诬告。彭鹏上书说:如臣妄言,请劈臣头,把我的头劈两半,半悬国门,另外一半悬挂在顺天府府学。朝廷会议又讨论,说是彭鹏这个话呀,太不恭敬了,大不敬,要撤他的官、免他的职,康熙这时候怎么决定呢?康熙说,把那个主考官、副主考官、相关的人让他们退休回家,彭鹏的官照做,康熙为什么能做出这样一个决断呢?力排众议保护彭鹏,是不是因为康熙私访了解了情况呢?电视剧有康熙私访嘛,根据我看到的关于康熙的史料,康熙的实录,康熙的起居注,康熙从来没有过微服私访,他不可能微服私访,因为圣驾一出驾的时候,必然惊动地方,没有可能微服私访,他也没有必要微服私访,康熙了解民情的渠道、了解官员政绩的渠道很多,其中一个渠道就是奏折制度,也叫密折制度,康熙在全国各地分布了很多的人,可以秘密的写上奏折,不经过任何的中间渠道,装到一个密折匣里面,直接送到康熙手里,所以这个官是贪、是廉、是勤、还是懒,可以说康熙一清二楚。
  我刚才讲的这个案子,康熙对顺天府的府尹彭鹏这件事情,他是清清楚楚的,那个主考官他们连同作弊,康熙通过密折制度,通过其他制度已经掌握了情况,所以,康熙就力排众议,断然做出决定,贪污作弊的人免职,清廉谨慎的官员表彰升官,表彰彭鹏这位清官。清官是康熙的一面镜子,体现了他的对臣民仁爱的思想,所以表彰他,借着他们层层的清官,从总督、巡抚、知州、知县层层的清官来推行他仁爱的理念,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康熙有一次出外巡察,在巡察的路上有一个人卧倒在路旁。按照正常情况下,他挡了圣驾呀,要严加处理。康熙说不要,说问一问怎么回事。把躺在路边的那个人,他的侍卫给推醒了,你叫什么名字啊?他说我叫王四海,你怎么回事啊?他说我是佣工,我们今天话来说打工,我回家路上因为饥和饿晕倒了,躺在路边。康熙说不要惊吓了他,你们马上热粥给他喂了,来救他。于是就把粥热好了,就喂这个王四海,王四海喝了热粥之后就苏醒过来了。康熙了解了情况,这个人的确是很困难,家境也很困难,康熙说给他盘缠,让他回老家,这样就把这个王四海送走了。从这个小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康熙身为皇帝,身为天下的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