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3-01-31 17:22      字数:4867
  是一支远近闻名的土匪队伍。一九三九年秋,曾被八路军鲁西抗日支队任命刘洪周为鲁西
  抗日独立旅三营营长。可惜匪性不改,后来又反水,最终被镇压了。
  可见,梁山地区自古就是个出名的土匪窝儿。历史流传中的宋江似乎是个“流寇”,
  说书人才把宋江的据点安排在最出名的土匪窝儿梁山上的。
  宋江一伙儿究竟有多少人?侯蒙说他“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这可以有三种解释:
  一是他一共只有三十六个人,这似乎又太少了些,三十六个人再怎么厉害,总不至于“京
  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二是“三十六”为虚数,不是实指(梁山当地民间就有“大杆子
  三十六,小杆子七十二”的传说,杆子指土匪团伙,三十六、七十二泛指数量众多,不一
  定是实数;也可能据此演变为《水浒传》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因此,第三种解
  释:这三十六人是头目,下面还有许多士卒,就比较合乎常情。
  宋江能够带领三十六人(及其部下)纵横千里,“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京
  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侯蒙说他“其才必过人”,是有道理有根据的。但是到了《水浒
  传》里,尽管作者一个劲儿地夸他如何“仗义疏财”,如何“爱结交天下豪杰”,还给他
  起了一个“山东及时雨”的浑名,但是所描写的故事,只要稍稍有些头脑、有些是非感、
  正义感的人,就能够很容易地看出他不
  ① 汛——明清时代地方军队的驻地叫汛地,兵叫汛兵。
  但是一个言行不一、嘴甜心苦、心狠手辣、阴险狡诈的小人,只不过比王伦更有手腕
  而已,而且许多作为简直毫无人性、毫无血性。为什么历史上这样一个“其才必过人”的
  人,到了小说里,会蜕变成这样的一个人?其原因和过程,当然是很复杂的。
  《水浒传》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施耐庵死后将近200年了)的一百回
  刻本。万历年间(1573…1620)又出现一百二十回刻本,比嘉庆本多了平田虎、平王庆的二
  十回书。但是有人认为一百回本是施耐庵的“原本”,有人认为一百二十回本是原本。多
  数人倾向于一百回本是原本,平田虎、平王庆是后人添加的,理由是这两次征战中一百单
  八将一个也没死,太神了。清代比较流行的,是金圣叹①“腰斩”后的七十回本。而在明
  代以前,早在南宋时代,就已经有“水浒英雄故事”流传了。
  宋代是“说书”这一文学形式的兴起时代。宋人话本中,就已经出现了水浒人物的故
  事。南宋罗烨(音yè页)的《醉翁谈录》中,就记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
  尚》、《武行者》等篇目,应该就是《水浒》人物孙立、杨志、鲁智深和武松的故事。最
  早“公布”宋江等三十六人名单的,是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中所辑录的龚圣予的《宋江
  三十六人赞》,宋江、卢俊义、关胜、阮小七、刘唐等三十六人的姓名都齐全了。南宋末
  年或元朝初年,就已经有更详细的讲宋江故事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流传。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宋代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也可能是讲史人的话本底本,编者
  不详。讲史就是讲历史故事,但不是老师讲给学生听,而是专业的“讲史人”讲给不读书
  的人听,是一种民间文艺形式,是宋元话本的前身。《大宋宣和遗事》内容可以分为十段:
  第一段讲历朝历代荒淫无道的昏君,一直讲到宋徽宗;
  ① 金圣叹——1608…1661; 文学批评家,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本名采,明亡后改名
  人瑞,字圣叹。曾于明崇祯年间批改《水浒》,删去七十一回以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
  清顺治十八年,因联合士子向省级官员检举当地官员贪污,受到官官相护的陷害打击,以
  莫须有的叛乱罪被凌迟处死。
  第二段讲王安石变法; 第三段讲宋徽宗任用蔡京;第四段讲宋江等三十六人(其中包
  括晁盖,关胜则作关必胜)聚义,最后被张叔夜所平,内容已经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宋江私放晁盖、宋江杀阎婆惜、征方腊等故事,可以说已经初具《水浒传》的雏形;第五
  段讲宋徽宗与妓女李师师的故事;第六段讲宋徽宗和道士林灵素的故事;第七段讲东京汴
  梁(今开封)元宵节放花灯的盛况;第八段讲金兵入侵,攻陷京城;第九段讲金兵掳徽钦二
  帝北上;第十段讲康王南渡即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各段来源不一,文风也不一致。但
  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南渡以后辑录的宋代人作品。第四段以后,就大都是《水浒传》所涉及
  的内容了。
  此外,在元人杂剧中,也已经有《黑旋风李逵负荆》、《梁山七虎闹铜台》、《宋公
  明排九宫八卦阵》之类大量的水浒故事出现。只是《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中关于聚义的
  地点和人数则不相同:史书中说宋江等人“横行于河朔”,河朔,是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
  地区。所以《宣和遗事》中写宋江的聚义地点在太行山;而元人杂剧则写宋江的聚义地点
  在山东梁山泊,搬到黄河以南去了;人数则从史书记载的“三十六人”逐渐演化扩大成
  “一百单八将”。
  因此,说《水浒传》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选择、编辑、补充、发挥而成,应该是无
  可厚非的。
  二、关于《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历来研究者说法不一。早在明代,就有三种说法:罗贯中编;
  施耐庵编;罗、施二人合编。例如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
  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
  川志书》中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
  水浒传》中提到作者,说是“施罗二公”。现代人则大都认定是施耐庵所编。不管是施、
  是罗还是施罗二人合作,认为这部小说不是某一个人的独力创作,而是根据前人的零散单
  本稿件进行统一编纂,再加以发挥扩充,则是一致的。因为在最早的《水浒传》出版之前,
  就已经有宋江故事流传并有书籍出版了。
  因此,《水浒传》只有“编著者”,也就是郎瑛所说的“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编者的姓名,目前一般认定是施耐庵,少数人以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编,并认为罗贯中
  是施耐庵的学生;更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个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
  略》中就说:“疑施为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简本书
  上并没有编著者署名,过了几十年,出来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
  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造个元代人名字随意加上去的。
  用今天的读者眼光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是有版权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愿意署名呢?
  这中间,有一个对“小说”的认识演变过程。
  今天的读者,认为“小说”是文学作品,“作家”的头衔是光辉的。但是在中国古代,
  “小说家”却是下九流人物。最早的“说书人”,高级点儿的在茶馆里说,低级的只能在
  马路边说,跟要饭的也差不多。给说书人写“话本”也就是底稿的人,大都是穷愁潦倒的
  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烟鬼、酒鬼、嫖客、败子。他们幼年读过书,懂点儿历史,长大了
  闯荡江湖,有许多社会知识和素材,落魄以后,无以谋生,就编一些历史故事出来,或者
  自己讲,或者把底稿卖给“说书人”,让人家去讲。因此小说家的社会地位极低。不但不
  敢争“版权”,有的还生怕别人知道,坏了名声。因为在读书人的眼光中,写诗词歌赋的
  是“文人雅士”,写小说的就是“无聊文人”。例如明代的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李昌祺,
  学问不浅,官儿做得也不小,就因为写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传奇小说《剪灯余话》,尽管
  思想陈腐一些,而且有些夸耀才华,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为此被取消进入乡贤祠的
  资格,就是明证。在“正人君子”们看来,小说家是“误人子弟”的罪孽,要受到责骂、
  受到天谴、遭到报应的。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罗贯中因为编《水
  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以此证明这是“天报应”。清代的铁珊在《增订太上感应
  篇图说》中说得更其邪虎:“施耐庵作《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袁于令①撰《西楼
  记》,患舌痒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尽而死。高兰墅②撰《红楼梦》,终生困厄。
  王实甫作《西厢》,至‘北雁南飞’句,忽扑地,嚼舌而死;金圣叹评而刻之,身陷大辟,
  且绝嗣。”铁珊恨透了小说家,已经到了不惜用造谣来污蔑小说家的地步了。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房、
  花也怜侬、兰陵笑笑生等等。《水浒传》是中国最早期的白话小说,写的人物又都是土匪
  强盗,作者不敢署名,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这里咱们姑且按照一般的说法认定《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或者罗贯中。那么咱们
  先来看看这两个人的生平历史如何。
  遗憾的是:关于这两个人的历史资料,少得简直如凤毛麟角,许多专家考证,甚至连
  考古学家也参加进来发掘,所得到的资料,有的模棱两可,有的被批驳者所否定。目前一
  般的说法是:
  施耐庵,名子安,号耐庵,原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苏州人,后来迁居江苏兴化或
  淮安,元代至顺年间(1330…1332)中的进士,曾在钱塘当官两年,后终生不仕,立志著书。
  生卒年月大约
  ① 袁于令——1592…1674; 明末清初小说家、戏曲家。吴县人,清初曾任荆州知府。
  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西楼记》是他的代表作。
  ② 高兰墅——高鹗(1738?…1815?),字兰墅,别署红楼外史,是《红楼梦》后四十回
  的续作者或编撰者。他于乾隆六十年中进士,在“清水衙门”翰林院当侍读学士,所以说
  他“终生困厄”。
  为1296…1370年(元元贞二年至明洪武三年),也就是说:考中进士的年龄大约是三十
  五岁至三十八岁,做官的年龄是三十九岁至四十一岁,著书的时间共有三十多年。终年七
  十五岁。
  罗贯中,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陕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或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月约为1330…1400,终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罗贯中比施耐庵
  小三十五岁,施耐庵中进士那一年,罗贯中刚出世;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罗贯中四十一岁。
  罗贯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有《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粉妆楼》、《龙虎风云会》等共有几十种。但是从文字水平看,有的文字
  水平比《三国》相差太远,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有可能是伪托。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罗本(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高儒《百川书志》说: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意思是说:《水浒传》是
  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也可以理解为两人合作的。粗粗一想,这种情况似乎不大可能:
  施耐庵辞官不做,开始著述的年龄是四十二岁,这时候罗贯中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儿。等到
  罗贯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说已经写了近二十年,应该定稿了。一般说来,老师水平总应该
  比学生高些,但是事实上罗贯中的水平比施耐庵要高得多:施耐庵著述三十多年,一生只
  编撰了一部《水浒传》(也许还有别的著作湮没了),而罗贯中一生却写了十几部书;罗贯
  中写《三国》,战争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而《水浒》所写的
  战争场面大都出于想象,地理位置更是错误百出,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水浒传》
  如果经过罗贯中编辑整理,战争场面应该写得比现在的版本更好一些,作为学生,而且参
  与“编次”,总不会眼睁睁地看见老师的作品中错误百出而无动于衷吧?
  《水浒传》里的地理性错误相当多,单是常识性的,就不下几十条,这里不一一列举,
  只说几处最突出的:
  第一,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几乎是一条向南的直线路线。书中通过杨志的
  口说,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最后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这
  个黄泥冈,按书中介绍,却在大?